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自助》中说:我们能从伟大的作品中发现并重见被自己摒弃的思想。
毛姆的作品——《面纱》就有这样的作用。
我曾想,自己会不会因所谓的真爱做第三者,我曾想,会不会难以忍受伴侣的无趣而出轨。我曾迷途不知返,在一场梦里反反复复与无尽的妄念纠缠了6年。
幸运的是《面纱》解开我的心结,让我透彻,让我死心。有些书,你得先陷入相同的困境再读,才会顿悟。
人性的虚伪,矛盾的自尊,婚姻爱情、欲念冲动、救赎信念,毛姆一块块切开给你看。整部小说的色调都比较沉重,正因为现实且沉更容易警醒人。
由于篇幅较长,我分别从,瓦尔特、凯蒂、韦丁顿和修女们,这三个部分来写书评。
推荐给曾经在感情里深陷、出轨或被出轨的人读。一部女性精神觉醒之作,一场自我压迫的博弈。是陷入错误感情的警示灯,《包法利夫人》式心态女性的折射镜。(2006年,中外合拍**版本上映。建议先看小说再看**,剧版温情,小说残酷。)
剧情简介: 长相貌美但是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好凯蒂和性情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是一对不甚了解却匆匆结合的夫妇。知晓凯蒂出轨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森后,瓦尔特没有当场揭发,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为了报复,瓦尔特带着吉蒂深入中国大陆的疫区湄潭府,反丧了性命。远离上流社会诱惑,凯蒂清情人的冷暖、受到修女们感染,渐渐寻找到人生价值,同时认识到曾经自己的庸俗和丈夫的深情,希望得到原谅,却只得到沃尔特临终前说的一句“死的却是狗”。返回伦敦途中,凯蒂遭受母亲病逝,最终决心跟随父亲离开伦敦开始新生活。
2
第一部分:可爱的瓦尔特先生是如何跑向死亡的。
私心是喜欢瓦尔特的,简直理想伴侣。但是直到瓦尔特死去,凯蒂也没有爱上他。
博士学历的细菌学家,懂医学。俊秀的五官,中等偏瘦身材。性格冷峻内敛,寡言少语,羞于表达,固执且自制力极强。
凯蒂的父亲一向不爱和年轻人打交道,却夸赞他非常聪明。后期到瘟疫地湄潭府,救助病人,也显示出非凡的魄力和高尚的品质。
(可以说是神仙级别的优秀直男了,凯蒂竟然出轨!飓风哭泣。不要让给我好不好!)
整个剧情里,瓦尔特的出场和话语篇幅都很少,第一部分是爱上凯蒂并求婚。第二部分是凯蒂出轨后,他的那段惊世骇俗的告白。第三部分就是在湄潭府零碎的谈话。最后一次谈话是得知凯蒂怀孕,虽然不知孩子是谁的,还是要把凯蒂送回香港,离开霍乱地。并告知凯蒂,早就宽恕了她的出轨行为。
先从那段“名场面”开始,来解读瓦尔特的情感观。
1、“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2、"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已之私跟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尖刻。"我不是那样。"
3、"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第1小段,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名句。初读这段表白,并不喜欢。如果某人和我表白,一上来就把我说的一无是处,还说依然爱我,我一定给他几个大嘴巴子,让他清醒点。但是这段话连着2、3段和整本书来看,就会觉得瓦尔特是如此的深情又卑微。
瓦尔特告诉凯蒂当他第一眼看到她,就爱上了她。后来就一直默默制造机会靠近凯蒂,但是从不表达爱意。
在即将离开英国到香港工作时,怕错过遗憾终身,鼓起莫大勇气向凯蒂求婚,而凯蒂因虚荣心作祟,加之母亲不断逼婚,于是闪婚瓦尔特。
婚后不久,瓦尔特发现凯蒂出轨,没有立刻捅破,而是以陪他去霍乱的小城治病为理由,来提醒凯蒂,可惜她还沉醉在渣男爱她会娶她的梦里。
瓦尔特则直接让凯蒂去找唐森娶她,结果唐森断然拒绝,并要求凯蒂陪丈夫去瘟疫小城。
而这一切尽在瓦尔特的掌握中,他让凯蒂亲手撕下唐森的面纱。
个性聪明的医学博士,却不能免俗一见钟情凯蒂这美丽的躯壳,无趣的灵魂。所以瓦尔特在凯蒂出轨后告诉她,鄙视自己,因为爱过她。
我认为腼腆克制的瓦尔特之所以爱凯蒂,除了她的外在,还因为她活泼快乐,天真烂漫,善于社交的性格。而这些是瓦尔特本人缺失的部分。
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不擅长,往往会渴望,会想要靠近。
接着从凯蒂的一段独白来看瓦尔特:
“难道他就不能像她一样恍然明悟,在恐怖与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与那些在修道院里令人敬畏的美丽心灵相比,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一个愚蠢的女人红杏出墙,真有那么重要吗?面对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他怎么能对这些凡尘琐事费心劳神、耿耿于怀呢?说来也真奇怪,聪明睿智的瓦尔特竟如此轻重不分!他给布娃娃穿上了华丽的礼服,把她摆进神龛,顶礼膜拜,结果却发现,布娃娃只不过是塞满木屑的玩偶而已。正因为如此,他无法原谅自己,也难以原谅凯蒂。他的身心备受摧残,一度活在自欺欺人的幻觉中,可是当幻觉在真相面前摔得粉碎,他以为现实也被摔碎了。没错,他不能原谅她,实际上是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
其实凯蒂的理解是正确的,与死亡相比,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似乎不应该为了一个愚蠢的女人出轨而惩罚自己。
但是她忽略瓦尔特的不同。
他爱的纯粹,爱的卑微,甚至失去自我。为她隐忍无趣的社交和诡诈宴会,渴望在凯蒂身上守护自己的梦,可惜凯蒂打碎了梦,还不知悔改,振振有词,肆意挥霍他感情。
应了那句话,舔到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化悲痛为无畏,拿自己做救治实验,最终染上瘟疫而亡,永久的埋在了湄潭府。
3
再看最后一段独白,结束对瓦尔特的分析。
凯蒂说:“我觉得你这样对我不公平,” 你因为我愚昧、轻佻、粗俗,便责备我,这是不对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认识的所有女孩子都像我这样。这就好似一个没有乐感的人因为讨厌听交响音乐会而受到责备一样。因为你自己赋予了我一些我并不具备的品质,你就责备我,这样做公平吗我从未试图装出一副什么样子来欺骗你。我就是我自己,有一个好看的脸蛋和快活的性情。你不能希冀在集市的小摊上买到珍珠项链和貂皮大衣;在这你只能买到锡制的小号和玩具气球。”
这句话**里凯蒂说了类似的总结:“我们寻找对方缺少的品质太傻了”。
不过瓦尔特并没有责备凯蒂,而是无法原谅为自己。
这个观点是惊艳到我的。也许不同频率和生长环境的两个人走在一起真的不容易。
我很喜欢毛姆笔下的瓦尔特,他个性善良,内敛沉稳,聪明自重。
纤尘不染的性格,不会轻易妥协,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想守住某些不可变的信念。以至于得知凯蒂出轨最初,他想要带着凯蒂一起赴死。好在这种想法很短暂。
我多希望瓦尔特明白书里的这句话,那样他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可能。
“既然万物生命都如此短暂,万事皆为过眼云烟,那么,人们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较真,争的面红耳赤,让彼此不高兴似乎显得太可悲。”
4
第二部分:被洗礼过思想的凯蒂再次堕入深渊?
