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曾仰望着天空过发呆,你是否和我一样,曾细数过夜空里的繁星,你是否和我一样,曾对着流星许过愿。
每当我抬头看向夜空的时候,仿佛和远方而来的星辰赴一面之约。宇宙,在我看来就如同史诗一般浪漫的存在,宇宙,浩瀚无垠,星光璀璨,又遥不可及,我们由星辰所铸,如今眺望群星。
宇宙有数万亿个星系,银河系不过是其中一个,而地球在银河系里就像是一个点,一个微小暗淡的点,就连离我们最近的星星都要几万光年。
我们是多么渺小的存在,与群星相比,我们就像朝生暮死的浮游,我们的生命在宇宙里只占了百万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好似只能展翅一日的蝴蝶,却以为那一日就是永恒。每当我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烦恼,我会仰望星空,只要一想到我们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就觉得微不足道,便不再心生烦恼。
这一刻,我们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呼吸着空气,喝着水,享受着日月的光辉,便觉得如此幸运。我们脚下的地球经历了无数次进化才有了人类文明,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仰望夜空,你会发现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都在为我们闪烁,浩瀚宇宙,我们是比暗物质更美好的存在。
苍穹之下,刹那芳华。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手握黄昏,所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请好好珍惜每一天,把握眼前的美好,享受三餐,感受四季,去热爱自己的热爱,就像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我很喜欢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过的一句话,在广袤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里,能够与你共享同一颗星球和同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如果有一天我能有幸遇见你,我想和你谈谈不灭的鬼怪和神论,人间的烟火与车窗,夜空里闪烁的星星和八月里第一场黄昏,我想,那一定是比宇宙还浪漫的事情。
西方关于史诗的观念是建立在古希腊荷马史诗范例的基础之上的, 关于史诗的研究是以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诗学为范式的。史诗与抒情诗、戏剧并称为西方文学的三个基本类型。西方史诗的发展脉络, 从古希腊的原创型史诗如荷马史诗开始, 到维吉尔的文人史诗创作, 秉承了希腊史诗的范例, 显示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认为文学史上对史诗、史诗性质的讨论始于欧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斯等古希腊哲人都论述过史诗, 但是, 直到16 世纪亚里士多德《诗学》被重新发现, 人们才开始对史诗进行理论上的讨论。欧洲的古典学在史诗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传统。18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 开启了搜集和研究民间史诗的热潮, 促进了人们对史诗的起源、流传和创作等问题上的探索。从17 世纪晚期一直到18 世纪出现了对口传史诗的搜集和研究的热潮。沃尔夫(T A Wolf) 《荷马引论》( Prologomena adHomerum , 1795) 表现出人们对荷马史诗产生背景的重新认识。这时期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重新发现的古代史诗———《芬戈尔, 六卷古史诗》( Fingal , an Ancient E Poem in Six Books) , 它归于凯尔特的民歌手莪相(Ossian) 名下, 可是它实际上是由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 , 1736 —1796) 撰写的。这个事件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研究民间诗歌的兴趣。人们从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开始搜集凯尔特人的史诗。在芬兰, 诗人兼学者埃利亚斯·隆洛德( Elias LÊnnrot , 1802 —1888)为他的民族找到了史诗《凯莱瓦拉》( Kalevala) 。欧洲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了口头传统的再发现。19 世纪中叶英国实现产业革命, 世界历史迈向现代工业社会。18 —19 世纪之交,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席卷欧洲大陆, 知识界形成颂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精神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改变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在中欧、东欧社会欠发达地区,民族与国家不重合。斯拉夫民族和北欧诸民族, 他们将民俗学与独立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正当性结合起来。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的精神存在于民众的诗歌之中, 因此, 对原始口头文化的发现, 开始于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 从此人们开始对口传的、半口传的, 以及源于口传的文化予以重视。如德国的格林兄弟(Jacob Grimm ,1785 —1863 ; William Grimm , 1786 —1859) 便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在芬兰,《卡莱瓦拉》搜集历史开始于18 世纪, 19 世纪真正意义上的搜集已经展开。从此, 散见各地的史诗开始被搜集起来。1850 年—1860 年在芬兰开始了史诗搜集的新阶段。民俗学研究的介入是1870 年以后。芬兰学者在150 年的历史进程里搜集了许多的异文, 资料汇集于芬兰文学协会的民俗学档案馆, 形成壮观的史诗集成, 它们被陆续以芬兰语出版。 19 世纪中叶欧洲民俗学兴起, 史诗作为民俗学的一种样式, 又一次进入现代学者的视野,在方法论上开辟了史诗研究的新时代。19 世纪末俄国比较文艺学家亚·尼·维谢洛夫斯基(1838 —1906) 对亚里士多德以来以西方古典文学范本推演出来的规范化诗学提出挑战, 他根据浪漫主义者对民间口头诗歌的重新发现, 提出建构新的诗学的设想。他指出, 德国美学是根据经典作家的范例, 受作家文学哺育而成长的,荷马史诗对于它来说是史诗的理想, 由此产生关于个人创作的假设。希腊文学的明晰性体现于史诗、抒情诗与戏剧的序列, 这也就被当作规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维谢洛夫斯基所倡导的实证的而非抽象的、类型学的而非哲学和美学的研究范式, 在他以后的时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诗研究的学术潜力并没有局限于古希腊的范例, 而是在口传史诗的领域里大大拓展了。
