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结合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第1张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何谓艺术 艺术的解释有二种

广义的是指:凡是含有技术与思虑的活动及其制作,皆谓之艺术,这和「技术」意义很近。

狭义的是指:凡含有审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并予接触者产生共感者,谓之艺术。

一艺术是一种对「美」的呈现,但是艺术上所谓的「美」包括了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不能脱离人生与自然而独立生长与生存。

一人的精神方面可分为理智(真)、意志(善)和感情(美)。前两者受思想支配的成份多,后者较少。「任性而为」便是感情超越了理智和意志的思想羁绊,藉媒介和形式所发抒出来的感情洪流。

一艺术是以感情的表现为主,感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所表现的感情是美的感情;藉由美的材料、形式、内容、技巧呈现一美感经验的具体呈现。好的艺术作品其有永'殴往与普遍性。

2.艺术的分类:

八大艺术:音乐、雕刻、建筑、舞蹈、文学、绘画、戏剧、**。

依照外观的媒介因素分类:

-时间艺术 (artoftim1e) 与空间艺术: 德国剧作家莱辛(G.E.氏SSing)将艺术分成时间艺术(artoft而e)(音乐、戏剧、舞蹈)和空间艺术(artofspace)(绘画、雕塑、建筑)二大类。

一造形艺术与韵律性艺术:

造形艺术: 以艺术的外在型态构成为主的艺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

韵律性艺术: 以韵律过程如旋律、节奏、节拍、音色、辞藻、格律等要素所组合而能感动人者,如音乐、文学等。

一静的艺术与动的艺术(欧普艺术)

一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

依照感官作分类:

一视觉(绘画、文学、建筑、戏剧)

-听觉(音乐)

-触觉(雕塑、建筑)

-综合感官(**、舞蹈、戏剧等)

纯正艺术、实用艺术:

- 纯正艺术:纯为「美」的表现,不受任何拘束与限制,完全由创作者自由表现的艺术。如绘画、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

-实用艺术:指受实用机能限制或商业目的之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此类型艺术必须依使用对象或目的,而从事艺术创作,难以完全自由发挥表现,如建筑、刺绣、印刷、动画、广告、美食等

3 艺术的功能

艺术所提供最主要的功能是,美的感动、善的执著、真的追求。

依照社会阶级、教育程度、作品的功能价值将艺术区分成三种范畴:

l 精致艺术(Fine Arts):其发展史通称为「艺术史」。精致艺术流传久远,有明确的历史传承与鉴赏原则,由少数美术菁英或为自身表露创性,属於社会中的特定族群(或知识份子),一般民众则须先行接受相当的教育与训练,方能进行了解且产生喜好,否则难全然体会其美感价值。其展示地点须在美术馆或画廊等特定场所。

l 民俗艺术(Folk Art):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由社会中未经过美术训练,或甚至未接受过教育的中下阶层大众所创作。创作目的不一,有些与宗教信仰相关、有些与民间习俗相关、有些纯为美化居住环境、有些则为表达对异性的爱慕而作…。惯常以传懂文化风俗或民间信仰为表现内容,并喜欢采用当地民众所熟悉的视觉语汇,因此,民俗艺术的独创性常附属於群体文化特性之下,其创作形式或内容多为代代相传、并且创作风格持续且稳定,因此保守性大於独创性。但是,正因为民间艺术家们多半未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也会发展出颇具独创性的作品,反而别出新意,更富巧思。其展示地点也须在民俗文化中心或私人地点等固定场所。

l 大众艺术(Popular Art):为近代科技昌明下的产物。大众艺术与前述二者不同在於可藉由工业发展机械化的过程大量生产。如广告、海报、插画、电视、**、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封面设计、动画等。这些美术产品的最大特色除了可以统一而大量的生产外,其展示的地点与方式也不受任何现制,大凡一面墙壁、公车外壳、一根柱子、信箱等皆可成为其出现的场所。大众美术挟其迅速便捷的特性,快速的打进现代人的生活中,有时连未受过任何训练的幼儿均能体识,但由於其多需考虑大部分群众的审美共性,美感品质有时不免趋向通俗,被认为是较富机能性的实用美术,与纯粹美术(精致美术)相别。