书从第6章开始,详尽的描写了凯蒂的家庭成员性格。其母亲,同样是个美丽精致,善于社交的女性,但控制欲强,贪图名利。
因为只能依附于丈夫的社会地位而跻身上级社交圈,所以不断榨取丈夫,不顾及其感受,费尽心机拉拢关系,谋算职权,填补虚荣心,后因为强忍病痛久不治愈而死。
凯蒂父亲则感到解脱,同时被任职为英国殖民地的首席法官,这也是凯蒂母亲生前所渴求。
身材瘦小,性格沉默隐忍的凯蒂父亲,任劳任怨,从不快乐,没有自我,但做为殖民地首席法官,可见有智慧和能力。这些外在描写和性格特征竟然和瓦尔特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书中提到:凯蒂到香港后,发现自己的地位是由丈夫决定的,而他细菌学家的身份在她们所处的社交圈并不吃香,她感到不满,渐渐对瓦尔嫌弃。
此处的凯蒂与她母亲对待其父亲的态度与想法竟然如出一辙。
不免让人沉思,如果凯蒂没有经历过出轨和湄潭府一劫,年老的凯蒂是否会重蹈覆辙其母亲的一切。而瓦尔特的个性和爱也终将被妻子的喋喋不休永和不满足消磨殆尽。
历史总是相似的,毛姆不设计没用的情节。
母亲从小就将凯蒂往:飞上枝头的“花魁”目标打造。她没有给予凯蒂足够的底气和爱意。更没有培养她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三观端正,不畏催婚。原生家庭的荼毒,是凯蒂的悲剧。
原以为聪明伶俐的凯蒂,嫁给优秀的瓦尔特能逃出母亲的思想桎梏,做个安分守己珍惜感恩的平常主妇。但竟她“饱暖思*欲”---出轨!
凯蒂外遇金玉其外政府高官唐森。事业有成,幽默风趣,实则爱慕虚荣,自私自利,风流成性,专挑家庭主妇下手。
在凯蒂自以为遇到真爱,要抛弃一切,和唐森双宿双飞时,却遭丈夫揭发。而唐森面对瓦尔特的官司威胁,原形毕露,对凯蒂只身赴死也毫不动容,凯蒂美梦幻灭,只剩绝望。
我想此刻木心的这句话,也非常的警醒。 “爱情本来就没有多大涵义,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伟美的景观。如果因为爱情而丧失智慧和道德即可判断:这不是爱情,是性欲,性欲的恣唯。”-《素履之往》
既然自愿选择的嫁给他,就该承担选择后的责任。实在不幸福,要么理性离婚,要么转变思想态度,好好生活。
5
近来读面纱和《非暴力沟通》越发觉得,完全的伴侣太难,好的相处状态真的是彼此包容、忍耐,理解。做到发自内心的欣赏,去用强大的灵魂和自我调解能力去感染你能感染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我只是建议伴侣结合以后,有矛盾要包容调和。因为凯蒂在故事的结尾也没爱上瓦尔特,虽然她为瓦尔特感到骄傲。
所以, 在最开始选择伴侣时,不要怀疑和忽略你内心的诉求,如果惧怕和这个人有未来,就不要结婚,不要压制自己,不要权衡利弊而去相处。 不要心软,不要听劝,遵循内心。喜欢一定是不怕的,不排斥肢体接触的。
要记着:“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
另外:追求真爱请勿触犯道德和法律制约。别被花言巧语蒙骗,更不要被那个外表好看,攻势猛烈,强行肢体接触你的“霸道渣男”给迷失了抵御能力。
接着从看看凯蒂的“曲折的自救故事”。
在凯蒂离开梅潭府时,心中欢喜,她觉得已经自我救赎,摆脱了让她堕落的爱情,精神的羁绊,不幸婚姻,并且获得自由和不惧未来的勇气。
但是毛姆告诉你,故事要曲折离奇才有趣。人性难测,情感难断,心灵的自救不会一蹴而就。
前方核能预警!
当凯蒂离开霍乱地回到香港后,因为陪丈夫到霍乱地救助,丈夫牺牲,变成了“英雄”,自己也变大伟大而勇敢。因为已经怀孕,在好友韦丁顿的宣传和帮助下,被唐森的妻子(当时香港的名望人士)以万分的热情的强行接回了自己家修养。
在唐森的家里,不可避免的遇见。奈何天高地厚,没有唐森的脸皮厚。
他恬不知耻闯入凯蒂房间,开始强行忆往事,求原谅,并解释:他非常爱妻子,离婚娶凯蒂,会断送仕途。所以当初不管凯蒂的死活。
凯蒂不理会,他纠缠道:我就是个控制不了自己下半身的正常人,不是混蛋,难道因为我昏了头爱上你,我就错了吗?
我以为上面够不要脸了。
接着又来一句:“既然你活着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朋友,不能继续拥抱亲吻! ”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叹为观止! 本人奉上,叼烟鼓掌双目失明口吐白沫jpg! 请自行脑补。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拔刀!
