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未止,薪火相传——以《古神话选释》,致敬袁珂先生!

弦歌未止,薪火相传——以《古神话选释》,致敬袁珂先生!,第1张

人类了解几千年前的文明,大多数是通过确凿的史料来考量。但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史前文明中,主要途径是通过祖辈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来印证先辈们生产生活的足迹。

通过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如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英雄,怎样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尤其是从神话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移山填海的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精神。

但遗憾的是,中国神话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早,但文字记录却比较晚,散佚也比较多。先秦神话古籍中资料最为丰富和完整的要数《山海经》了,但它是图以为文,记叙很短,中间又经过以讹传讹,有些已经很难解释。连鲁迅先生都把它称之为古之巫书。和古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诸神是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模糊。

大体说来,中国神话散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民族重实际而轻玄想,所用文字繁难,记录不便;

第二、文化层面以儒学为独尊,孔子本人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儒学更多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神话并未发扬光大,反而有散亡;

第三、“神话历史化”,把神话里的神们都化作古代帝王,又经过历史学家的删改,实际上它们已经既非历史,又非真神话了。

不得不说,中国上古神话的散亡是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大损失。但不幸中的万幸,也有很多神话传说在流亡的过程中得以用“只言片语”的残片保存下来,并且和以后的文学艺术相交融。

今天,手捧着这本袁珂先生用毕生心血所著《古神话选释》,不仅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备,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杜宇开明李冰,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神话背后恢弘瑰丽的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以及神话英雄们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勇于斗争的博大精神。

《古神话选释》这本书是袁珂老先生凭借一己之力,从浩繁的典籍中一个个地筛选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和最终的面世。难能可贵的是,袁珂先生把中国神话传说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觉和领域,毫无功利地鼓励指导年轻学者从事神话学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袁老踏实的做学问的态度,不得不让我们这一代浮躁的年轻人感到汗颜。

《古神话选释》这本书选取了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杜宇开明李冰的故事,结构上主要包括三部分:选文、注释和解说。

从选文来看,在《中国古代神话》的基础之上,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尽量连贯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引用资料时,袁老先生特别注重引用第一手资料,即“最初的出现者”;在所引古书中,也特别注意文字的字形、字音、用语和地名的校勘和考证,尽量选用善本,是的文字的误、脱、倒、注均在最小范围内。

从注解上来看,因为很多小说笔记早已散佚,所以袁老先生在注释时采取以注词汇为主,个别情况才整句注释。

从解说上来看,主要解释一章一节的涵义,补充相应的材料空白,不同版本之间对同一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比较,还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透过《古神话选释》这本书,原来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是如此的绚丽多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佐证当时的历史,而且也赋予古代劳动人民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既有上天赐予的神弓神箭相助,又有人类自身的技艺和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工具和器械,与自然斗争,反对暴君专制,为理想而战斗,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谁说神话只是希腊的产物?谁说宙斯是统领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天神?关于天地人的故事,中国不乏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治洪水、神农尝百草、王亥驯养动物、后羿射日除害等; 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比如黄帝创制了衣裳,伯益发明了捕兽的陷阱,舜制作了箫,少昊的儿子发明了弓箭;关于英雄主义的传说,鲧被天帝压杀在羽山,死了三年尸身都不腐烂,不仅如此,还从肚子里化生出他的儿子禹,继续代替他完成治水的事业。你看,在西方神话中的同命相连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奥林帕斯山,由宙斯派遣的崖鹰日夜啄食他的心肝,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但在中国的神话结局却不止如此,鲧不但全力抗击死亡,还用全部精力孕育了后代。“鲧腹生禹”——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啊!

和西方神话中丘比特与普绪喀的爱情波折相比,中国的爱情传说就更显得惊心动魄:牛郎织女、七仙女和董永、华岳三娘和沉香、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但其中包含的民主思想穿越几千年时空,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神话中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力量,赋予人更多喜怒哀乐的情感,无论结局或喜或悲,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面对自然灾害和阶级压迫下,人类寻找的自我救赎之路。

经典的东西,不管多少年以后,再次将这本书捧于心间,那些激扬的文字能够重新跃然纸上,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我们正在努力使“弦歌未绝,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沉寂许久之后,依然能够冲破重重迷障,超越自身的生命力再次绽放光彩!

影片以回忆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战争带给一代人的灾难故事。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 、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极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上海国际**节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节。

通过本片,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如今,扮演丽达的依·舍夫丘克和扮演冉妮娅的奥·奥斯特洛乌莫娃已是著名演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是一部不朽之作

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知名度都远不如其同名**。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随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对影片的感受。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可以断定,我国不少读者和观众至今不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但是,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2005年,中俄两国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合作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两国观众中大受欢迎。

1979年记者第一次观赏这部苏联影片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已经敢于在课堂上赞颂这部尚未解禁的“内部**”。据说,影片在政治上已获得了通行证,但一些男女亲热的画面还难以让中国观众适应,因此只能内部放映。

一位文学课教授观后在课堂上大发议论:片子里不就是有一些“爱情基本动作”吗,完全应该公开上映。事实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反战题材的影片,但又并不局限于此。它没有特技,不制造视觉冲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让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错,影片深刻地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但与此同时又写出了人的不屈和英勇,颂扬了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它写出了人性中最深刻和本质的东西——美好的、娇嫩的、本该享受生活的年轻女性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和抗争激情。影片谴责了战争,展示了战争给人类文明和个人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然而,影片又恰恰通过战争的苦难和悲惨,表达了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爱国精神。战争不仅仅摧毁了美丽,它也使美丽更加动人。

有人说,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诗情的悲壮之美”呼唤现代人高尚的情怀和超越自我的冲动。也许这样的评论恰好说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诗情。不管怎么说,瓦西里耶夫是值得一读的,不仅仅是他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或《不要射击白天鹅》。瓦西里耶夫的《未列入名册》和《后来发生了战争……》等作品也都不乏思想上的深刻和人性中的温情。

  这幅画是文成城堡的油画。文成城堡位于烟蓬旅游观光大道旁,由加拿大华侨李文成先生和蓬莱文成建筑装饰有限公司投资6亿人民币兴建的。城堡由欧洲建筑元素巧妙组合而成,以巴洛克风格为主,以珍贵洞石为主的建筑材料承载着欧洲建筑和装饰艺术的精髓,体现了独一无二的贵族气息。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内装海水,可养海参、鲍鱼,也可供人戏水划船,情趣十足。再加上前凹后凸的设计,使得无论前瞻还是后观,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城堡都呈现出独特的可变性。尽管只有4层高,但它所具有的其它建筑不可比拟的多样性变化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造型上典雅大方,圆形屋顶直指蓝天,两侧梯形与锥形屋顶相互穿插,叠加交错,壁炉烟囱点缀其间,充分表现出了欧洲技术所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气概。

  城堡一层二层可提供餐饮,三层为客房,四层可用作会议场所。其中室内二楼20米高的椭圆形大厅气势恢宏,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在此可举行婚礼庆典、交响乐演出、国际高峰论坛会议等。大殿小厅及每个房间处处光彩夺目,内壁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厚重的木质楼梯栏杆及晶莹美丽的水晶灯,处处彰显着城堡的品质与品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2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