4 艺术创作的起源

1.宗教仪式:祭坛、庙宇、神像、舞蹈仪式

2.对自然的模仿:岩洞壁画、各式图腾

3.实用目的:讯息传达、装饰、谋生

4.自我表现:情感的宣泄、夸耀

5 艺术创作的内容

1宗教神话的信仰

2死亡疾病的恐惧

3社会百象的批判

4生活文化的反映

5视觉美感的呈现

6虚拟梦幻的创造

7自然风景的描绘

6美学家对艺术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一「艺术是自然的模仿」

莱森一「艺术是以美为理想,而完成的自然」

席勒一「艺术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

谢林一「艺术是於有限的材料之中,寓以无限的精神」

黑格尔一「艺术是把绝对的精神予以直觉地表现」

叔本华一「艺术是使我们忘却现实的苦恼的一种一时的解脱剂」

托尔斯泰一「艺术是人间传达其感情的手段」

居友一「艺术是理性的和意识的生活的表现」

7 艺术史

-何谓艺术史:艺术史则是对特定的艺术品所作的理智的及学术的研究,基本上是一门人文学科。

-通常艺术史只研究空间艺术或造形艺术,如建筑、雕刻及绘画、书法,而不探讨文学、音乐、**、戏剧、舞蹈,但不忽略这些艺术形式与空间艺术的关联。

-艺术史的任务是在分析及诠释艺术作品。对於作品的材料、手法、艺术家、产生的时间及地点、意义或功能都要注意。因此艺术史学还要探讨艺术作品的流派、时代及文化背景,甚至作品与属於同一流派、时代、及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但也不能忘却个别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上的特质。

- 艺术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书法、篆刻等艺术种类的历史,涉及艺术家、艺术品、艺术理论、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等各方面,同时和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

-艺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并涉及艺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艺术的发展为主,与专业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有所区隔。

8西洋艺术史发展脉络:

· 西洋史前艺术 :洞窟壁画

旧石器时代(90,000~10,000BC)、中石器时代(10,000~3,000BC)、新石器时代(8,000~3,000BC)

· 埃及与两河流域艺术:埃及艺术(3,200~333BC)、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 从古巴比伦帝国(3000~700BC)到 新巴比伦王国(700~538BC)。

· 古代希腊罗马艺术:希腊艺术 (25000~700BC)、罗马艺术(西元前7~5世纪)

· 欧洲中世纪艺术:一般称西元476~1453(5~15世纪)年为欧洲的中世纪。

古罗马帝国在西元 395年分裂成东、西二个帝国。

西部以罗马为中心,称为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亡於 476年

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於1453年被土耳其灭亡。

· 文艺复兴艺术:发展於14世纪左右,约西元1300年开始(明朝)。

·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发源於17世纪

·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

· 新古典艺术:「新古典主义艺术」(Neo-Classicisme),是指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

·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运动兴起於新古典主义革命性丧失时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它最流行的时代,而三十年代则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

· 写实主义:十九世纪

· 印象派—现代主义艺术的源流:十九世纪

· 象徵性—十九、二十世纪。

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

· 二十世纪的艺术:

抽象绘画: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限艺术 (Minimal Art)

达达主义:发生於第一次大战期间,影响到现在活动中的每个新艺术运动,现代艺术都是达达的变奏或展开 。

超现实主义:1920-30年间由达达衍生出 ,反对既定的艺术观念,主要思想依据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

包浩斯:教授那基( Moholy Nagy )於1938 年将包浩斯理想带到美国,在芝加哥设立设计学院,对设计界有极大的影响。

·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艺术:20世纪60年代至今

后现代主义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艺术思潮的总称,又称为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其他部门。真正崛起是20世纪60年代,起初是在欧洲大陆,主要是在法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风行於西方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影响开始波及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它的含义可谓众说纷纭,艺评家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中心在纽约。

欧普艺术 (Op art )

普普艺术( Pop Art )

超写实主义( pure realism )

