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的故事: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小学启蒙教师给他取名纳尔逊。当曼德拉9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于肺结核。
部落中的摄政王成为他的监护人,曼德拉于是就到离开父亲王宫不远的韦斯里安教会学校上课。按照腾布的习惯,他从16岁开始受业。曼德拉用了2年完成了惯常需要3年完成的初中学业。因为父亲的地位,他被指定为王朝的继任者。
曼德拉在福特哈尔大学上学时,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同事——奥利弗·坦波。并在曼德拉大学生涯第一年中,他卷入了学生会抵制学校不合理政策的活动。他被勒令退学,并被告知除非接受学生会的选举结果,不然不能再回到学校。此后,曼德拉在监狱时才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离开福特哈尔不久,曼德拉就安排和腾布家族的继承人一起结婚。但他选择逃避,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约翰内斯堡。刚到约翰内斯堡后,他就在煤矿坑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不过,当矿场老板发现曼德拉是逃亡的贵族后就迅速解雇了他。
曼德拉随后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于南非大学通过函授修完了他的学士学位,此后,他开始在约翰内斯堡金山大学学习法律。
曼德拉在金山大学读书期间住在位于约翰内斯堡北部的亚力克山德拉镇,并遇到了他此后反种族隔离时的同事——乔斯洛沃、哈里斯沃兹以及鲁斯福斯特。
扩展资料:
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1944—199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1962—1990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 。最终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曼德拉是一个标志,他代表了历经千辛万苦、南非人民用生命作为代价所换来的政治转型。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一位当代伟人,曼德拉博大宽广的胸怀备受世人敬仰。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并表示警察总署出现了这类问题,看来需要整肃纪律了。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 “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无不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反用幽默活跃气氛,在这里,幽默成为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书写着一个坦荡而豁达的胸襟,体现着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海量。
终生遗憾:
没能成拳击冠军
曼德拉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拳击,年轻时曾参加过比赛。年逾八旬的曼德拉在谈到“一生遗憾”时首先提到了拳击运动,“我非常遗憾没能成为一名世界级拳击冠军”。
人格魅力:
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如此人缘无人能及,难怪有人称曼德拉为“全球总统
曼德拉十大经典之语
●“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
●“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曼德拉对战争与和平拥有独特的认识。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曼德拉将审讯法庭变成了揭露种族隔离制度罪恶和唤醒广大民众的讲坛。他那长达4个小时的声明是这样结束的。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见了美国和布什的一举一动,到底谁是世界的威胁?!”——曼德拉谴责美国总统布什肆意践踏伊拉克主权。
●“你(克林顿)如果不高兴就跳进游泳池去吧!”——曼德拉最不喜欢别人对南非指手画脚,1998年3月克林顿访问南非,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曼德拉公开表示南非将与古巴、伊朗、利比亚保持密切关系,并宣布不久将出访伊朗,令与其并肩站在一起的克林顿大为尴尬。
●“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退休后的曼德拉甘愿做一个平民。
●“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曼德拉84岁时曾在南非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主题是监狱生活。在27年的铁窗生活中,曼德拉用木炭和蜡笔绘画来打发时间,渐渐形成了独特画风:线条简单、色彩丰富。他最喜欢用画笔讲述自己的铁窗故事,但并不选用“黑暗、阴沉”的颜色,而是明亮轻快的色彩,以此来表现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
●“别担心,放轻松,要快乐!”——85岁的曼德拉依然精神矍铄,性格开朗。在这位尝过近30年牢狱之苦的老人心中,自由就是幸福。·“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相伴晚年。
生活爱好:
新鲜羊肉和玉米饭
在海滩散步
看夕阳西下
汉德尔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儿童
有麦片粥、水果和牛奶的丰盛早餐
他最喜欢的食物是
——精制新鲜羊肉和阿玛赫乌(Amarhewu,一种发酵玉米粉做的饭)
时尚服饰:
彩色衬衫引领潮流
在南非人民心中,曼德拉不仅领导全国人民,还引领时尚潮流。
彩色衬衫是典型的“曼德拉服”,充分显示了老人心中的阳光与温暖。
幽默风趣:
“你看我像大猩猩吗?”
曼德拉:85岁的后领袖生活
对曼德拉来说,生命里没有退休这两个字,那些渴望教育的孩子们、那些没有钱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以及世界上远未消失的战争硝烟都是他无法退休的理由
7月14日,当南非前总统、国际著名人道主义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在巴黎国际艾滋病大会作完演讲后,主席台下有示威者高举标语,要求发达国家向贫穷国家提供更多的艾滋病治疗援助。一位示威者甚至爬上主席台,向曼德拉说,“我们处在一个危机时刻,我们需要帮助与支持!”
