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部有空镜头的电影!

我要一部有空镜头的电影!,第1张

  也许你并没有搞清楚空镜头的真正涵义,所以你的问题有些奇怪。

  所谓空镜头,指的是画面中不出现与剧情相关人物的镜头,由于其内容主要是自然景观和客观物品,因此又被称作“景物镜头”。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空镜头常用来外化人物情绪,渲染气氛意境,控制影片节奏和交待时空背景,有时,一个空镜头甚至暗寓着整部**的意旨。空镜头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平生出许多韵外之致。作为一种重要的镜头语言,不少**大师运用空镜头在**中留下了神来之笔: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空镜头试验的“冲锋艇”
  说起爱森斯坦,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蒙太奇,想到《战舰波将金号》这部激情澎湃的革命题材影片。其实,在这部**中,除了蒙太奇的精彩演绎外,空镜头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导演通过“隐喻蒙太奇”的手段,将一些毫不起眼的空镜头和极具戏剧性的**叙事联系起来,赋予了这些空镜头强烈的象征意味。当革命的激情在发黄的胶片上凝固时,影片中那些极具开创性的空镜头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存。
  影片开头就是连续几个冲击着岩岸的海浪空镜头,字幕上打着列宁的名言:“革命是一场战争……”显然,这里的空镜头只是对字幕的简单图解。在**的第一部分,还有一个汤在沸腾的空镜头和愤怒人群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其意也不言自明。此外,导演分别用一些表现十字架、夹鼻眼镜和油毡布等物品的空镜头挖苦了反动派的伪善和虚张声势。所有这些看似普通的空镜头,都在“隐喻蒙太奇”的剪辑中产生了浓重而鲜明的象征意味,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导演用空镜头来表意和叙事的原创性探索。
  在“敖德萨阶梯”这个著名段落中,爱森斯坦更是肆意挥洒他的天才,用三个表现“石狮”的空镜头连接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蒙太奇舞蹈”。开始是趴着的睡狮,接着狮子警醒地抬起头颅,最后终于雄武地立起身来,我们不仅从叙事层面上看明白这象征着革命力量的雄起,更从艺术层面上充分感受到空镜头的无穷魅力。这几个天才的空镜头剪辑,可以说在**史上写下了开天辟地的一笔。于是,我们也惊喜地发现,这艘名叫“波将金”号的战舰,其实也是空镜头试验的“冲锋艇”。

  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式”的抒情空镜头
  见景生情,借物抒怀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专长,月亮更是一个寄托了无数中国人心思的意象。在拍摄于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深谙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的导演十分巧妙地多次运用“空镜头”这种现代的**语言来表现月亮这个传统意象,这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抒情空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的叙事框架被放置在一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年代,于是,影片主人公的命运也被整个大时代的浪潮推来搡去,很容易落入出悲欢离合的煽情演绎,但导演高妙的手法却避免了这种俗套,特别是其中六次出现的“月亮”空镜头,极为娴熟地将人物在不同时空的心理情感外化为月夜的阴晴圆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悬在夜空中的月亮,开始见证了忠良和素芬情意绵绵的海誓山盟,也目送了忠良大义凛然地离去;后来还亲眼目睹了留在乡下的素芬一家从充满希冀的隐忍守候到生不如死的苦苦支撑,而另一边,却是忠良在上流社会的醉生梦死。在这里,空镜头中的月亮不仅是情景交融的道具,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冷静旁观的视点,让观众在真实动人的**剧情之外,还能够感受到导演于冷静中透出的批判与悲悯。
  而且,其中有几个空镜头还起到了进行“时空转换”的转场功能,正如片中插曲所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同一片月空下,很自然地把纸醉金迷的重庆上海和水深火热的北方农村进行了比照,平行叙事之间褒贬立判,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让•吕克•戈达尔《芳名卡门》:新浪潮中迷乱的“噪音”空镜头
  在**史上,“戈达尔”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对传统**语言的天才背叛。同时,这个名字也意味着对其**进行读解的困难。早在新浪潮初期,戈达尔就说过:“世界发出了噪音,我们怎能不表现它呢?”而在《芳名卡门》这部他蛰伏十多年后的复出之作里,戈达尔就以极具颠覆性的前卫姿态向世人宣告:空镜头除了能中规中矩地表达导演的意愿外,也可以是一些不知所云的“噪音”。
  在|《芳名卡门》里,出现过十几次与**情节平行剪辑的海浪空镜头。一边是波涛汹涌的碧蓝海水,一边是男女主人公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戈达尔正是通过将这两组看似毫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在支离破碎的**叙事中形成了影像本身的张力,从而诱发观众自己去探询其中的奥妙。这些表现海浪的空镜头,也许是象征着主人公迷乱的心潮起伏,也许暗含着戈达尔对人类汹涌的欲望主题的图解,也许什么也不是,只是“噪音”而已。
  “**是一种书写”,戈达尔在他的《**史》中这样说道,显然,正是由于这些所谓的“噪音”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空镜头这种**语言在书写内容上的无限可能性。通过这部**,戈达尔可能在告诉我们,如果摒弃刻意地使用空镜头来表达影片内容的愿望,而是用它来表现那些驳杂的“噪音”,可能会给观众更为宽泛自由的解读空间。

