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
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
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
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
你只要把我叫做爱,
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老凯普莱特在痛悔中承认:这对情人是“我们的仇恨的可怜的牺牲品”。然而剧中死去的不止这两个,牵涉到的也不止这两家,正像维洛那亲王最后说的:“大家都受了惩罚”。但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
观主义的悲剧。
莎士比亚曾明确地称《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命运悲剧。但这部作品与莎士比亚以后创作的悲剧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除了强烈的爱恋这单一的情致外,男女主人公并不是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众多悲剧中的人物那样处于种种冲突的支配地位,最终造成毁灭性的必然结局。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突然死亡,作为人文主义者、王子和儿子的他,必须
承担的三重使命,又加剧了他性格中的犹豫和彷徨。而克劳迪斯的阴险,狡诈及其所代表的旧势力的强大,这激烈的外在和内在的冲突,更把年青的哈姆雷特一步步推向无可选择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结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它几乎都是出乎难以解释的偶然。里格尔曾明确地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外在的偶然事故粉碎了精明能干的
神父的干预,就导致两位有情人的死亡。”以黑格尔观点为基础评论莎士比亚悲剧的布拉雷德也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命运先是向上发展,在他们的结合中达到顶点,然后就因为双方家族的反对开始衰落。家庭的反对加上偶然事故造成悲剧的结局,但随即又转化为由悔恨导致的和解。”仔细研读剧本,确实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是偶然:为凯普莱特家族举
办的舞会通知贵宾的仆人竟不认识通知单的名字,罗密欧为他念诵时知道了这一消息,为了见到自己迷恋的美人罗瑟琳,罗密欧才决定冒险参加舞会,不想却见到了娇美、清纯的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成为悲剧的起因。罗密欧失手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也是偶然: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口角,罗密欧的劝阻,招致提伯尔特的咒骂和挑衅,罗密欧一再退让,激怒的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拔剑相击,被提伯尔特刺死。悲愤的罗密欧冲上拼击,杀死了提伯尔特,于是被大公判决逐出维洛那城,成为悲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动因。罗密欧最后服毒还是偶然,劳伦斯神父设计朱丽叶服药昏睡假死,然后送信通知流放的罗密欧,使两人一起远走他乡。但信未送到罗密欧先得到朱丽叶死的传闻,遂秘密潜回维洛那,劳伦斯神父得知消息后,匆忙赶往墓地,而罗密欧已经进了墓穴,服毒死在即将苏醒的朱丽叶身边,这一切成为导致悲剧性结局的最后的直接原因。总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是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却不是像他中期创作的那些著名的悲剧一样是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朱丽叶:明天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叫人来看你
罗密欧:就在九点钟吧。
朱丽叶:我一定不失信,挨到那个时候,该有20年那么长久,我记不起为什么要叫你回来了。
罗密欧:让我站在这儿,等你记起了告诉我。
朱丽叶:你这样站在我的面前,我一心想着多么爱跟你在一块儿,一定永远记不起来了。
罗密欧:那么我就永远等在这儿,让你永远记不起来,忘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什么家。
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新版中学教材节选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五幕第三场,即全剧的结局部分。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
