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帮我评下二王的小楷和二王体系的楷书的特点

请大家帮我评下二王的小楷和二王体系的楷书的特点,第1张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

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响,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汇成主流。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

楷书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朝初年,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

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

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王羲之楷书中已大为改观。王书将纵向笔画向下

伸引,使其挺直,用笔内�NE361�,其他点画对称呼应,所以有纵展之势。

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

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

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

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大方。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过这一鼎革,王羲之将楷书引入了端庄而生动的‘今体’

阶段。而这个变化的最后完成,是在法度森严的唐朝。

行书

与楷书一样,两汉时期,行书已在民间流行。从汉简中,可以看到早期的行书。

这种早期的行书也是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的书体。它简洁,开

张,结体松动,隶味很浓。

到了东汉,行书走入上流社会,得到不断的整理和规范。张怀�NF146�《书断》

载:行书集大成者是东汉的刘德升,他被称为‘行书之祖’。刘德升,‘字君嗣,颍

川人,桓、灵之时(一四六年-一八八年),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

流婉约,独步当时’(同上书)。行书体当然不是刘德升一人所‘造’,但刘德升有无

人可代的整理之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钟繇、胡�ND5D1�二人学书于刘德升,然风范各异,时称‘胡肥钟瘦’。

胡�ND5D1�,字孔明,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志行高尚,不愿为官,躬耕乐道,

以经籍自娱,尤善隶行,与钟繇、邯郸淳等齐名。特别是函牍书,为时人楷模。但作

品无一留世。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后汉献帝时,为尚书仆射,封武亭侯。曹魏时任宰相,

封定陵侯。善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押书(行书)三体。因其官高位显,书

法风靡一时。他的行押书体至王羲之时,尚在流行。

晋武帝司马炎建国之初,曾策订文字,将钟繇、胡昭二人的书法定为标准体。王

羲之早年习字,自然不能逾越钟、胡两家范例。王羲之比较了胡、钟二家的书法,遵

照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传统,选择了钟繇书风。钟繇行书的特点,约与西晋时《李

柏文书》相仿佛,或者更为古朴。撇、捺发育不全,隶书味重,纵画短促,横画粗长,

稍逞左倾的横张态势。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

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

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代表作品有:《兰亭序》、

《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

《上虞帖》等。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

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

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

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一出,钟繇的行书就显得既古又旧了。东晋人士崇尚华美,时

风趋新厌旧,王羲之的行书成了达官贵族、士大夫文人模仿的范本,从而结束了钟繇

行书统领书坛的时代。

王羲之的新体行书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

的风神。由于笔势连贯,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更加紧密,点画的态势也随之发生相应

的变化,例如捺脚,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长点状的反捺。王羲之将草书笔法引

入行书,从而使行书体势具备了欹侧遒媚的风格。他的《兰亭帖》,笔法变化丰富,

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祥,不激不厉。《丧乱

帖》则笔速较快,跳跃捭阖,行中带草,单字相接,感情激荡,笔画劲落。此二帖是

王羲之新体行书的代表作,成为行书的‘法典’,为后人所遵循。

草书

秦末汉初,已萌草书。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此期的草书墨迹。

草书一出现,就引起了汉代人的狂喜。学习草书,可以废寝忘食,可以不分昼夜,可

以画地刿壁,直写得臂穿皮破,直写得指头折断,直写得口吐鲜血,十天写坏一支笔,

一月用了数丸墨。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艺术个性的书体,受到文人、书家的顶礼膜

拜,心慕手追。

汉魏草书,大多是较多地保留着隶书笔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书写更为简便

的今草的雏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字字独立,大小相等,笔势不连贯,波挑多;

后者字可与字相连,大小参差,随意自由,使转多。

汉末出现了一些草书大家,如崔瑗、杜度、罗晖、赵袭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是张芝。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善长草书,从杜度、崔瑗得法,而更加精巧,

独步无双,故有‘草圣’之称。三国两晋时期的书家,若习草书,多以张芝为楷模。

张芝的草书,因时代所限,尚未脱离隶书法度,实为章草。张怀�NF146�《书断》

说:‘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

王羲之学习草书的蓝本,最可靠的是索靖的《七月廿六日帖》。此帖由王羲之的

叔父王�ND447�所赠。王羲之章草传世作品甚少,较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

章草,写得非常精美,令人叹服。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的建树,并不是旧体的章草,而是新兴的今草。后人肯定的、

崇拜的,就是他增损古法、裁成一体、变古制今的今草。

王羲之的今草书,是在扬弃张芝章草书的过程中生成的。与张芝的章草相比,王

羲之的今草使转灵动,点画放纵,笔势流畅遒逸。虽然王羲之笔势的连属飞移多体现

在一字之内,但其所呈现的,是神采上的贯通,而非形式上的连属,即是唐太宗所谓

的‘状若断而还连’。这样,章草书体字字独立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纵逸的笔势,

这看似不协调的两端,在王羲之的今草书中得到了融汇贯通,别出新貌。

王羲之的今草书,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都达到了极致。用笔以方折为主,斩

钉截铁,干净简捷,从容不迫。‘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

芒’(唐孙过庭《书谱》)。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

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

《十七帖》是王羲之今草书的代表作品。《十七帖》是称情疾书的尺牍。尺牍既是一种文体,又是一种形式,是魏晋以来文人书法的主要载体。北齐颜之推说:‘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颜氏家训·杂艺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如无穷尽,使后世得之,以为奇观,而想见其为人也!’

(《集古录跋尾》)《十七帖》正是这样一种堪称法帖的尺牍。通篇不假修饰,结构在疾书的情状下随势生发,随机变化。技法与才情,理性与感性,自然地融为一体。

体系风采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说是‘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南朝梁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和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注:‘洽’指王洽)。唐张怀�NF146�《书断》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老套,一变魏晋的质朴淳厚风格,创造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的书风,将中国书法推进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

王羲之建树的不只是一种风格,一种境界,而是一个书法艺术的体系。在这个博大的体系内,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立,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