渣男语录之:难道我们就不能像当初那样做朋友吗就在你看透我虚伪和自私以后。
不行,大家不要拦着我,我要给毛姆捶背!要不是听过同款渣男解释语录,毛姆这么写我都不信。
凯蒂此刻对他的态度当然是鄙夷的,甚至想一脚踹走他。由于唐森屁话说不通,强行攻势,又吻又抱,凯蒂最终因为压迫太久,缺乏安慰,又无力反抗,被欲念打败,嗯。他们两个又睡了彼此。
开始读这段,我气到差点扔手机。
事后凯蒂表示痛心疾首!自我唾弃了很久,表示自己被情欲操控。然后火速收拾行礼离开,唐森再次纠缠,凯蒂不予理会,坐船回到英国。
人性奇妙。如果曾经真心的、昏头的爱过他,并且他还长的好看,虽然你知他是渣男,你厌恶他的内在和做为,但他的一个拥抱,你可能还会被攻陷。所以为什么会有分手p这种事情。
我曾读不懂,《瓦尔登湖》里关于人的天性的解释。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伏着野性,只要崇高的天性酣睡了,这种野性就会苏醒。这种低俗的野性就像是我们身上的寄生虫,恐怕很难彻底地消除;即使我们身体强健,它们也还是会钻入我们身体,或许我们可以回避,但绝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的身体也许艰苦,但未必纯洁。天性很难克制,但是应该得到克制。 ”
结合凯蒂从霍乱地回香港,还是没能抵抗唐森同他肉体接触这段,我可以理解那段话了。
我觉得我在网易云里看到的一句热评非常好,虽然放在这本现实题材的书评里显得有些矫情,但是真的符合大众心里状态。
@执笔落花笺:说来惭愧,人只要有机会,就又沦陷。这歌词很真实了!真正爱过的人是不能做朋友的,一见面就会心软,一拥抱就会沦陷,哪怕多看一眼,就想重新拥有。---来自郁可唯的《路过人间》歌曲下的评论。
当然,凯蒂最终回到英国,与父亲敞开心扉,并且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结尾:
“我希望肚子里是个女孩,我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一辈子依附于他。”
“父亲,我以前是个愚蠢,邪恶、可憎的人。但我无能为力。我已经得到了严厉的惩罚。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女儿重蹈覆辙。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荡、自立自强的人。我希望她过的比我幸福,忠实自己。”(这段我对应3个译本做了改动。)
多数情况下,人们爱做捡了芝麻丢西瓜的事。我们遇到更好的物品总想拥有,但不想自己配不配,自己该不该,自己能不能,这是悲剧的开始。
6
第三部分 : 智慧超然的韦丁顿,无畏奉献的修女 们让救赎的种子长出。
凯蒂看清唐森真面目后,绝望的陪丈夫到霍乱地,后失去丈夫,与修女们在小小教堂里做义工,结识睿智豁达的海官韦丁顿,在他们的启发下,渐渐觉醒。
韦丁顿是个海关专员,其貌不扬,在霍乱滋生的小城守坚守着。他热情幽默,睿智通透,凡事点到为止。他救下中国满族姑娘,并与其相爱厮守。是凯蒂自救的引路者。
凯蒂刚到湄潭府还对唐森抱有幻想,向韦丁顿打听唐森,韦丁顿不着声色的,全面评价了唐森,说其自大自私。表示讨厌此人,
其中一段颇有意思:“因为这个世上蠢人太多。如果有人占据高位,又平易近人,还对他们说,会尽力帮他们,人们自然觉得他很聪明。当然,这还要归功于他的太太。说起来,他的太太倒是很能干。她头脑清醒,思路敏捷,常给丈夫出谋划策。查理·唐森有她这个贤内助,自然高枕无忧,绝不会做出蠢事来。对政府公职人员来说,要想仕途畅达,这是必不可少的。官场上不需要聪明人,聪明人主意多,很容易招惹是非。官场上需要有魅力、懂世故,办事圆滑,不犯大错的人。”
这段话的重点是:其实唐森不优秀,很虚伪。唐森的妻子很棒,他需要她。他经常和二流女人调情,但都是玩玩。
我读完整篇再看这处,发现他这番话别有深意。一个聪明的下属官员,第一次和人谈论他的上级,就说缺点,还顺带强调他的风流史?好像在提醒凯蒂什么。
韦丁顿在第三次和凯蒂见面,则指出凯蒂不爱瓦尔特,还很怕他。随后客观的评价瓦尔特个性、聪明,并且引出修道院的修女们,以及她们对瓦尔特的崇拜。
如果说韦丁顿埋下第一颗让凯蒂放下唐森的种子,那修女们的不惧死亡圣洁充实的灵魂,则让凯蒂自救的种子发芽结果。
在死亡笼罩的霍乱地,没了灯红酒绿的社交,没有攀附比拼的名望,希望和绝望每天都在更迭,而修女们豁达和仁爱的精神支撑出一片乐土,给予孤独的灵魂,脆弱的生命莫大的安慰。
凯蒂在得知修道院修女死亡,而紧缺人手后,极力要求到修道院里帮忙。
苦闷无事的凯蒂几乎把我要做点事来解脱自己的意愿写在了脸上。高深莫测的修道院院长告诉凯蒂: “一个人不可能在工作中或是在愉悦中,或是尘世中,或是修道院,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7
凯蒂在修道院里的修女身上感受到精神洗礼。修女们有的投入工作信仰坚定,有的热情快乐不惧死亡,有的出生高贵却舍身救世。她都伟大而纯洁,神秘而不容亵渎。
随着凯蒂怀孕与修女感情的增进,也更加感受到修女们的热诚以及她们对永恒的追求,对世间的仁爱,内心的强大足以将任何的苦难化解。
与此同时,凯蒂发现自己修女们存在莫大的隔阂。自己走不进那样的境界,自己的心灵没有归宿。她和韦丁顿说,她在寻找那样的东西,一旦找到,人生也许就会改变。
韦丁顿则告诉她:“是道,有人在鸦片里得道看,有人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得道,有人在酒里,有人在爱情里,万道归一,皆归于无。”显然,修女是在信仰里。
凯蒂寻找的,应该是未被熏染过的心吧。拥有正确的三观,自由选择的生活,理智的判断。这都是凯蒂从前的生长环境不具备的。
随着故事的解结束,瓦尔特死去,凯蒂临行发出疑问,修女们如此的执着永世的生活,而奉献一切,如果只是一个虚无的目标那多可悲。
而韦丁顿说:这并不重要,她们生活本身就是美好的。 “唯有一件事能使我们不断从这个世界的混沌无序中创造出来。就是美。美好事物中包涵:人们画的画,谱的曲,写的书,以及他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是艺术,极具意义。”
道教会了世界万物去自行其道,就是意义。(书本身对“道”有一段论述,留着你们读。)
在凯蒂离开之前,院长说了最后一句话给她: “尽责做分内事,这是应该的。对职责有份爱。当爱与职责合为一体时,才能有慈悲和恩泽在心,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我理解为:如果是妻子,那就带着爱去尽妻子责,这样做出的事情才会令彼此开心,而凯蒂是在最初可以说连妻子也没做好。
8
最后做个总结吧。
读了两遍,触动很大,所以下定决心的写了这篇较长的书评。很遗憾不能原滋原味的体会毛姆语言的妙处。
原生家庭教育很重要,自由的选择,思想的开拓,独立的生存能力,对于渣男的辨别,以及妻子的责任,婚姻的选择,人性肉体欲望等,此书给我的收获很大。
当然,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谁。 世界上有千万条道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走。--《动物管理局》
就如题目而言,我曾问自己会不会出轨,读完书我想,既然有正确的路摆在眼前,为何要离经叛道选择深渊。
无道德的真爱是贪欲的土壤,不负责撩拨是渣男惯用的伎俩,爱到没有自我是自毁导火索,被偏爱的有恃无恐是自纵。
唯有自己内心足够 藐 视欲念和世俗的枷锁,才能无畏面对生活的任何可能。
—END—
众所周知,英国小说家毛姆擅长剖析人性,代表作有《面纱》《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而《面纱》这部小说不仅写人性,还指向人性的终极价值--“道”。
小说讲述了女主凯蒂因为虚荣,想要在妹妹婚礼前出嫁,匆匆决定和自己并不爱的细菌学家沃尔特结婚。
当遇到心怡的男子查理时,坠入爱河。即使知道对方有妻儿仍偷情出轨。被丈夫发现后,离婚未成,也被情人抛弃。于是选择和丈夫前往中国的霍乱疫区--湄潭府。
在这里遇到了瓦丁顿和修道院的修女们,这样一群“道”的化身。揭开了丈夫人性中的美好面纱和情夫无情的阴暗面孔,但不幸的是她怀上了查理的孩子,丈夫也因霍乱去世。
她回到了故乡,母亲随即病逝。但她逐渐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也坚定了自己将追逐“道”的内心。
