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第1张

第四章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左边的上下部分是“木 ”字 的 两 半 ,木 的 中 间 是 “日 ”,表 示 太 阳 的 升 起;字形的右边是“屯”,表示种子的扎根发芽。

《说 文 》:“春 ,推 也 。从屮,从日 ,艸,春 时 生 也 ,屯 声 。”

“春之从屯 ,形声而会意也。屯下日: 象草木 之初生屯然而难。难者 ,难出也。阳气未舒 ,阴气 尚 强 ,故 屮艸 欲 生 而 不 能 出 ,屯 然 而 屈 。

chè

草木刚长出来。

cǎo

古同“草”。

cǎo

同“草”。

及 春 阳 舒 畅 ,于 是 屯 然屮艸 生 出 也 。 春 字 从 艸从 屯 从 日 ,其 会 意 自显矣。”显然 ,“春”字的本义是阳光升起草木 初 生 的 时 候 。 《公 羊 传 ·隐 公 元 年 》:“春者何,岁之始也 。 ”

何休注 :“春 者 ,天 地 开 辟 之 端 ,养 生 之 首 , 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这就是说 ,草木初萌 ,乃 是生死轮回的一次重新开始 ,是一次新生命 的开 端 。

金文和小篆的“春”与 甲骨文比较 ,字形趋 向 匀 整 ,上 部 是 草 字 头 ,中 间 是 “屯 ”字 ,下 部 是 “日 ” 字 。 后 来 ,经 过 隶 书 的 变 化 ,“春 ”字 才 演 变 成 现 今 的 字 体 ,“草 ”字 和 “屯 ”字 都 已 经 看 不 出 来 了 。 但 是 ,“春 ”指一 年的开始 ,习惯上指 阴历的正月 至 三月。这一本义却一直未变。

萅、芚

chūn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spring〗

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说文》

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尔雅·释天》

春者何,岁之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此春酒。——《诗·豳风·七月》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d.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e.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两性相求的欲望:春心。怀春。

生机:大地回春。

姓。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里)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艺)

参看文章 : 十天干,十二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参看文章 : 十天干,十二地支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 中国农历 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 黄道 (即地球绕太阳 公转 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 节气 ,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

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2] 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

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525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这些星球的运转轨道是椭圆。

所谓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又一春,周期循环,就是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形成的。

而每天日出日落,子时,午时,对应的就是地球自转形成。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照射着地球,给我们带来了能量与光明。

立春 :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 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 农谚 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 插秧 ”(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 清明节 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最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己。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 梅雨季节 ,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 :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 :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斗指乾。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 数九 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 三九 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一月(正月)

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 仓庚 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 玄鸟 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四月

立夏 :初候, 蝼蝈 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 苦菜 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五月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夏至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六月

小暑 :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 促织 ,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七月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八月

白露: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 辰角 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九月

寒露: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小雪: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侯, 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冬至: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十二月(腊月)

小寒: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 雉雊 ;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大寒: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二十四风,又称 二十四番花信风 ,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

《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物候与农时关系密切。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学最早的国家,最早的物候专著、西汉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农事活动,如农耕、养蚕、养马等。此后《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24个节气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广群芳谱》更有 二十四番花信风 的记载。

中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人们在24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 梅花 、二候 山茶 、三候 水仙 ;  

大寒:一候 瑞香 、二候 兰花 、三候 山矾 ;  

立春:一候 迎春 、二候 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 杏花 、三候 李花 ;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 蔷薇 ;  

春分:一候 海棠 、二候 梨花 、三候 木兰 ;

清明:一候 桐花 、二候 麦花 、三候 柳花 ;  

谷雨:一候 牡丹 、二候酴糜、三候 楝花 。

从这一记载中,一年花信风梅花最先,楝花最后。经过24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24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在民间有许多民谚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布谷布谷,种禾割麦”等。

中国有对应的二十四节气。西方则有对应的十二星座。

四季更替,斗转星移,璀璨的星空是那么的美丽!