也有自由。于是,各种各样的书家--古典的、现代的,唯美的、伦理的,现实的、浪漫的,阳刚的、阴柔的……都能把它当作伟大的典范,从中汲取他们各自需要的营养。

王羲之的这个体系,又像一把审美的无形尺子,衡量着中国历代书法的优劣。明代评论家项穆说:‘逸少一出,会通古今,书法集成,模楷大定。自是而下,优劣互差。……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坚得其提衄之法,赵孟�NFDA2�得其温雅之态。然蔡过乎抚重,赵专乎妍媚,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苏轼独宗颜、复兼张。苏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米若风流公子,染患痈疣,驰马试剑而叫笑,旁若无人。数君之外,无暇详论也。’(《书法雅言·取舍》)项穆的评判有失于绝对,但可以说明王羲之书法体系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竟出现了作品的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明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年代 书法概况 主要书家著名书作及风格特点 书学著述 先 秦 远古 前 221 文字书体的创始期。仰韶文化期山东大汶口的陶文和西安村的符号为汉字书法最早的遗迹。由此至秦统一文字,汉字经历了不断创造的初级阶段,成熟的钟鼎大篆阶段,形体异同的春秋战国阶段,最终统一为小篆。 1、甲骨文笔法上细直坚挺,方折兼有圆曲;结体上疏密均匀,对称平衡,大小自然;章法上参差变化,虚实相生,呼应顾盼。2、金文(又称钟鼎文)环转中有方势,疏放中见谨严,字形参差不一,却又分布天然,富有宽博气度。名作有西周康王期《大盂鼎》铭文、昭王期《宗周钟》铭文、夷王期《虢公子白盘》铭文、厉王期《大克鼎》《小克鼎》《散氏盘》铭文、宣王期《毛公鼎》铭文、春秋战国时期《秦公簋》《秦公钟》《楚公钟》铭文等。3、大篆(称籀文)雄强深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意趣汪洋。名作有《石鼓文》等。4、书家:仓颉(黄帝史官)。史籀(周宣王太史)。 秦 代 前 221 前 206 书史上重要阶段。一、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推行隶书。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样式有刻石、刻符、诏权、诏量、诏版、瓦当、竹简等。 1、李斯(?---前208)精大篆,为小篆之祖,作《仓颉篇》,名作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篆书刻石,总特点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结构严谨,秀劲圆健。2、赵高(?--前207)作《爰历篇》精刻符书。3、胡毋敬作《博学篇》。4、程邈隶书之祖,传其在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5、《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融篆于隶,拙中见巧,古中有新。 1、李斯《论用笔》 汉 代 前 206 220 隶书大盛,小篆仍在应用。行、草书产生,楷书萌芽。碑版、金文、砖文、印文、帛书俱有,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竹木简牍丰富多彩。以书取人为国家制度之一。 1史游擅章草,《急就章》筋肉调匀,体态安稳。2曹喜擅篆书,书中有“悬针法”“垂露法”。3崔瑗(77—142)善章草,史称“草贤”。有篆书《张平子碑》传世。4张芝(?—约192)今草创始人,史称“草圣”,其书精劲神妙,名作有草书《冠军贴》章草《消息贴》。5蔡邕(132—192)擅隶书,《嘉平石经》结体方整,中规入矩。6师宜官擅隶书,能大能小,名作有《狄球碑》,7篆书碑有《袁安碑》。《袁敞碑》等,稳重宏伟,为汉篆精英。8隶书碑①峻洁类:《礼器碑》《杨淑恭残碑》;②雍容碑:《华山碑》《乙瑛碑》《史晨碑》;③劲直类:《褒斜道刻石》《裴岑纪功碑》;④遒逸类:《石门颂》《杨淮表记》《三老讳字忌日刻石》⑤放纵类:《景君碑》《池阳令张军碑》;⑥丰媚类;《夏承碑》《校官碑》;⑦韶美类:《曹全碑》《朝侯小子碑》;⑧典重类:《张迁碑》《衡方碑》《张寿碑》《鲜于璜碑》;⑨朴拙类:《莱子侯刻石》《武梁祠堂画像题字》:⑩茂密类;《封龙山颂》《陠阁颂》。9汉简以隶为主,存秦篆章草笔意,亦备楷书雏形。名迹有《流沙坠简》《银雀山竹简》《马王堆竹简》《居延竹简》等。 1肖何《论书势》2崔援《草书势》《八法阴阳迟速论》3张艺《笔心论》。4赵壹《非草书》。5蔡邕《笔论》《九势》。6曹喜《笔论》 三国 两晋 220 420 完成了汉字书体的演变,承上启下。产生一批重传统的篆隶佳品。楷、行、草定型完善。造就钟、王二杰。晋为书法的黄金时代,书风是“韵胜”“度高”。 1钟繇(151—230)精研楷书,开创由隶入楷之新貌。其楷体太平扁,笔画遒媚,结构茂密。名作有《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基田丙舍》等帖。2韦诞(179—253)诸书并善,尤精题署,惜无书迹传世。3皇象章草入神,有《急就章》,意态沉稳;隶书入妙,有《吴大帝碑》,气质淳朴;篆书入能,有《天发神谶碑》,方严劲厉。4陆机(266—303)好用秃笔枯峰,中锋之下,笔有淡厚,名作《平复帖》在今、章草之间,朴质古雅。5卫瓘(220—291)善草书,飘逸潇洒,有《顿首饥民贴》等。6卫恒(?—291)擅古文隶书,有《往来贴》等。7索靖(239—303)善章草,骨气峻迈,笔力遒劲,有《月仪》《七月》《急就章》等帖。相传章草《出师颂》亦出其手。8王羲之(321—379)史称“书圣”自成家法,为古今之冠。草书浓纤折衷。楷书势巧行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传世名帖为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贴》小楷《乐毅论》。行书《丧乱》《孔侍中》《快雪时晴》《奉桔》,草书《行穰》《远宦》《寒切》,小楷《黄庭;经》《东方画赞》亦为名迹。9王献之(344——386)善楷,行、草,用笔外拓,峻迈而有逸气,有草书《鸭头丸》《送梨》行书《中秋》《地黄汤》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等名帖。10王珣(350——401)其书遒劲劲飘逸,笔法古朴,有行书《伯远行》、草书《三月贴》等名帖。11晋碑朴拙多趣。晋禁立碑,石刻极少,仅存;《南乡太守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望表》《关中侯刘韬墓志》《保母砖志》《枳阳府君碑》《爨宝子碑》。 1、成公绥《隶书体》。2、卫恒《四体书势》。3、索靖《草书状》。4、卫夫人《笔阵图》。5、王羲之《提卫夫人笔阵图》《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6、杨泉《草书赋》。7、王珉《行书状》。8、刘绍《飞白势铭》 南 北 朝隋代 386 618 南北朝书法形成两大派。南朝帖多,北朝碑多。帖宜于行草,以流美为能;碑宜于楷隶,以方严为尚。大致而言,南朝书法婉丽清媚,富有逸气;北朝书法雄奇方朴,富有豪气。书家以无名者为多,书体以魏碑最胜。