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中国昆虫文化的内涵

详述中国昆虫文化的内涵,第1张

�人类起源以后,就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昆虫,面对众多的昆虫人们会问“这些小动物是什么?它们从哪里来”等等。比如夏天我们经常见到的昆虫是蝉,夏天的“夏”字实际上就来源于蝉。秋天我们经常见到的昆虫是螽斯、蚂蚱等,秋天的“秋”字是来源于螽斯。

��我们见到的昆虫有些是能够发音的,有些会发光,它们为什么会发音、发光?这当然是生物学现象,但是我们的先民们有着各种猜测与传说。譬如关于黑蚱蝉为什么它会发音在湖北一带有一个传说,说是以前一家老两口有一个女孩,女儿从外表看非常漂亮,针线活做得非常好,心地也善良。很多人来求亲,但是老两口不同意。原来他的女儿屁股上长了一个尾巴,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不知道这这件事。有一天一个又黑又瘦要饭的小伙子到了这家门口,老两口问小伙子愿不愿意做他们的女婿,小伙子说愿意,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告诉任何人这家女儿长着一个尾巴。他们结婚以后,开始的日子过得很平安。过了一段之后,小伙子在一次醉酒后吐露出之以这一秘密,很快周围村子的人都知道他的媳妇有尾巴,他的妻子因羞愧跳江变成了凤尾鱼。小伙子后悔莫及,就上吊死了变成树上的蝉,从此便整天“妻啊,凄啊”地叫个不停。

��现在人们已清楚地知道萤火虫的光是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后所释放的能量。但古时人们对其发光机制并不了解,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在云南省澜沧拉祜自治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萤火虫在远古时代并不会发光,当时它们和豹子、老虎等动物一起生活在深山中,都爱吃生肉。有一次,山上失火,许多动物被烧死,豹子和萤火虫幸存了下来,它们找到散发着奇香的动物的死尸,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豹子吃大动物,萤火虫吃小动物,今天吃死狼,明天吃死鸟,好不快活。它们只顾吃,但不知道保护火种,很快山上被烧死动物的肉被吃得一干二净。吃过烧熟的肉后,豹子和萤火虫便不想吃生肉,几天下来,食量惊人的豹子馋得团团转。当时正值盛夏,太阳就像火一样蒸烤着大地,豹子无意之中抬头看到太阳,不禁大笑道:“有了!上天取火,有了火,不愁吃不到熟肉。”凶猛的豹子对萤火虫说:“你赶快上天给我把火取下来,要是两天内取不来,我就把你吃掉。”萤火虫害怕豹子的*威,不敢不从,飞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才到了天上,可太阳周围有很多天兵在站岗,萤火虫只好伺机而动,经过九天的等待,终于乘卫兵换岗之际取得了火种,萤火虫连夜返回地面。豹子见萤火虫回来,便心升毒计,这个贪婪的家伙想:要是将萤火虫杀死,只有自己知道用火,那自己就可以永远吃到熟肉了。所以豹子不等萤火虫解释便大发雷霆:“你这个小畜生竟敢违抗老子的命令,在外面偷懒,真是罪该万死!”说着就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萤火虫;萤火虫看出了豹子的险恶用心,便腾空飞躲,慌忙中把火种吞到了肚子里,从此萤火虫就能发光了。

��总之,文化起源于劳动, 昆虫文化起源于人类和昆虫长期共存的活动当中。

中国昆虫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但都逃脱不了要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昆虫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甚为复杂。但最基本的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人类能够生存与繁衍(包括有饭吃、有衣穿、不生病、有后代等)、能够生存得更好(福、禄、喜、升官、发财、玩乐等)及长生不老(长寿、化物、再生等)。其次为提倡仁、善、义、忠、孝、勤、俭等能维系社会安稳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中国昆虫文化的内涵“为了活着,为了生存而斗争”。

��1 .有饭吃 中国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吃是最重要的。昆虫文化第一个内涵就是和吃相关的。为什么中国人对吃那么重视呢?这与历史上的灾难有关。据周尧教授的统计从公元前 707 到 1949 年成立的时候,发生了蝗灾将近 800 次。平均 3 到 5 年就有一次大的蝗灾。每次蝗灾来临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翻开历史的画卷,关于蝗灾的记载非常多。 《旧唐书·五行志》中载:“唐贞元元年(即公元 785 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河南通志》云:“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汝宁蝗蝻生,人相食。洛阳蝗,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夫妇相食,死亡载道。”类似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可谓史不绝书,触目惊心。 古代人对蝗虫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对付蝗害,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巫术办法。如直接打蝗虫,埋蝗虫,用鞭炮和锣鼓声吓蝗虫。现在西南民族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实际上就是用火来烧蝗虫留下的习俗。汉语农业的“农”字源于用手等捕捉害虫。