鲁迅曾说:“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而悲剧也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将更崇高的价值意义传递给大众。
因此,我将从悲剧冲突的独特视角揭示毛姆作品《面纱》中的人性善恶,并通过个体冲突、伦理冲突、社会冲突解读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悲剧、爱情悲剧以及命运悲剧,最终诠释出作者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善的回归--“道”。望对我们理解作品以及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给予一定的启示和现实性指导意义。
虽然在小说的结尾,凯蒂揭开人性的面纱,看着自己所走过的路,明白了自己未来应该追求的东西。但整个故事读下来,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沃尔特和凯蒂的多重矛盾性格最终导致悲剧性的事情发生,而他们的个体冲突,表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自我内部心灵与自身的冲突。 接下来将从凯蒂和沃尔特的视角去探析他们心灵的内部冲突。
1凯蒂
黑格尔在谈及到悲剧发生的可能性时,提到一种“天生性情所造成的主体情欲”而酿成的个体悲剧。 他认为,这种主体情欲本身并不是冲突的主要因素,只有当主体由于这种情欲行动从而陷入更深的冲突时才有价值。
而《面纱》中的女主凯蒂,其实就是这种主体情欲主宰下的悲剧人物。
凯蒂打小就是美人胚子,青春年少的她很愿意光彩夺目的出现在众人面前,和母亲一样盼望能找到富贵公子,弥补父亲事业上的不顺。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不起眼的妹妹都和男爵订婚,她出于妒忌和虚荣,在慌乱中嫁给了沃尔特。
凯蒂嫉妒和虚荣的心理促使她慌乱中选择了自己不爱的丈夫,这主体内心躁动不安的情欲便影射着她悲剧人生的开始。
其次,小说开篇就写到她和查理偷情的场景。“门突然一动”,她惶恐至极。但她因为自己没能控制自己的情欲而选择和有家室的查理在一起。内心与自身行动的冲突表现的极为显著。
“她不由得哆嗦了一下,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甜蜜的痛苦,每次想起查理的时候,他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说过他会永远跟她在一起……要是沃尔特想大闹一场,他还有查理,有什么好在意的,兴许让他知道是最好的结果。”
当被丈夫发现后,丈夫的异常举动让她不知所措,她便着急去找查理。但看到查理,他便放下心来,虽然内心焦虑,但宁愿享受这“甜蜜的痛苦”。
她的多疑和恐惧以及“追求所爱”的无畏,最终使自己的偷情行为合理化,但自己的行为和道德产生强烈冲突,她的一切情欲显现出对悲剧性冲突的意义。
当查理不愿意与他结婚,她看到了查理的阴暗面,仍然还相信查理爱着他,她也执迷不悟的爱着他的一切。哪怕是他的铁石心肠。 这种心灵与自身的冲突,让她可悲也可怜,成为爱的附庸。
后来凯蒂被情人抛弃,她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于是跟随丈夫去了霍乱疫区,但是在瓦丁顿和修道院修女们口中,了解到了丈夫人性美好的一面,但在知道怀了查理的孩子,她仍然无法为了让丈夫开心,说出善意的谎言。最终导致了丈夫的死亡。
当她回到家乡,看清一切后,再次见到查理,她懊悔不已,“如果能让沃尔特起死回生,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她只能在释放自己一切情欲后接受所有的惩罚,接受自己所造成的一切悲剧。
2沃尔特
沃尔特的复杂性格和他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的心理特征也最终导致了他个体的悲剧。
在自己爱的女人面前,他费尽心机讨好她,但只会让妻子觉得自己无能,也无法爱上他。凯蒂看不起研究细菌的工作和他很低的薪水,他只能自卑到拿实验室工作麻痹自己。
但在修道院的圣女眼中,他确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有个人能够凭一己之力阻止这场恐怖的瘟疫,那这个人非他莫属。”“你不知道你的丈夫有多善良,对我们的帮助有多大,就像是上帝派过来的使者一样。”
他们尊敬崇拜沃尔特,他也只能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寻在的意义。
尽管知道自己的妻子出轨,但是他还是爱着她。
妻子想要和他离婚,不是因为想占有而是他却害怕妻子受伤害不肯放手。他内心纠结煎熬,但却选择折磨自己去成全妻子的爱。
但妻子告诉沃尔特说自己怀孕了以后,作为丈夫的他却问她,“是我的吗?”“我不知道。”妻子就连撒谎都不会哄他开心。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达到了高潮。
最后,当自己染上霍乱即将死去,想见凯蒂,却又不想让她来。他说:“你丈夫知道你从未见过染上霍乱的人,那场景实在又可怕又恶心,他不想让你看见。”他爱着她,生命快要结束,他仍然在为她着想。
他们都是在个体心灵与自身的冲突中,沉浸在爱中迷失自我的人物,最终导致了自身的个体悲剧。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小说中其实是围绕两个家庭讲了一段三角恋的情节。婚姻不是儿戏,但凯蒂却天真地选择了一段婚姻。虽然对方很爱他,但他却丝毫没有回馈。也没有选择去认真负责地和丈夫过日子,却选择出轨。
这种动机就是个体对伦理制度的挑衅,最终只会发生伦理实体的冲突,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上演。
1沃尔特与凯蒂的婚姻悲剧
沃尔特深爱着凯蒂,他愿意为凯蒂付出所有,但凯蒂却不爱他。 婚姻悲剧的发生首先是爱情中地位不对等造成的。
他变着法所做的一切都无法让凯蒂爱上自己。随后自己的妻子出轨,他能够宽容,但他却不想妻子伤害被骗。
当沃尔特向凯蒂揭穿查理的真面目时候,她却固执的认为沃尔特不理解她。 这又加剧了婚姻中的矛盾冲突。
人类的本性让她痛苦,但又因理性和信仰他不得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和眼泪,这一切都使得她那张严肃却美丽的面孔变得扭曲。去疫区之前的凯蒂仍然执迷不悟。
当沃尔特知道凯蒂怀了孩子,凯蒂说不知道是谁的孩子。这时他们的婚姻已经到了悲剧的尽头。但沃尔特顾忌到母子平爱,他还是想让凯蒂回家。
他染上霍乱,即将死去,他只说了一句“死的是那条狗。”自己就是戈德史密斯《挽歌》这首诗中咬了人的狗,被所有人谴责的那条狗。凯蒂嫁给了他,给她带去了生活的希望,但凯蒂出轨,俩人互相厮杀,最终还是自己离开了。
他对凯蒂至深的爱以及自己无法掩饰的卑微到尘埃的爱达到了高潮,也即将谢幕。
萧伯纳曾说, 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 而沃尔特最终选择结束这场悲剧婚姻放过自己,就是万念俱灰之后想要在天堂寻求自己的一方净土。
感谢这场霍乱成为救世主,让一切面纱都被揭开,但悲剧就在于此,即使再悔恨自己,凯蒂也不爱沃尔特,沃尔特也终将只能成为那只“狗”。
2凯蒂与查理的爱情悲剧
两个有家庭的男女双方走在一起,注定是两个伦理实体的尖锐交锋,而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凯蒂和查理的婚姻,可想而知也是悲剧的化身。
凯蒂深切地爱着查理,他微微一笑,她都会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她的感性始终战胜一切理性,并将伦理制度置身事外。
但查理很清醒,他只是享受和凯蒂在一起时候的暧昧状态,不会为了凯蒂去和自己的妻子离婚,更不用说伤害妻儿。在这段婚外情中也并未以相同的爱回馈给凯蒂,他也只想用金钱去解决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难题。
当丈夫发现妻子出轨后,凯蒂想要和丈夫离婚,并和查理在一起。查理,却告诉她“”男人就算是爱某个女人,也不表示他会希望和他共度余生”,“亲爱的,男人在热恋时说的话,你怎么能信以为真呢?”