隋代书法臻于统一,熔南北于一炉,开启唐风。 1、羊欣(370—440)擅长隶书,有草书《笔精帖》等。2、王僧虔(426—485)善楷书,气骨风流,有《王琰帖》等。3、肖衍(464—549)书法意象雄强,结体密,有楷书《瘗鹤铭》。4、郑道昭(?--515)书法体高气逸,笔力雄健,以楷书《郑文公碑》最著名。5、智永有“笔冢”“铁门限”佳话。其书润圆劲,体兼众妙,精能之极,反造疏淡,有墨迹《正草千字文碑》与石刻《正草千字文碑》传世。6、南北朝碑《爨龙碑》《灵庙碑阴》雄强茂美;《石门铭》《郑文公》《瘗鹤铭》飞逸浑穆;《吊比干文》《灵塔铭》瘦硬峻拔;《张猛龙》《贾思伯》《杨 》正体雄峻;《始兴王》《李仲璇》俊美严整;《敬显俊》《朱君山》静穆茂密;《晖福寺》《温泉颂》丰厚茂密;《张玄墓志铭》《马鸣寺》质峻偏宕;《高植》《臧质》浑劲质朴;《李超》《皇甫驎》体骨俊美;《杨大眼》《魏灵藏》峻健丰伟;《刁遵墓志铭》《高湛墓志铭》虚和圆静。7、隋碑《龙藏寺》《苏孝慈》清峻瘦硬;《董美人墓志》稳秀端丽。 1、王愔《古今文字志目》。2、江式《论书表》。3、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续笔阵图》。4、虞和《论书》《笔意赞》。5、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论书启》。6、袁昂《古今书评》。7、肖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8、庾肩吾《书品》、9、释智果《心成颂》。 唐 代 618 907 书法鼎盛期,尤以楷书为最。书家辈出,初唐四家名显,鲁公巍然卓立,旭素狂草绝伦。书风“尚法”为主。统治者对书法非常重视,仿周以书为教,仿汉以书取士,仿晋置书博士,还设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书学”。书法上一面直接继承六朝传统,一面突出、创新、发展,形成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壮观局面。 1、虞世南(558—638)其书锋芒不耀,内涵筋骨,色润意和,名作有楷书《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2、欧阳询(557—641)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平中见奇,楷书有《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行书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3、褚遂良(596—659)楷则温雅,疏瘦劲炼。有楷书《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孟法师碑》,传本墨迹《摹兰亭序》和楷帖《倪宽赞》。4、薛稷(649—713)用笔纤瘦,结字疏通,有楷书《升仙太子碑》《信行禅师碑》等。5、李世民(590—649)得二王法,善临古帖,行楷《温泉铭》《晋祠铭》圆劲流丽,神融笔畅。6、李邕(678—747)其书体势左低右高,笔力遒劲,险峭爽朗,名作有行楷《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7、陆柬之(583—638)楷书《头陀寺碑》《武丘东山碑》闻于当时,行楷墨迹《文赋》《兰亭诗》情意悠闲,笔力丰富。8、孙过庭(648—703)擅草书,墨迹《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字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9张旭擅草精楷。草书连绵回绕,千变万化,有《肚痛帖》《古诗四帖》;楷书《郎官石柱记》端正谨严,中规入矩。10李阳冰有“笔虎”之誉。精篆书,名作《三坟记》劲厉豪爽,《怡亭铭》亦以瘦劲取胜。11李白(701--762)书名为诗名所掩,草书《上阳台诗帖》雄伟豪逸,浪漫宏大。12颜真卿(709--786)品高书妙,书法雄强茂密,浑厚古朴,善用外拓笔法造包围之势,富有篆籀气,“折钗股”“屋漏痕”“印记”“画沙”兼而有之,时代气息浓厚,个性鲜明。楷书以《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东方画赞碑》《告身帖》《多宝塔碑》最为著名:行草以《争座位帖》《祭侄文稿》《裴将军诗》最具特色。13钟绍京小楷《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14怀素(725—785)笔法精熟,超妙自得,狂草笔走龙蛇,游转飞动,名迹有《自述帖》《苦笋帖》《大草千字文》等;小草平淡肃穆,圆熟丰美,名迹有《论书帖》《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公帖》《小草千字文》等。15柳公权(778——865)有“笔柬”美谈,精楷书,清劲瘦硬,菱角分明,爽利森挺,以骨取胜,名作有《李晟碑》《玄秘塔碑》《符璘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亦工行草,有行书《兰亭诗》、草书《蒙诏帖》。 1、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2虞世南《笔法论》《书旨述》3李世民《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4孙过庭《书谱》。5李嗣真《书后品》。6张怀瓘《书估》《书仪》《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用笔法》《书诀》《评书药石论》。7窦泉《述书赋》《述书赋语例字格》8蔡希综《法书论》。9徐浩《论书》。10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八法颂》。11唐玄度《九经字样》。12李华《二字诀》。13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14韩方明《授笔要说》。15林蕴《拨镫序》,16韩愈《送高贤上人序》。17卢携《临池诀》。18释亚栖《论书》19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20张彦远《法书要录》。 五代 907 960 书法存唐遗风,继承唐末余绪。总趋势是衰落。杨凝式为此期中坚。 1、杨凝式(873—954)用笔奔放奇逸,抒情性强,行书《韭花帖》字势敧侧,章法疏朗;行书《卢鸿草堂书跋》气势雄浑,笔法沉厚;草书《神仙起居帖》《夏热帖》纵肆狂放,满纸云烟,奇崛苍古,意趣深远。2、徐铉(?--991)精篆书,于卓约典丽中含健劲之势,于端庄中见飞动之貌,名作《篆文大观》极为精湛。 1、李煜《书述》。2、《永字八法》(佚名) 宋 代 960 1279 书法无汉、晋、唐之盛,然帖学大行,产生《淳化阁帖》等汇刻丛帖。书风“尚意”。苏黄米蔡四大家多才多艺,为人所重。宋有趋向权贵之歪风,故书法难以大进展。 1、李建中(945—1013)精楷行行书,《同年帖》《土母帖》字呈纵势,神气清秀。2、蔡襄(1012—1067)楷书庄重雄伟,有石刻大楷《昼锦堂记》《万安桥记》等;行书淳淡婉美,有《杜长官帖》等。3、苏轼(1037—1101)其书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字态丰腴,拙中寓巧。