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出名的十大婚宴酒店都是哪些?

国内出名的十大婚宴酒店都是哪些?,第1张

1、顺锦国际宴会中心

5号馆A32

地址:鹿城区国脉路8号(葡萄棚路26号)

毗邻汇昌河公园,坐拥水岸秀丽风景,拥有20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顺锦贵宾楼为新人量身定制婚礼,包括直升机婚礼、游艇婚礼、空中草坪婚礼等,顶楼专设直升机停机坪,让直升机婚礼成为温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河畔宽敞的半月形码头,带您体验无与伦比的游艇婚礼。

2、大象城一品国际宴会中心

5号馆A27

地址:大象城8楼

位于大象城国际商贸中心八楼,坐落于高铁新城核心位置,设有一个可以同时宴开百席的大型无柱宴会厅,以及三个多功能厅、八个功能齐全的餐饮包间,在投入使用的一年时间里,已成功举办多场产品发布会、行业论坛、宴会等接待活动,其餐饮团队在上海、温州等全国大中型城市都有餐饮项目并获得多项国内外烹饪大奖。

3、温州香格里拉大酒店

6号馆A05

地址:鹿城区香源路1号

酒店拥有一个,可容纳逾2000位客人的,无柱豪华宴会厅,层高9米,以及11个多功能厅,可满足各种喜宴的需求,酒店还设有一个美丽的户外花园,配有欧式建筑风格的仪式厅,可以举办一场温馨、浪漫的西式户外婚礼,净价6999元/桌起,婚宴新菜单/免收服务费/无最低消费预定不同桌数的婚宴酒席更可享上海、三亚、香港、伦敦、马尔代夫或巴黎蜜月豪礼定2018结婚酒独享菜单升级(等同于每桌可省2000元)提供户外花园实现您的童话婚礼。

海顿

海顿,JJoseph Haydn(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下奥地利的一个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12个孩子有6个夭折,海顿是12个孩子中的第2个。

生平 喜爱音乐的父母使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他有漂亮的童声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听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这些旋律。海顿的亲戚——海恩堡教会合唱团指导JM弗兰克看中了他,从此6岁的海顿永远离开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常用乐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学业艰辛,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鞭挞多于膳食”。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G罗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

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括。为了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音乐。一位朋友为他在维也纳找到了一间阁楼栖身,聊以自慰的是阁楼里有一架旧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对GA格里辛格尔(第一本海顿传记作者)谈起那段生活时说:“每当我坐在那架破旧的、被虫咬坏了的哈普西科德旁边时,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幕”。在这里,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认识了当时颇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声乐教师N波尔波拉,海顿向他学习作曲、意大利文和声乐,同时为他的声乐课弹伴奏,兼当仆人。

1755年海顿受菲恩贝格伯爵邀请,参加在其府邸举办的四重奏晚会,担当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顿的第1部《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经菲恩贝格伯爵介绍,1759年海顿应聘担任了捷克莫尔津伯爵府邸中的乐队指挥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一年里,海顿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次年,海顿与维也纳假发商JP克勒的女儿安娜结了婚,婚后夫妇不睦,长期疏隔,终无子嗣。

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莫尔津伯爵遣散了乐队,海顿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尔唁济亲王的宫廷副乐长,不久任乐长。从1761年起直至1790年乐队解散,海顿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度过了一生中最可贵的30年。作为一个贵族宫廷的乐长,首先是附属于主人的奴仆,要按照亲王的意旨办事:他创作管理和指挥乐队,对歌唱者进行训练,以至保管乐器,抄写分谱。宫廷的艺术趣味和繁杂的行政事务限制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另一方面,宫廷的管弦乐队、合唱队、歌剧院、木偶剧场等又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机会,并能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从而增删修改,臻于完善。海顿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尔哈济宫廷中写成的,包括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5首弥撒曲和11部歌剧等。

海顿声誉渐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结识WA莫扎特时,他已蜚声欧洲。年近半百的海顿与初显风华的莫扎特建立了诚挚的友谊。莫扎特自认为是海顿的学生,声称首先从海顿学习了怎样写作弦乐四重奏;他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题赠海顿。海顿也十分倾慕和重视莫扎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认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优势。在海顿后期的作品中,也显露了莫扎特音调柔和、感情细腻风格的影响。80年代的梅顿达到了创作上的成熟时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乐会之约写交响曲;1785年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写了管弦乐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1786年他为巴黎奥林匹克音乐会写了6部交响曲。同一年他又为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四世写了一些夜曲和协奏曲。

