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种种原因, 历史 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 三国 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正史中的周瑜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正史中的周瑜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 政治 、 军事 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 典故 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 创业 。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 天下 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着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 税务 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 经验 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着于庐江”,“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 拜访 ,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 口才 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他又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 传统 文化 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 血液 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 故事 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 自然 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小乔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如下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周瑜小乔的爱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孙策与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乔与小乔这对姊妹花同是江东国色。周瑜纳小乔,孙策纳大乔,雄姿英发的天下豪杰,得与乱世佳人相结合,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传为千古佳话了。我们在京剧里看惯了诸葛亮由须生(老生)饰演、周瑜由小生饰演的场面,并有周郎之称,总以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龄大于周瑜(公元175—210年),实则周瑜比诸葛亮大上六岁,但周瑜享年确实不长。后世又称两人才力匹敌者为“一时瑜亮”,这也是出于《三国演义》写周瑜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实则亮与瑜生前并没有多大的直接交涉。周瑜与孙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属安徽)时,扩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无相通。
建安七年,曹操挟势迫使孙权委任子(以亲属作人质),大臣有犹豫不决者,孙权本人原不想遣质,便独领周瑜至母前定议,瑜力陈送质之弊,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质。可见周瑜之于孙吴,不仅有政治上的效忠,还有伦理上的比附。权母即孙坚之妻吴氏,也是孙吴的女主。孙策在世时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谈到周郎,自然会想到小乔,如东坡《赤壁怀古》词说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但这位小乔究竟是谁家的女儿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两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年龄有争议,一说其为周瑜守墓十四载)。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诸葛亮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1、发生条件
195年3月1日以后
孙策、周瑜无配偶
孙策是君主,且其势力正常。周瑜属于孙策势力
柴桑、建业、吴、会稽属于孙策势力
主角的都市是柴桑或者主角不是孙策、周瑜
主角、孙策、周瑜正常
2、剧情详解
周瑜、孙策名声分别增加25,娶二乔为妻
3、修改方法:不方便修改,最好选择剧本3开始打
如果要修改的话,可以按下面的做
选剧本4的孙策
将事件313(“二乔婚礼”)改成未发生
将孙策、周瑜、大小乔的配偶改成无
移动主城到柴桑
进入自宅触发(移动主城后,进入城市即会触发)
这个事件不太容易发生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委屈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让人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却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的人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一个德才出众堪为中国古代男人楷模、洋溢着汉代风骨和中国古人崇尚的气节之美、慷慨之气、忠义之气的优秀男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军事奇才,是中国古代优秀男人的典范。
首先,他是一位政治目光极其敏锐的人。他的政治才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看出。一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是坚决反对借地给刘备。他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周瑜的主张是有远见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刘备自当阳兵败后,兵所剩无几,本人也一度成了惊弓之鸟。就连东吴周瑜已经出兵抗曹了,他还担心周瑜兵太少,打不过曹操。赤壁之战后,虽然有了根基,占了江南四郡,但其兵马多是新招募的及所借的刘表的荆州兵,军心不稳。此时,以东吴的实力及周瑜的才能,迅速将刘备殄灭,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指望以屡战屡败的刘备一道与东吴抗曹,实在无济于事。事实上,曹操新败,根本无暇南顾。可惜,鲁肃担心如两家开战,曹操会借机南下,又需以联刘抗曹,坚决主张借。吴候孙权也被鲁肃说动了,于是借了江南四郡给刘备。周瑜打跑曹仁后,想转回来打刘备,收回江南四郡。鲁肃、孙权又不同意。由此使刘备终于坐大了!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因为,后来,孙权后来也意识到借荆州给刘备是个错误,对此颇为后悔,并将这一错误算在鲁肃身上。他称帝后,在评论周瑜、鲁肃时说过:鲁肃劝他借地给荆州,是其一短!但此一短不足损其二长!可以说,如果周瑜当初的主张得以实现,则历史上就没有了后来的三国并立!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基础。