行书《天际乌云帖》《昆阳城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帖》、楷书《春帖子词》《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赤壁赋》《祭黄几道文》《荔子丹碑》《表忠观碑》最为著名。4、黄庭坚(1045—1105)擅行、草、行楷《松风阁》《苏轼寒食帖跋》《华严疏》《伏经波神词诗》纵伸横逸,舒展开张;草书《花气诗》《诸上座帖》《竹枝词》《李白忆旧游诗》笔势跌宕,淋漓痛快。5、米芾(1051—1107)其书沉着痛快,意态偏侧,四面出锋,笔法丰富。名迹有行书《蜀素帖》《苕溪诗》《虹县诗》《研山铭》与草书《草书帖》《元日帖》等。6、赵佶(1082—1135)创“瘦金体”书法,独树一帜,有《正书千字文》《大草千字文》。 1、欧阳修《笔试》《集古录》。2、苏轼《论书》。3、朱长文《续书断》《墨池编》。4、黄伯思《东观余论》。5、黄庭坚《论书》。6、米芾《海岳名言》《书史》。7、赵构《翰墨志》。8、陈槱《负暄野录》。9、姜夔《续书谱》。10、洪适《隶释》。11、刘球《隶韵》。12、陈思《书苑精华》《书小史》。13、娄机《汉隶字源》。14、董更《书录》15、《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佚名)。16、《宣和书谱》(佚名) 元 代 1271 1368 宋习沿盛行帖学。初宗唐,后则宗晋。总趋势是沿着继承的路子慢慢发展。元书“尚气”。以楷、行、草成就最高。 1、赵孟頫(1254—1322)诸体俱能,尤精楷行。其书丰润妍丽,遒美俊逸。名作有楷书《仇锷墓碑铭》《三门记》《胆巴碑》《御服碑》,小楷《汲黯传》《过秦论》《度人经》《道德经》;行书《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2、鲜于枢(1256—1301)草书用笔圆美流畅,意态横发,有《书唐人七律诗》《书唐绝句》《襄阳歌》;楷书妍丽秀润,有《书老子道德经》;行书笔意圆劲,有《苏轼海棠诗》等。3、康里巙巙(1295—1345)擅草书,结体放纵,笔画遒圆,名作有《渔父辞》《颜鲁公论书帖》《临十七帖》。4、杨维桢(1296—1370)草书狂放;行书清劲,名作有《壹月轩记》等。 1、郑杓作文、刘有定作注《〈衍极〉并注》2、陈绎曾《翰林要诀》《书法三昧》。3、陶宗仪《书史会要》。4、盛熙明《法书考》。 明 代 1368 1644 帖学大盛,法帖传刻活跃。产生《停云馆法帖》、《真赏斋法帖》、《戏鸿堂法帖》等。众多书家由元宋上追唐晋。简牍之美,几逾唐宋。明书“尚姿”。 1、宋克(1327—1387)楷书《七姬志》笔道刚劲,结构亦生亦熟;草书《杜甫壮游诗》参差跌宕,自然舒展,2、沈度(1357—1434)擅楷、隶。楷书《四箴帖》娴熟婉丽;行书《与镛翁书》飘逸雅致,尽得风流。3、祝允明(1460—1526)精小楷,《叙字帖》《前出师表》谨严浑朴,笔力矫健;又擅草书,《唐寅落花诗》《杜甫秋兴八首》神采飞动,情茂并胜。4、张弼工草书,怪伟跌宕,笔致圆转,有《“去年南郡赏元宵”草书轴》《“钟送鸡黄昏”草书轴》。5、文征明(1470—1559)小楷谨严工稳,有名迹《离骚》;行草苍劲有力,神气完足,有名作《赤壁赋》《滕王阁序》等。6、徐渭(1521—1593)其书韵胜于法,刻意求新。楷书《猪齿血化佛赞》古雅秀逸;草书《“幕府秋风入夜清”书轴》豪迈奔放,极尽意态。7、董其昌(1555—1636)习古大家。行书《琵琶行》圆劲苍秀;草书《琵琶行》情彩飞动;大楷《传赞》气度宏伟,笔势痛快。8、张瑞图(?--1644)书求新意,富于个性。草书《后赤壁赋》行间宽,字距密,气骨峻爽。9、倪元璐(1594—1644)书有新意,行书《“已作不栖鸦”书轴》结体紧密,骨硬筋强。 1、解缙《春雨杂述》。2、陈继儒《妮古录》。3、丰坊《书诀》。4、项穆《书法雅言》。5、杨慎《墨池琐录》。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7、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篇》。8、屠隆《考盘余事》。 清 代 1644 1911 书道中兴,书家甚多。嘉道以前为帖学期,会刻丛帖有《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嘉道后为碑学期。碑学期又分为二;嘉道之交为唐碑期。咸同至光宣为北碑期,包世臣、康有为著述立说尊碑抑帖。篆刻成就大。清书草体衰,篆隶盛,碑学兴。 1、王铎人称“伸笔”,有《拟山园帖》石刻。其行草苍郁雄畅,气势壮阔,名作有《石湖诗帖》《五言律诗条幅》《忆过中条语》等。2、傅山(1607—1684)倡“四宁四毋”小楷《逍遥游》得颜书真髓而又变化;行书《丹枫阁记》苍劲秀逸,笔致细腻;行楷《集古梅花诗》用笔利落,气清神贯;草书《“乾坤惟此事”诗轴》寓刚于柔,势若游龙。3、郑簠(1622—1673)善隶书,以姿取胜,《唐韦庄对酒诗》《鄂君子越人歌》《浣溪沙》,隶中参有草意,醇古飘逸。4、郑燮(1693—1765)人怪书怪,谙于八法,书如乱石铺街,错落有致,大小杂夹,斜趣横生,自号“六分半书”。名作有《难得糊涂》《书七绝十五首卷》《论书诗轴》《润格》等。5、金农(1687—1764)其书结体紧,体势侧。隶书《六朝名贤录》横长竖短,体势侧。隶书《六朝名贤录》横长竖短,体势略斜;楷书《消寒诗》雅拙朴厚,笔道方粗。6刘墉(1719——1804)其书貌丰态静,味厚神藏,有《米南宫诗帖》及行草书扇面等,并刻有《清爱堂帖》,为清代帖学之集大成者。7邓石如(1743——1805)各体俱工,尤擅篆书,与李斯、李阳冰为篆史上三高峰。其篆书朴厚沉雄,纵横辟阖,有《“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联》《四屏赞》《大舜舞干戚赞》;其隶书遒丽淳质、结体严整,有《世虑全消屏》《熬陶孙诗屏》《黄鹤楼诗轴》;其行草清瘦开展,笔势磅礴,有行书《峻爽楼晚眺诗轴》《喜唔黄海诗轴》,草书《“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联》;其楷书不失古法,金石味浓,有《泰山嵩岳诗轴》等。8伊秉绶(1754——1815)最善隶书,体方笔圆,气质豪壮。名作有联对《翰墨因缘旧 烟云供养宜》、《文比韩公能识字 诗追杜老转多师》《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等。9何绍基(1799——1871)创“回腕法”,众体俱工,疏放中见凝炼,遒劲中见飘逸。名作有楷书《西园雅集图记》《苏东坡诗》,行书联《退士一生藜苋食 散人万里江湖天》《扇写归田赋 屏张初雪园》,隶书联《始至若有得 稍深邃忘疲》,篆书联《红树雁声当夕阳 黄河诗思共秋高》等。10吴熙载擅篆隶,篆书联《茗杯瞑起味 书卷静中缘》、隶书联《举孝兴廉通才上选 成仁仙义乐志广居》笔道雄强苍健,极富金石意味。11杨沂孙擅篆隶。篆书《祭鲔荣堇采藕》结字规矩,并参有金文笔意;隶书联《因树为屋 有酒盈尊》遒媚平稳,骨肉匀称。14张裕钊擅楷书,体格宽驰,意态清拔,名作有《滕王阁记》等。15赵之谦(1829——1884)笔力很强,隶书联《扫地焚香得清福 粗茶澹饮足平安》与楷书联《出宰山水县 读书松桂林》结体遒劲,碑味极浓;篆书《今人铭》秀丽活泼。16杨守敬(1839——1915)楷书《录文心雕龙》中规入矩,结体方正;行书《研朱点周易 饮酒和陶诗》联朴厚自然。17吴昌硕(1844——1927)金石书画大家。其篆书古拙雄厚,苍劲雄浑,名作有《临石鼓文》《录小戎诗三章》《张继枫桥夜泊诗》等。行草刚健挺秀,气势奔放,名作有《天池画覃溪题一亭并题之索题》《和笙伯均诗》等。18康有为(1858——1927)其书随便写作,笔画平长,转折多圆,气魄宏大。名作有行书《写旧作》《“弹琴闻政理 忘岳起仙心”联》,楷书《石门路》三字等。 写毛笔字的好处:提炼身心,四心:静心、耐心、舒心、宽心。 7