下面是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第二篇: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1594~1595年间,属于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以前,
他已写过4部历史剧,4部喜剧和1部悲剧。他在历史剧中,批判封建统治集团的野蛮和残暴,在
喜剧中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胜利,而在这部悲剧中,他几乎将以上两种主题结合在一起。蒙太古之
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倾心,但是这一对情人却因两大家族的世仇宿恨而丧生,他
们的悲剧终于赢得了两家的和解,显示了爱情的最后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纯属虚构,意大利人班德尔(Bandell)最早写成小说。1562年英国人
布罗克(Arthur Broke)将这故事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潘特(William
Painter)又将这一故事收入他的小说集《快乐之宫》中。莎士比亚这部悲剧取材于布罗克的长
诗,但是无论情节和性格都有新的创造。这部悲剧在1597年以前就已轰动伦敦舞台,其后成为最
受观众和读者所欢迎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许多音乐和绘画都以此为题材。
在长诗和小说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历时将近一年。罗密欧向朱丽叶求爱几周以后,两
人方才秘密结婚;罗密欧婚后到杀死提伯尔特,其间经过三四个月;他的流亡,将近半年之久。
而莎士比亚却将剧情的发展,压缩在几天之内据丹尼尔(Daniel)分析,自第一幕至第二幕第二场
为第一日,星期日;自第二幕第三场至第三幕第四场为第二日,星期一;自第三幕第五场至第四
幕第四场为第三日,星期二;第四幕第五场为第四日,星期三;第五幕为第五日,星期四;第五
幕第三场结尾为第六日,星期五。,以便显示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热情来得异常迅猛,然而在仇恨
和狂暴的封建势力摧残下,就立刻被毁灭。朱丽叶的年龄,在布罗克的长诗中是16岁,在潘特的
小说中是18岁,而莎士比亚为了表现这位少女的天真和钟情,就改为14岁。
第一幕第一场是在维洛那的广场上。这一场戏可分三段:第一段自开场至亲王下场;第二段
自亲王下场至蒙太古夫妇下场;第三段自罗密欧上场至结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本剧主角,也为观众的兴趣中心。本剧第一场的用意,就在介绍罗密欧这个人
物。然而莎士比亚不先写情人的恋爱,而写两家的仇恨,无非是要造成悲剧的气氛。他先用两家
仆人的争吵,引出班伏里奥与提伯尔特两人来。班伏里奥系罗密欧之友,温和驯良,设法制止他
们的争吵。而凯普莱特夫人之内侄提伯尔特,真是暴躁如雷,他一上场,斗争就更激烈。这两个
陪衬人物的性格,也在语言和动作中表现出来。械斗发生之后,市民围观,于是又引得两家主人
以及亲王上场。亲王最后重申严重警告,违者处死,这就是日后罗密欧流亡曼多亚的张本。一对
情人尚未出场,早已愁云密布,危机四伏,提伯尔特那副神气、亲王那种警告,仿佛就是不祥预
兆。
剧中主角出场,不宜过于简便,否则便无力量,不足引人注目。莎士比亚分明要使罗密欧出
场,却先叫观众听说他,然后再看见他。我们现在且看莎士比亚在第二段中,如何为罗密欧的上
场作好准备。第一,我们先从蒙太古夫人嘴里听到“罗密欧”的名字;在一场械斗之后,母亲关
心儿子,当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第二,罗密欧在剧中是个情人,所以班伏里奥与蒙太古的谈话,
说他整天闷闷不乐,不知有多少心事,活现出一个情人的神态。
第三段中,罗密欧第一次与观众相见,莎士比亚便正面表现他的失恋痛苦。罗密欧满腔热情,
无所寄托,苦痛烦恼,难以排遣。他说,他曾失去罗瑟琳的欢心,因此苦恼。这时他只是渴慕爱
情,而还没有得到爱情。莎士比亚利用这种心境,以表现罗密欧确是热情青年,一旦遇见真爱,
定然不顾一切追求到底。因为只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演出爱情悲剧。这一段结尾,班伏里奥劝
他转移目标,借其他美人以治心病,正为下文他爱朱丽叶安一伏线。
第二场,维洛那街道。这一场,也可分三段。第一段写青年贵族帕里斯向凯普莱特家求婚。
第二段,当晚凯普莱特家将有宴会,仆人出外送请柬,适与班伏里奥及罗密欧相遇。第三段,
班伏里奥怂恿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
罗密欧既已出现,接着似应描写朱丽叶的上场,但莎士比亚却旁敲侧击,为她留出地步。任何
悲剧都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这里有两重障碍:一是两家世仇,二是帕里斯前来求婚,而凯普莱
特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两种障碍的根源,都是封建意识。先写求婚一节,含有两种用意:
一是引起观众对朱丽叶的注意,二是当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时,观众就为他们担心,唯恐