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三分天下之策时,刘备只是寄寓他人之下的一个客人,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策略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事实上,刘备后来被南下的曹操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刘备哪里会得荆州?又若不是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总之,以上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策都会泡汤,三国并立的局面都不会形成!可以说周瑜是形成三国并立的决定性人物!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类似的见解在当时所有关心时事的人都可以提出。就是战将甘宁也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而周瑜的政治主张则多是切实可行的!可惜,周瑜的取益州之策最终因他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自然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陈述利弊,力主孙权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了!这是周瑜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的综合表现,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其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治军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让他载入战争史册。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并令士卒日夜攻打,伤亡无数,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由此相比较便可知周瑜的指挥艺术了。而此仗还是周瑜指挥的众多战役中很普通的一仗。四是在此之前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相比之下,在《三国演义》中军事才能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诸葛亮在历史上却没有这么辉煌的表现。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 “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 “(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这也是《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而泼在周瑜身上的最大的污水。据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其四,周瑜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样一位优秀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因为罗贯中存心“扬刘(备)”的原因,竟被整治得不成样子,相应的,却把刘备、诸葛亮肆意虚构、吹捧、抬高得不成样子了。特别是“三气周瑜”到他死的那几章,为了烘托诸葛亮的完美、高大、智慧与刘备的“德”,把个周瑜写得如同一个拙劣的小丑:度量狭窄、性格暴躁、容不得孔明(不仅仅是因为各为其主而容不得孔明,还因为嫉妒孔明智谋在他之上)总想算计孔明,却总被孔明反算计。为了贬损周瑜,连刘备、孔明耍无赖的情节也要加以美化。且以《三国演义》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为例说明。这一回原是要突出孔明之智及周瑜之弱智,不料作者有点弄巧成拙,无意中写出了刘备、孔明无赖的一面。其主要内容是:周瑜与曹仁浴血苦战,身中箭矢,终于以诈死计将曹仁赚出城外打跑,然后去占南郡空城,可赶到南郡城下却发现南郡城楼上已立了刘备的部将赵子龙。跟着,部下来报:因曹仁退兵,襄阳、荆州也被刘备夺去了。周瑜想到自已费了钱粮心血好不容易打下南郡,却被诸葛亮捡了便宜,大叫一声,晕倒在地。这就是一气周瑜。单从情节看,我们也可看出诸葛亮与刘备是明显很无赖的了:明明是两家抗曹,口口声声也是“联吴抗曹”,人家前方浴血奋战,刘备、诸葛亮却作壁上观,等人家打退了敌人,却在后面去摘人家桃子、抢占人家胜利果实!这无疑是很无赖的行为!也是典型的破坏团结!搁谁撞上都会气愤。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无赖的军事行动,作者都还洋洋得意地以捧诸葛亮的语气将此事写成“孔明一气周公瑾”,还将破坏团结的罪名扣在周瑜身上,说人家“量窄”!真是暗无天理!明显的占不住理的情节,尚且要贬损周瑜一番,那些精心虚构的、美化刘备、诸葛亮的能够占得住理的情节,就不知该将诸葛亮捧成什么样而将周瑜贬低或奚落成什么样子了!当然,“三气周瑜”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南郡首府江陵并未让刘备占去,而是在周瑜手中。但由此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如何贬损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的形象的。就连周瑜死后也被诸葛亮以吊丧之名在灵前调侃、戏弄了一把。一篇洋洋洒洒玩世不恭的祭文和虚情假意的痛哭不仅使周瑜部将去了杀诸葛亮之心,而且令他们都自思“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作者每每看到这些近乎哗众取宠、歪曲史实、借贬损一方来抬高另一方的情节,都忍不住抚卷长叹,继而拍案而起,深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堪为汉民族男人楷模的英雄抱打不平!
当然,小说并非历史,不能苛求小说照搬历史,或与历史完全一致。但《天国演义》素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及“三国历史教科书”之说,影响较大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又是严格忠于原著的,这就使得数亿人乃至几代人潜移默化地认可了《演义》中的周瑜的形象,使得周瑜被歪曲了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对于历史上杰出的品格高尚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瑜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从求知的角度讲,也给人们灌输了不正确的历史知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写一部关于周瑜的书,或者拍一部关羽周瑜的影视作品,还英雄以本来面目!既然我国历史上有如此杰出的一位人物,为何不将他有血有肉地展示出来,以激励后人并让后人骄傲呢?为何让他以一种被曲解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呢?尤其是在时下诚信流失、道德普遍伦丧、包二奶成风、价值观扭曲、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社会现实里,周瑜及其身边的英雄们身上体现出的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注重信义、慷慨激昂、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对于弘扬民族正气,引导人们塑造高尚品质,是很有帮助的!何况,罗贯中有以小说的形式塑造他心中的英雄的自由,我等也同样可以以小说形式为我心中的英雄立传了!