但凯蒂还是执着地相信查理是爱她的,相信查理会为了他放弃一切。
当从瓦丁顿口中了解到查理“除了自己谁也不在乎”真实面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幼稚,也渐渐想要摆脱这一切。但回头看时已经失去太多。
利斯特说,人生对于明哲善思的人来说,是个喜剧;对于多情善感的人来说,是个悲剧。
查理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一切,沃尔特死去,凯蒂离开自己,一切对他而言毫发未损,他只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利己喜剧中,而凯蒂却痛失一切,成为悲剧的化身。
叔本华认为:“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
正是这种斗争,才使冲突产生。或许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或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亦或是人与人的冲突,但共同构成了社会冲突。而在社会这个大冲突背景中下决定着个体的冲突与发展。
小说中无论是男女主人公凯蒂和沃尔特,还是情夫查理,以及定尔顿,修道院的修女们,他们都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生存,在情感与理智的挣扎中生活着,也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左右现实的人生。
凯蒂的一生都在感性的世界中活着,无法理性的去看待身边的人,天真的以为爱就是真爱可以互相付出一切。可人性的自私和伪善却让她明白,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永远都隔着一层面纱,你以为你看清了一个人,其实你看到的永远是表面。 最终自己想要追求的爱与理想也终会破灭。
沃尔特卑微的爱着凯蒂,他的理想就是凯蒂能够多爱他一点,哪怕是撒谎说喜欢他。但接受的馈赠竟是妻子的出轨以及临死前对爱的挣扎。他是社会冲突下命运悲剧的典型。最后在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修道院的修女们善良浪漫,追求仁爱与救赎,一生都在向上帝祈祷。但还是得面对这霍乱的发生,修女们的牺牲还有与父母亲的永世不得见面的痛苦。竭力用自己的理智去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一切冲突和矛盾。
雪莱曾说, 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那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 而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社会冲突构成,从而让每个人的命运都像是命中注定那样。
但也正是这些冲突,让我们个体的生命能够在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中的悲壮之美。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这悲壮的背后是伟大与崇高之美,也唤醒着沉睡着的人。
借瓦丁顿之口对“道”的理解将故事升华到了真善美的生命境界中。也通过情结展示的一系列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之后使人得到净化。
尼采认为, 为了肯定人生,人们需要悲剧精神,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的生成、变化过程,把现实世界艺术化,把人生的苦难化作审美的快乐,把个人的悲剧化作世界的喜剧,摒弃基督教悲观主义,从中体验到作为生命、生物的快乐。 这是悲剧所给予人的“形而上的慰藉”,也是它对于人生的终极意义。
故事中世欲情感下的凯蒂来到修道院,认识了有趣的瓦丁顿和修女们,从他们口中或是身上看到人性的阴暗和美好,揭开人性的面纱。
小说中多次对院长嬷嬷进行描写,她笃定、清秀而谦逊,散发着热心和温柔,像一道阳光照在了一片荒芜凄凉的旷野,这种温柔也照亮了凯蒂的未来。
“ 一名信徒不单是要不断向上帝祷告,他也应该成为自己的祷告者 ”,凯蒂在院长及修女的陪伴感化着凯蒂,让经历痛苦的凯蒂开始探求内心之“道”。
凯蒂有一颗世俗化的心灵,在修道院以及经历一切事情之后,揭开面纱看穿人性,从而达到由外至内的蜕变,指引她走向神秘的精神领域。
当凯蒂怀有身孕后回到家,她和父亲聊天时,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和真诚的人,我希望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依靠任何人,把握自己,我希望他自由的生活比我活的更精彩。”其实这里影射着凯蒂期待未来自己想活成的样子。
“道——有的人在鸦片中寻找它,有些人则通过上帝,有些人在威士忌中寻找它,有些人则通过爱去寻找。 所有道都是一样的,但它不会通往任何地方。 ”而这就是灵魂里的安宁,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它。
尼采说:“ 当悲剧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永远有充分理由的。 ”冲突性的悲剧体现着人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蕴,让能够从中体察到深邃的哲理,从而实现人参理想与经验价值。
通过解读毛姆的《面纱》,能从主人公的性情中,透过一系列悲剧冲突,从而使我们得到人生启迪,受到震撼和鼓舞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也希望我们能够,透过人性的面纱去,感性感受,理性生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与美好。
前几天,终于读完了《面纱》这本书,看到最后,我真的大哭了一场。
我印象很深的、始终记得的一句话:但是我爱你。
它原话是这样写的:“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即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想一想也真是好笑,我竭力去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东西,忍受折磨也要对你隐瞒起自己……”
这段话发生在女主人公出轨后。她的丈夫发现她出轨了,然后对她说了这段话。
女主人公出生于一个不能算是贵族但条件也还不错的的家庭,挑挑拣拣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迫于无奈只能嫁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后来,她遇见了另外一个男人,没有忍受住诱惑,婚内出轨了。被发现后,才发现那个男人却只是想要和他玩玩,最后抱着一起死的心态和丈夫去了一个随时都在上演着死亡的地方。最后她没死,反而获得了新生,但是她的丈夫死了。
看到最后的结局,我真的哭得稀里哗啦,久久不能平复。
我对于沃尔特(女主人公的丈夫)的死真的是意难平。但是又转念一想,不死又能怎么样呢?何况他是为了救别人而死的,至少他死了,他都依然是一个好人,但我真的为他的逝去而感到惋惜。
其实沃尔特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有修养,长得也不赖,也会花费心思去讨人开心,但是他得不到她的爱。所以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坚定了我对婚姻的看法。
对于婚姻。
第一是一定要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我们的生活要经历那么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爱,谁都无法忍受对方的缺点,生活中的压力,最后只会一拍两散,或者是半辈子生活在煎熬中,无法脱身。
第二是付出就要有回报。夫妻双方一定是要互相付出的,如果只有一方在不停地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他也是会累的,而另一方则会习惯,然后当作理所当然,最后慢慢无视。所以,不求回报的感情,其实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完美。
第三是要了解最真实的对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需要信任。我们要慢慢了解对面的那个人,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人,否则相处久了,一旦给一个人的印象定型之后,再出现和印象不符合的情况,我们就会觉得我们是被骗了,而一旦出现了信任的裂痕,两个人又怎么长久地走下去呢?
