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行楷的难度是什么

写行楷的难度是什么,第1张

问题一:硬笔行楷是什么?练了有什么好处?难练么? 硬笔就是我们所说的圆珠笔和钢笔还有水笔。软笔就是毛笔。行楷就是介于行书楷书的一种字体。这种字不会很草,让人看不懂,也不会像楷书一样很规整,有些是简笔的,写起来比较快,而且看起来会比较舒服。学习书法,不要担心难或者其他的,只要你有心,爱书法,那么就会很快就学好了,如果你不喜欢,那也是白学的。建议你还是学学吧。不过课程可能会很无聊,就是跟你讲些字啊,书法啊。然后老师给你上课,教你写几个字,然后回去写一大堆。呵呵,喜欢的话你会觉得不够。不喜欢的话,白搭。呵呵 谢谢采纳

问题二:书法里楷书最难写吗 呵呵,温馨提醒一句,,行草可不是把字绕起来就行了,我认为,在硬笔书法里,一定是先要练楷体的,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练书法不到五年都算是新手~~,毛笔嘛,我想,你是不是觉得楷体要慢慢地写,还要注意笔画粗细,行笔运笔,太拖拉?其实,楷体是任何一种书法形式的基础,还是先把楷体练好吧。练字不单是要写一手漂亮的字,更是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目 ,记住,一定要先从楷体开始哦。

问题三:为什么我不会写楷书,却会写行书,草书,楷书写的实在太难看了 你说你不会写楷书却会行书草书,那只能说明你没学会走就学会飞了!楷书是其他的基础,会其他也只能说明你只能摹而乏其骨,所以还是把楷书练好吧!

问题四:怎样练字,我写的字好难看,,天天写字能提高吗先写行书可以吗 不知你说的是英文还是汉字,不过大同小异1是汉字的话要先从正楷先练起,再练行书。选一本你自己喜欢的字帖(名家的那种讲基本笔画的),坚持每天练上半个小时左右;练时要先摹后临,其中临是最重要的(毕竟平常写字不是隔着白纸写),此外还要注意读偏旁,字的结构,比如“亻”的竖要接撇的后半部分,“扌”的提要接竖钩横下的中点。网上有书法视频,可以去看一下。2是英文的话要从印刷体或意大利体开始练,圆体(有绞绞的那种)后练。也要每天练半个小时左右,先摹后临;除此英文需斜度一样,字母顶成一条线,要圆滑。 无论那种,自己在日常书写中要有意识的去练,百日后便可大为改观!坚持,否则不好写情书的。

问题五:行楷、行书、行草,这些字体有什么区别?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可以认为是楷书的快写。主要是连写或简写了部分笔划,显得俏丽、轻盈、流畅、明快。

草书则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大多数笔划简写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可以说是“潦草的行书”。它的特点是飞腾奔宕、笔势连绵回绕一气呵成,字型夸张浪漫,极有艺术感。有些书法家的“狂草”将草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如唐代的怀素)。

楷、行、草三种字体以楷书为基础、行书是发展、草书是再发展。它们的特点单个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但也有一些介于它们之间的字体,因揉合了两种字体的特点所以被认为是过渡体: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应该是行草写起来快,行书容易辨认,呵呵最好还是写行楷两者兼顾追问:

不好意思,一般来说初学毛笔字,字帖以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顺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玄秘塔碑》、《胆巴碑》、《妙严寺记》为基本,再就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他们的楷书法度严谨、神韵潇逸、格调高古,是历代学楷的典范。广大习书者莫不由此。主要还是看你自己喜欢谁了,呵呵。祝你成功追问:

不是不是,是硬笔的,我想练练,写作业也就快了。

问题六:我们常说的连笔字究竟是哪一种字体,是行楷吗? 写字难看要用什么方法联系能够快速见效? 10分 对行楷

写字感觉“难看”主要是你没有懂得字的结构合理组成的缘故。也就是字的结构

问题七:16岁 练字可以直接练行楷吗 目前楷书写的特别难看 什么字帖好啊! 先练习一段时间的毛笔字,写楷书,然后再用钢笔写就行了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或曰:是汉字在楷书基础上简约书写笔画、增强书写映带、表现书写意趣以适当加快书写速度的,少量改变书写笔顺,且具较强易识、易学特征的实用性手写体字体之一。我们习惯上把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称为行楷。它由于具有随意性,因而就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学习难度,笔形上可以说是楷书基础上的简化、连带、速写,字形上打破过于平稳而产生静中求动的视觉态势。

行草--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书。它是为了弥补行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行书那样规范,行草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随着行书的产生而演变的。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减省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干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延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达到了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为著名,加上元代的赵孟俯,被历来公认为四大楷书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范本、例如颜体的《颜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其字雄壮;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其字挺拔;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其字劲险;赵孟俯的《胆巴碑》、《妙严寺碑》,其字秀媚。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有许多著名的魏碑书体,厚重雄奇,是楷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龙门廿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鲜于枢、康里 ,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东汉的史游《急就章》是著名的代表作品。今草是楷书的急就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今草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两人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飞腾奔宕,数字相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夸张浪漫、难以辨认,成为“狂草”(亦称“连绵书”)。狂草的代表作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

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商代)-金文(西周)-篆书{大篆-小篆}(西周-秦代)-楷书(东汉)草书(汉代)-行书(东汉末年),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便是东汉时期楷书。

1、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其字体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富有立体感。

2、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其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3、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其真迹是“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不足之处是笔画较繁 书写不够方便。

4、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均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5、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6、“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洁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7、“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扩展资料

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

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编著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主编的《大汉和辞典》有49964字;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有54678字。

1994年冷玉龙等编著的《中华字海》有85000字。台湾地区教育主管机关编撰的《异体字字典》第五版,内容含正字与异体字,共106230字,是收录最多汉字的字典。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据统计,十三经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千多而已。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地区的CNS11643,50版全字库可供查询的字共87,047个汉字、10771个拼音文字及894个符号。

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汉字简体、繁体及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

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殷墟的甲骨文及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1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