地球自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昼夜成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部分。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转动,所以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四季成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个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适中,这样在一年中就会出现冷然不同的四季变化。

月球公转: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月相成因: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园,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洛书九组数字亦分别用黑白圆点表示,白点为奇为阳,排列为“一三九七”,示天球顺时针右旋;黑点为偶为阴,排列为“二四八六”,示地球(和宇宙一道)逆时针左旋。其排列顺序均“小——大——小”,这说明洛书是先哲站在地球上描写的一个封闭的局部宇宙区域的图像,一个人类生息与共的天球与地球的图像!

易理说:“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可见洛书之数乃取自河图自然之功用。先哲将河图之数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一与二,“一”为阳爻示天,“一一”为阴爻示地,地乃天的一部分,终以“三”示天,“二”示地,河洛之数均为三天二地所生,如

洛书中奇数为阳,法天球顺行,其数均以三为衍数;偶数为阴,法地球逆行,其数均以二为衍数。

可见洛书之数乃河图功能之演示,宇宙万物变化之奥秘尽在于斯。

河图是宇宙面貌之实录,为万物本原;洛书是天地面貌之实录,亦为宇宙功能之形象图解。

河洛是先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格物穷理之结晶,是宇宙动力模型的最简明形式,是一个用数学语言描述的逻辑推理体系与宇宙象数模式。

洛书奇数1、3、9、7以3为衍数,像天顺行;

偶数2、4、8、6以2为衍数,像地逆行。

凡天地数1、2、3、4、6、7、8、9,阴阳交替,同行不殆,示万物变化,生生不息。而5为三天两地之和,居天心而制四方,五行属土,能生能成,能变能化,故《易原》说,5乃“天地生成之冲,变化之始也。”

初爻:示地球公转一年日影之变化。坤为阴极,物极必反,一阳遂生。此阳起于北方冬至之时,故曰“冬至一阳生”。阳行天道,顺时针右行至乾,乾为阳极,物极必反,一阴遂生,此阴起于南方夏至之时,故曰“夏至一阴生”。这样冬至与夏至将初爻分为左右两半,从震到乾初爻均阳,故东为阳区;从巽至坤初爻均阴,故西为阴区。

二爻:示地球自转一日日影之变化。由兑至坎二爻全阳,示太阳东升而西落,为日之影,为阳区。由艮至离二爻全阴,示太阳西下地平线又拟东升,为夜之影,为阴区。春分与秋分日昼夜等长,以其分界,正合二爻所示南阳北阴两区。

初、二两爻组合:示一年四季。将二至二分连线得四区:震离为阳中之阴,为少阳,为春;兑乾为阳中之阳,为太阳,为夏;巽坎为阴中之阳,为少阴,为秋;艮坤为阴中之阴,为太阴,为冬。农人以此安排农事,曰春种夏收秋收冬藏,以大自然之“物理秩序”规范人的生产活动。

阴阳再分层次,可分为三阴三阳。   阳:少阳(一阳爻),阳明(二阳爻),太阳(三阳爻)。   阴:厥阴(一阴爻),少阴(二阴爻),太阴(三阴爻)。   中医辨证施治,广泛用此“三阴三阳”说。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到古代,你希望回到哪个时代呢?以前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唐朝,想去目睹盛世大唐的风采;现在却突然很想回到宋朝,当一回大宋子民。因为宋朝有着宽容的政治、灿烂的文化和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宋代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社会气质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非常懂得生活。即便是后来疆域辽阔,实现大一统的元、明、清各朝代也没有超越它,且失了宋代的精致与鲜活。

 以前从历史教科书上读到的宋朝一直都是积贫积弱,对周边蛮夷小国称臣纳贡的形象。但自从读了吴钩先生的《生活在宋朝》之后对大宋王朝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由衷的赞叹那个朝代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我非常喜欢并赞同吴钩先生对“文明成就”的定义——

        那么宋朝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我穿越回去呢?