我们每个人在选择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前,都要好好想清楚,不出意外,你身边的这个人就是陪伴你一辈子的人。既然选择了在一起,就要先把往后的生活好好想一想。
你要容忍他的缺点,包容他的错误,体谅他的辛苦,要爱他,和他爱你一样。你要相信,你们可以长久的走下去,你们互相信任,即便生活磨灭了最初的激情,你们的感情也慢慢变得平淡,但只要想起对方,你就能感受到安心,而并不是厌烦。
同时,也要有底线,我们都是抱着要一直走下去的态度在一起的,但是如果最后,对方做出了触及到底线的事情,那么也请不要委屈自己,人都是自私的,并且要自私一点,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自己本来就应该最重要的。
最后,希望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修养有脑子,不无知有远见,同时还爱你的人,但是我不会只让他爱我,我们在一起的前提是他爱我,但我也要爱他。
优点:1植株:青金石植株高度在80-120公分,很适合盆栽,它的花瓣很多,也非常的包,花色是淡紫色,整体非常的清新淡雅。2勤花:这一点是月季花最大的优点,也是月季花受人欢迎的原因,青金石月季四季开花,让人的生活充满美好。3香味:青金石月季的香味是中等浓度的果香,这种香味老少兼宜,会让人的心情愉快。4耐高温:青金石月季耐热比较好,所以即使天气很热温度很高,对青金石月季的影响也不大。
缺点:1不耐雨:最好不要淋雨,因为花瓣很薄。2生长速度很慢。
但吉蒂对沃特没有感觉,当她无意中听到母亲的一个电话之后,她答应了沃特的求婚,并跟随沃特涉洋来到中国上海,其时是上世纪20年代,沃特在上海为英国政府的实验室工作。
枯燥的生活使吉蒂被迷人的已婚男子,同时又是政府官员的查理引诱。沃特得知后非常恼怒,他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他给吉蒂两个选择,要么跟随他去梅潭府一个霍乱正疯狂肆虐的重灾区,要么离婚并且非常不体面。吉蒂在查理那里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非常失望地答应了沃特。
沃特来带梅潭府,跟随他一起前来的还有兵荒马乱、军阀割据、疾病肆虐、因外国殖民入侵而引发的无理由排外行为,等等。
沃特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年灾民的救助当中去,吉蒂在百无聊赖地度过了一个月之后,终于决定跟随当地的修女一起做义工。
沃特的无私行为感动了吉蒂,她试图重归于好,经过她的努力,在灾难和死亡面前,沃特原谅了她,这时候,周边灾区爆发了更大的疫情,为了阻止疫情的扩散,沃特和当地军方一起建造了难民营,以隔离疫情,遗憾的是在得知吉蒂怀孕后不久,沃特终于被病毒传染,不久离世,吉蒂离开了中国。
这就是好莱坞导演约翰•卡兰执导的新**《面纱》的故事梗概,改编自毛姆的小说《华丽的面纱》。
从故事梗概就能看出来,这几乎又是一部灾难片。好莱坞有这个爱好,总是喜欢在灾难中寻找真谛,爱或者宽恕,似乎只有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中美好的部分才会得到彰显。
我自己有一个看片经验,一般来说,结局是相互宽恕的,则主角有可能死亡,而历经灾难的考验且变得比新婚夫妻还恩爱的,主角必死无疑。仿佛所有不愉快的悲伤的记忆也随之而去,从而赚取观众更多的同情与眼泪。
《华丽的面纱》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说,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面纱》曾被利顿•斯特雷切誉为,“二流小说中最好的”。
这样的荣誉可能使毛姆微微觉得尴尬,但没有到影响他小说的创作,有做助产医师的经历使毛姆在处理沃特这个人物时驾轻就熟,甚至有评论认为沃特就是以毛姆自己为原型的。
需要告诉大家的是,爱德华•诺顿的表演真棒。如果说这个故事既通俗又乏善可陈的话,那么我告诉你,有诺顿在,**就会很好看。
这部**是一部由爱德华•诺顿和娜奥米•沃茨主演的爱情片,主要讲叙的是伦敦的中上流女子吉蒂为了躲避浮华的交际圈子和父母的催促而嫁给对她一见钟情的细菌学家沃特,之后随沃特抵达中国上海,吉蒂并不爱沃特,也不喜欢他的专业,于是在上海她与幽默风趣的已婚男子查理有了婚外情。男主角沃特知道后伤心不已,但由于对吉蒂爱的深沉,选择了原谅,为挽回这段感情,他带着吉蒂到了中国霍乱横行的地方治病救人。在行医救人的过程,吉蒂终于发现了沃特高尚的人性之光,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两人终于敞开心扉,感情升华,最终重新真心相爱了。但此时沃特也身染霍乱,不幸牺牲在这场瘟疫之中,吉蒂伤心欲绝,带着身孕回到了英国。
本片男主角沃特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而且有着行医救人的大无畏人道主义精神,折射出了人性的美好光辉。你们觉得呢?
张爱玲喜欢毛姆,说他是“人世间的挑剔者”,他善用现实主义的刻薄手法揭示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他笔下的故事引人入胜,合情合理得一片苍凉。
此时的我们都在密闭的空间,根本出不去的门,唯有手机在不停刷着信息,不时无聊的从客厅到卧室转一圈。大家都穿着睡衣,甚至脸都没有洗过,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地望着,请问你多久没有这么和家人在一起过?
** 《面纱》就是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且唯美的拍摄,完美的展现了毛姆善于环境描写的笔下之美。
“面纱”比喻人与人之间近在咫尺,且触手可及,却无法逾越的 情感 隔阂,比喻将爱恨都拒之门外的桎梏。欣赏这部影片,就像我们撩起自己的面纱,在一个作家天才的作品中,重新发现了被自己忽视的存在。
故事说的是天生活泼的英国女子凯蒂,为逃避恨嫁的家庭压力,嫁给了讷言敏行的研究细菌的医学博士瓦尔特·费恩。随后凯蒂随丈夫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城市香港(在**中是上海)就任,婚后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很快激情散尽,夫妻也仅剩虚名,仿佛渐行渐远,就像现代无数家庭婚姻的写照。
这种情况下,极度无趣的凯蒂确信自己把香港助理布政司(**中是英国外交官)查理迷住了,以为自己尝到了爱情的滋味。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展开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要求妻子凯蒂随他前往瘟疫肆虐的湄潭府。湄潭府是一个半虚拟的中国城市,推断,应该是遵义市的湄潭县。
瓦尔特对凯蒂说:
正是由于这种爱,在妻子凯蒂跟查理的事情东窗事发之后,他对妻子提出了一种悖论式的选择,这种选择也让凯蒂认清了自己跟查理的爱情:
如果查理愿意与妻子离婚,并在一周之内愿意娶凯蒂的话,瓦尔特便可成全他们。
从小养尊处优,只听得奉承话凯蒂,从未遭遇过这样的混账说辞。她的胸口顿时升起无名的怒火,但是她没有发作出来:
凯蒂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一点都不喜欢瓦尔特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在她看来不能理解。而且她认为自己也不是丈夫口中的自己,自己其实很简单,是一个很简单的女子:
瓦尔特:
凯蒂:
瓦尔特嘲笑凯蒂:
揭开面纱后,凯蒂与查理的谈话令天真的令凯蒂心中的“真爱”不堪一击:
就这样凯蒂跟着丈夫瓦尔特去了瘟疫肆虐的湄潭府……
感谢上帝,他们还在一起!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写给大众的《中国文化史》中曾经指出:
然而,每一位憧憬爱情婚姻的少女,幻想的是:
《面纱》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不好的结局不是因为当事人谁的错误,而只取决于你遇到的是什么人。
瓦尔特聪明、内敛、温柔、高尚、有济世情怀,但凯蒂只觉得他缺少情趣,难以沟通。我们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纵观瓦尔特与凯蒂的婚姻悲剧,其根本来自双方无效的沟通,瓦尔特说:
说对于他比做难得多,沟通不仅是他的弱点,简直就是他的死穴,聊不来的婚姻生活死气沉沉。环境的改变,给与了本想给凯蒂以报复的瓦尔特夫妇一次奇特的互相了解的机会。
在湄潭府,瓦尔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凯蒂也得以第一次走进瓦尔特的世界。她到他所工作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看到了瓦尔特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
小说中修道院里的老修女肯定凯蒂的美貌,她说:
**中,老修女形容她对上帝的爱,最初的热情随着时间总会改变,就像两个坐在沙发上的老人,却很少说话,因为他知道她不会离开,而渐渐她甚至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但是信仰,她说:
凯蒂自我发现的同时,瓦尔特也渐渐领悟,他甚至从未真正去看到凯蒂。在凯蒂年轻美貌的外表下,她有着怎样的灵魂,原来爱一个人并不是把你的所有给她,而是真正去看到她、用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爱她,是爱与责任并行。在有交集的生活中,他们渐渐有了越来越多共同的话题。
揭开一层层的面纱,瓦尔特和凯蒂在一场病毒肆意蔓延时期中完成了对爱情的救赎,怀孕的凯蒂说:
这时候,对于凯蒂而言,孩子是谁的已经都不重要了。
故事是个悲剧,瓦尔特临终说的一句话耐人寻味:
这是戈德·史密斯的诗——《挽歌》的最后一句。大意是:
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来,起先人与狗相处融洽,但是后来狗却发疯了,还将人咬伤。但最后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那狗。
是的,对于救赎的行为,结局中往往死的是救人的那一个,但过去的结束了,让过去该死去的死去吧,这样的想法无情吗?