环境艺术( Environment )是达达主义的反动,特别拿手对物体的处置。艺术作品是从四面包围观赏者的一个情境。

地景艺术( Land Art )艺术家在自然环境中掘土挖洞,任其自然消失,其作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历史是一把无情刻刀,雕刻着时光的印迹,但是历史更是一种美的缔造者;这套方案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多瑙河的蓝色浪漫配饰,也能感受到河边沙滩的夕阳余晖。客厅电视种炙热。生活方式的不同有了我们对空间的不同要求,那就是书房的多功能性;魅力时尚的现代简约里面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多瑙河的文化和美丽;设计师用一种新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魅力无限欧洲人的的设计方案还可以如此的表达。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时尚典雅空间现代风打造浪漫艺术之家

  《星夜》1890年6月

  纽约现代美术馆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中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

  挚爱深夜的凡·高在阿尔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 本幅和"夜间咖啡屋"。这两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色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 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 但其真正的源头, 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 促成凡·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 一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 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

  [编辑本段]关于<星夜>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 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 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凡·高来说, 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 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恼、受烦闷的, 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样的对象, 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去的广大范畴

  这幅油画是他所画的为数不多的, 不靠直接观察对象, 而用虚构的形与色, 凭想像创造某种气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灿烂的夜空》这幅画, 画着一些入睡的小屋, 丝柏从下面伸向深蓝色的天空;一些**的星与闪光的橘**的月亮形成旋涡, 天空变得活跃起来。这是体现内心的、最紧张的幻想, 是发泄无法抑制的强烈感情的创造性尝试, 而不是对周围大自然平心静气研究的结果。(《后印象派绘画史》美, 约翰·雷华德 著)

  [编辑本段]<星夜>里的风格

  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 一是弯曲的长线, 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 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 纯为凡·高自己的想象。左构图上, 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 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 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 正在奋发向上,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灿烂的夜空也许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画作。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是凡·高的作品, 这幅作品是虚构的。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lyric)

  即使凡·高尝试了装饰性作品的创作, 也只有极少数评论家认可他这些作品并愿意支持他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的部分原因无疑是凡·高没能举办他所希望的个人画展, 只有这样的画展才可能摆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对凡·高在1888年独立沙龙上参展的三幅作品做过评论, 他说"凡·高先生的画笔挥洒得很有力", 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成了批评。有些评论的作者差不多把这种笔法干脆称为装饰性笔法。1889年, 费利克斯·费内翁曾经提到, 在这幅作品里, 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 同时那漩涡关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乔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赞扬道:"热烈的厚涂……各种颜色很自然地营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热弗鲁瓦将凡·高描绘为一个"画风景画时简直就像在雕塑风景画"的画家。这些评论或许促使人们注意到了凡·高作品的表现图案和装饰性, 而其笔法则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将前景和背景统一在一视觉区里的手段。可是这些评论都只有三言两语, 而几乎没有对凡·高的作品做更广泛或者更深入讨论。假如从一幅幅单张作品的角度上看, 刚劲有力、别具一格的笔触便意味着传统意义上气质或者独特的个风格, 而不是装饰性图案。而凡·高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广为人知,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认为他的笔触证明了他的病态气质和性情的不稳定。

  "视域转化成浓厚的、有力的颜料浆, 沿着他的画笔的猛戳动作画出的线路展开了它的脉络。天空中央的星星的卷曲浪潮也许是无意中受了葛饰北斋的《大浪》的影响——但它的奔腾的压力, 在东方美术中却没有相等的例子。月亮从月蚀中走出来, 星星闪耀、汹涌, 柏树随着它们摇动, 把天空的韵律转化成自己的火焰状侧影的黑色扭曲。它们把天的激流传给了他, 完成了贯穿整个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编辑本段]关于凡·高

  1889年, 凡·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 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 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 他被送人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 他仍然勤奋作画, 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时的绘画, 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 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 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凡·高在这里, 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能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并且, 寻找某种方式, 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 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 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 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 产生强烈对比; 那点点**灯光, 均画成小块方形, 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 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