��1933 年上海《新闻报》上曾刊登了一个求蝗谣: “蝗虫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众生苦了大半年,衣未暖身食未饱。光头赤足背太阳,汗下如珠爷应晓,青黄不接 禾尽伤,大秋无收如何好?蝗虫爷!行行好,莫把谷子都吃了。蝗虫爷! 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 贱;爷爷飞天降地时,应把众生辛苦念。家家饿肚太难当,尚 有 差 官无情面;杂税苛捐滚滚转,土豪劣绅脚上链; 蝗虫爷! 行行善,莫把庄稼太看 贱 ”。从中可见当时老百姓对蝗虫无望与无助。

��古往今来人们对害虫防治都是非常重视的,管子在《度地篇》说到善于治国家的人必须治理五害,其中虫害是其中之一。所以,所以历代官吏居绝大多数比较注重治蝗。

��2 .有衣穿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在近 5000 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蚕桑文化,几乎在中国的地理、历史、神话、文学、绘画及人们生活的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蚕与丝的印痕。 四川绵阳的嫘祖 庙里塑了一个蚕神的形象。蚕神手拿的是蚕的幼虫和茧,旁边有一个马头的雕像。为什么把蚕神和马头联起来呢?传说以前打仗,一般是一家派一个壮丁去,其中有一户家中只有老头、老太太和一个女儿,他的爹被派打仗去,几年没有回来,女儿非常想念她父亲,私下许了一个愿,说如果是谁把其父亲从战场上找回来她就嫁给谁,不想他们家中喂养的一匹马听到女子的心愿,挣脱缰绳跑了,没几天就把姑娘的父亲从战场上驮了回来,老汉很快发现马见到女儿的时候老是神情不对,问清了缘由后就把马杀掉了,把皮放在桑树底下。有一天女儿用脚踢了一下,不想马皮就把女子包裹起来,飞到桑树上变成蚕。

��3 . 祛 病 蚊子能传播疟疾。我们在**中常常看到森林里乌烟瘴气过后,人就倒下了,实际上瘴气就是蚊虫群飞而成的,而这些蚊子能传播的恶性疟疾。中国人称疟疾为瘴气,在意大利语当中,疟疾叫“阴风”,可谓车出一辙。中国西双版纳有几句民谣:“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到车佛南,首先买好棺材板;要到菩萨坝,先把老婆嫁”非常生动地描述了疟疾对人类的危害。

��由跳蚤传播的鼠疫, 1237 年在欧洲蔓延,共夺去 2500 万人的生命; 1655 年流行的鼠疫又使 10 万伦敦人丧生; 1918 年,此病在我国东北各地流行,死亡人数在 50 万以上。

��虱子传播斑疹伤寒,但长征中虱子被称为“革命虫”,长征中的军人身上生满了虱子。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曾经说“只有长过虱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在电视连续剧《长征》里有一个镜头,邓颖超逮虱子,一个钟头就从周恩来的毛背心上逮了 160 多只虱子。很多女同志到了长征中剃成廖光头,不是怕敌人抓住自己的头发,而是怕生虱子。

��4 .有后代 古人认为螽斯(俗称蝈蝈)能够生一百个儿子,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所以,在《诗经》中就有对螽斯多子多孙的赞叹:“螽斯羽, 诜诜 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蜇蜇兮”。

��紫禁城有角楼、百子门和螽斯门,都与人们的生殖信仰相关。传说在建紫禁城的角楼时明朝的皇帝 朱棣 一定要求工匠建成 8 梁 18 柱 72 脊。但是工匠没办法满足皇帝的要求,愁得大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正当他们害怕被杀头而准备逃跑时,建筑业之祖师爷鲁班显灵,送来一个刚好有 8 梁 18 柱 72 脊的蝈蝈笼 。工匠们便模仿蝈蝈笼的样式建造了紫禁城的角楼。

��5 渴望升官发财 除上述个人生存或维持小家庭的基本需求外,昆虫文化还反映了人们更高的渴望,如升官发财并且是越快越好等。这些在古代的年画或玉雕有所体现。如年画中有一个猴子坐在马上,旁边绘有一只胡蜂,寓意为“马上封侯”或“封侯托印”。 2002 年是农历的马年,当时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工艺品是一匹马的背上有一个苍蝇,寓意为“马上赢”。还有一件工艺品是玉雕的飞 蝗爬在藤本植物上 ,寓意为“飞黄腾达”。

��6 .希望玩乐 比如古代的斗蟋之风就是由玩乐所形成,现在斗蟋仍然很风行。

��7 .提倡善 对所有的人要善,对所有的事情要善。古人们相信如果谁不善,就会受到自然或者是神的惩罚。如果是统治者不善,蝗虫或者其它害虫就要爆发。如果人死了,好人就能够变成蝴蝶等漂亮的昆虫或有益的昆虫,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而坏人就变成苍蝇,变成蝗虫之类的丑陋的昆虫或害虫。