凯蒂在心里已经准备好了,她没有灰心,她还有希望和勇气,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她都会以轻松乐观的心态去接受:
此时的我们同属于一场病毒蔓延时期,我们发现能和我们共处一室,被共同隔离的人,我们究竟有多久没有好好的,真正的看到他/她了?
我们近在咫尺却有着各种无法逾越的 情感 隔阂,是谁造就了那些将爱恨都拒之门外的桎梏?
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不敢相信的时刻,我们各自控制不住地刷屏,突然一天,谁说起了浑身难受感觉不适。
匆忙的人生中,从没有这样一段时间,可以让我们这样紧密呆在一起。什么婆媳矛盾,夫妻争吵,熊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通不再是烦恼。
什么事都商量着来,谁管买菜,谁管晾晒。互相关心着几点睡觉,有没有不舒服。互相提醒着,我们要锻炼,我们规律不要乱。从没有一个时候,我们那么关心出门和归家的成员,不厌其烦的轻声叮嘱,路上小心,戴好口罩,早些回家。
清晨醒来,有时候自己安静的喝杯茶,静静地呆着做自己的事。有时候和亲人一起看部**,有时候和孩子玩得 游戏 声整天响。
撩起我们自己的面纱,重新发现了生活中早已被自己忽视的,甚至是不屑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我们此刻患难与共,生死相随,这一场倾城之灾,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救赎。
才发现,那曾经以为麻木的生活,不可逾越的障碍,都是可以揭开的面纱。
真正去看到吧,看到身边的他,或者她吧。
以前看过这部**, 我深信,象这样一部优秀的**,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从男主角的演技,从女主角的美丽,从剧情,从音乐,甚至从吉蒂走下楼梯的那一瞬间,你可以从任何你喜欢的地方,走入它。
沃特在经历了漫长的不被自己所爱的人爱着的煎熬,经历了不忠妻子的背叛带来的难以忍受的伤害,在最终得到了吉蒂同样深沉的、勇敢的爱情之后,在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所说的话是,“FORGIVE ME”!出于对这部**的理解,我更愿意把它翻译成“宽恕我”。也许,除了沃特自己,吉蒂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会认为沃特还有什么需要别人宽恕的。是的,沃特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的英国绅士,这样一个,优雅、谦逊、富有爱心又宽容的男人,还有什么值得别人宽恕的?但对于沃特自己,我想完全不是这样。这一句“宽恕我”,和那句革命者在临刑前写给妻子的信中说的,“我愿死在你之后”所表达的 情感 同样深沉和无私。宽恕我,因为我不够浪漫,没有带你游山玩水,带你去的是威尼斯无聊的画廊;宽恕我,因为我不够活泼,我和你玩的是你根本不感兴趣的桥牌;宽恕我,在你有了情人之前,没有让你爱上我;宽恕我,在你出轨之后,我用我的方式惩罚你,惩罚我自己;宽恕我,因为在我们最后的日子里,才让你揭开我的面纱,让你爱上了我;宽恕我,因为我即将死去,无法继续照顾你,疼爱你,无法完成在花店里,求婚时对你的承诺,“我倾尽我的一切让你快乐”;宽恕我,因为我即将死去,而我的死亡会带给你悲伤。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569 上有很多
《面纱》:爱的放逐
作 者:MkGenie 来 源:网易娱乐 发布时间:2007-1-22 人气指数:2971
类 别:精彩影评 关键词:
简 介:
Deb,quando tu sarai tornato al mondo,
E riposato della lunga via
Seguito il terzo spirito al secondo,
Ricorditi di me, che son la Pia:
Siena mj fe: disfecemi Maremma:
Salsi colui, che, innanellata pria
Disposando m''avea con la sua gemma.