郑植

初冬的一个下午,穿过繁华的街区,走进纪君的家中。暖暖的阳光透过一米多高的虎皮兰,照射在宽大的红木桌案上,窗外寒叶萧瑟、人车穿流;屋里温暖和煦,纸墨飘香,是一个静谧、安逸的书法世界。

“字儿”写的是那股劲儿

纪君对书法的爱好发蒙于少年,十岁拿起毛笔,朝夕其间,心灵慢慢被那种神秘的黑白世界所吸引。他临习颜体、魏碑、二王,在隶书、楷书上用功最多,几十年临池从未间断。家中整整一面墙的红木书柜里,珍藏着他写的几千幅书法作品,大字一人多高,册页、条幅、对联……都是他多年的心血。

纪君的字儿很耐看,不是一板一眼,严谨地近乎刻板,而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面貌示众,自然、率真、随意。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的那样天真,但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纪君的字儿也让人爱看,他写童谣:“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蝴蝶蝴蝶落落,给你板凳坐坐”,稚朴纯真,趣味十足;他写“鹤”、“龙吟”、“舞”、“惊涛裂岸”,抽象、立体,是对自然及生命的理解和概括,是内心世界的表白和期望;他写“伤痕”,落笔处那一滴滴、一道道,分明是血,是泪,让人看一眼就忘不掉,一直往你心里走,灵魂里走。

书法写的是一个人的学养,书法创作艺术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书法家本人对艺术理解的程度,以及知识储备的丰厚与否。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文化底蕴越丰厚,其作品的品位和境界越高。纪君书风的形成就得益于他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纪君不但对诗歌、绘画、摄影、舞蹈、戏剧,音乐有所涉猎,得心应手,且都取得不凡的成就。比如诗歌,纪君出版过自己的诗集,他会把读名家书画的感受写成诗,也会把自己写的诗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书法与他的诗歌结伴而行。内心蕴含着一份涵养深厚的诗魂,这份诗魂自然就会氤氲在他的笔墨深处;比如绘画,在纪君的书房里,挂着一幅他自己画的题为《和春》的墨彩,一株老树经过凛冽的冬日,虬曲了一冬的枝条,在早春时节变得分外柔软,并张牙舞爪般挥动起来,昨夜仿佛只是微微绿意,今早却又翠点纷纷,连桃花也绽出红色的花蕾………画家细腻灵动的感情表现在书法上,就是“梅”的风骨,“雪”的飘逸。他写大字“坐”,上面两个“人”字借鉴了美术的画法,像一男一女两个背影,这在结构上便有了新意。

看纪君的字儿需要琢磨,他的书法不是为了满足谁而写,他感兴趣,过自己的瘾,跟自己较劲儿。他也整天在那儿琢磨,不是琢磨市场,是琢磨这个字的意义,把自己融进去,让人爱看、容易看。他的每一幅字儿都充满激情,读懂了,你就会哭就会笑,就会爱不释手。

带着书法的“枷锁”跳舞

做为知名书法家、山东省书法界中青年****之一,纪君书法的个性是独特的,鲜明的。二十多年前,纪君就对中国书法造型、字体变化以及汉字与人间形象的亲疏因缘给予关注,以传统为基础,熔铸新意,表达书意和文心。有专家认为,纪君的书法创作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他能充分调动和利用中国书法丰富的资源,广采博取,综合营构,用笔丰厚,淋漓酣畅,形成了卓荦不群的“纪君体”。

有创新必然就有争议。纪君始终是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不断引起人们争议的艺术家。很多时候,纪君的这种书体被一些好事者当作“靶子”,有人对他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一些人甚至根本没有看懂,就断章取义地进行评判。对于非议,纪君会淡淡地一笑了之。二十多年来,十几次在国内外办展览、讲学、交流,他的书法作品早已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自成一家的风格。

纪君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他说:“人一辈子都得坚持点什么。从上小学起我就开始坚持了,我会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他不在乎别人的评头论足,他在乎自己的感觉。因为他懂得,艺术需要有创造性。比方画,同样面对的山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书法也是如此。真正的艺术大家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不摹仿打不起根基,摹仿一辈子,就没有了自我,只好永远追随人家的脚后跟。从临摹中蜕化出来,艺术就得到了新的生命——不傍门户,不落窠臼。对于前辈大师,也许你不能超过他,但是你可以超越他,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建立另外一种风格,以此达到超越。纪君近几年来的书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这般地步。“这幅作品一看就是纪君写的,雄强古拙,合乎法度,个人风格也很明显,就算是把他的名字遮住,我也能看出来。”一位书法界专家这样评价纪君的作品

纪君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也来源于无意中迸发的灵感。生活中的感受有赞美、有感伤、有柳暗花明、有阴晴圆缺,他会抓住这种感受并把它跃然于纸上,运用于笔墨点划之间。品纪君的书法,从中你能看出他将阅历与经验,知识与文采无隙混合后,搅拌出的那种通透简明的书体。从字里行间,你能知道他私下里用过多少苦功,从他看似信手拈来的妙语里窥见他广博的生活经验。纪君书法的每一个字都是热气腾腾的,他整个都把自己扔里头了。

