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滴蜡烛的习俗源於十二世纪的法国
那时候的欧洲很乱,各国常常发生战争 战士们每次出去打仗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为了确保老婆不出墙,於是就发明了贞操带
把老婆锁起来,只有自己有钥匙,打完仗回来再开封
但是体贴浪漫的法国人开始觉得不对了
因为打仗难免会死伤,有的人一死, 他老婆就只好很可怜的带一辈子贞操带因为没钥匙可开,又不好意思脱裤子请锁匠来开锁
於是体贴的法国武士开始改掉这个陋习
贞操带还是照穿,但是不锁起来了
那怎麼知道老婆忠不忠实呢?
就在原本贞操带锁大锁的地方滴上蜡烛,然后盖个印章,把印章带上战场 打仗回来,如果蜡烛破掉或是印章不符,就是老婆和人家嗯嗯啊啊去了
这样一来,要是战死沙场,老婆也可以自己除下贞操带
比较人道一点
於是出门打仗前,大家面对这「最后的一夜」都特别的恩爱热情
搞到凌晨四、五点,然后老公体贴的帮老婆穿上贞操带,滴上蜡烛
后来有些人为了制造情趣,回味一下那种依依不舍的气氛,
虽然不打仗了,还是会拿出蜡烛来滴老婆
这种滴蜡烛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
不过也有性虐待的意思
《蜡烛》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1802 ~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雨果表达了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敬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中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掠夺弱小国家的财富,来发展其自身的经济。
根源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本单元安排了五篇课文,让学生在接触各类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心灵的洗礼。
这篇课文是美国华裔作家聂华苓所写的,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了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就了这篇文章。可以说,本文对于曾经同样受过如此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
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