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姜维的评价是怎样的?

对姜维的评价是怎样的?,第1张

对于姜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里,对他的记载是中规中矩、既无拔高也无低估。

姜维是三国后期的人物,可以说他一生只与一个敌国(魏国)一个敌将(邓艾)对垒,他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并无什么出格表现。与三国前期那些多出身草莽的将领不同,姜维履历完整。小小年纪已经参与平定羌、戎叛乱的战事,投奔诸葛亮后深得信任,被诸葛亮选为悉心培养的接班人,27岁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并称“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如果说关羽、张飞是出身草莽的将领,那么姜维就是科班出身的学院派将领了。

学院派与草根派的区别就是,他们军事素养高、行事作派有规有矩,什么事情都讲个一二三四五,但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不会给你什么惊喜。比如张飞那种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让他诈降钟会以图东山再起,也是多半不会成功的。诸葛亮选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许就是因为看到他身上具有这种特质吧。

其实,这也是当时的天下情势决定的。魏蜀吴三强鼎立的局面形成后,过去那种有日没日、有前方无后方,一日转战千里,今天与这个打明天与那个打的军阀混战形式早已不复存在,战争已变成国与国之间的正规战争了,有时候就由不得你发挥了。

总的来看,姜维在日后的军事生涯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基本上忠实地执行了老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三国志》评曰“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料擿”是思考探索的意思,即人们认为姜维投错阵营、身死宗灭,随意贬低他,而不以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分析,这样是不符合《春秋》褒贬一个人的要义的。

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他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的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

姜维历史上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西晋初年的那段时间中,舆论都是批评声不绝于耳。

只有三国志里陈寿引用欲正的一段话,才使大家对其有所了解。欲正作为和姜维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话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姜维,但是他家里清贫,好学不倦,在那个时代里的确是非常难得,有诸葛亮的遗风。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陈寿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他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的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

至于他最后的假投降如果计划没有泄漏,也许真的能复兴国家也尤为可知呢?800年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姜维的评价是:姜维放弃了汉中作为大本营,而以梓潼为中心(今广元),离前线实在是太远了。兴势一役,如果不是王平主动出击利用险要的地形狙击了曹爽,而后才赶到的费怡来的太晚了,这都是姜维提出的要在汉中聚歼魏军的冒进思想。

诸葛亮是这样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蜀汉灭亡,有很多因素。最主要责任,还是因为后主昏庸无道,并未姜维一人之力能逆转。即便刘禅已经投降,姜维还在计划让蜀汉幽而复明,奈何天不如人愿。

姜维一生为了蜀汉鞠躬尽瘁,不亚于诸葛亮,到死还落得个身死家灭的下场。这让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作为一名降将,姜维为了忠义搭上了一家老小的性命。很朋友可能不知道:姜维降蜀后,魏文帝曹丕曾让他的母亲寄信劝他回去,但是被姜维一口回绝了。

姜维本是天水郡人,在郡守马遵手下担任参军一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整个天水郡震动,治下很多县都纷纷响应蜀军。

天水郡守因为害怕姜维等人有异心,连夜跟着郭淮逃往了上邽。姜维追不上郭淮,天水和冀县又都怀疑他,不让他进城。

进退维谷间,姜维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诸葛亮突然举兵前来,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天水郡各县都望风而降。但是好景不长,司马懿很快率大兵杀到。接下来发生的事,相必大家都很清楚。

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因此前功尽弃。

姜维就这样跟着诸葛亮来到了蜀地。因为撤退匆忙,姜维不小心跟自己的母亲失散了。诸葛亮爱惜姜维的才华,立马表奏后主,封姜维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加官进爵,一直都是蜀汉笼络人心的手段。后来投降的夏侯霸和郭修,一个轻易做到了车骑将军,一个同样身居左将军……

不过蜀汉因为国力有限,大多数这样的官位和爵位都没有多少兵权,大部分人的封地也封在了魏国境内。

姜维从一个小小的郡参军,顷刻间变成了将军外带亭侯,这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这大概也是不久后,姜维回绝自己母亲的主要原因。

魏文帝考虑到姜维投降完全是迫不得已,并非出于本意。因此,非但没有降罪姜维的家人,而且保留了姜维的官位,按时发放禄米给姜维的母亲。

姜维降蜀后不久,他的母亲从魏国给他寄来了一封书信。信中没有信件,里面只有一些当归,红枣之类药材。姜维知道自己的母亲的本意,立马回了一封信:“良田百亩,不在一顷。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确,魏国人才济济,姜维留在魏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参军,只有蜀国才能让他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应该就是他不愿意回魏的原因吧!