海纳百川,体悟画沙漏痕真谛

纪君的朋友说,这小子是个杂家。体育学院毕业,曾是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二十多岁出国办书法展;三十多岁办摄影展,开潍坊人体摄影之先河;做过电视台的编导,培训过模特,喜欢画画,收藏红木,出版过诗集和书法集,什么艺术玩什么。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诗人……纪君头上赞誉无数。

众人面前的纪君,魁梧的身材,飘逸的长发,不苟言笑的神情,外表清冷而凛然。一直有人夸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桀骜不驯,绝顶聪明。在纷杂的艺术圈浸*多年,也许曾经年少轻狂,嫉恶如仇,但纪君,更愿意自己如他敬仰的弘一大师和他的书法:“蕴藉有味,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坐在那里从容论道”,这也是他做人的标准。纪君为人闲淡,好学深思,不以狂夫自傲,权威自居,了解他的人都会被他这种平和而近人的性情所感染。身为职业书法家,潍坊市书法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潍坊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同时兼任社会上其他的职务,纪君平日里公务繁忙,社会活动很多。在这种忙碌的节奏中,他有着自己的一定之规,工作搞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万籁俱寂的夜晚是他独处的时间。泡上一壶热茶,静下心来读书、作诗、写字,沉浸在他的书法世界中

欧阳中石先生曾说:“一个从奉书法艺术的追求者,如果只从笔墨上着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自己的学问、品德等内在的气质上多作努力,才可能窥到深邃的真谛,才有可能攀登上绝尘的高度。”生长于潍坊这块丰厚的土地上,纪君一直接受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滋养,他不会逼着自己去学什么,诗词、音乐、绘画,他天生就对这些感兴趣。“七八百年前的树,三五百年前的工,经典着今天。”这是纪君诗集中的一段话,也是他对自己收藏红木家具的真实感悟。纪君尤喜收藏,红木家具、青瓷大罐、丹青书卷、紫砂茶壶……都是他的至爱。收藏需要执著和淡定,需要在时光交错中慢慢地品味和解读。虽然说这些收藏不能给他的书法带来直接的影响,但它们和音乐、绘画、舞蹈一样,日久天长,会慢慢沉淀到他的书法作品之中。沉淀到这个男人性格中,让他在生活中透出淡定、自信和深邃。

绚丽的彩虹只能在风雨之后才能看到,人生的魅力只有在经历苦痛挣扎之后才能彰显,书法的成熟唯有在历经人生磨难和拥有深厚的功力,才会显出其博大和厚重。纪君能够把握自己的悟性,从前人书作中得悟书法之妙道,从自然世界的偶然启示中得悟书法之神髓。假如说纪君的书法表现了一种雄健、博大、跌宕的气质和质朴、敦厚、诚恳的性格,那么不如说他具有充溢的才情和潇洒的文人气质。我们相信,书法是他漫长人生的生活和生命之舞,会伴随这位年轻的书法家创造奇迹:是他的“锥画沙”,是他的“屋漏痕”,是他的“雪泥留爪”。

先生的字风姿绰约顾盼多情,如见佳人,看到曹全碑正如梦见汉宫赵飞燕翩翩起舞。樱花梅花烂漫,雪又是有情之物,纷纷扬扬在圣洁国度。怎不令人生发出一段浪漫情事来呢·红白黑三色块极现代又极雅致,如见现代谦谦君子,又不苟合取容于当世,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如此浪漫含情之作。似不为道貌岸然者所容。性情真则艺术真。是生命的真状态。谁又奈何得了。

情多伤身恐累及美人,诚如先生之字,传统规矩有之。而难掩其浪漫不羁之情性。当引雕塑家罗丹为异代知己。作品巴尔扎克真大作也。可叹可惜可悲可恨可笑的是在罗丹死去多年后才得以陈列。

飞扬与落寞。这是英雄的悲剧吗

纪君:诗心品瑞木

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家居装饰纷纷走进人们的生活时,却有这样一些人,只要看见那古式的红木茶几、圈椅时,便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眷恋之情,为之吸引,为之痴迷,好像前世使用过它一样,与它有再度重逢之感。我市著名书法家纪君便是其中的一个。

好眼光藏得好家具

纪君的家在城区一大型小区内,200多平方米的复式房子,楼上楼下大大小小摆放的全是古典家具,大到沙发,小到精致的红木饰物,搭配适中,不静不喧,一瞬间让人宛如置身于一个明清书香人家。

在书法界,纪君的作品以风格独特、个性张扬著称,对古典家具的选择他的眼光同样独到而敏锐。“我喜

欢古典家具,特别是老红木家具,并不完全是很多人认定的保值,而是古典家具独特的审美价值,美丽的

花纹,温润的质地,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在纪君收藏的古典家具中,除少量老红木外,有鸡翅木,红

酸枝、缅甸花梨、越南花梨等多种材质,样式不拘形式。纪君的书房里有一把梳椅,是他在一次逛家具店

时偶然发现的。这把椅子正面是高扶手官帽椅的形状,两侧扶手之下为梳背式,均为七根圆棍等距竖排,

整把椅子造型新颖,素朴雅致,非常耐看。纪君搜寻了不少明清家具的图谱,都没有找到相关的实例。

在纪君的众多藏品中,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动手画图设计找人定做的。书房里两米高的红木大书柜摆满了整

整一面墙,造型大气庄重,花纹细腻流畅,非常引人注目,隔板是根据自己藏书的需求设立的,方便又实

用;那张长两米四,宽一米二的大书案也是他自己设计的,图纸画好以后,他找了好几家家具加工厂,都

因为没有这么大块的木料而放弃了,最后还是从有“中国木雕之乡”美誉的浙江东洋请师傅加工定做的

从交上定金到把书案运回家,他等了整整一年。

用诗意的心品味古典

一般的收藏家收藏时重形质之美,但很少有人去探讨材质的自然之美。在纪君的古典家具中,除了一些圈椅、交椅、书柜、案台以外,还有一些有着美丽木纹的小条案、小摆设。它们的做工没有那么繁复,但天

然的木纹,在岁月的洗练中,呈现出别样的动人模样。“也许真是这样,红木家具就有这样的魅力,不论

是紫檀的高贵细腻、黄花梨的清秀隽永,又或是鸡翅木的神秘美丽,都足以令人为之动情,爱不释手。”

纪君这样向记者表达他对红木家具的感情,“ 太美了,有的像山水画,有的像飞禽走兽,纹理生动多变

,或隐或现。欣赏它的花纹、工艺,包括闻它的气味,都是一种享受”。收藏的乐趣主要是欣赏和品味,

纪君以书法家特有的情怀和诗人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给那些美丽的古典家具以诗意的诠释。