好事多磨,有情人难成眷属。这一段中最高妙之处,在于为第五场罗密欧到凯普莱特家去作好
铺垫。在以前的长诗和小说中,只写情节,没有交代罗密欧到仇人家里去的心理过程,这就显
得粗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仿佛出于天然,不期而遇,一往情深,多少带有冲动性和偶
然性。但是他怎么会到凯普莱特家去,因而遇见朱丽叶,这一行动的根据必须交代明白,否则
就不近情理。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凯普莱特要举行宴会,便派仆人按照
名单去请客人,而那仆人却不识字,在街道上遇见罗密欧和班伏里奥就向他们请教。因此,他
们两人才知道凯普莱特要请客,而罗密欧的意中人罗瑟琳也在被邀之列。第二,班伏里奥早就
劝告罗密欧转移目标以减轻失恋的痛苦,就怂恿他到宴会上去物色新的情人,而罗密欧还迷恋
着罗瑟琳,为了“要看看我自己的爱人怎样大放光彩”,就决定前往。这样处理,使人觉得颇
为可信。
第三场,凯普莱特家中一室。这里描写朱丽叶出场,然而命运已先为她安下圈套。凯普莱
特夫人郑重提出帕里斯的求婚,征求朱丽叶同意。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年轻姑娘,没有经过
恋爱,更没有想到婚姻大事;唯其如此,等到爱神的箭一旦射中她时,她会以全身心沉浸在爱
情之中。在这一场中,奶妈这个人物颇可注意。奶妈在此剧中,关系相当重要,她是朱丽叶的
心腹,又是一对情人的引线。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一切女仆以及奶妈的特性。她忠诚而又
愚笨,她唠叨而又自负,她自私而又好心肠,她粗俗而又摆架子,她爱朱丽叶而又不懂得她的
心思,她真心诚意希望朱丽叶有个好丈夫,不管他是罗密欧或帕里斯。在这一场中,莎士比亚
还通过这个人物,以滑稽的成分来调剂悲惨的气氛。本剧中的两大障碍既已表现出来,观众听
到她的唠唠叨叨,不禁觉得好笑,胸中郁闷得以稍解。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罗密欧、班伏里奥以及几个公子哥儿持火把带面具预备参加凯普莱
特家的假面跳舞会。罗密欧心有所思,并不十分愿意参加,幸亏他的一位朋友茂丘西奥在旁鼓
舞,方才进去。茂丘西奥这个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相当重要。因他死于提伯尔特之手,罗密欧
为他复仇,杀死提伯尔特,于是被逐而酿成悲剧。他的性格,恰与班伏里奥相反,他有活泼的
生趣,敏捷的机智,深刻的幽默,丰富的想象。他的脑筋灵活,言谈俏皮,他想到就说,说到
就做。在这时候,他恰好是罗密欧的对照,正足以鼓舞这位失恋情人对人生的兴趣。在这一场
中,幽默成分很重,但是罗密欧最后一段话:“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
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
可是让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导我的行动吧!前进,快活的朋友们!”却是一种凶兆。
以上四场,都是第五场的准备;莎士比亚在这一对情人相会之前,先让我们看清整个局势,
感到悲剧气氛。这四场戏不仅是补叙,是引子,而且是动作,是戏剧,所以决不可少。当年歌
德在魏玛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竟从第五场开始,而将以上四场删去,真是令人不解。英
国批评家布洛克在其《莎士比亚十剧论》中曾经批评歌德:“既不了解莎士比亚,亦不知戏剧
艺术为何物。”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这一场是第一幕的结尾,而就全剧的动作来说,却以此为开始。
它是纠葛的起端,两种相反势力,最初发生接触,此后渐趋剧烈。这一场,亦可分为五段。第
一段,描写凯普莱特家仆人的忙碌情况,造成宴会的热闹气氛。第二段,描写凯普莱特招待来
宾,以及罗密欧已经到场,初次看见朱丽叶,惊喜欲狂。第三段,描写提伯尔特识破罗密欧,
欲加报复,却被凯普莱特喝止。第四段,罗密欧与朱丽叶跳舞,两人一见倾心;罗密欧事后才
知她是朱丽叶。第五段,众宾客散去,朱丽叶叫奶妈去打听,原来他就是罗密欧。
一对情人相爱之后,方知两家原是仇敌,这岂非是命运故意捉弄莎士比亚先写这对情人
之相爱而后写这对情人之相识,用意至为深刻。然而两家虽有世仇,倘若无人在旁兴风作浪,
未始不可因两家儿女的爱情,得以和解,从而缔结良缘。莎士比亚在情人相爱之前,先写提伯
尔特;可见仇恨早已严阵以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相爱,真是自投罗网。在此剧中,一方代表
爱,一方代表恨。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在这一场中互相接触,从此以后各自发展。提伯
尔特一时性起,恨不得一刀杀死罗密欧;无奈却被姑父喝住,心中格外不平,火上加油。他气
愤愤下场之后,必然不肯罢休,非要报复不可。
第二幕共六场,戏剧动作逐步推进,纠葛渐趋严重。第一场,凯普莱特花园墙外小巷。罗
密欧跳进园中,其友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后至,喊他不应。这一场,主要目的无非为第二场作
交代,说明罗密欧何以能在花园中出现。而莎士比亚就借茂丘西奥的嘴来说一套俏皮话。同时,
借以表示他们两人还不知道罗密欧已经爱上朱丽叶。他们如果知道,就会设法劝阻或者奔走疏