��8 .提倡孝道 要对父母孝,对老师、对长辈孝顺。中国 24 孝图中一个叫吴猛的人, 8 岁就知道非常孝顺父母,夏天自己本来可以把蚊帐放下来,但是他不放,害怕自己藏到蚊帐里后蚊子会去叮他的父母,后来吴猛被尊为神灵。

��9 .提倡勤奋 家喻户晓的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证例。

��10 .提倡高洁 蝉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高洁、吉祥与灵通的象征。早在新石期时代晚期,人们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蝉,以祈死者身体不受邪魔侵扰,同时净化身体而能顺利到达仙界。另外 , 古人还认为金蝉脱壳预示着生命的再生。参禅打坐的“禅”即源于此信仰。含蝉体积都比较小,一般不过一寸余长 , 以便压舌。中国农业大学收藏有汉代和田青玉制做的巨型玉蝉。该蝉体长 32 厘米,宽 116 厘米,厚 78 厘米,重 4 公斤。正面弧形凸起,头部上端刻有两只复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巴,前翅合拢紧护腹部 , 前胸背板和两前翅上刻的阳文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略超过腹部末端,腹部下端以阴文琢刻。整体造型基本准确,刀法简练,线条粗旷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11 .提倡知足常乐 大家可能见过苍蝇停在某处时经常搓动前足。为什么苍蝇搓前足?古代传说,有一个男孩在父母双亡后与哥嫂生活在一起,哥嫂俩经常欺负弟弟。有一天嫂子 把弟弟赶出家门。弟弟来到庙里见到一个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问他干什么,他说生活不大好,老头就说你搓个绳子去穿一些钱。弟弟比较知足,搓了很短的一段绳子,穿了一小串钱就回去。哥嫂问清了弟弟得钱的经过后,嫂子就叫他丈夫第也去了那个庙,同样见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同样重复了一遍弟弟的话。老先生也让哥哥搓绳子和穿铜钱,可贪财的哥哥不停地搓,神仙一看他太贪了,用袖子一甩,把哥哥打倒在地并变成了苍蝇,从此以后苍蝇就不断地搓动前足。

中国蝴蝶文化 ---- 一个例子

��蝴蝶简称蝶,是色彩艳丽的鳞翅目昆虫。全世界已知近 20 000 种,中国已知 1 800 余种。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蝴蝶间形成了非常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对蝴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看法。虽然中国人对蝴蝶的观念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美的化身

��蝴蝶多彩的双翼、翩跹的舞姿、与花为伍的习性等,无不引起人们的爱怜、向往与遐想。古往今来,漂亮的蝴蝶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喜爱的对象。诗人们对蝴蝶长歌长吟,画家们挥毫泼墨再现蝴蝶的可人,无论是从衣食住行,还是从藏饰玩用等方面都能找到蝴蝶的记印。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掘出距今 6 000 年前的玉制、石制和土制的蝶形装饰品。几千年来,各式各样的蝴蝶装饰品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它们曾被称为“会飞的花朵”、“能动的图画”、“大自然的舞姬”、“虫国西施”、“美的精灵”等等,这些优美的词句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小生命的深情厚爱。

��有些民族甚至有蝴蝶图腾崇拜的风俗。如按苗族的传说,人类的始祖姓姜名央,是从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所产的十二个卵中孵化而出;苗族人把蝴蝶奉为自己祖先。

��2 .自由、爱情的象征

��每当春暖花开、万象生烟之际,美丽的蝴蝶双双对对在花间款款飞翔时,不免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要是能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该有多好!旧社会那些自由恋爱但又不能结合的青年们对蝴蝶更是无比羡慕,他们生不能结合,死后化作双蝶相伴而飞,现世的大悲变成了“来世”的大喜!仅作者所知中国民间流传的殉情化蝶的传说与记载就有五例,其中家喻户晓者为梁祝化蝶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其历史原型,由于年代久远,已难确考。但据文献记载,特别是地方志史料,此故事以浙东为中心,通过人民群众口头讲述、剧目、书籍文献等多种形式,自东晋以来,盛传不衰。一千五百多年来,传遍了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连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的百姓对此亦不生疏,被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文学与文化瑰宝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创造和历代文人学士的雕琢加工已广泛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仅“梁祝读书处”在全国就有五处——浙江杭州、江苏宜兴、山东曲阜和邹县、四川合川;“梁祝墓地”更多,有浙江鄞县、江苏宜兴和江都、安徽舒城、山东嘉祥和徽山、四川合川、河北河间、甘肃清水等九处;足见梁祝文化影响之大。从 20 纪 50 年代路工编著的《梁祝故事说唱集》和 90 年代周静书和白石星主编的《梁祝故事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故事传到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们的心声融入故事的情节。梁祝化蝶的传说可谓脍炙人口,此处不再赘述。