“喂,等到你返回人世,
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劳”,
第三个精灵紧接着第二个之后说道,
“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
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
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
对此应当知晓。”
——引自但丁《神曲·炼狱》,毛姆说《面纱》得益于其的启示
要说英国作家毛姆(1874-1965)的代表作,也许更该是《寻欢作乐》、《刀锋》、《人生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而不是《华丽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在中国已经简译为《面纱》)。毛姆曾学过医,所以《面纱》中的主角为医生不足为奇;毛姆1920年来过中国还写过一卷《中国见闻录》,所以小说的背景放在中国也不足为奇。
儿时因口吃身矮受欺凌而造就的心理创伤和阴沉分裂的人格,以及其曾学医从医的经历,让他,按某些批评者的话说,“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但却充满了“局限性”,“毛姆解析了没有情感的情感,他毫不同情地操纵着一个在他眼中没有怜悯的世界”。
于是尽管是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通俗流行作家、剧作家……,但有人也甚至把他称做一个“传记”作家,因为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取材自了真实的人或事,比如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比如《人生的枷锁》,一部分以画家劳特累克为原型,另一部分则是自传;再比如《刀锋》,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再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则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传记式小说。
《面纱》似乎也不例外。折射着自己,也影射着他人。据说在《面纱》出版不久,香港的助理布政司雷恩还曾起诉毛姆,称其在小说里中伤他本人,毛姆为此不得不将重改小说,把故事发生地弄在“清廷”,把“雷恩”改成“费恩”。
但无论《面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却真的重要?如果背景只是个铺设,故事发生在“清廷”,发生在印度,发生在日本,……都没关系。只要是一个具有东方情调和神秘的地方,适合远行,适合探险,适合心灵。连演员兼制片人爱德华·诺顿在中国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说过,“小说的视角有些窄,只是关于两个英国人的故事,跟中国并没有实质关系。”所以他也不在乎编剧把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地由香港改至上海,反正现在上海可比香港小资多了,只要故事中的两个英国男女能游历到一个叫“Mei-tan-fu”(梅潭府?湄潭府?Who knows?)的偏远山村里充当白求恩就好。
其实我还是蛮惊讶地听说爱德华·诺顿算一个小小的中国通。他说拍《面纱》是试图以中国视角让观众真正感受中国。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就了解过中国历史,还曾随父在云南生活了六年。作为制片人,诺顿为了这个心爱的本子,同样做了长达六年的筹备工作,除了找钱外,还想要拓展原著的视野。比如,他的确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历史的背景和政治局势,比如1925年5月30日发生在上海英军杀害中国示威者,并引发中国公民游行、排外等事件(在片中甚至波及到了“Mei-tan-fu”),此外,片中的他还去拜访过地方军阀请求援手。这些,在原著里都是找不到的。
还有像对那个托比·琼斯扮演的小军官和吕燕扮演的没落满族末裔在大烟中的爱情的描述,像在上海戏院的看戏场景表现,以及加入的诺顿发明出用水车和竹子做成传输管道给当地居民送去未被霍乱污染的事迹等等,都可以看出诺顿和导演约翰·卡兰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法,使得**更有中国味,更关乎于中国,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总觉得流于表面。诺顿以他的视角来看中国,并期待中国人能产生一样的共鸣,未必太过想当然也,事实上,任何老外所拍摄的**中的中国,无论他们看来是如何的真实可信,无论其中有多少华人演员和群众,但在我们眼里,总还是呈显着异国情调。在这上面,中国之于《面纱》还不如双子塔之于《世贸中心》来得重要。
诺顿另外还曾说,耶鲁大学历史教授乔纳森·思潘斯的一本《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帮他找到了思路。书中描写了外国传教士、士兵、医生、教师、工程师和革命者在300多年中希望“改变中国”,却遭遇挑战。“是这本书帮我使沃尔特这个人物变得清晰,”新华社转引诺顿的原话道,“他成为在中国的那些人中的一个,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参与到政治或是社会改革中的,我来就是搞科学改善人们生活的。’”有趣的是,同样和毛姆一样弃医从文的鲁迅可能则并不会认同片中主角沃尔特·费恩这种来此大公奉献的想法,——在他看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可比用医学救人重要。
这次《面纱》改编而成的**应该是拍得最成功的一次(此次是第三度搬上银幕)。1934年就曾拍过,有当时的红人葛丽泰·嘉宝出演,但那个版本略逊一畴。当今版本的胜出不仅由于《费城故事》编剧罗恩·内斯万尼尔的奉献,还得益于爱德华·诺顿和女主角娜奥米·沃茨的倾情表演。
诺顿扮演的那个十分内敛、冷静、认真、理智的医学博士,或似异类,不需太过张扬声色就已见其威力、魄力及魅力,连对老婆“红杏出墙”的报复方式都别具一格。他最为中国人熟悉的莫过于《搏击俱乐部》,之后是《一级恐惧》《美国历史X》《性书大亨》等,今年他在《流入山谷》和《幻术师》里的表现也相当耀眼,《面纱》一出,更让他有了争夺的奥斯卡的资格。娜奥米·沃茨以前在《21克》《穆赫兰大道》里就有杰出表现,前年年末因成为《金刚》手中颇具气质、胆色又楚楚招怜的金发女郎而一时名声大噪。在《面纱》里,她的扮相粗糙,也并不总是那般可人,头发也弄成了黑色,但却把凯蒂这个角色处理得十分饱满,特别是心路历程的转变方面。毛姆并没有下笔刻画的地方,包括沃尔特·费恩的工作细节,**却下了浓笔;而最浪漫的时刻,自然是死亡威胁中的青山碧水,一叶翩舟。
但是**对故事和人物的营造,终究还是通俗化了,善良化了,美好化了。在原著小说中,女主角一生也没有爱过男主角,即便她为其感动,为其有所改变,但在回到香港后,依然走回了情人的世界,虽最终觉悟“女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和男人睡觉并依附于他”,还希望学会怜悯和慈悲,——但**里的她终于明白了男主角的爱,终于对男主角心有爱意和感激,甚至在回到英国后拒绝情人的诱惑选择独自抚养孩子坚强生活;男主角则是一个按某书评人所说的“恶毒的老实人”,书中的他也许并没有**里的那个人“伟大”,尤其有个具有代表性情节讲,凯蒂告诉沃尔特她怀孕却不知道谁是孩子父亲时,书中的他是诡异的冷笑,而**里的他却说“现在这还重要吗?”,潜台词是“我已原谅你,只要我们依然相爱”。
此外,影片对凯蒂的父亲(在书中这么重要的角色)的描述却处理得非常简单,让故事失却了一个本值得品味的人物。倒是黄秋生演的余团长的戏份加多了(遗憾的是书快结尾处的“哭戏”没了),一如既往是那付冷眼旁观的屌样,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好吧,我承认这也是一种霸道的演技。片中他给人做“翻译”那几段,很幽默。夏雨也有出现,但跟群众演员无异,还不如那个胖乎乎的冯砾让人印象深刻。
《面纱》其实是关于爱的放逐。一个置于死地而复生的爱情传奇。一部可以慢慢咀嚼的影片。在沃尔特和凯蒂光鲜的外貌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挫折,在旁人在为他们赶来山村救死扶伤的义举而感动时,凯蒂肚中的孩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多么的讽刺!在这里,哀莫大于心死;幸莫过于真爱。人,有时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人,有时竟愚蠢到可以忽视近在咫尺的真爱。各态人生和各态的爱情,也许就是饱涵这么多错位和遗憾,才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有爱之处,就不需要原谅和忘却。一个修道院长在片中谈及了她“宗教意义”上的爱与责任,那或许是历年体验得出的爱的理解和真谛,放之四海亦皆准,……或许也并不是。人始终在爱情的道路上探寻自己的路,虽然尽可以动心于他人或虚构的故事。
雪莱在《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一诗中写道:
“别揭开那些人赖以为生的华丽面纱,
唤做生活吧: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
毛姆《面纱》教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无论多困难,都要独立有尊严的活着。书中描写了天真单纯又自私的凯蒂,在对和丈夫的婚姻不满之后,出轨寻找情人背叛了婚姻,后来又发现情人只是在玩弄她感情的故事。
女主人公凯蒂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平凡的人,父亲对于平淡的家庭生活非常满足,但是她的母亲却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她不想一辈子都过这样的日子,在多次改变丈夫都没有效果之后,她将目标转向了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凯蒂。为了能够结交上流人士,不惜花费重金在凯蒂的衣食住行上,凯蒂在母亲的影响之下,变得虚荣又贪婪。
后来为了能够去向往已久的东方城市香港生活,凯蒂仓促的接受了医生瓦尔特的求婚,瓦尔特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性格是一丝不苟和严谨的,这样的两个人注定不会美满和幸福。果然在到了香港不久之后,丈夫瓦尔特整日埋头于工作中,忽视了对凯蒂的照顾,这个时候凯蒂结实了英俊风趣的查理,两个人开始了偷偷的约会。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强,瓦尔特很快便发现了妻子凯蒂的变化,随后深爱妻子的瓦尔特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想要带凯蒂离开香港。不愿和情人分别的凯蒂非常的不情愿,她在和情人查理诉说苦闷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查理还劝她离开,自此她才真正看清查理的真实面貌,清醒之后的凯蒂和丈夫结束了婚姻,开始了一个人独立、自主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