通,一对情人的不幸结局或可幸免。
第二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就是最著名的“阳台景”。这一场是诗,是音乐。后世浪
漫派剧作家都爱借用这种情景,例如雨果的《欧那尼》以及罗斯当(Rostand)的《西哈诺》
(Cyrano)。
阳台景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未交谈时的各自的独白,二是两人交谈,三是
从奶妈呼唤到罗密欧离去。这一对恋人的情感有发展过程,而语言风格也有相应变化。
罗密欧在月夜“借着爱的轻翼飞进园墙”,站在朱丽叶的阳台下,仰望着意中人。这一场
戏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说爱、盟誓和定情。他们这样相会,像朱丽叶所说,“太仓促,太轻
率,太出人意外”,带有传奇色彩。他首先暗自赞美她的容貌。这时他还没有和她会面交谈,
在激动中尚能保持冷静,所以他的二十五行长段诗句,从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现他对她的歌颂和
爱慕,词句华丽,意象鲜明。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以光明和黑暗来象征爱情和仇恨。当罗密欧
在舞会上初次看见朱丽叶时,就说:“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第一幕第五场)现在他看到她在阳台上窗户口出现,又说:“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什么光那
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他不仅以日月星辰来比喻朱丽叶的光华艳丽,而且他的想象深
远而真切。他赞美她的双眼是“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而更进一步形容她的面貌,“她脸上
的光耀会掩盖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他看到她手托香腮,他说: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来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就写出了一个青年的
恋爱心理。
朱丽叶最初还没有发现罗密欧在阳台下,她独自吐露心声,语言朴素无华,情意深切真挚。
她真爱罗密欧,丝毫不受世仇影响,姓名毫无意义,她爱的是他本人。她说:“我们叫做玫瑰
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
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她这样吐露她的内心秘密,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比起当面诉
说爱情更加坦率。因为她只有个女孩子,多少有些羞涩。
当朱丽叶发现罗密欧时,她问他怎样来到园中,劝他谨防她家人的暴行,向他表示她的爱
情,以及要他起誓证明他的真心。他在答话中,显示了他将她的爱情比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的
思想。他冒险跳进园中这一行动,就是爱情的明证,似乎不必要再多说,所以在交谈中,她的
话反而比他多。莎士比亚运用语言,总是联系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一对情人初次交谈,内心
激动,出言吐语,不加雕琢,风格简练自然。
阳台景虽然富于抒情性,但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场戏。就一对恋人的情感来说,最终,
就是结婚。再就当时情境来说,已是深夜,奶妈三次呼唤朱丽叶。她两次去而复返,并且喊回
已经告别的罗密欧。她决定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派人去找他商定结婚大事。这时他们更加激动,
情感急切,动作性多于抒情性,所以语言比较平易。但是莎士比亚毕竟是伟大的剧诗人,有时
还用生动的比喻来显示恋人的真挚的感情。当朱丽叶唤回罗密欧之后,看到天将黎明,催促他
快走的时候,内心非常矛盾,就说:“我就好比一个淘气的女孩子,像放松一个囚犯似的让她
心爱的鸟儿暂时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丝线将它拉了回来,爱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给它自由。”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罗密欧当晚和朱丽叶分别后,清晨就求神父给他们证婚。神父在
此剧中,关系亦极重大。他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冷眼旁观的哲人,然而富于同情心,具有
正义感。他的冷静正和罗密欧的兴奋,成一对照。他虽说俏皮话似乎在责备罗密欧,其实正足
以表示他对罗密欧的关怀;而罗密欧对于罗瑟琳与朱丽叶的假爱与真爱,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莎士比亚描写神父上场,用意至为深刻。他手持一筐草药,口发高论,穷万物之奥妙,通