1790年海顿的生活起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N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管弦乐队,但保留了海顿的乐长衔头和俸禄。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于贵族的海顿,此到才真正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立即到了维也纳,不到一个月,就接受了英国伦敦音乐会经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请,于1791年新年到了伦敦,至1792年7月才回维也纳。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访问了伦敦。

伦敦之行与过去局囿于贵族宫廷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伦敦这个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大都市中,广大的音乐听众要求听到更深刻、新颖和丰富的作品。海顿夜以继日地忙于开音乐会,参加大量的社交集会和写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顿不仅在作品的数量上满足了听众对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胜一筹。海顿为扎洛蒙的音乐会写下了12部著名的“伦敦交响曲”,形成了一生创作的高峰。这些卓越的作品唤起了伦敦听众狂热的感情,全英国音乐爱好者都敬慕这位传奇式的音乐大师。英国上层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乔治三世请他留在英国,牛律大学授予他音乐博士学衔,海顿沉醉于荣誉与友谊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了GF亨德尔纪念节,海顿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弥赛亚》和亨德尔其他许多杰作,使他深受感动。

他第1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Lvan贝多芬是个天才,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长。但海顿还是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将为能把自己说成是他的教师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岁的海顿第2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继续从事创作。晚年的作品中两部清唱剧《创世记》(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为最成功。

誉满全欧的海顿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但许多文化社团、学会都以海顿参加为荣,海顿被邀参加了巴黎阿波罗协会,继又成为圣彼得堡音乐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1808年3月27日在维也纳再度演出《创世记》时,海顿最后一次对公众露面。

1809年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法国军队迅速占领了维也纳。5月31日,海顿在战事倥偬中逝世。遗体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又在那里建了海顿陵,陵墓圆顶的天窗周围铭刻着他的名作的标题。

创作 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罗克后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而他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这种时代背景使海顿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

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不是以戏剧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

海顿表面上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开头总是写上“以上帝之名”,结尾总是签上“荣耀归于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过是随从习俗,宗教在他的思想与情感中并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声乐作品之一《F大调小弥撒曲》中,“求主怜悯”乐章的音乐主题却是快乐欣喜的,著名的《圣母悼歌》充满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这部7个乐章的管弦乐曲(后来加入独唱与合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乐章模拟地震的画面。这些都说明海顿的作品是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乐中也是这样。他喜好田野、森林、钓鱼和打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下于莫扎特和贝多芬。

交响曲 海顿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为他是一位交响曲作曲家。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作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所以有人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海顿一生创作了不下于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18世纪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乐派的成就,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和古典风格,往往既严肃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72),据说是为了暗示公爵让乐师们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顿不同寻常地在第4乐章急板后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乐章,奏至中途,乐队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吹熄其谱架上的蜡烛而退席,最后剩下两把小提琴把交响曲带到深深打动人心的终止。80年代创作的“巴黎交响曲”(有人说是为宗教音乐会写的那几首,也有人说是为奥林匹克音乐会写的6首,目前尚无定论),抒情性的曲调更为丰富、生动、风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响曲》(1785)第1乐章副题的音响如母鸡咯咯叫唤,被称为《母鸡》交响曲。《第八十三交响曲》(1786)末乐章的主题听起来象一首脚步沉重而笨拙的风笛舞曲,故被称为《熊》交响曲。《第八十五交响曲》(1785)因受到法国王后的喜爱而得名《王后》交响曲。海顿后期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大多具有热烈洒脱的主题旋律,充满活力的节奏,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和简洁精致的复调性处理。其中4首得了绰号:《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1791)、《第一00交响曲》(《军队》,1793~1794)《第一0一交响曲》(《时钟》,1793~1794)《第一0三交响曲》(《鼓声》,1795)。这12首“伦敦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交响曲的最高成就。