20 世纪史诗研究者从鲍勒(C M Bowra)开始, 注意到原生形态的(口传的) 史诗与拟制之作(书面文学的) 的区别, 扩大了英雄史诗的范围。帕里(Milman Parry) 和洛德(A BLord) 把19 世纪以来的民族志学方法纳入古典诗学的领域, 他们在南斯拉夫发现了荷马史诗的类似物, 创立了口传史诗的诗学。从20 世纪后半叶开始, 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当代社会里, 发现了丰富的活形态史诗传统, 它们既不是古典史诗, 也不是西方史诗。 欧洲古典学在过去200 年来不断为如下问题困扰: 传说中荷马时代是否有书写 如何解释史诗的不一致性 如果没有文字的帮助, 如此长的史诗是怎样被创作、保存的 如何看待关于史诗产生的神话和传说 如何解释史诗中不同时代的文化沉积现象, 如方言和古语问题。研究表明,荷马时代是否有文字, 这和“荷马问题”并无关系; 将荷马史诗的作者向前推到前文字的口述时代, 这无疑是进步, 但是, 仍然有一个固定文本的信仰妨碍人们的思想。民间集体创作的思想,催生出多重作者的观点, 短歌说, 对原型的探寻……这些都没有触及到口头诗歌的本质。帕里、洛德以来西方口头传统研究, 主要涉及民俗学的题材样式、形式、主题, 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的趋同性和趋异性, 如何界定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经典, 以及民间艺人的表演和创作等问题。在半个世纪以来,帕里和洛德等一派学者把荷马史诗这样的古代经典, 放在一个史诗传统中来研究, 他们认为荷马史诗文本的背后, 存在一个制度化的表演传统, 指出这一传统曾经是活形态的、口头的。他们把“口头诗歌”的概念运用于荷马史诗的研究中, 试图解决荷马史诗的创作、作者和年代问题。他们把语言和文本作为主要的经验的现实, 选择表演、表演的文化语境作为荷马史诗的主要问题, 依靠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寻求古典学的新突破来欧美口头传统研究者在几个关键问题上, 对于19 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许多观念进行了反思,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跨学科的, 这种反思不仅揭示了以往的认识误区, 更有意义的是提出了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到上个世纪末, 劳里·航柯(Lauri Honko)对印度西里人(Siri) 的口传史诗的研究, 标志着西方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的转移。在他看来,史诗的范例是多样的, 他在史诗与特定的传统社区的紧密联系中发现了史诗的活力, 他提出的关于史诗的新观念, 贯彻了文化多样性的思想。由此可以预示, 21世纪的史诗研究将是多元化的。以往那种以荷马史诗为范例, 取例西方的史诗研究范式, 将逐渐成为历史。
关于爱情的**很多,这里推荐几部自己看过,豆瓣评分又不错的片子。排名不分先后。
1、《怦然心动》这部**除了讲诉两个小孩到大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更讲诉了家庭教育,两个不同的家庭,女主人公家庭经济不宽裕但她的父亲是一个很宽容很会教育小孩的家长,这直接的教育结果是女孩子独立自信,而男主人公家虽然经济宽裕,但父亲教育严苛,各种限制孩子发展。这也直接导致男孩不一样的性格。
2、《时空恋旅人》该片主要讲诉一个拥有穿越能力的男生,通过不断穿越终于赢得了自己喜欢女人的心意。整个故事内容温暖,节奏舒缓,值得一看。
3、《恋恋笔记本》本片画面与风格以及故事都很美,讲诉了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想看爱情片的可以去看看,故事源于生活,相信真爱一直存在。
还有许多其它的爱情**,经典老**很多《西雅图不眠夜》、《假如爱有天意》、《风月俏佳人》等,最近几年出来的也不少《初恋这件小事》、《歌曲改变人生》喜欢里面的歌曲。
4、《一生一世》《一生一世》是由邹佡执导,张一白监制,谢霆锋、高圆圆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赵永远和安然像两朵被风雨吹打的浮萍,相似的身世和不容乐观的境遇将两人紧紧拴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而又纯洁的友情。一晃眼十几年过去,历史车轮裹挟着赵永远和安然不断前进,原本天各一方的两人再度相遇。
彼时的安然已经出落成为了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儿时的友情转变成为了炙热的爱情,安然和赵永远都坚信,世间没有什么能再次将他们分开,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浩淼天地之间,他们的感情能够始终如一吗?茫茫人海之中,命运又是否会安排他们再度聚首呢?
影片横跨北京、纽约两大城市,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从1972年到2001年,男女主角爱情跨越了世纪,从两小无猜到情窦初开,真挚的演绎了一段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爱情史诗。
该片爱情长跑的理念与现实生活中“速食爱情”的话题遥相呼应,用“标杆”式爱情诠释感情最简单的原理“爱过就是一生一世”。
《Orange Love》——乌克兰独立**。浑身充满忧郁气质的男主角摄影师与令人惊艳的大提琴手卡嘉,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在公车上湿漉漉的一见钟情。他们热恋,并且住进了老人的免费大房子,免费的唯三条件是:一、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没有电视、电话等。二、游戏只限真正需要彼此的人(真爱)。三、不准离开公寓,一旦离开, 再也不能回头。
爱情总是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自然发生。这部片子就通过老人的游戏规则给主角设置了重重考验,有点像伪纪录片, 却又很清晰的告诉大家它只是一部爱情**而已。最后你会发现,原来人们的爱情并不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一切都OK的,现实非常残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