卧室的明式红木衣架上,简单地搭着几件衣服。纪君俯下身摸着下座说,多好的东西,这上面本来是可以

放衣服的,可我不舍得放,放上就看不到它的花纹了。在纪君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他淘来的几十年前的

红木镜框,长两米,宽不到三十厘米,有朋友说,这是个废物,又窄又长,没用;也有朋友建议他写几个

大字镶上。纪君为他画了一幅画,取名《和春》:虬曲了一冬的枝条,在早春时节蓬松舞动起来,仿佛微

微绿意却又翠点纷纷,连桃花也绽出红色的花蕾………这幅画让一个老旧的红木画框清新雅致,生机勃勃

珍木有灵功夫在诗外

“七八百年前的树,三五百年前的工,经典着今天。”这是纪君在自己的诗集中对古典家具的吟咏。珍木

有灵,一件精神气充沛的古典木器会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要读懂它,需要多看

细想,不断发现。纪君说,透过珍木的外表,你可以看到它神奇的内在。那缜密的纹理渗透着遥远的生活

气息,用手抚摸,你可以感觉到一丝温润的人文气息,感受到传统文化对内心的熏染,那是老祖宗的文化

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虽说与古典家具结缘才短短十几年,但纪君感悟颇深,这得益于他多年来对文学、美

学、力学等诸多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审美的观念潜移默化融注到了骨子里,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

红木家具、青瓷大罐、丹青书卷、紫砂茶壶……收藏需要缘分,更需要一种执著和淡定。在万籁俱寂的夜

晚,在创作完成之后,纪君泡上一壶热茶,细细地去品味和解读,陶醉在这种时光交错的乐趣中。虽然说

这些收藏不能给他的书法带来直接的影响,但它们就像音乐、绘画、舞蹈一样,日久天长,就会慢慢沉淀

到他的书法作品之中。

纪君:富于传奇色彩的艺术家

刘兆彬

纪君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主要文化身份是“书法家”。“纪君”这个名字,在当代中国书坛上,已经被许多人所熟悉。“知名书法家”、“山东省书法界中青年****”、“全国百杰书法家”等许多正式与非正式的名号,和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历次大展中入展、获奖的经历,带来了他的知名度。

以上成绩,对许多人来说已经足够荣耀,但是“有成就”不等于“有传奇色彩”。纪君的“传奇色彩”,在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集百趣于一身的艺术家形象:

他毕业于体育学院,当过篮球运动员、教练员;二十多岁在国外办书法展览;三十多岁举办摄影展,开潍坊人体摄影之先河;作过电视台的编导,培训过模特,喜欢画画,收藏红木家具、紫砂壶、瓷器、墨盒,还出版过诗集等。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已经带有“传奇”的色彩。很容易看出:他是“杂家”。“杂家”不“奇”,奇就奇在他“杂”得有主次!有名堂!有成就!在纪君的诸艺之中,或可分出“书法第一,摄影第二,绘画第三,诗歌第四,收藏第五……”之类的次序来。不知他自己分过没有?!他的书法,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然而,他的摄影也不凡!作品曾入选法国“棕榈树”杯国际摄影展、《全国首届人体摄影展》、《全国经典人体摄影》、《俄罗斯风情集》等。他拍摄的《残荷》,凄美得令人神伤,令人反思,并反向激起生命的力量。他的绘画也很有灵气,我见过他的两件墨彩画,一是《和春》,在万千倒垂的枝条间,点缀无数红、黄、蓝、绿的点,令人想起耀眼的花和嫩绿的叶,抽象地表达了生机盎然的春天;一是《秋实》,抽象地表现了荷塘的秋景,硕大的莲蓬,象征着丰收的喜悦。事情还不止此!他的诗写得也好。如《纪念弘一大师圆寂六十五周年》写道:“绝艺集一身,佛法弘满地。珍奇烁世眼,灵光耀我心。”诗心、佛心,融为一片,既写出了弘一大师的慈悲心肠,又写出了诗人的深刻觉思。

说到底,纪君是一个诗人,因此,他的生活、艺术,才无往而非“兴趣”。这一点,也表现在他书法的文字内容上。与大多数书家习惯抄写古诗文不同,纪君书写的文字内容充满趣味。他写口号:“加碘补钙”;他写哲思:“黑白世界”;他写感受:“晕船”、“苦涩与悲凉”;他写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写自己的诗:“可染大笔何淋漓,流泉瀑布天挂席。惨淡经营苦造化,师牛堂里自奋蹄。”“墨色斑斑水汪汪,影影绰绰是荷塘。如梦似幻圣洁处,莫名苦涩与悲凉。”他写眼前的景:“梅雪飘”……

这种文字内容的选择,体现了他的书法思考。“传奇”的色彩,增加了纪君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桀骜不驯,绝顶聪明,还有人说他的性情浪漫不羁……

纪君的书法,以隶书和楷书最为出色他的隶书,在汉隶的基础上综合了楷书的构成要素,可称“隶而近真”之书体。如隶书《丰子恺题画诗》(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憔悴剩残姿,明朝弃道旁。见图一),基本的空间构架是扁平的,符合汉隶结字的常规形式,但是基本“笔画”增加了变化,汲取了“楷书”的构成要素,同时,还包括一些独创的笔墨语汇,富于现代气息。其中的“摧”、“折”、“朝”、“明”诸字,以《张迁碑》作底,“笔画”也变化不大,但有很多字,如“曾”、“憔”等,明显综合了北碑和颜楷的“笔画”形式。这种“楷化”了的隶书,实质上是“隶之八分”,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质。

与“隶书”以综合“楷书”的构成要素以求创新的“下行”路线不同,纪君的楷书采取了“上行”的路线,在“楷书”的基础上综合了“隶书”的构成要素。因此,他的“隶书”和“楷书”都是“隶楷的化合体”,所不同者,在于“隶书”中楷书的构成要素比例小些,楷书中“隶书”的构成要素比例小些。因此,尽管他的隶书和楷书都趋于“隶楷的化合体”,终因隶、楷两种基本构成要素的“量”的差别,使“隶书”和“楷书”有了明显的“界限”。

