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和美国浪漫主义有什么不同?

英国浪漫主义和美国浪漫主义有什么不同?,第1张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美国

沃尔特·惠特曼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以下对美国文学阶段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

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

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

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

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

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

当代美国的文学场景繁复多样,以上所列随时都可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我们需要等待时间来决定究竟哪一位目前活跃的作家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经典中长盛不衰的重要人物。

三个时期,分别是第一个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家华盛顿欧文,Nathaniel HawthorneWalt Whitman华尔特惠特曼,

第二个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马克吐温,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

Theodore Dreiser西奥多德莱塞

第三个是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海明威,Ezra Pound埃兹拉庞德,

Robert Lee Frost罗伯特弗洛斯特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她也曾是音乐巨匠肖邦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和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主人公胸口佩戴的A字以及短篇《教长的黑面纱》中永远盖在教长脸上的黑面纱,都是一种象征物。霍桑的心理分析自然细腻。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此外,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1807―1882)的《海华沙之歌》(1885)描述印第安传说中的西风之子海华沙的业绩,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2] 象。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追崇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这个可以追溯到colonial literature和indian literature时期,以最为典型的部族cherokee为例,那时的人们信奉how the world was made里面所说的,世界是由nature spirit所做成的,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帝造人或者女娲抟土造人,而是由一种归根于自然的精神力量所造就。

cherokee的人们信奉所有的生灵生来平等,你不知道你死去以后再次重生会成为什么,所以他们崇敬自然,尊重土地,从来不去想着要占有土地。他们以七为尊,认为7是神圣的,他们有7个分支部族,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动物作为代表,例如bear,代表the power of buliding and hunting,wolf,代表the ability of hunting and agressive

同时在他们的神话how the world was made 中间,太阳被人们抬到了七个“手”的距离,所有的动物植物要经过7天的祷告,经过stick with a fish之后,七天生一个孩子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人类。等等,可见他们对自然力量的推崇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

这种信奉nature spirit的理念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自然仍旧有着无比的尊敬和推崇,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着许多对自然景色的着重描写,写了自然的力量的伟大,比如therotopsis中,对于死亡的慨叹也是对于自然规律的体验。

nature在这里面应该值得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对于精神层面的憧憬,注重精神世界的建立。可以通过与后面现实主义作为对比,现实主义更加注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带有功利色彩的,而浪漫主义更注重inner world。

刚刚学习完美国文学,这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外教的讲解写出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时间从18世纪末延续到美国内战爆发。从华盛顿欧文的《随笔》的发表为开端,以惠特曼的《草叶集》结束,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伟大兴盛时期,它又被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作为一种文化遗传的美国清教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是惹人注目的。其中一种现象就是美国的浪漫派作家跟他们的英国同行比起来更容易在道德上说教。

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新英格兰先验论。基本地讲,先验论在哲学上被定义为:“对人们直觉认识真理能力的认识,或对人们超越感官达到而得到知识的能力的认识”。爱默生在一次演说中讲到:“最终神圣的只有你思想的完整。”伴随先验论的其他概念包括自然崇高的思想和个人神圣因而自立更生的思想。

而加尔文派原罪观点和邪恶神秘的先导等则成了霍桑,麦尔维尔等浪漫派作家作品中的标志。

浪漫派作家在对人的天性上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对爱默生这样的先验论者来说,人在自然中是神圣的,因此永远是可完善的,但对霍桑和麦尔维尔来说,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人,因此道德的鼓励对人类天性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霍桑在《红字》中所表现的一样。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人物及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库柏(1789-1851)是“纯粹美国式”的长篇小说的首创者,有“美国的司各特”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最有影响的是以独立战争为题材的《间谍》(1821年)。他的代表作是《皮裹腿故事集》,包括5部长篇小说:《开拓者》(1823年)、《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年)、《草原》(1827年)、《探路者》(1840年)和《杀鹿者》(1841年)。这组小说通过绰号“皮裹腿”的猎手纳第·奔波的一生,赞扬印第安人的英勇正直,揭露英法殖民主义者的残暴。作品以描写边疆的自然景物和惊险场面著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40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