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名的十大山水画图片

中国古代有名的十大山水画图片,第1张

中国美术学院陆俨少曾经确定了国美学生必临的十幅大画,可作为参考:董源《夏山图》,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

唐代山水发展历程

最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 尽管这种表现还停留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时代,展子虔他现今留传下来的他的惟一作品《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通过时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为唐代青绿山水画派的形成开了绪端。

到了唐化,李思训和其子李道昭直接继承了展于虔一系的山水画画风。李思训继承井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儿子李昭道又继承了他的画风,并首创海景山水。

这样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在唐朝,还形成了另一山水画派的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开山始祖是王维。王维其画具有“重”、“深”的特点。另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运动”,山水画发展到唐代,已经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至五代两宋,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时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

南方有以董源和他的弟子巨然为代表的表现江南山水的江南画派,也称为“南派山水”。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绘潇湘地区风景的画卷《潇湘图》和描绘夏日江南风景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画风的最好继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

到了北宋,出现了中原画派与院体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成因徒居山东营丘,便常以齐鲁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绘对象,范宽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也就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气势逼人。

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们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了融合,便形成了以郭熙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

“米点山水”的创始人是米芾,他受雾雨潆潆的云山烟树景象的影响,在山水画技法上采用水墨点染的办法来画山水,以充分发挥水墨的融台。再就是青绿山水。从隋朝的展子虔,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这一画派就已形成。但五代宋初,此种形式却为士大夫画家所不尚,被看成是职业画家的匠俗之作,曾一度在北宋消沉。北宋中期,一些画家们力排众议,又重新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合宫廷欣赏趣味的典丽的青绿山水画。使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时期,其著名的代表画家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到了南宋,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由北南移,出现 “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来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坐落在半边一角。被称为“一角半边”式的艺术境界。

五代和两宋时代,文人画在山水画的领域,在宋之后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成为画坛的主导。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芾、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的传世作品有《芦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征明山水画有工笔、写意两种规格,写意水墨山水,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唐寅的绘画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兼采元人之法,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

在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坛也开始派别林立,比较大的派别有华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其中以华亭派影响为最大。而这三派由于同属一地区(松江),且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又基本一致,人们又将三者合称为“松江派”。

明末派别林立的山水画坛,到了清代,也很具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创新派”,并一直左右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由于清代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内也开始出现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其代表,他们在艺术上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摹古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颇能迎合当时清王朝的思想束缚政策以及士大夫的审美口味,很得当权者的支持和欣赏,被奉为所谓的“正统派”。

清初六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的有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和恽寿平五人,他们都提倡摹古,多以临摹所得来进行创作,使山水画在技术功力上被推进了一大步。

当以六大家为代表的“正统派”向着复古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一批民族意识强烈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朗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破敢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在画史上一般把这些人称为“创新派”,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有名的清初“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 “四大名僧”和“金陵八家”的画风,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不断的学习。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一些文化也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像是中国的山水画则也受到国外友人的追捧。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化,它在数千年中不断地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他看似豪放洒脱但是它的构图也是有板有眼,规规矩矩的方法它构图情趣主要是由突出主体部分以及懂得远近虚实相结合为主。中国的山水画体现了独特的一面,有它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一、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就是主次分明

在画画之前必须要考虑的是你这次画的主体到底是谁。要突出一个重点。你要画山水画,你就得想你这次画的重点是山还是水?如果你画的主体是山,那么它所在的水的比例就要小重点就要淡化,从而衬托你所画出的山。如果是水,则山的比例要小,布局要合理。如果不分主次,那么你的山水画就会乱糟糟的一团,毫无美感而言。

二、画山水画要讲究远近与虚实结合

一副成功的山水画,他会合理的处理各种画像的关系,如果没有远近所有东西都挤在一起,然后就没有中国传统山水画那种意境美的感觉,也没有那种远空旷的意境。如果不能虚实结合,就没有一种飘渺的感觉,不能给一种脱于世俗,这样的一幅山水画就沦为俗物了。这是山水画重要的构图要素,在之前一个成功的画家都要考虑到并处理好,这是山水画的灵魂。

同时,中国山水画还有一些别的情趣,它的选景一般都是清新脱俗的地方。那些地方不是寻常人,一般触及到的都是以大山大河为背景来衬托出这种宏大的感觉,并且叙事远近结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让看画的人不知不觉的沉迷到画的境界中。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素,它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画家的基本修炼功。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山水画的意境是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写出来的。因为每一幅山水画作品的完成都需要作者的灵感。灵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有时喝水的时候会有灵感。而有时坐在房间想一整天都不会有灵感。灵感是比较飘渺的。触摸不到的,所以需要花大量时间才能写出来。

以前没画过山水,一上手就是《庐山高》?

不知你的范本有多大,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范本越大越好,当然最好是原寸。因为《庐山高》用笔严谨细密,浑厚华滋。如果范本太小,细部是无法深入的。

建议先分出几天时间做一些局部临摹,反复研习、揣摩《庐山高》中的山石树木的勾法、皴法、染法、点法及笔法、墨法等特点。然后再过渡到整幅临摹。

临摹时一定要像画素描那样,时刻照顾到整体效果,不要过分沉溺于表现细部的笔墨效果。一定要从大处着眼,每一笔都要考虑到整体效果,而不是将画面分为若干局部,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去对付。

沈周在《庐山高》中喜欢用枯笔复加的方法来画山石,即先以淡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再以枯笔(墨较前稍浓)加于山石之上,以加强山石的质感、体量感,并稍分阴阳向背。然后再皴以牛毛皴兼解索皴。注意,牛毛皴、解索皴虽然都属于皴法中的短线皴,但在加皴时不能给人以细碎、杂乱之感。然后根据阴阳、明暗的关系施加皴染,最后点苔。

《庐山高》的浑厚感来自于多次的皴染,所以用纸须用厚一些的宣纸(如夹宣),单宣是吃不住多次皴染的。

要说的还很多,但理论总是灰色的,“绝知此事要躬行”。临摹这样一幅山水巨制,将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你得不断地去请教你的老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受很多罪,吃很多苦。但完成作业后,你会有一种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感觉。

希望你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学习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18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