海顿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他摈弃了古老复调中那种拘谨而神秘的性质,而代之以率真、生动的音乐语言;海顿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海顿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并往往采用从速度、调性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强烈对比的引子,展开部获得显著发展,确立了以短小动机进行展开的发展原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

海顿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

海顿的交响曲具有鲜明的形象,能使人联想起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人们据此给他的交响曲标以别名。除了早期创作的《晨》、《午》、《夜》等极少几部作品外,海顿从不写标题交响曲,上述那些如《母鸡》、《熊》《惊愕》之类的标题,都是别人加上的绰号。

四重奏曲 海顿弦乐四重奏的重要性仅次于他的交响曲,他写下80余首弦乐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内容大多是欢乐、热情的抒发。50年代所写的10余首弦乐四重奏,在它们5个乐章的排列中清楚地显示了古典舞蹈组曲的影响。从《第十七弦乐四重奏》(1771)开始确立了4乐章的形式,此后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间两个乐章调换。1781年他为俄国皇储保罗大公爵所写的《小鸟》、《你好》等6首《俄罗斯四重奏》(1781),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作为第2乐章。1772年所写的6首《太阳四重奏》中,复调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复杂的赋格结束。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开始形成“对话的原则”,即把主题的叙述分置在各个声部,如同4个人的谈话,具有在主调和声基础上产生的复调性,改变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声部,而把其余声部处理成单薄伴奏的机械状况。90年代创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乐四重奏被赋予更生动的节奏活力,更丰富的和声华彩,主题带有浪漫主义性格和浓郁的民间特色,可与“伦敦交响曲”相媲美。

奏鸣曲与协奏曲 海顿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大多纯朴而稍平庸。海顿最早的钢琴奏鸣曲通常不用奏鸣曲快板曲式,末乐章用小步舞曲。其后海顿又较多模仿北德乐派大师CPE巴赫的奏鸣曲。1771年海顿受到“狂飙运动”影响,写下了豪放而略具伤感的《C小调奏鸣曲》,终乐章没用习惯的欢乐结束,而是激烈爆发的高潮。80年代海顿在旋律的风格与结构上受到莫扎特影响,他十分重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成就。作于1789~1790年的《降E大调奏鸣曲》与晚期最后一首《降E大调奏鸣曲》奔放、激动,感情幅度较大,更接近贝多芬的风格。

海顿写过20余部协奏曲,但这不是海顿创作的主要领域,虽然《D大调钢琴协奏曲》(1784)和《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783)现在还常被演奏。海顿的钢琴三重奏弦乐三重奏、钢琴变奏曲、钢琴幻想曲等,都不能与他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相比拟。

其他作品 海顿没有写出什么著名的戏剧音乐,他的18部歌剧多数是小型喜歌剧,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长日久》(1780)、《荒岛》(1779)、《奥兰多·帕拉迪诺》(1782)、《阿尔米达》(1783)等。这些歌剧早已被人遗忘,有若干部连曲谱也找不到了。目前已有人对它们进行挖掘和研究。

海顿写了不少声乐作品,包括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而以后期创作的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为最著名。《创世记》的诗篇取自英国诗人J.弥尔顿的《失乐园》,第1、2乐章叙述上帝创造万物直至人类,第3乐章叙述亚当和夏娃在地上乐园过着幸福生活。海顿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与生态转化成一幅幅音乐的画面,出现了鸽子的咕咕声和狮子的咆哮,亚当和夏娃则唱着一首谐和纯朴的二重唱。他的最后杰作《四季》纯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剧,脚本是从英国诗人J汤姆逊的同名诗改编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乐章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和欢乐,抒发了他们天真质朴的情感。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左海伟人——林则徐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元抚;闽侯县人。左海伟人,民族英雄。

幼承庭训 刻苦向学

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林宾日乃秀才,却是贫儒。母陈帙贤慧能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幼承庭训,受家庭良好熏陶,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品格。家虽清贫,能刻苦向学。一日,其父领二十多位学生到鼓山春游,攀上绝顶峰,观赏福州城景色。父命诸生各咏一首"折枝诗",第一唱要把"山""海"两字嵌在七字句的第一字。他才思敏捷,立即吟就:"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其父摸摸他的头说:"莫道吾儿头无角,他年成龙未可知。"他也因此被传为"神童"。他14岁考取秀才。20岁中举人。同年与郑大漠之女郑淑卿结婚。24岁,他以二甲四名中了进士,从此,他经历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为官清廉政绩斐然