天地之究竟,不仅为下文他给朱丽叶的灵药作一张本,并且,使人相信他确有超度众生的神仙
手段。若不如此,观众何以相信他的灵药可以奏效
神父答应为这对情人证婚,并希望两家借此可以化仇为亲。这是他的一番菩萨心肠,说明
他的动机,并使观众发生一种意外希望。然而神父最末一句话,亦殊耐人寻味:“凡事三思而
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这是警告,也是预言。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第一段,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谈及提伯尔特写信向蒙太古家挑衅,
以及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观感。爱与恨在这里都有发展:一对情人行将结婚;提伯尔特又
来挑衅,准备殴斗。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憎恶,成为下文斗剑的伏笔。第二段,他们遇见
罗密欧;这一段与第一幕第一场第三段,恰成对照。这时罗密欧正在恋爱,所以他的聪明才智,
可以压倒茂丘西奥。爱情竟将毫无生气的罗密欧变得异常欢快,有说有笑。莎士比亚每次写到
茂丘西奥时,总是让他耍字面,说俏皮话和双关语,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都很喜欢这种风格。
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仍然不知罗密欧爱朱丽叶。第三段,奶妈上,被茂丘西奥开了一顿玩笑。
这两人都带有一些喜剧性格,观众看到这一段,必然觉得好笑。悲剧中的滑稽穿插,具有调剂
作用,这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特色之一。第四段,罗密欧托奶妈转告朱丽叶,下午在劳伦斯神父
处相会,并带软梯去。这一段戏承先启后,上下关联。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朱丽叶等候奶妈,后来奶妈来报告罗密欧的消息。莎士比亚
随处顾到观众的兴趣,故随处都有“戏”。一个消息,本来三言两语可了,但是奶妈故意不说,
急得朱丽叶跳脚拍手,关子一直卖到底。然而卖关子也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奶妈本是一个滑稽
角色,所以在这里造成笑料,也很自然。
第六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给这对情人举行婚礼。但是在这欢乐的场合,神父却预
示出不幸的命运:“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
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情人的恋爱在第二幕中已突飞猛进,而两家的仇恨便在第三幕中日益加深。在戏剧中,两
种相反力量发生冲突而达到最尖锐激烈的状态时,便是顶点或高潮。本剧顶点,是在第三幕第
一场。
第一场,维洛那广场。这一场一共可分六段。第一段,是关于班伏里奥和茂丘西奥的过场
戏,为下文殴斗作准备。第二段,提伯尔特等人上场,出言不逊。茂丘西奥不服,引起冲突。
第三段,罗密欧不期而至,他因为爱朱丽叶,所以打算息事宁人,甘心忍受提伯尔特的侮辱。
第四段,茂丘西奥在旁大为不平,愤然向提伯尔特挑衅,两人于是斗剑。罗密欧上前干涉,茂
丘西奥冷不防被提伯尔特击中要害身死。这时罗密欧非常悲愤,已不能忍。第五段,提伯尔特
上场,罗密欧为友复仇,杀死对方。第六段,市民围观,两家父母出现,亲王最后判决,下令
驱逐罗密欧出境。
这一场是全剧的顶点或高潮,剧情由此发生突变。在这以
在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通过一对青年恋人生死相依的爱情,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高贵,尽管世俗的偏见,可以毁灭他们的生命,但是他们的真情却可以超越现实,而显示出隽永无穷的魁力。
在这部悲剧里,莎士比亚以意大利民间传说为素材,揭露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给正常的生活和人的本性蒙上的阴影。蒙太古家族与凯普莱特家族互相敌视,世代为仇,两个家族的人相遇之时,不是怒目而视,便是拔剑相向。一天,凯普莱特家举办舞会,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为音乐吸引,乔装打扮,潜入舞厅。在此,他遇到了凯普莱特的女儿,美丽动人的朱丽叶,二人在携手翩翩起舞中,顿生相互爱慕之情。尽管他们知道,两个相互仇恨的家族之间,要缔结起爱的纽带是多么困难,但仍抑制不住心头热烈的爱情。乘着夜色的覆盖,罗密欧来到来丽叶的窗前,他表白,与其得不到爱情而在这世界上捱命,“还不如在仇人的刀剑下丧生。”而朱丽叶则表示,“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
两个年轻人在牧师的帮助下秘密举行了婚礼,可是不久,因为朱丽叶的表兄寻衅滋事,杀死了罗密欧的挚友,致使罗密欧一怒之下举剑还击,置其于死地。为此,他不得不离开家园。朱丽叶的父母开始强逼女儿与别人成婚,对此,朱丽叶宁死不从,牧师为她的真情所感动,给了她一瓶致人昏睡的药水,以诈死逃婚,并等待罗密欧的归来。
凯普莱特家族不知有假,以为朱丽叶已死,便把她放入了家族的墓地。罗密欧赶来。见此情景,肝肠寸断,自杀身亡。而药性消失、苏醒过来的朱丽叶,见到了倒在身边的爱人,心中充满悲愤,决然一死去追随爰人的忠魂。