站在主席台上的曼德拉笑了,一边鼓掌为抗议者助威,一边大声念着他们的标语。曼德拉演讲的主旨与抗议者的呼吁不谋而合,他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得不到艾滋病治疗感到愤怒。
这一天,距曼德拉85岁生日还有4天。
1999年,曼德拉完成5年任期后,搬出比勒陀利亚的总统府,住进了位于约翰内斯堡的新家。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上声望最高的政治家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但人民对曼德拉的期望、并不平静的世界以及他自身的使命感决定了这位老人无法过上真正的平民生活,他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息。
不平则言
7月8日,当布什怀揣着支票本为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开始非洲之行时,曼德拉也选择在此时出访欧洲,避免与声称一直仰慕他的布什见面。
曼德拉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向美国的强权主义抗议。虽然岁月染白了曼德拉的双鬓,27年的牢狱生涯使老人步履蹒跚,但老人的脊梁始终挺直,头颅一直高贵地昂着。他一直在为建立一个更公平、更正义的世界而努力,当强权侵凌弱小时总能听到老人的不平之音。
在伊拉克问题上,曼德拉态度明确,他认为伊拉克应该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时美国应该给和平一个机会,即使要动武,也必须得到安理会批准。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如果美国绕开联合国攻打伊拉克,世界将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而对以弱国、小国为主的非洲大陆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开始,曼德拉认为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在“误导”布什,但当他发现布什一心一意想发动对伊战争时,他就明确地批评布什“无法正确地思考”,并在会见法国外长时盛赞法国总统希拉克,他说:“希拉克总统在伊拉克问题上采取了正确的态度。他没有支持战争,而是支持和平。”为孩子和艾滋病患者 “化缘”
离开总统府后,人们并没有因为曼德拉的卸任而降低对他的期望,而他本身闲不住的个性也使他无法停下忙碌的脚步。曼德拉基金会成立后,他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农村儿童受教育条件和帮助解决艾滋病问题这两个项目上。
曼德拉的努力已经硕果累累。在南非最贫困的东开普省,基金会和当地教育部门合作,改造和新建了15所“曼德拉学校”,学校有了新教室、新办公室、新厕所,孩子们有了教材,空荡荡的图书馆了有了书籍,而且,那些穷人的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看到了电脑,接触了因特网。
学校落成之际,也是曼德拉最高兴的时候。每当他不辞劳苦乘坐几个小时的直升机到达这些新落成的偏远学校时,通常已经有无数远道而来的人们等在学校外面迎接他们的马迪巴(人们对曼德拉的爱称)。目前这种模范学校已经超过100所,而曼德拉基金会的计划是从2002年开始,在3年内使这类学校的数目达到300所,范围扩大到整个南非。整个计划所需资金都是曼德拉从国内外的各个大公司“化缘”而来。曼德拉不止一次地在开幕典礼上说,我只不过是个无权无势的退休老人,但你们对我的热爱和朋友对我的支持使我能继续为大家做点事。
曼德拉同时也是一名投身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先锋,他和一位年轻的艾滋病女患者拥抱的照片在南非媒体上频频出现,呼吁大家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并积极为南非的艾滋病患者筹措资金。曼德拉基金会和南非的科研机构2002年联合做的南非艾滋病蔓延情况的调查也是目前公认比较准确和权威的一份调查报告。
赤子之心乐天达观
2003年5月5日深夜,非国大元老西苏卢在约翰内斯堡的家中去世。相伴多年的朋友突然谢世让曼德拉非常伤心。曼德拉和西苏卢相识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那些风云激荡的日子里,他们并肩战斗,组织广大黑人进行罢工,反抗当时政府的倒行逆施,并在罗本岛上的监狱里共同渡过了漫长岁月。5月6日晚上,曼德拉基金会新址揭幕,当曼德拉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眉宇间的哀愁使他看上去衰老了许多,走路也有点踉踉跄跄,需要助手的搀扶。他那晚没有开怀笑过,在为新址揭幕后不久就匆匆离去。
7月18日,曼德拉将迎来他的85岁生日,同行伙伴一个个的离去让曼德拉意识到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但老人对此却很坦然,他说:“我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最近的非国大党支部登记。”