一直有人认为,正如《三国演义》所说,魏延出生就具有叛逆的性格,如果他留下来,就会叛逆。但最近我看到有人说魏延是无辜的,只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魏延的人格存在诸多缺陷,与大臣之间存在矛盾,尤其是与大臣、谋士和武将的矛盾。最突出的是杨仪,魏延也因此去世。但把所有的黑锅都扔给他是不合适的。

杨仪也是个心胸狭窄的人。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根据《三国志》的原始记载,他们争执的主要原因是魏延,而魏延是主要的责任人。据《三国演义》记载,魏延生来就有“反骨”之意,一个接一个地背叛,最后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被马岱杀死。从浪漫的角度来说,很难说骨子里的反贼比北伐的战士更强大。

小说家的倾向使这种比较不平衡。但《三国演义》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面貌,两个人有血有肉,更真实。因此,笔者将从《三国志》入手,分析两人在现实历史中的可比性,最后得出结论供读者参考。《三国志》蜀书第十卷记载,魏延回刘备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到汉中后,又提拔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汉中首领。

这太神奇了。当时刘备以为张飞是汉中的统帅。只能说这是张飞自以为是,刘备也以为会是张飞承担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但刘备还是给了魏延。当时,魏延还在为天下而战,神采奕奕的刘备一头脑发热,就不会把责任托付给“外人”。究其原因,可以从刘备与魏延的对话中看出。刘备当着群众的面问魏延在重要位置时该怎么办。

蜀汉开国初期,魏延不如关张、赵云、马超、黄忠。直到关羽死后,魏延才出名。姜维在历史上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西晋初年的那段时间中,舆论都是批评声不绝于耳,只有三国志里陈寿引用欲正的一段话,才使大家对其有所了解。欲正作为和姜维的同僚是很了解他的。

话里的意思是,不管外界怎么评论姜维,但是姜维家里清贫,好学不倦,在那个时代里的确是非常难得,有诸葛亮的遗风。 陈寿对其的评价比较客观,姜维的为人是不错的,但是他考虑问题不够周密,虽然大胆冒险,但总是屡屡遭受挫折,这也是姜维事业上不够成功的原因。而作为政治上又不如诸葛亮那样有才能,但也确实算得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之一。

恰恰相反,姜维的兵力不如魏延,更像一个军事指挥官。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对姜维的“思精”、“其人,良州军士”、“勇而深知军”进行了评论。这样一来,姜维的军事理论素养很好,对军事书籍也很熟悉,这让他略胜一筹。但从实战层面来看,我们感受到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魏延。

因此,在武力上,魏延优于姜维。在智谋身上,姜维比魏延更强大。除了诸葛亮的评价外,姜维的策略处处体现。魏延燕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魏延的子午谷让人们做白日梦。如果他们真的向韩信学习,秘密地消磨时间,说不定蜀汉真的能毁灭魏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数万”,“亮制而不许”。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冒险,因为它可能成功,但风险很大。但魏延每次都有这样的建议。他的策略不一定坏,但确实违背了诸葛亮的策略。在官史上,魏延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希望通过北伐重振蜀汉。

因为他“闹得一团糟”,用《三国演义》的话来说,就是“本来不是要北上,而是要南下,而是要杀器等等”,本来是想继续北伐,但随着杨仪等人的离去。虽然姜维的形象比较正面,但中原九征消耗了蜀汉太多的国力,军队在外面空出了防御工事,给了邓艾一个机会。诸葛瞻临终时说:“你不能控制外面的姜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们确实是不同的。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魏延对自己的职位略胜一筹,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魏延在我心中的作用更为强大。

姜维是蜀汉名将,在诸葛亮死后崭露头角,率领蜀军北伐曹魏,但战局僵持没有取得胜利,后来刘禅投降,姜维想凭一己之力复兴蜀汉,失败被杀。

历史上的姜维并不像小说《三国演义》里那样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明知道蜀汉前途艰难,还要一个人支撑着整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悲情人物。历史上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在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重用。

刘禅在老师去世后,加强了政治改革,新重用的一批臣子比如蒋琬、费祎地位都在姜维之上。而蒋琬、费祎是文臣出身,不喜欢打仗,后主刘禅也是个性格软弱的人。就这样军权把握在费祎手上,姜维即使想继续北伐也没有权利。之后十几年,蜀国很少有战争。后来蒋琬、费祎两人都去世了,姜维才将军权把握在自己手里。

掌权之后的姜维连年征战,与曹魏之间却是输赢平分,但也耗空了蜀国的国力。之后魏国腾手出来俘虏了后主刘禅,姜维还想奋起一搏的时候遭到失败,被魏军所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3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