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第1张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
  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影片中放羊娃成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实则内心清明。恰就像是黄土地上两手袖着,表情木然,问什么只答一声“噢”的农人们,你以为他们愚钝,可当他们在场上欢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热烈。憨憨就像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沉默的人们一样,在顾青刚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顾青,随即在共同的生活与劳作中被以顾青为代表的***人感化着,直到最后逆着求雨的人流向顾青跑来,代表着群众当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觉醒。
  影片中送别的场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别顾青的时候说,“顾大哥,我兄弟把黄米糕给你了尝尝看好吃不路上找个伴,拉拉话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长流水:赶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穷人家。”这段话,只要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这是一支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女子对于将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牵挂与叮咛。这几句话出现在翠巧送别顾青的场景中,表达了翠巧对顾青那种无法出口的朦胧的爱恋。在影片中一直没有明言的两人的关系,在这里似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交待。

  二、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

  **《黄土地》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多个为摄影奖项,这与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关系的。该片的摄影张艺谋说:“我们要求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要出调子,出情绪,尤其要出情绪,做到饱和凝重,对比强烈。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在**的主调中,再配上黑、白、红三种颜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袄,白色的羊肚毛巾,红色的嫁衣、盖头。至于其他的颜色,可用可不用的,就尽量不用。这种色彩处理不完全是写实的手法,而是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在《黄土地》中,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创作者满怀着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对抗战时期的黄土文化进行观照、探究和思考,饱含温暖却并不张扬,充满积极、乐观也不乏沉稳。

  这部影片以**为基调,**的土地,**的河。黄土地是块贫瘠的土地,但她却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一泻千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因此影片将它们处理成了暖色调,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红色是张艺谋偏爱的颜色,并在其日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这部影片红色的运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场景出现,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场婚礼,红色反复出现,红嫁衣、红绣鞋、红花轿、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衬托着婚礼的热闹,然而,镜头中出现的翠巧微微忧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乐使观众觉得这种热烈当中有一丝奇怪的东西。接下来翠巧出嫁的场景又再次重复了这种红色的场景。但这一次观众们再不会感受到喜庆的氛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对翠巧命运的深切同情。紧接着,镜头跳到腰鼓阵上,画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红腰鼓、红腰带以及红色的标语等,再次用红色表现了场景的热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识的最高体现在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构图。影片中两次出现婚礼的队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隐喻着旧文明的走跌在拍摄婚礼的观众时,镜头有意在人的颈、腰、膝等关节处将画面中人物”斩断”,以此彰显封建旧思想对劳苦大众的迫害和束缚:顾青作为外来客出现在婚礼酒席上,农民们黑压压的积满画面的每个角落,只有顾青身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装,带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眼神,显得格格不入,体现了黄土地的旧文明在面对新生文明时的保守、漠视和不接纳;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奔驰,向着代表外来开放文明的顾青艰难前行,预示着这片土地上年轻的生命终将战胜旧的封建思想,终将战胜一切阻碍和束缚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乐与地域文化
  **作为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多种艺术元素结合成整体,这样能起到升华影片的主题的目的。**《黄土地》将声音、画面、音乐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既优美又简洁的意境。在**《黄土地》中对陕北民歌的运用,使黄土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细腻委婉,意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对于突出主题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的恰当运用无疑是**《黄土地》的一大特色。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奇葩,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婚礼上的人唱信天游,因为他臣服于旧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为她对新文明充满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顾青临走前夜唱信天游,因为作为黄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纳新的文明,也愿意对其包容、不排斥,体现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片末朝气蓬勃的腰鼓队伍活力十足、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行进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极、奋勇的-情绪,象征着新文明必将战胜旧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发展,黄土文化作为根源,其包容性永远是无可取代的,其质朴的民风、古文化仍旧存在,那婉转悠扬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歌既可用来表现独特的黄土地风情,又可借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没有放弃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方式。在影片当中,顾青到这片黄土地上来采风,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地传来了男人苍凉的歌声:揽工(那)人儿难(哎哟),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满…..顾青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四面却只有凛汐风声。在旧社会,因地区不同,人们把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地农民称为”揽工的“扛活的””“伙计”。揽工调是反映揽工人受苦受累受剥削的民歌,它是旧社会贫与富对比的写照,是广大劳苦人们血与泪的控诉。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画了揽工人的痛楚心理。以这首民歌来衬托顾青的出场,恰恰说明以顾青为象征的***人给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春的希望。

  顾青被邀参加当地的一场婚礼,婚礼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锅头烧酒掏钱买,为待朋友拿出来,一样的烧酒一样的菜,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象牙筷儿来夹菜,银壶载酒金舀子来……与席上的那道木鱼一样,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豪迈与浪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婚礼后,顾青来到了翠巧的家,夜里,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哟。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的亲娘再想谁。川里的葫芦山里的瓜,不想成亲我挨过打。”……

  影片通过运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画了人民的苦难,从而放射到整个民族的苦难。

  四.结语
  黄土高原,这片奇特的土地是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明的黄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古老辉煌的历史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宝库。**《黄土地》表现的黄土高原就像一幅苍凉而优美的油画,一首古老而质朴的民歌,它用**语言将大西北独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黄土高原特色在《黄土地》中的集中展现,留给观众的是对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8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