 宋朝每年有113天节假日。其中元日、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合计21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节、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节、重阳节、立冬21个节日各休假1天,合计21天。总计77天。宋代官员每个月还有三天的旬休,一年合计36天;再加上77天节日假,可以算出来,宋朝人一年有113天节假日。此外宋朝官员还享有探亲假(父母住在3000里外,每三年即有30日探亲假)、婚假、丧假等。

 我国现代法定节假日有11天,再加上周末双休的话差不多有116-117天。可见宋朝的节假日已经跟现代社会差不多了,甚至还要多一些呢。其它不说,就周末双休来看,也不是所有上班族都能享受到的。很多企业实行的都是单休或者常年无休。一些互联网大企业除了九九六之外还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免费加班,至于那些民营私企一周能有几天休息或者有没有休息日那都不是定数。

  从宋朝祠部的休假清单,我们发现,宋朝的七天长假有五个,分别是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换言之,宋朝人可以过五个“黄金周”。而现代社会,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之后,目前只有国庆和春节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周了。

 如果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那去宋朝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唐朝以前的食物都是非常简朴的,两宋是中国饮食史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走向丰盛,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由一日两餐演变为一日三餐。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那时候聪明的古人已经可以凭借天才的烹饪技术,从单调的豆类食材中开发出变幻莫测的美食,从豆浆到豆腐乳,从腐乳到腐竹,还有富含维生素C的豆芽。宋朝的农耕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人们的饮食需求开始从胃的低层次上升到舌尖的高层次,麦面和大米逐渐被开发成口味更加丰富的风味小吃。各种面条、馒头、包子、烧饼、糕点等花样繁多、口味独特,让你可以吃上一年不带重样的。

 难怪美国汉学家安德森说中国伟大的烹调方法产生于宋朝。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这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宋朝的节假日特别多使得宋朝子民的生活非常有仪式感,还动不动就来一次节日狂欢。其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当属元宵节。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刚过完冬至,汴京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开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用于放灯的棚楼,饰以鲜花、彩旗、锦帛,挂着布画,节日气氛老早便开始酝酿了。还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猜灯谜,节目单绝对比央视春晚的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

 元宵节的花灯品种新奇、精妙绝伦,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琉璃灯、影灯、珠子灯、羊皮灯、罗帛灯、无骨灯等等,灯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除了宫廷的豪华巨灯,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宋朝的女子并非“养在深闺无人识”,她们可以自由的出去夜游,在茶坊喝茶等。而元宵更是女性夜游的狂欢节,每当华灯初上,宋朝女子便精心打扮一番,出门赏花灯。有热恋中的小情侣手牵手、肩并肩在热闹的街市上赏灯游玩。汴京城里甚至设有专供少男少女谈恋爱的地点。此时的社会风气是很开放的,女性并没有受到多少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残害。宋人的上元佳节,确实是一个很容易产生爱情的浪漫节日。

 古时的足球运动就是蹴鞠。中国的蹴鞠运动在宋代进入鼎盛期,风靡天下,上至皇家贵胄、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黄口稚儿,都以蹴球为乐。一时间,涌现无数蹴球好手。南北宋均设有“皇家足球队”,会在盛大节日举行精彩的表演赛,以庆祝节日。有外国使臣到访时,“皇家足球队”也会在席间献艺表演,作为一种接待外宾的外交活动。受到宋王朝的影响,周边国家中,辽国、高丽、金国均流行蹴鞠。

 宋代民间也盛行蹴鞠之风。每年的元宵节与清明节,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足球表演赛。宋朝城市中,遍布瓦舍勾栏,那是宋人的娱乐中心,瓦舍每天都有商业性的足球表演,市民只要掏钱买票,就可以入内观赏。一些茶楼酒坊,也会组织蹴鞠表演招徕客人。而且聪明的宋人制球水平也非常高,蹴鞠所用的并非是实心球,而是皮鞠,是充气的空心球,以牛货猪的膀胱为秋芯,充气后,外面再包以牛皮,弹跳性非常好。充气当然不是靠人力,而是用小型鼓风机。宋朝的皮鞠无论从形状还是质量上来看都可以与现代足球相媲美。

 蹴鞠运动发展到宋代,可以说已非常成熟了,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了类似足球协会、足球俱乐部的蹴鞠组织。宋朝有自由结社之风,热爱蹴鞠的人都可以组织或参加“打球社”、“蹴鞠社”之类的社团。宋代最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名叫“齐云社”。这个组织是商业性的,它可以发展会员、传授蹴鞠技艺,订立行业章程、举办全国性的蹴鞠比赛,类似于今日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达官贵人、富商大族经常会邀请“齐云社”的球员表演精湛的蹴鞠技术,并给与丰厚酬劳。因而加入“齐云社”的蹴鞠高手,都是衣食无忧的高收入阶层,待遇和人气与今日的足球明星比也不遑多让。