现在老人依然头脑清晰,精神矍铄,旺盛的精力有时连年轻人也自叹不如。卡查利娅认识曼德拉的时候还是个18岁的姑娘,现在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了,她依然惊叹于曼德拉旺盛的生命力。她说:“我觉得他从不想放慢脚步休息一下,他总是想前进,前进,不停地前进。”
曼德拉当年监狱的看守、现在罗本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布兰德也对他顽强的毅力印象深刻。他说当年的曼德拉总是早上5点就起床,然后做各种运动:俯卧撑、起立蹲下等。“我想他有着坚强的毅力,这使得他的生命如此坚强。”布兰德说。
除了顽强的毅力,曼德拉还很幽默。今年1月,曼德拉在家里会见新当选的南非**辛迪奈尔。在摆好姿势让记者拍完照之后,老人慢悠悠地开口说: “我今天还有点担心……”看到成功吸引大家注意后,他接着说:“我担心她的男朋友不高兴,但后来一想,辛迪来见我这个老头子,应该没关系吧。”他居然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大家都笑了。
曼德拉,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仍在不停步地开拓自己斑斓壮阔的人生。
曼德拉的小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就有3个。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1960年,南非白人政府在岛上修建了关押政治犯监狱,并特设了关押“最危险政治犯人”的B区牢房。1964年,曼德拉被投入罗本岛监狱。狭小的5号囚房,门上小铁板写着“曼德拉46664”。即曼德拉是1964年进入罗本岛的第466号囚犯。在这间仅有45平方米的囚室里.曼德拉写下了《漫漫自由路》一书。
在狱友瓦尔特·西苏陆和凯西的建议下,曼德拉于1975年在罗本岛狱中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罗本岛监狱当局当时对以曼德拉为首的政治犯管理很严,撰写回忆录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开始数周,曼德拉白天去石料厂劳动,晚上吃过晚饭后先睡一觉,然后从晚上1 0点钟开始在墙上撑起的简易书桌上伏案写作。后来,由于身体实在是吃不消,于是只好请病假不去石料厂劳动。监狱当局似乎对此并不介意。因此,曼德拉得以白天睡觉夜间秘密地撰写回忆录。为了不让监狱当局发现,曼德拉及其狱友建立起了一条处理手稿的“流水线”。
每天,曼德拉把写好的手稿设法交给凯西,凯西看过后再设法把手稿交给瓦尔特。瓦尔特看过后再交给鲁·奇巴。最后,由鲁·奇巴把手稿转换成微型速记稿。经过4个月的机智而辛勤的劳作,他们终于共同完成了回忆录的初稿。按照刑期,狱友麦克将于1 976年出狱,因此将手稿带出罗本岛监狱的重任就落到了他们肩上。在麦克出狱之前,厚达500页的书稿必须妥善隐藏。为此,在狱友的帮助下,曼德拉把书稿分成三捆,分别用塑料布包好后埋在了院子内的角落里。不幸的是,后来其中的一捆被监狱当局无意中发现了。这给曼德拉及其狱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麦克于1976年1 2月份被释放。几经周折,麦克成功地把书稿带到了伦敦。在伦敦,麦克对书稿进行了整理,并设法将书稿打印成册。直到1994年,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之后,书稿才经过认真整理正式由英国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该书一面世立即引起了轰动,很快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书。1995年该书由Abacus(阿巴克斯)公司再次出版。此后,其印刷次数达到27次之多。 黑色也是一种光辉(代序)
第1部 乡村童年
第2部 约翰内斯堡
第3部 一个自由战士的诞生
第4部 斗争是我的生命
第5部 叛国罪
第6部 黑色的海绿花
第7部 利沃尼亚
第8部 罗本岛:黑暗的岁月
第9部 罗本岛:希望的曙光
第10部 与敌人对话
第11部 自由
纳尔逊·曼德拉年表 全书共分11部、115个章节。
第1部“乡村童年”主要描写的是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即从1918年7月18日出生到在泰姆布代理国王容欣塔巴的王宫里寄居。不但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他作为一个儿童玩过的各种游戏,而且也描写了他先后在库奴小学、代理国王王宫贵族学校、克拉基伯雷泰姆布学院、魏斯勒阳学院和福特黑尔大学读书的情景,以及由于自己坚持原则而被迫退学的情况。展现了曼德拉青少年时代、好学上进、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曼德拉也对王室宗族谱系和割礼风俗作了介绍。
第2部“约翰内斯堡”描写的是关于曼德拉和代理国王的大儿子佳士提斯为逃避代理国王亲自为他们安排的婚姻而出走约翰内斯堡的一段故事。
第3部“一个自由战士的诞生”描写了曼德拉在不觉不知中被政治化了的整个过程。
第4部“斗争是我的生命”描写了曼德拉在从事律师事务所工作和反隔离、反歧视的斗争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斗争,斗争成了他的生活。
第5部“叛国罪,,主要描写曼德拉等156人先后被捕,政府以高级叛国罪、密谋使用武力推翻现政府并用共产主义政府取代现政府罪对他们提起公诉。