1814年林则徐为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1816年为江西乡试副主考,选拔清贫积学之士,被誉为"清榜"。1820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弹劾广东的地头蛇张保;针对河南水利工程的积弊,他提出用料"严密查封,平价收买以济工需"的建议,为嘉庆帝所采纳。同年6月调任浙江杭嘉湖道台,改革书院旧规,修岳坟和于谦祠墓,兴修加固海塘,打击社会上歪风邪气。1822年为浙江盐运使,从产、供、销、运、存、管六个环节入手,提出盐管10项措施,整顿盐政。翌年,升为江苏按察使。他认真处理积案,平反冤狱,打击邪恶势力,获得"林青天"的盛誉;极力劝阻巡抚不要镇压因水灾而包围官府要求赈济的灾民,实施赈灾工作,当时,"贤名满天下"。1824年他因拯救十余万灾民有功,擢升江苏布政使。1825年洪泽湖决堤酿成大灾,他奉旨"夺情",赶赴高家堰工地督工等。1845年,他奉旨获释入关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到昆明就任云贵总督。他以"不分汉回,但分良莠"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边民的拥戴。1849年因病告老还乡回榕时,滇民"焚香载酒,远迩不期而集至数万,妇孺奔走号泣,拥公马儿不能前"。

虎门销烟抵抗英夷

他屡立功绩,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连续八次召见,受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6月3日清晨,他在虎门海滩上,主持了震动世界的禁烟大会。他下令销毁全部缴获的鸦片2376254斤,前来参观的既有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有被他勒令前来的外国商人和官吏等。这一正义行动,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震惧而胆寒,并获得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虎门销烟"从6月3日到25日,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辉煌壮举。

禁烟后,林则徐坚决驳斥了"战争起于中国查禁鸦片"的强盗逻辑。他高瞻远瞩在军事上率先做了准备,始终保持警惕。贩毒头子义律公然发起武装挑衅,林则徐坚垒固军,于1839年9月至11月接连七次挫败英国侵略者,连获鸦片战争前哨全胜。英国叫嚣对我国要"先揍他一顿,再做解释"。1840年6月28日,48艘舰船,4000多士兵组成的英国侵略军封锁了广东海面,正式发动侵华战争。林则徐严阵以待,增修虎门炮台300多位,加强团练,保家卫国。在他沉着指挥下,取得了九龙海战、穿鼻海战、官涌海战、磨刀洋海战等四次胜利,敌人在广东无隙可寻,只好转向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由于定海失守,投降派乘机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实行禁烟,道光皇帝听信谗言,便把他当为替罪羊,于同年10月3日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降旨将他革职,1842年遣戍到新疆伊犁城。

回首往事赴戍伊犁

林则徐在流放途中,回首广州禁烟运动的失败,陷入沉思,他力图酝酿着变革图强、振兴中华的宏图。到了扬州,他与好友魏源促膝长谈,并将自己汇编的《四洲志》等交给魏源,嘱其编撰《海国图志》。他不顾劳累,在灯下还整理铸炮方法和工艺及8种战船图样等,为鸦片战争后,"要师夷之长技"进行总结,然后"才能制敌"。戍疆三载,忍辱负重,但他思想并不消沉。在三儿聪彝等陪同下,他行程二万里,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兴修水利,开挖了不少"坎儿井",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群众感恩载德,颂称"林公井"。

热爱福州家乡 关心乡亲疾苦

1827年,他为父守制期中,为家乡办了大事:①重建李纲祠,于1830年1月落成。他特撰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②疏浚西湖。这次浚湖挖深湖底两尺至七尺不等。挖出淤泥17565方,还砌湖岸石堤12365丈,既有利于农田灌溉,又成为游览的好地方。林则徐有诗"新潮拍岸添纷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1850年5月,告老还乡的他,当英国领事馆要移设乌石山积翠、神光寺时,他联合绅士上书福建当局严厉交涉。为了防止英国侵略者从海上进行破坏威胁,他不顾病弱之身,数乘扁舟至长门、闽安等处阅视形势,建议增设炮台,巩固海防。充分说明了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爱国思想,至老弥坚。