 千年前诺贝尔奖还没有出现,但千年前的宋王朝却将科技、文化发展推向了顶峰,同时期的其它国家无出其右者。

 北宋科学家苏颂,最有资格问鼎11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位在工程学与天文学上有着深刻造诣的大学者,历时数年成功组装出一个集观测天象、计算时间、报告时刻诸功能于一体的自动化天文机械——水运仪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担任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学院院长”(钦天监)及宋政府“外交官”的沈括,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学天才,对天文、历法、地质、光学、医学、数学等领域都有过人的研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首次提出了晶体具有解理性的特点,大约700年后,法国科学家阿羽依才有相同的发现。一个化学奖不足以说明沈括的全部成就。

 如果要给13世纪的宋人颁发一个生物学或医学奖,那么这个人非南宋的宋慈莫属。这位著名的法医、大法官,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他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里面所记述的技术至今还在应用。当世界其他地方还匍匐在神判的阴影下时,宋王朝的法官宋慈已开发出一套完善的刑事检验方法,运用精湛的法医技术,准确分析出死者致死的原因,并能重建刑事案发生的现场。这一技术应用于刑事审判,让无数人洗雪了不白之冤。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是宋人,宋代的文学星空璀璨夺目,宋词更是在文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这位才情与豪气均不让须眉的女词人,前半生过着悠哉、幸福的小日子,后半生则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她的人生际遇也映射着宋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前期作品多体现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后期作品更多表达人生苍凉和爱国情怀。有资格获得文学奖的宋朝文人数不胜数,但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取得如此高文学成就的女性更是难能可贵,所以获此殊荣也是当之无愧的。

 签订“澶渊之盟”的大宋皇帝赵恒与辽国太后萧绰,可以当之无愧地获得11世纪初叶的诺贝尔和平奖。“澶渊之盟”的订立,给宋辽两国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其间尽管发生过一些冲突与纠纷,但基本上能够通过和谈解决,不至于诱发战争。以前总以为宋辽签订的盟约是屈辱的,明明打了胜仗,还要每年向辽国交纳岁贡。其实不然,宋朝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导致国防力量相当虚弱,一次侥幸打了胜仗,并不能保证兵强马壮的辽国不再进犯。而宋朝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可以通过对辽国的经济援助来解决战争冲突,维持和平局面在当时来说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11世纪20年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应该授予发行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益州交子务。显然,这时候的交子,已经从银行券演变成以国家信用支持的法币了——这也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务的设立,不仅使宋王朝成为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准备金的比例、货币调控的技术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这个时候,欧洲人对于纸币的运行机制还觉得不可思议。

        宋代可以说是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践行的最彻底的一个封建王朝。宋朝历代君王均以施行“仁政”为治国纲要。赵宋立国,宋太祖即在宗庙立下誓约,告诫子孙不得诛杀上书言事之人。在这个誓约的约束下,宋王朝的文臣庶民嘴上议论国政,哪怕出言不逊,一般来说是不用担心被砍头的。宋朝的言官地位都很高,性格也很刚,敢于正面和皇帝叫板。皇帝认为只有言路畅通,才能保证朝政清明。

 年轻气盛的苏辙在科举考试的策论中,批评宋仁宗好色,宋仁宗阅卷后,内心是不是很生气不知道,但却不能把苏辙杀头问罪,还得承认苏辙说得好并授予他官职。另外宋仁宗时期,四川有个老秀才,给成都太守献诗蛊惑其割据独立。成都太守吓得半死,把老秀才抓起来上报朝廷。宋仁宗说老秀才只是故作惊人语以吸引眼球,并没有将其治罪,而是把他放了,找个小地方给他个小官当当。这要是在朱元璋时代或是发生在康乾盛世,老秀才早被诛九族了。历史上王朝建立之初都搞过“恐怖统治”,借以威慑臣民,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相较而言宋朝的政治氛围比其他王朝更加开明。