第6部“黑色的海绿花”主要描写曼德拉被最终判决无罪释放后立即转入地下斗争的经历。
第7部“利沃尼亚”主要描写曼德拉回国后不久又被逮捕并投进监狱的经历。
第8部“罗本岛:黑暗的岁月”描写了曼德拉等人在罗本岛监狱服刑期间的种种遭遇和艰苦的斗争生活。
第9部“罗本岛:希望的曙光”主要描写的是,南非形势正在朝着有利方向发展,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罗本岛上的环境也有了改善。经过斗争,他们最终获得了听新闻广播和读报的权利。
第10部“与敌人对话”主要描写了曼德拉与白人专制政府进行关于谈判的谈判的全部过程。
第11部“自由”主要描写曼德拉被释放的整个过程以及曼德拉被释放后继续为建立新南非所作的各种努力。
曼德拉总统的妻子是温妮。
温妮·曼德拉(1936年9月—),全名温妮·诺姆扎莫·马迪基泽拉,出生于南非的比扎那村庄。现任南非执政党非国大妇女联合会主席、非国大执行委员会委员、国会议员。
温妮·曼德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和坚韧性格,加上懂得珍惜父母给予她的优势条件,温妮19岁打破传统,成为南非医院的首位黑人医疗社会工作者,她更关注、赞同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领导的反种族歧视的斗争。
温妮·曼德拉是在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她曾多次被捕、被禁止在公众场合讲话,她的住所曾遭到枪击,她本人也曾被流放荒原。七八十年代,“温妮·曼德拉”在南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她不顾个人安危,支持狱中的丈夫曼德拉与种族主义政权进行斗争,站在反种族主义斗争的最前线;同时她东躲西藏,含辛茹苦地抚养与曼德拉生育的几个孩子。温妮以战斗、忠贞、母爱的形象赢得了广大黑人的爱戴。
但是,随着温妮个人威望和地位的提高,其个性中专横跋扈的一面更加突出。她把自己当做曼德拉的替身、非国大当然的接班人,在很多事情上独断专行。她尤其不赞同曼德拉“不反白人,只反白人种族主义”的温和政策,所以组织“曼德拉俱乐部”,也就是俗称的“足球俱乐部”。
有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过这个名字了。上一次看到他的故事是在20130616期《世界周刊》中,没想到再次看到他的名字就是如此令人心痛的消息。
前总统纳尔逊 曼德拉5日在南非因病逝世,享年95岁。
还好,是“因病逝世”,还好他“享年95岁”。这算是给全世界敬重这位伟人的人们一点儿心灵安慰,毕竟,对一个走在一条满是血腥的革命之路上的人来说,能有这样结局已经令人欣慰了。
我想,很多年轻人今天一定该纳闷了——为什么今天那么多关于曼德拉的新闻?这个人是谁?他的逝世为什么可以占尽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
是的,用互联网关注最新电视剧、最新更新的《爸爸去哪儿》的确比关注一个异国前总统的一生有趣得多——这就是大多数年轻人认知现状。
在我的印象里曼德拉这个名字我并没有在初高中历史教材里看到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此在2012年冬我在大型纪录片《金砖之国:非洲篇》里看到这位伟人的事迹时,我感到很惊讶。我的历史素养告诉我,曼德拉一生所奋斗的目标以及为这个目标付出的一切是足够让他的事迹编进历史教科书供全国的青少年学习的。
那为什么没有?我不得而知。
还好,虽然在学校课堂里我错过了他,但是强大的互联网让我认识了远在南非的他,相见恨晚总比一生擦肩要来得好。
《金砖之国:非洲篇》是我和曼德拉的初识。那时候,我只是个热爱纪录片的大专生。了解他的事迹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一定要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虽然记不住他的全名,但是记住曼德拉就足够分量了,因为他已经是一种精神,而不简简单单是三个字。
1948年,由布尔人当政的南非国民党取得了大选的胜利,由于这个党派支持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他在1952年的非国大反抗运动和1955年的人民议会中起到了领导作用,这些运动的基础就是自由宪章。
“解除种族隔离,实现民族和解”这是曼德拉一生的奋斗目标。明确、清晰、伟大。为了进行这场“肤色战争”他投身政治,艰克万难。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为了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而颁布《解放黑奴宣言》的第16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人人生而平等”,这就是最伟大的奋斗目标。
1962年8月,在美国中情局的帮助之下,曼德拉被南非种族隔离政权逮捕入狱,当时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曼德拉5年监禁,自此,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