林则徐历官十四省(河北、江西、云南、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甘肃、贵州),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领导的禁烟斗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斗争史上的一页,并在国际禁毒史上树起了第一块丰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充分表现出林则徐不畏千难万险,不计个人死生祸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拼博的爱国主义精神。

1850年,林则徐病卒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谥"文忠",归葬于福州北门外马鞍山。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传世。

摘取数学皇冠明珠——陈景润

陈景润(1933-1996),福州市人。1933年5月22日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

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

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中学数学教师。陈景润善于从事研究而不善于讲课,对此,他感到很苦恼。但是,他对工作又很负责任,仍坚持着一面教书,一面进行数学理论探讨,日久天长,他终于积劳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一本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就如获至宝刻苦地研读起来。

陈景润的情况,被爱才若渴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来北京开会时知道了。王亚南找陈景润谈话后认为,从陈景润的发展来看,留在北京教中学数学,还不如调回厦门大学让他从事研究工作更有利。于是,通过组织手续把陈景润调回母校,安排到图书馆当管理员,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深入到数学的王国自由地驰骋着。应该说,陈景润事业有成,少不了王亚南的关怀。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对《堆垒素数论》和《数论导引》进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论文《他利问题》,并把它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华罗庚教授。

华罗庚看了陈景润的论文后,认为他很有培养前途,建议把他调到北京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96年底,先后写了40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被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

在中科院的办公楼里。有一天,陈景润问数学家林群(院士):"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等于零呢?"林群告诉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一个月后,陈景润告诉林群说:"我已经算出来了,结果恰恰是零。"过了不久,陈景润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一个三元五次多项式,怎样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说,这像是海底捞针。可是,大约又过了一个月,陈景润告诉他说:"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你可以一个一个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时间。"林群认为,陈景润不是天才而是"慢才",一个问题要他马上回答,他会答不出来,但几天以后,他回答问题比谁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激光束穿透钢版,这也就是陈景润的超人之处

"陈氏定理"的诞生

为了深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已掌握英、俄两门外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语。他认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是多了一双观察世界数学成果的眼睛。同时,在数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艰辛的探索。如在"圆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研究结果。 1966年5月他在《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他已证明过的(1+2)的成果。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审核了他2O0多页的论文原稿,确认了陈景润的证明正确无误。建议他加以简化。陈景润夜以继日,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纸有六麻袋。终于诞生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篇论文中的定理,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誉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并推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英国数学家赞扬陈景润"推动了群山"。

"数学家的时间以分秒计算"

陈景润惜时如金遐迩闻名。在愚昧加疯狂的十年"文革"期间,造反派把他关在一间小屋子里逼他写检查,夜里灯光昏暗他又近视眼看不清,就把坐的凳子搬在桌子上,靠近那距天花板仅有一米长电线的灯光写字。负责看守陈景润的造反派误以为陈景润要自杀,打开房间一看,他在借着灯光写检查,他就上前喝道:"陈景润写检查为什么要爬那么高?"陈景润告诉他自己因视力不好,不得不然。造反派从陈景润手中夺下他写的"检查"一看。全是一些他看不懂的公式。那造反派火了,撕碎了陈景润的演算公式,大骂陈景润"顽固不化"。

另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他大哥陈景桐与陈景润相见的事。陈景润幼时丧母,大哥陈景桐与大姐陈瑞珍曾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陈景桐在陈景润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陈景桐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要去看望弟弟。有一次因为觉得去弟弟住处中关村找不方便,就约他到所住的宾馆来会面。不料陈景桐临时被朋友约去登长城,因交通受阻未能准时回来,致使陈景润在宾馆等候了半点钟。在这期间,陈景润只得拿出带在身边的数学杂志来看。两个女服务员望着这位衣着朴素的客人窃窃私议:"你看他皮鞋裂口,穿着不一样颜色袜子的人,还能读洋文……"正在这时陈景桐回来了。陈景润给哥哥的见面礼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你浪费了我这么多的时间,你知道我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吗?"陈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释是因交通所致,不是别的缘故,陈景润的脸色才由阴转晴,兄弟二人这才亲热地诉说着思念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6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