血的教训终于使两个家族的人清醒过来,他们捐弃前嫌,言归于好。
尽管剧中有争吵、有死亡,但却并不给人阴森可怖之感,而洋溢着一种浪漫抒情的韵致。这是一部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碎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用青春的热血,酿造了爱与美的真醇。死神不再可怕,他仿佛在轻轻扇动着翅膀,为一对年轻恋人开启了天国之门;却把那巨大的暗影,留给自以为是、盲目奔突着的世人,让他们在悚然之中,在令人深深遗憾的死亡面前,有可能兀立片刻,反思自身的荒谬与愚蠢。
朱丽叶的卡式家族举办舞会,罗密欧与朋友混进去,罗密欧去洗手间洗脸,见旁边有金鱼缸,看着金鱼。看着看着就看到了朱丽叶。然后两人便一见钟情了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成为恋人。他们的爱情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是很不可思议的,短短五天就完成了许多人好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情:遇见——相爱——结婚——初夜——分离——死亡,一切透露着不合常理的刺激和疯狂。只因为那一次的遇见,我们就沦陷了彼此。
但却因两个家族是世仇而不能结合。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一次罗密欧为替朋友复仇,刺死人而被流放。朱丽叶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喝下神父的药酒“假死”。由于报信人的耽搁,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去,在她身边自杀了。朱丽叶醒来,悲痛万分,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歌颂了自由的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位主人公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争取爱情自由的著名典型。、
《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
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朱丽叶的卡式家族举办舞会,罗密欧与朋友混进去,罗密欧去洗手间洗脸,见旁边有金鱼缸,看着金鱼。看着看着就看到了朱丽叶。然后两人便一见钟情了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成为恋人。他们的爱情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是很不可思议的,短短五天就完成了许多人好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情:遇见——相爱——结婚——初夜——分离——死亡,一切透露着不合常理的刺激和疯狂。只因为那一次的遇见,我们就沦陷了彼此。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就最后结局的那一幕而言,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例如,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又如,“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罗米欧在水中与朱丽叶殉情的那段,水纹的光洒在整个戏剧舞台上。画面一直很唯美,罗米欧在水中自杀后,朱丽叶醒过来后看到罗米欧后,摇晃着他的身体,拉着他,背着他,怎样都不能唤醒他,只能无助的看着罗米欧沉入深海,绝望的朱丽叶在水中喊出罗米欧的名字后,就也随罗米欧沉入海底。这段最能震撼人的心情,爱情可以美得这样得纯粹。但这么美好的爱情却不能摆脱现实的残酷,多少感觉有点悲凉。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而这,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最后要说的是,演朱丽叶的演员表演的很到位,遇到罗密欧时的欣喜,俏皮的小精灵,这样完美的女孩可能谁碰到都会心动的。还有个演员很值得一提的是演奶妈和神父的演员,奶妈演的和蔼可亲,神父也是善良的,还有很多出彩的部分,给本来的悲剧一抹喜剧的色彩。