  [编辑本段]《星夜》的艺术成就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星夜》:一个个呈旋涡流动的星辰,敏感而不稳定。几近骚动的线条,刺目的换色或耀眼的红色在激情的指挥下恣意舞动,就连生长于大地的扁柏也在尽力挣脱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动的蓝天,这简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远比高更来地激烈与外乡,在梵高的绘画中,所有的色彩与形象都必须服从他不羁的激情表达。

  ——房龙《西方美术简史》

  文森特 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从堂麦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灿烂的夜晚“(根据星夜油画改编的),到无止境的商品都在夸耀它-星夜这幅不可思议的油画。

  有人会问这幅油画里有什么特征使它深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的确有一些特点激起观赏此画人的兴趣,而每个特点感动每个不同的人。下面将会详细述这些特征:

  1 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 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

  2 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 也许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庄的中央有一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 这尖塔带给小村落一种安稳,创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离的协调。

  3 画的左边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美一致。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宏伟的。 用旋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一种深刻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喜爱的理由。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整的认识。

  梵高是在1889年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绘制这幅星夜画的。

  梵高年轻时因同情穷人(1876-1880) 想献身于基督教。许多人认为此画里的十一颗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圣经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这段话:

  "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三幅星夜油画的简介》

1,天鹅小径的西端

  Western tipofl’Allé e des Cygnes

  地铁贝哈钦站

  (M°Bir-Hakeim)

 一大早是这里最好的时候。这里有的是一种巴黎爱侣们才能体验的诗情画意。从贝哈钦桥(The Bridge of Bir Hakiem)走下几级梯级就到了。在那安安静静的绿荫下向西走,到头就会看见一尊自由女神像,她正朝西看着它在美国的大姐。对面就是美丽波桥(Pont Mirabeau)和那可爱的美人鱼。

  刚巧有一群海鸥在你头上沙沙地飞过,你想起吉龙阿婆娜(Guillaume Apollinaire)的诗词:“一天过去,一年过去,逝去的时光和爱都没有回来,美丽波桥底下塞纳河依旧流淌。”

  虽然这里叫天鹅小径,但这里从来都没有过天鹅。天鹅属于在路易十四的时候,比这里更东一点的一个岛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2,北方酒店

  Hotel du Nord

  火车东站

  102 quai de Jemmapes,M°Gare de l'Est

 周六晚上最好。这个传奇的酒店就是给了导演马晓嘎(Marcel Carne)灵感,又把我们带到巴黎的幽暗面的地方。那黑白的影像,和着阿乐锑(Arletty)浓重的歌声唱着:“气氛、气氛……”都已深深地刻在我们 的回忆里。虽然**其实是在影棚里拍的,但是两个绝望的恋人在北方酒店暧昧的环境里想要为爱牺牲还真是浪漫得够到头的。

  周六晚上可以到这里享用一顿不昂贵的晚餐,在朴实温馨的气氛里,听着手风琴伴奏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老歌。外面的圣马丁运河和它的船闸小桥也挺浪漫的。

  3,迷雾小径

  L’Allé e des Brouillards

  地铁拉麻高论歌站

  M°Lamarck-Caulaincourt

  这里早上和黄昏最好。光是迷雾小径这个名儿就给人一种神秘的浪漫感。藏在蒙玛区(Montmartre)比较少人来的一块儿,在梯级顶上左手边的一间屋原是印象派画家温华(Auguste Renoir)在1892年时和他的妻儿同住的“玫瑰与丁香的天堂”。

 在小径的尽头就是迷雾堡,看上去满眼都是安静的绿。这儿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浪漫作家纪哈纳华(Gerard de Nerval)经常来的地方。之后可以到李必街(rue Lepic)83号的伽斯安诺(Grazziano),在它的花园里享用一顿并不昂贵的午餐。这里是歌手妲丽达(Dalida)经常出现的地方,也是蒙玛 区仅有的两个水车之一的所在地。然后沿着李必街走,怀想一下安靡丽珀林的故事。(编注:**里的女角。)