��3 .喜庆、吉祥、幸福的灵物

��幸福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与心愿。蝴蝶作为喜庆、吉祥、幸福的象征频频出现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 图 1~2) 中。吉祥图案用人物、虫鱼、花鸟等形象和文字,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等表现手法,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祸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平安、吉祥的愿望。这种艺术形式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4 . 长寿的象征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象征很多,其中蝴蝶就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礼记》中载:“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曰期颐”。耄耋之年在古时可谓高寿,含蓄的中国人便借谐音“猫蝶”来表达高寿之意。猫蝶图是国画中常见的祝寿图。

��此外,瓜蝶图也有长寿和子孙不断之意。此处的蝶与“瓞” ( 小瓜 ) 谐音,瓜瓞绵绵意味着长寿与多子多孙。晚清王府春节期间辞岁时,官员们要礼节性地拜见慈禧;工匠们为此专门在地窖中培植出一株香瓜,饲养好一群蝴蝶,香瓜要事先摆在殿中,蝴蝶被装入两个黄磁捧盒里。晚上十时左右,当首批官员向慈禧行“两跪六叩”大礼时,左边的太监一掀盒盖,彩蝶便从盒中飞出。一时间,花香蝶舞,满堂春辉。太监会不失时机地大声高呼:“太福晋年年吉庆,瓜瓞绵绵!……”

��5 .春天的使者

��送别漫漫寒冬,大地回暖,春风和煦,万木争荣,昆虫苏醒,蝴蝶展翅翔晴空,怎不令人激动!蝴蝶是早春人们迎来的第一批大型昆虫,其因栩栩之态而得“春驹”之名。在有关春天的绘画中,蝴蝶之舞最具代表性。

��北宋时期,每年二月初二在当时首都开封要举行名为“扑蝶会”的游艺活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刻印的《曲阜县志》中也有“‘花朝日',为扑蝶之会,晴则百果实”的记载。

��6 .女性的替身

��蝴蝶与美女的隐秘联系古今中外如出一辙,如唱一曲。蝴蝶被尊为“花月之神”,它们可以变成妙龄女郎,可以充当爱情的使者。 究其根源,不外乎二者拥有同样的美丽的身材、同样的打扮、相似的性情。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蝶三首》是以蝶比人、以人拟蝶的传世名篇;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塑造了一位由大如雁的蝴蝶化成的丽人。

��7 .寻花问柳的男士形象

��因为蝴蝶性喜追香逐艳,所以它们又有男士好色之嫌。蝴蝶的轻浪之态,正如有些男人们见异思迁的品性。古诗云:“青陵台畔日光斜,古墓贞魂倚墓霞,莫许韩冯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诗中对如果韩冯化蝶后,能否感情专一地爱他的妻子提出了怀疑。

��8 .妖冶、浪荡、色情的代名词

��蝴蝶艳美绝伦,“树大招风”自然也成了“众矢”之的。美得过了限,也成了罪过,于是乎,蝴蝶又有妖冶、浪荡、风流的坏名声。多情的女人被称成为“蝴蝶夫人”,放荡的女人被称为招蜂引蝶的“蝴蝶迷”、“花蝴蝶”、“浪蝶”、“媚蝶”等等。英国作家达夫妮 ·杜莫里哀 1938 年出版著名小说“ Rebecca ”,主人公是一个名叫 Rebecca 放荡的漂亮夫人;该书被译成中文时,译者给它取了个动听的名字《蝴蝶梦》,比直译为“丽贝卡”多出了不少供人想象的空间。

��在封建社会,女人是男人的玩物;蝴蝶有时会在其间充当“色情顾问”的角色。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风流皇帝李隆基在开元末年 ( 公元 741 年前 ) 春天,每天傍晚,在后宫让 3 000 嫔妃头插鲜花,自己亲自捉一只蝴蝶当场释放,这只蝴蝶飞到哪个嫔妃的头上,皇帝便和哪个嫔妃过夜欢娱。难怪一些画家笔下的杨贵妃手中常拿着一只蝴蝶。

��9 .梦幻与神秘的精灵

��梦是人们在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具有虚幻、神秘、超越、满足、不由自主等特性。在中国梦文化的领域中,蝶梦算是经典之梦。

��蝶梦或称梦蝶、庄周梦蝶、蝶化等见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后来将蝶梦喻作人生的虚幻。唐代崔涂《春夕》诗:“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亦借此典述心情之迷惘;李商隐《锦瑟》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则从另一个侧面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4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