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民国才子,浪漫主义诗人的三首诗,你也喜欢吗?

最喜欢的民国才子,浪漫主义诗人的三首诗,你也喜欢吗?,第1张

本文约1338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我将寻访我人生之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

想写这篇文章好久了,只是一直抽不开时间。直到今天,当这个漫长的疫情还在继续,当无聊还在上演。我的悲伤和烦躁的情绪就一直不能消散。如果你不幸刷到我的文章,可以试着看下去,我会尝试着去做的不那么无聊。谢谢!下面想带大家来看看,我最喜欢的他 的三首诗。

认识徐志摩,当然是他的那首《再别康桥》。初读之时,就觉得好美好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嗯,我想这一定是在他即将离开剑桥时所写的。他的诗像水一样的轻柔,像景一样的美丽。那金柳在水中的倒影,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都是那么的美好,安静,这是我梦中常常可以梦见的青春啊。正是这段时光,才启发了我对诗歌的兴趣。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倒映在水中的彩虹,是康桥带给我的梦,不带走,他会永远留在我的身上。我只是背上了我的行囊,去往另外一个地方了。

沙扬娜拉

陪同老戈爹游历东瀛,白天访名川,傍晚就找了个居酒屋似的地方歇息,谈谈天,喝喝酒。旁侧的日本女郎陪同倒酒,好不兴致。

经历了几天的陪同,倒有了些熟悉,离别之际,竟有些不舍。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将东方女子的羞涩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女郎站在不远处,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羞于启齿,含情脉脉,欲言又止。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你我来自不同的国度,即是有缘却又不能长流。只能在那一声声珍重里告别。而这一声声中,有不舍,更多地是不再见的甜蜜的忧愁。

我和你的相遇就像云投影在水的波心。我于茫茫人海里寻你,一个偶然,和你相遇。看似是一个随机的概率,但也许上天早已注定。

你和我相逢在黑夜的大海,我在天上,你在水底。你有你的 ,我也有我的,方向;这条平行线,好长好长。你若记得,也好,不记得变忘掉,在我们交会时心底的悸动,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无疑是浪漫的,无疑是大胆的。他的毫无情意,近似冷血的离婚;他的浪漫的,大胆的,露骨的情爱。都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最喜欢的就是他的 爱情观

爱就要大胆,就要大声喊出来。轰轰烈烈的爱,毫无保留的爱。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爱,不露声色的爱。如果你在人群中出现,我便会风尘仆仆而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生最得意的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娶自己心爱的姑娘。我将寻访我灵魂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正如他所说的,他将生命都用在了得到那个姑娘身上,最终却丧失了性命。我想,如果他事先知道那架飞机会失事,他也会奋不顾身的坐上去的。因为那是他喜爱的姑娘的讲座啊。我喜欢啊,我不愿错过任何关于她的事情。

好了,朋友们。这便是我喜欢的他的几首诗。喜欢的可以添加关注奥。

(所有均来自于网络)

下期我会继续分享他的诗歌。晚安!

水仙 华兹华斯 (英 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 窗边的树 弗罗斯特 (美 1874——1963) 我窗边的树呵,窗边的树, 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 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吧, 以免将你我隔离。 你是地上崛起的朦胧梦影, 你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 你轻巧的叶舌高声宣讲的一切, 并非一切都情理至深。 但树呵,我曾见狂风将你摇撼。 假如你窥见我在这屋中睡眠, 你会看到我也曾猛烈地被激荡, 几乎被暴风席卷。 那天命运出于它的儿戏, 把我们两个联系在一起: 你受的是外界气候的影响, 而我是内心风雨的荡激。 ····················· 森林 赖特(澳大利亚 1915---)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它那些花朵真使我惊诧。 它们不同的形体和面孔, 随着季候的变化而变化。 镶上紫色的白色紫罗兰, 野生生姜的小小的花枝, 地上又小又孤独的兰花, 使得我整个白天都入迷。 还有厚实的紫红色百合, 凤凰树上面鲜红的花瓣, 和小溪浅浅流过的地方, 孔杰沃伊的碧绿的树冠。 当我刚认识这一座森林, 有的是可以消磨的时候。 而时间重新带来的收获, 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尽头。 现在它那些藤蔓和花朵, 都被人命名被人知道了, 就像早已实现了的愿望, 当初神奇的欢乐消失了。 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寻觅, 除了我采集的这些鲜花, 还有尚待命名和知道的, 那一朵永不调谢的鲜花---- 那产生所有鲜花的真实。 ······················· 晚秋漫步 弗洛斯特 (美 1874-1963) 当我漫步穿过收割后的田野, 看不见庄稼,一片空旷, 它宁静地躺着,象带露的茅屋, 通向花园的路也已荒凉。 当我沿着小径走进了花园, 听见枯草断蓬丛间 传来一阵阵凄清的鸟鸣, 比任何哀歌动人心弦。 花园墙边有一棵光秃的树, 弥留的孤叶早已枯黄, 它准是被我的意念所惊扰, 轻轻飘落发出摩擦的声响。 我没有在花园中走得很远, 我在残花败叶里面 采来一束淡蓝色的翠菊, 把它重新向你奉献。 ····················· 人的季节 济慈(英 1795-1821) 一年之中,有四季来而复往, 人的心灵中,也有春夏秋冬: 他有蓬勃的春天,让天真的幻想 把天下美好的事物全部抓到手中; 到了夏天,他喜欢对那初春 年华的甜蜜思想仔细的追念, 沉湎在其中,这种梦使他紧紧 靠近了天国;他的灵魂在秋天 有宁静的小湾,这时候他把翅膀 收拢了起来,他十分满足、自在, 醉眼朦胧,尽让美丽的景象 象门前小河般流过,不去理睬; 他也有冬天,苍白,变了面形; 不然,他就超越了人的本性。 ····················· 音乐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 1981--1958) 有宁静的夜里, 悦耳的乐曲啊,你是一汪清水。 凉爽宜人-----仿佛那夜来香, 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花瓶里-----繁星满天际。 风逃进了自己的洞穴, 恐怖回到它居住的茅舍里, 在松林的绿色丛中, 一片生机正蓬勃地升起。 星儿渐渐隐退, 群山色如玫瑰, 远方,果园的水井旁, 燕子在歌唱。 对不起 太多了 如果全部给你超过回答字数

1、《莳花刹那》,郑愁予的诗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诗集,郑愁予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位诗人,这本诗集里收录了他的一些很有名的诗,比如:错误、如雾起时、青空、旧港、山鬼等等;

  2、近现代的诗人有才华的第一当属徐志摩,用惊才绝艳形容他也不过分,其他的如卞之琳、余光中、周梦蝶、沈紫曼(她只留下一首诗,)、陈敬容、林徽音、何其芳、李小雨(现在不写了,当编辑去了)、马丽华(现在也不怎么写诗了,写散文)、田晓菲(去美国之前写过一些,知道的人不多)。他们亦如夜空中灿烂的群星,足以让人仰视。

  这些都是我个人喜欢的,其他的也许比他们还要出色。

#诗词鉴赏# 导语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下面 就给大家介绍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欢迎阅读!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二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鉴赏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三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49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