尽管被公认的沙翁“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创作于15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没有列入其中。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却是我们着热血青年所熟知的,是因为爱情的凄婉吗?是因为爱情的力量终究化解了世代的仇狠吗?这我不得而知。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具有喜剧因素的悲剧,反映了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特色,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浪漫情调,是莎翁风格比较独特的一部剧作。全剧以美好的毁灭揭示了悲剧的主旨,最后作者留下一个乐观的结局: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族和好,两个年轻人的牺牲换取了他们理想的胜利,他们俩的纯金塑像将永远矗立在维洛那城。这既是作者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力量的赞颂,也是该剧作为悲剧能体现明朗乐观的基调的一个原因,更是作者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追求爱情和幸福,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信心的体现。
经常听到人们谈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人们或为两人真挚的爱情而感动,或为罗密欧的不幸遭遇而扼腕叹息。亦或为朱丽叶的痴情、罗密欧的殉情而感到不解。于是就有很强的欲望想从头到尾的好好欣赏这一人人皆知的爱情故事。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爱情,只有爱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图 “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他狠了狠心,松开了爱人的手,眼神却依依不舍地停留在她的身上。仿佛决定了什么,毅然掏出那小瓶药水,那瓶一滴即可使人立刻死去的毒药,猛地拔开瓶塞,灌进嘴里,却突然望见了朱丽叶苏醒时惺忪的睡眼。她的苏醒,迟到的苏醒,证明了他们两人注定错过的命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她醒得太迟了,两条原本会有交集的直线却因时间的错开而遗憾错过……留给我的却是无限的感叹,惋惜和遐想。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出自名门贵族,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当他们相爱后,立刻有了一股无穷的力量,敢于冒着极大的危险而偷偷相会。相会是偶然的,但从感情发展的趋势看,又是必然的。当这对相爱的人见面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再也顾不上封建势力和封建伦理观念,他们大胆追求爱情,向对方互诉衷情。他们的表白是热烈而真挚的,是纯真而果敢的。这正体现了他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未来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
罗密欧与朱丽叶,英文原名为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简写为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The Tragicall History of Romeus and Juliet)。
剧情
故事发生在英国维洛那城。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互相知视,因为两家有着积怨很深的世仇,大有不共载天之势。在一次盛大华丽的宴会上,凯普莱特大人美丽多情的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大人英俊、潇洒的儿子罗密欧一见钟情,罗密欧无法抑制自己对朱丽叶的爱,向她求爱,朱丽叶幸福地拥入了他的怀抱,两个家族的深仇大恨阻挡不了爱情的狂潮,花前月下,他们互诉衷肠。来自两个家庭的强烈反对,反而使爱情之火越燃越旺。他们私订终身,并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朱丽叶望着身边英俊而多情的罗密欧,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谁知,罗密欧在街上与凯普莱特的侄子提伯尔特相遇,提伯尔特故意挑衅,两人发生了格斗,罗密欧杀死了对方,被逐出维洛那城。
朱丽叶含泪送别了罗密欧,她的心和情已随着罗密欧去了,她丧魂失魄地思念着罗密欧。然而,父亲却逼她忘了这个家族的仇人,嫁给帕里斯伯爵。朱丽叶不敢背叛家族,又不愿意背叛心上人的爱情,她的心被痛苦和矛盾撕咬着,左右为难。好心的芝伦斯神父再次帮助朱丽叶,让她吞服安眠药,以假死来搪塞帕里斯的求婚,拖延时间。
不明真相的凯普莱特一家人信以为真,伤心地为朱丽叶送葬。这时罗密欧悄悄地潜回了维洛那城,他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急急忙忙地赶到墓地,望着安详、苍白、停止了呼吸朱丽叶,他千呼万唤,悲痛欲绝,他无法离开他心爱的朱丽叶,他无法孤独地、没有爱情地活着,他喝下毒药倒在朱丽叶的身边。可不一会儿,朱丽叶的药性过了,她苏醒过来,惊喜地发现心上人就在身旁,但罗密欧告诉他,他快要死了,朱丽叶抱着他,不相信这一切,然而他一点点衰弱下去,朱丽叶不能离开罗密欧,哪怕赴黄泉,他们也不再分离,朱丽叶毅然用短剑结束自己年轻生命。他们拥抱着爱情升入了天国。
一对情人殉情而死。他们的鲜血终于唤醒了两个互相敌视的家族言归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