  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沉重忧思的文化空镜头
  陈凯歌早期的**总有种反思中国文化沉疴的执拗,空镜头也成为导演进行思考和书写的工具:不论是《黄土地》中不断叠化的黄土高原,还是《孩子王》结尾触目惊心的烧焦的树桩,都蕴涵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里,凝重深沉的文化哲思并不是通过戏剧性的叙事情节来表达,而是通过空镜头来充分挖掘景物本身的造型元素,以富有象征色彩的手法来加以表现的。在这两部**中,空镜头运动都很沉着缓慢,有时甚至凝然不动,就这么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陷入莫名的沉思。
  观众常常会被《黄土地》中延绵不绝广漠荒凉的黄土高原所震撼。在20多个表现黄土地、黄河的空镜头中,奇崛的构图和浑茫的色彩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于是,那种亘久不变的隐忍与无奈也在高天厚土间继续绵延着。导演通过这些空镜头所表达的,显然是对黄土高原贫瘠封闭的生态格局和中国传统封闭落后的文化结构的忧思。
  《孩子王》中的空镜头没有了《黄土地》中刻意的强调与渲染,反而显得更加沉静深蕴,意境也随之悠远了起来。开头,几个空镜头缓缓地叠化出一处始终蒙着层细雾的僻远山区,尽管这里并不像《黄土地》那样贫瘠旱燥,但这还算秀美的景色却无端地给人一种蛮荒和蒙昧的感觉。接下来一些表现教室里简陋桌椅的空镜头也隐隐地承载了导演的另一种忧虑:比自然环境的蛮荒偏僻更可怕的是孩子心灵的荒芜蒙昧。而在影片结尾那几个空茫的空镜头中,烧焦的小树桩和没有读书的放牛娃幻化得不分彼此,似乎都在向山川大地无言地诉说些什么。

  罗伯特•赞米基斯《阿甘正传》:苦心经营的空镜头奇观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不会忘记**极富诗意的开头:一片半透明的洁白羽毛,悠扬地在瓦蓝色的天空中随风飘荡,越过屋顶,掠过树梢,又轻柔地从车盖上滑过,最后慢慢的飘落在一双沾满泥泞的皮鞋旁边。
  这个好莱坞最著名的空镜头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隐喻,而这片羽毛的随风飘转,正是阿甘神话人生的象征符号。特别是当我们深入到这个空镜头的制作背景中时,就能够更透彻地发掘其深层次的涵义:这个看起来极端真实的“跟拍”场景的空镜头,实际上是电子技术合成的视觉奇观;就如**中阿甘懵懵然地在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穿行,看似真实,其实只是高科技手段将阿甘的影像“嵌入”到那些极为著名的新闻素材片中,这实质上何尝不是后现代对历史的玩笑式拼贴?
  尽管《阿甘正传》里的空镜头并不算多,但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因为这段空镜头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它以简驭繁、直指影片精神内核的力量。同时,这段空镜头的出现也说明了**语言是指向未来而非重蹈过去的。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支持下,人类会在银幕上完成更加新奇多样的空镜头书写和诉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68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