 一年元宵节,某女子游了皇城后,已是深夜时分,见端门摆着“金瓯酒”,也饮了一杯。饮酒后,又顺手牵羊将金酒杯塞进了怀里,想偷走。谁知被皇室卫士发现,一把抓住,问她为什么偷东西。女子说:“妾身的夫君平日管得严,我今天喝了酒,面带酒容,回家后夫君会不高兴的。我将金杯带回去,做个证物,说是皇帝御赐的酒,夫君就不敢有意见了。”只听隔帘有人笑道:“将金杯送给她罢。”帘后那个说将金杯送给女子的人,便是宋徽宗。

    能工巧匠将美丽的翠鸟羽毛制成华丽而贵重的饰品,这门古老的工艺便叫做点翠。点翠饰品极受女性喜爱,但在宋朝却是明令禁止的。相传永庆公主穿戴点翠饰品进宫被宋太祖看到了,就要求公主将点翠饰品交给他且以后都不许再用点翠了。公主不以为然,觉得不就一件饰品吗?能用多少翠羽?太祖则说,以公主的身份,佩戴点翠饰品,很容易造成示范效应,引发时尚潮流,结果必然会使更多的翠鸟遭殃。据说一只翠鸟身上可供采用的羽毛只有二十八根,而且要活鸟取毛,才可保证翠羽的鲜艳颜色。一枚光彩照人的点翠饰品,背后其实沾满无数只翠鸟的鲜血。可见宋朝政策,仁及草木禽兽。此外值得人称道的是,宋政府的”点翠“禁令率先施行于宫廷,以带动民间风气;从严要求达官贵人,从宽要求平民百姓。

 宋朝的社会制度,也比其他时代更宽松、开放。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在法律上没有贵贱之分,允许自由迁徙,出远门不需要带通行证、介绍信。你要是生活在汉代、唐代、元代、明代,想出趟远门都得向户口所在地开具一张介绍信,否则,过关时会被抓起来。我国改革开放前户籍管理制度也是非常严格的,出门都要介绍信。农村户口根本没法在城市找到工作。

 宋代的经济相当繁荣,11-13世纪的宋钱,是风靡东南亚的硬通货。宋朝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20%,非农业税比例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一带一路”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时间段就是宋元时期。凭借着遥遥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与丰富的航海经验,大宋商船已经深入地中海,牢牢控制着印度洋航线。宋代没有像之前的王朝一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大力鼓励、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所以宋朝虽然国土面积不如其他大一统王朝的辽阔,但经济发展水平却是居于首位的。国库充裕,百姓的生活也相对富足。汉代史书记载的富翁在宋朝不过是一个中产而已,而宋代中产的财产则是汉代中产家产的10-30倍。即便是被后人热捧的大唐盛世百姓的生活水准也没有宋代高。后来的明朝人对宋人的富足生活更是羡慕嫉妒恨。

 宋朝人很会享受生活,小资情调一点不输给现代人。他们喜欢养宠物,家里插花点香,游山玩水逛公园,去茶坊品茶听曲,到瓦舍勾栏看表演,享受美食,家中常备饮料,夏天有冷饮,每日沐浴,使用牙刷和牙粉清洁牙齿。要知道同时代的欧洲人几乎是不洗澡的。所以想要穿越回去的朋友们应该优先选择宋朝,其它先不论,单就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说,宋朝是最接近现代社会的。

 此外,宋朝人去衙门打官司,是不需要下跪的,可以平等的与当权者交流。宋朝还允许百姓”越诉“,使得下情上达,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宋朝还保护个人私有财产圣神不可侵犯,即便是你从地下挖出的宝贝,政府也不会强行要求上交。而是根据房屋主人、租客等具体情况进行分配。如果挖到了珍惜文物,必须上交官府,但官府不会无偿征收,而是按照估价掏钱购买。宋朝的旅店如果发现客人得病,不得借故将其赶走,而是要就近请大夫给他看病,并向衙门报告,由政府报销医药费。宋政府此条规定极富人道主义精神。宋朝是把人当人来看待的,平头百姓的人权还是有一定保障的,不像元、明、清时代专制、强权之下除了帝王、权贵其他人都成了奴才、奴婢。