这是曼德拉为了革命而付出的最大代价。27年的光辉岁月葬送在牢狱里。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不仅是因为他们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还因为他们在奋斗之路上的坚持不懈。哪怕环境再恶劣;哪怕敌人再强大;哪怕自己被禁锢了自由,付出了常人不法忍受的牺牲。
正因为如此,曼德拉成为了一种为实现和平共处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南非在实行种族隔离后期那段时间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一切最终导致南非于1990年解除隔离,实现民族和解。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在监狱中度过了27年的曼德拉终于重获自由。
如今想来,其实在20130616期的《世界周刊》里,央视就已经告诉我们,曼德拉病重了,并说由于27年的牢狱曼德拉早已是病痛缠身。那一期的《世界周刊》,央视回忆了曼德拉的一身,我则复习了一遍曼德拉精神。之后,我记住了央视给这位伟人的称号——“仁者”曼德拉,并我心头默默祈祷他会战胜病魔。
而今天,他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离世的消息,我就想,可能街上随便抓10个人来问都没有一个之前听过曼德拉的,更别说了解他所付出的一生。
这样一想,我就来气。
别说大家没条件了解他,家里有电脑的都在干什么?
我再想想,可能很多挂着大学本科学历,顶着学士以上学历的都不一定知道他,我就更来气。
现在的学生都在关心些什么?淘宝、韩剧、芒果台?有几个有心关心那些为人类社会发展正做着贡献的人们?
想到这儿,我几乎万念俱灰。
可是这却不能全怪他们,因为他们身处正是一个麻木精神的娱乐时代。手机、平板、计算机,火锅、桑拿、KTV……物质享受条件在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巅峰,而且还有更多的商家在利润的驱动下费尽心思为你创造娱乐。
我们的眼球被所有能让我们获得快感的事情所吸引。
这个时候引导公众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就尤为重要。而如今,引导公众思想的手段是什么?无非是教育和媒体。
教育方面,我认为教育环境较好的初高中还是有起到一定效果的,大学教育在下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学校教育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社会媒体。社会媒体引导着每个泡制在当下社会的个体。而作为最普及的社会媒体——电视,它在做些什么?
它在告诉你,今天哪位明星会来我们电视台玩游戏;
它在告诉你,你可以在舞台上这样相亲;
它在告诉你,我们这档节目是谁冠的名……
我并不是职责所有电视频道,我也不是说电视频道不允许娱乐。我只是说,一个电视频道不能纯娱乐或者低级娱乐,一个半数时间都在娱乐你的媒体,早晚要娱乐至死。要么它死,要么你死!
如果非要我看低级娱乐的节目,我觉得我还是宁愿去看低俗娱乐。那样获得的快感更直接,而且不会污染大脑。
如果一个人经过了大学教育还能长期沉浸——偶尔放松可以理解——低级娱乐节目中,我觉得你经历过失败的大学教育后真的很失败!
抵制低级娱乐已经该是一场战争了,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精神糜烂、认知低级。是时候让电视、网络多亮一些有精神性、思想性的节目了!
我不是伟人,所以不能像曼德拉那样坚定了一个理想目标就为之而坚持不懈地付出、奋斗,甚至如今我还找不到几个一起“抵制低级娱乐”的战友。
这个拯救精神糜烂、认知低级的组织离它成立还很远。
即使它有幸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成立了,我也不一定会投身战斗,因为我的身后有我的社会角色,我有我必须要背负的东西。如果要我为这个目标而付出太多的话,我可能也会退缩,也会逃跑,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勇气能战胜敌人。
思想诚可贵,认知价更高。我会这样觉得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崇高,我只是不想再看到祖国的学生见到韩国“哦吧”,或者《小时代》里的帅哥时就浑身兴奋地喊“偶都K”。我觉得这样会让在场的知识青年很崩溃。
最后,我用我总结的尼尔波兹曼著作《娱乐至死》的中心思想作为结尾:
就像印刷术曾经控制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社会事务的运行方式一样,现在电视决定着一切(如今是网络决定一切了。)
在法庭、教室、手术室、会议室和教堂里,甚至在飞机上,我们不再彼此交谈,我们彼此娱乐。我们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图像。我们争论问题不是靠观点取胜,而靠的是中看的外表、名人效应和电视广告。电视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世界是个大舞台”,而且是“你必须要xxx这样做才能跟上时代”。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美)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