  4,浪漫生活博物馆

  Musé e de la Vie Romantique

  扎涛街16号,地铁白朗/圣佐治站

  16 rue Chaptal,9e,M°Blanche/St-Georges

 这里仿佛停留在1830到1858年那个时代。当时这里是浪漫主义者的坚堡,也是肖像画家谢佛尔(Ary Scheffer)的家。车道两旁种着的大树,满是鲜花的小花园,地上铺的鹅卵石,那意大利风格的屋,盛放的紫藤和玫瑰。还有,还有桥哀珊(George Sand)充满浪漫的一生和用来凭吊她的纪念品。打开心扉吧!你就能听到钢琴键上传来的利斯特和肖邦,如当年一样萦绕空中。

  然后,再回到花园里悠悠地喝一杯茶。(只有在夏天才有茶供应)。这里星期一和假期休息。

  5,柏特休蒙公园

  The parc des Buttes-Chaumont

  地铁柏特休蒙站

  M°Butes-Chaumont

 这里绝对是巴黎最浪漫的公园。柏特休蒙有浪漫的所有元素:悬崖、山洞、湖、瀑布。在悬崖顶上还有仿锑佛理花园(Tivoli)的丝步殿 (TempleofSybille)。(注:中世纪时一个既是女巫也是修女,敢爱敢恨的传奇女子。) 这偏远的公园是拿破仑三世的建筑师爱奋(Alphand)的作品。当你走下悬崖之后,不妨在绿荫环绕的飘芭阁(PavillonPuebla)享用一顿户 外午餐。

  6,西堤岛的西端

  Western tip of the Ile-de-la-Cité

  地铁新桥站

  M°Pont Neuf

  这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好时候。走几步梯级到亨利四世的骑马像“爱之青年”前,再沿着“爱之青年”公园,走到这小岛的岸边上。坐在垂柳之下,慢慢欣赏远处的罗浮宫和被认为是这市里最浪漫的桥———艺术桥(Pont des Arts)。

  “爱之青年”在这里是说亨利四世。博爱的他据闻在他的皇国里留下了超过七十个后裔。

  7,圣路易岛的西端

  Western tip of the Ile-St-Louis

  地铁马丽桥站

  M°Pont-Marie

  这里晚上最浪漫,让琥珀色的路灯和它们在水里的倒影把你拥抱。让圣母院大教堂的远古石头向你倾诉它们曾见证的爱情故事。

  8,麦帝子喷泉

  Fontaine de Mé dicis

  卢森堡公园,地铁卢森堡站

  Luxembourg Gardens,M°Luxembourg

  这里的石头上刻着远古的爱情故事———宙斯化身成了天鹅来接近丽达。这儿也是丝莫和让保罗(Simone de Beauvoir and Jean-Paul Sartre)的邂逅之地。

  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喷泉提醒了我们,法国现在的议会大楼从前是卢森堡皇宫,是亨利四世的遗孀马丽麦帝子的住处。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这里有两条小径。哲学家罗素(Jean-Jacques Rousseau)经常在哲思小径上散步。而酥皮儿小径(Allee des Soupirs)则是恋人们的休恬小港。

  9,侯昂庭院

  La Cour de Rohan

  地铁奥蒂安站

  M°Odé on

  穿过里面三个相连的花园,感觉就像是打开了古老的百宝盒一样,一步一景。最后走到圣安德花园的时候,你会看见Le Proope的背面,他是巴黎最早的一个咖啡厅,现在已改成了餐馆。在1685年的时候,这里是文学家和哲学家碰头的地方。

  在茉莉花街上的罗汉花园是一个私人花园,要有密码才能打开电子锁进入。它不是经常开着的。就是开着的话,你也应该谨言慎行。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是欧洲罗可可艺术流派之后流

行与中欧和西欧的艺术思潮,受19世纪文学和戏剧的影

响,以法国和意大利的宫廷艺术为代表,表现一种奢靡和

华贵的艺术感受,也有评论家给其观以“颓废”的名号,

其中著名的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如西班牙画家戈雅,代表

作品《穿衣的玛哈》以及描写西班牙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

的起义的政治作品,都对后世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

诞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好意思!多多包含!还是在上艺校的时候在课本上学过,只记得这些云云,不足处望批评。不过当时我可是很拽的!西方艺术史我可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考满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9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