       宋朝是唯一个不是因为内忧而是外患被推翻政权的王朝。宋朝当时所处的时局是异常动荡的,宋太祖却因为害怕武将夺权篡位而定下重文抑武的国策。武将权力还受到文官辖制,这就导致了赵宋一朝军事力量相当薄弱。虽然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但是面对四周虎视眈眈的豺狼却没有自保的能力,成了待宰的小肥羊。蒙古铁蹄践踏、肆虐一切,将蒸蒸日上的华夏文明毁于一旦,往后数百年的王朝再也没能创造出超越宋朝的文明成就,不但与世界第一失之交臂还逐渐走向了日暮途穷,大大落后于别人。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需要均衡发展,尤其是经济与军事不可偏废其一。发展经济使人们过上好日子,发展军事则是保障我们的好日子不被坏人觊觎和侵扰。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注: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注:苏辙(1039年3月18日[1] —1112年10月25日[2] ),字子由,一字同叔[3] ,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因上书劝阻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注: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増。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注: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1] ),字至能[2]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3-4] ,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次韵古愚立冬日观菊

 宋-沈说

 闲绕篱头看菊花,深黄浅紫自窠窠。

 清於檐卜香尤耐,韵比猗兰色更多。

 九节番疑今日是,一樽未觉晚秋过。

 从教白发须簪遍,且任当筵作笑歌。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注:钱时,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幼年即奇伟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究明理学。因游慈湖杨简门下,成为杨门高弟。杨简深爱之,大书“融堂”二字相赠。时任江东提刑的袁甫器重钱时才学,特设象山书院,招请钱时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

 当地及新安、绍兴郡守闻讯后,厚礼延请钱时,开讲于各郡学。其学大抵发明心性,议论宏伟精辟,指摘痛快,听其讲闻者皆获其益。右丞相乔行简闻知,向宋理宗推荐云:“钱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痛,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嘉熙元年(1237)二月,理宗召见“布衣”钱时,特赐进士出身,以荐授馆阁秘书校勘。

 又召为史馆检阅,修国史宏编。并令严州守臣抄录钱时著作,奉上御览。不久,出佐浙东仓幕。李心传奏其为史馆检阅,旋以国史宏编未毕求去。后授江东帅属归里。于蜀阜创办“融堂书院”,日与群徒讲学,是为淳安书院之始。人称融堂先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注:方回(1227~1305),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注:葛绍体,生卒年及仕历不详。字元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黄岩。有《东山诗文选》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东山诗选》二卷。据诗集中作品观察,葛氏可能在嘉兴等地做过地方官,亦曾寓居临安。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一)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二)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注: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注:陆文圭(1252~1336) ,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注:王稚登,(1535年~1612年)字百谷、百榖、伯榖,号半偈长者、青羊君、广长庵主等。先世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善书法,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有盛名。嘉靖末年入太学,因写“色借相君袍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的牡丹诗名扬京师。万历时曾召修国史。万历十四年与屠隆、汪道昆、王世贞等组织“南屏社”,广交朋友,人称“侠士”,曾结交名妓如马湘兰、薛素素等。

 王稚登曾拜名重当时的吴郡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为师,入“吴门派”。文征明逝后,王稚登振华后秀,重整旗鼓,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嘉、隆、万历年间,布衣、山人以诗名者有十数人,然声华显赫,稚登为最。他的书法,真草隶篆皆能,人们争相收藏他的作品。后人称其为吴门派之后劲,也是吴门派末期的代表人物。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云稚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公安派”首领之一的袁宏道认为他的诗文“上比摩诘(王维),下亦不失储(光羲)、刘(长卿)”。

 王稚登文思敏捷、著作丰硕,令文坛瞩目。他一生撰著的诗文有21种,共45卷。主要有《王百谷集》、《晋陵集》、《金阊集》、《弈史》、《丹青志》、《吴社编》、《燕市集》、《客越志》等。其中后四种被收录进《明史·艺文志》,《弈史》被《四库存目》收录。同时,王稚登又是万历年间著名剧作家,著有传奇《彩袍记》、《全德记》,在金陵剧坛颇有影响。

 七律-立冬

 九月开畦种晚菘,青苗小样细玲珑。

 一帘夜雨滋根润,篱畔新菊绽蕊红。

 细碎时光能静好,许人旧梦亦朦胧。

 冬天又至需喝暖,菘味高汤缀绿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0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