大体说来,纪君的楷书有两格。第一格是《张猛龙碑》与隶书的化合体,如楷书《李白古风一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图二)即是!这件作品取法《张猛龙碑》,无论是结字形式还是基本的笔墨语汇,都距《张猛龙碑》不远,但是,“夫”、“君”、“不”等字,明显包含了“隶书”的一些“笔画”,如“夫”字的长撇,“君”字的长横等。这一风格的楷书,还有纪君自作诗《读李可染画集作句》(图三)和司空曙诗《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图四)。其中,前一作品中“何”、“泉”、“布”、“席”等结字扁平,隶意盎然,后一件作品中的隶意则较少。纪君楷书的第二格,是钱南园风格的颜体楷书。这一路楷书,点画厚重,质地坚实,结字宽绰,意态古拙。如“隐名不羡高山”立轴(图五),坚质浩气,高韵深情,力避软媚,格调高古,正可谓“支离神迈”,“因生得秀色”之作也。纪君的行、草自成一格,与古人和时人都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严格说来,其行、草属于“稿札体”,是在自己的隶书和楷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很少依傍古人和时人,只有从长线条的处理方式看,才依稀可见林散之书法的影子。这种避开古人和今人的做法,好处是容易自成面貌,但是若无对行、草书基本规律的深刻理解,就很难达到形式上的完善。可是,纪君的行、草书写得自由自在、笔势往来得法、节奏多变,尽管较少依傍古人,却深得行草书的精神。譬如他喜欢写的李叔同《送别歌》横幅(图六)和《梅雪飘》横幅(图七)及其跋语,都写得风姿潇洒,意趣天然。如“梅雪飘”横幅中的主体内容“梅雪飘”三字及跋语中的“梅花”二字,与林散之的处理方法息息相通,但是其余的字,主要是纪君本人隶书和楷书的逻辑发展,是以行、草书的使转、笔势、节奏演绎其隶书和楷书基本构成要素的结果纪君的书法探索,是“双向掘进”的,在深入传统的同时,他还积极探索“现代书法”的创作路子。从“加碘补钙”、“黑白世界”到“伤痕”、“苦涩与悲凉”、“伞”、“虎”、“岳”、“坐”、“海”、“晕船”,受“主题书法创作”和日本“少字数派”和“墨象派”书法影响,或者强调“主题思想”,或者强调空间构成,或者强调墨气(的混成),或者“类物象形”等,体现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如“伤痕”(图八)二字,以残破的笔致塑造了遍体鳞伤的艺术形象,“苦涩与悲凉”(图九)五字,又与弘一大师的作品“悲欣交集”有异曲同工之妙,透露出中心无主、栖栖遑遑的生命意象

纪君书法的总体风格,是“壮美”的。这有几个表现:

一是他喜欢写大字,魄力雄强的大字。他的那些“现代书法”作品,往往都写得很大,给人一种体积、力量巨大的审美感受。用传统美学的概念来说,这是“阳刚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接近康德所谓的“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

二是他的笔力浑厚,绝无弱笔。纪君的书法,以取法碑派为主,力避帖派书法的软媚、油滑。从笔法看,他善用方笔,作品魄力雄强,但是,他又兼用圆笔,逆势涩运,写得笔力中含、浑劲。“笔气”的浑厚,彰显了“大气”的精神品格。

三是他的字结法茂密,“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他经常采用“打叠点画,放宽一角”的结字方法,如“伤痕”的“伤”字,上紧下松,上部精神团聚,下部点画放射,疏密得当,相映成趣。“苦涩与悲凉”的“悲”字,数笔合为一笔,只在中间留有较大的空素地,而“涩”、“凉”二字,中宫又极宽绰,结构疏疏朗朗。这种以“茂密”为主,以“疏朗”为辅的结字方式,使作品整体上生气团聚,骨气深稳。

从书法观念看,纪君受李叔同影响较大。在古今艺术大师中,他对弘一大师“情有独钟”,曾经多次书写弘一大师出家前所写的《送别歌》,并跋云:

李叔同,生于天津。既是一代高僧,也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的诗词,我书写过多次。尤其是这首《送别》,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画意诗情,相得益彰。下面这两幅作品书写时间相隔十年。

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景仰之情!李叔同有一种把书法当作“美术”和“图画”观照的艺术观念,纪君的作品也透露出类似的审美意识。他的书法,在注重“书法”的书写本质的同时,也极其注意整幅作品的画面构成形式。这一点,在其探索型的“现代书法”作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丰富的生活经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烘托出了一位立体的艺术家的形象,他的辛勤耕耘,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但是,纪君并不自傲,他很谦和,总是说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自己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也许,在一些方面,他还能做得更出色,我们期待它的到来……

一个年代的书风跟这个年代的书法的用途,书法传播的方式,书法教育的方式,当局对书法的喜好,当时的条件,当时的审美情趣,当时对书法的看法,书法家人群和收藏家人群的特点,等等因素有关。

具体的讲,比如唐代以前书法主要用来写碑志写经,到了明朝条幅和扇面才流行了起来,所以明朝的书法有必要更强调装饰性,要满足挂在墙上欣赏的需要。清代之后羊毫和生宣的使用流行了起来,自然书法也在要在新的效果上下功夫。清朝比起其他朝代来,在科举考试中更加重视书法,太学有又极严格的书法课,所以清代的书法家在上层的官吏当中非常集中,而且书风统一;新中国以前的书法教育跟传统学问是一体的,私塾在教授四书五经的同时教授书法,到了当代就靠自学和学校教育。可个年代所常见的碑帖各不相同,也影响到书法。中国历史上,唐朝和明朝的社会相对比较稳定,书风也相对安逸,宋元和名末动乱不断,人们在想往刚毅果敢的人格的同时,也在书法有所要求。另外元朝和清朝中国为少数民族所统治,所以汉族书法家复古的意识更强烈,赵孟頫书风的流行就是这个原因;比较起来,明代的书风就百花齐放,更突出人的个性。在唐朝以前,写碑志直接上石书丹,又苦又累,所以有社会地位的人一般不去干,写碑志也不署名。在古代,书法被普遍认作是一种跟个人的修养相统一的技能,是个人的门面;在现代,书法可以跟传统的修养分离开独立地成为一种职业,传统少了,商业性多了,大家都认为书法家是个体面的行业,为了竞争开始在个性上下功夫,而不是像从前的人练字为的是增长知识才干。

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减省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干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延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达到了高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为著名,加上元代的赵孟俯,被历来公认为四大楷书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品,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范本、例如颜体的《颜勤礼碑》、《大麻姑仙坛记》,其字雄壮;柳体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其字挺拔;欧体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其字劲险;赵孟俯的《胆巴碑》、《妙严寺碑》,其字秀媚。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有许多著名的魏碑书体,厚重雄奇,是楷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龙门廿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鲜于枢、康里 ,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东汉的史游《急就章》是著名的代表作品。今草是楷书的急就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字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相通。今草的著名代表作品是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等。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两人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飞腾奔宕,数字相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夸张浪漫、难以辨认,成为“狂草”(亦称“连绵书”)。狂草的代表作品是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图5)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3)

(图14) (图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06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