写周瑜,另一个重要用意,就是借写周瑜串起与之相关的人物与事件,还历史以及历史人物以本来面目。现在,不少史学家已明确指出:“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三国演义》其实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三国演义》的虚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形象的虚构。也就是将历史人物写得面目全非。周瑜是其中一个。此外,还有曹操、刘备、诸葛亮、吕范、吕蒙等人的文学形象也都与历史上其本人的形象大相径庭了。特别是刘备与诸葛亮。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不像《演义》里的那般仁义、忠厚,而是一个虚伪、奸诈并且喜怒不形于色的乱世枭雄。这方面已有不少史学家有过论述。单是取益州一事就已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虚伪与奸诈。但《三国演义》却将他塑造得既仁且德的汉室“明君”。《三国演义》中虚构的第二个表现形式则是为塑造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情节的虚构。就以诸葛亮初出茅庐到刘备据荆州这段故事为例。在小说中,这段故事写的生动之至: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是,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促进孙刘联盟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智激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更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子虚乌有。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仁送到公安。因为并无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此外,历史上的襄阳城一直在曹操的控制之中,《三国演义》在“一气周瑜”里说孔明用计夺了襄阳、南郡、荆州三座城都是没有的事。而南郡是一个郡的名称,其治所在江陵,下管众多县;荆州也是一个州的名称,治所当时在襄阳,都并非一个单独的城市,是无法让赵子龙等人“立在城楼上”等周瑜来的。再比如东吴的名将朱然、潘璋、及刘备的降将糜芳等人都是病死的,但在《演义》中却都被作者杀死在夷陵之战了。凡此种种,在《演义》中举不胜举。
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渗透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愿望及大量的虚构,从而把一个个三国人物描绘得面目全非,把刘备与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也刻画得与真实的人物判若两人。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每念及此,常有“鱼梗在喉”,想“一吐为快”的感受。
当然,历史小说并非历史论文或考古论文,它毕竟也是小说,是创作,离不开艺术描写、艺术夸张和艺术虚构,而且真要写成历史考据式的书也就索然无味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三国演义》 中东吴孙权与刘备的战事中,完整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事,要从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出的一条计谋说起。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占据着荆襄九郡,而东吴也一直未能跨出江东半步,但是须知的是,在此次大战中,损耗兵马和钱粮最多的是东吴,于是周瑜便想出一计,让孙权之妹嫁给刘备,迫使刘备身处东吴,于是可以用刘备作为人质,威胁诸葛亮交出荆州属地。
刘备答应了,但是诸葛亮也心存戒心,让赵云一路护送,还在进入东吴之后,以买聘礼为名,在镇上大肆宣传刘备要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于是没有多久,整个东吴都传遍了这个消息。让本来只是想利用刘备做人质的孙权一时间愤怒万分,只好将小妹嫁与刘备,还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过后,周瑜便又生一计谋,他将刘备软禁在东吴,整天让刘备饮酒作乐,不务正事,想消磨刘备的意志,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刘备岂能是沉醉于荣华富贵之人,他表面如此,心中却是做好万全准备的。当时日到时,诸葛亮私信给刘备一封信,说曹操大军来袭,刘备便开始想办法如何脱身。
天助刘备的是,孙夫人现在和他站在了一起,她得知刘备要走时,还为她出谋划策,愿与她一同前往荆州,这使他回荆州变得更为简单,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已在河边安排人接应。当周瑜得知消息前来捉拿刘备时,刘备等人已经上船。
诸葛亮见状便下船令关羽带领魏延黄忠等人一齐杀出,周瑜不敢轻举妄动了,退了回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备他们慢慢离去。于是这句话就从船上的小兵口中喊出。周瑜本身就是气量极小的人,听次此话后更是气得吐血,随即晕倒在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