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有那些著名音乐家?

浪漫主义时期有那些著名音乐家?,第1张

代表人物有以下作曲家:

早期:帕格尼尼,韦伯,罗西尼,伯特,柏辽兹;

前期:舒曼,李斯特,肖邦,门德尔松,苏佩;

中期: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理查德·瓦格纳,普契尼,布鲁克纳,古诺,圣-桑,威尔第,德沃夏克,安东·鲁宾斯坦,比才,奥芬巴赫,格林卡,勃拉姆斯;

后期:格里格,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理查德·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埃尔加,西贝柳斯,鲍罗丁,莫什科夫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

晚期: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马勒,穆索尔斯基,克莱斯勒,普罗科菲耶夫,沃恩·威廉斯,威廉·富特文格勒,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

知识拓展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下图为肖邦

参考资料: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主要音乐家和钢琴作品 新浪网

  1、加伏特舞曲(日野、火原)戈塞克

  2、华丽的波兰舞曲(月森莲)维尼亚夫斯基

  3、圣母颂〈也翻译作万福玛丽亚〉(月森莲、日野香穗子)维尔海姆(由舒伯特《圣母颂》改编)

  4、晨景<也可译作清晨>(柚木梓马)格里格

  5、双鹰旗下进行曲(火原和树)瓦格纳

  6、降B大调第九大提琴协奏曲(志水桂一)博凯里尼

  7、G大调浪漫曲(冬海笙子)雷格

  8、乘着歌声的翅膀(火原和树)门德尔松

  9、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土浦梁太郎)肖邦

  10、小狗圆舞曲(土浦梁太郎)肖邦

  11、离别曲(日野香穗子、土浦梁太郎)肖邦

  12、自新大陆(王崎信武)德沃夏克

  13、D大调卡农(日野香穗子)帕海贝尔

  14、浪漫史(冬海笙子)圣桑

  15、天鹅(志水桂一)圣桑

  16、泰伊斯冥想曲之沉思(柚木梓马)马斯奈

  17、G小调恰空(月森莲)帕格尼尼

  18、柔板(柚木梓马)阿尔比诺尼

  19、美丽的夕阳(王崎信武)德彪西

  20、挽歌(火原和树)马斯奈

  21、旋律(日野香穗子)柴可夫斯基

  22、弦乐小夜曲(日野、月森、志水、王崎)莫扎特

  23、小夜曲(火原和树)舒伯特

  24、西西里舞曲(志水桂一)福雷

  25、三首浪漫曲之第二首(冬海笙子)舒曼

  26、茨冈狂想曲(月森莲)拉威尔

  27、革命(土浦梁太郎)肖邦

  28、旋律(日野香穗子)柴可夫斯基

  29、a小调无伴奏长笛组曲(柚木梓马)巴赫

  30、卖艺人(土浦、火原)乔普林

  31、钟(土浦梁太郎)李斯特(由帕格尼尼的《钟》改编)

  32、弄臣(金泽)威尔第

  33、第一乐章“雨之曲”(月森、滨井美沙)勃拉姆斯

  34、练声曲(柚木梓马)拉赫玛尼诺夫

  35、行星组曲之木星(火原和树)霍尔斯特

  36、单簧管波尔卡(冬海笙子)波兰民谣

  37、G大调第1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志水桂一)巴赫

  38、二十四首随想曲之第24首(月森莲)帕格尼尼

  39、爱的礼赞(月森、柚木、土浦、火原、志水)爱德华·艾尔加

  特别篇《夏的加演》中的演奏曲

  1、《加沃特舞曲》(火原和树&日野香穗子)戈塞克

  2、《小夜曲》(柚木梓马)德里戈

  3、《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前奏曲》(志水桂一)巴赫

  4、《F大调浪漫曲》(月森莲)贝多芬

  5、《爱之梦第三首》(土浦梁太郎)李斯特

  6、《爱的礼赞》(日野香穗子&冬海笙子)爱德华·艾尔加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 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于捷克尼拉哈基维克。布拉格风琴学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担任圣亚德伯教堂风琴师。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获得作曲家地位。后经李斯特,布拉姆斯诸名作曲家之推荐,遍及全欧。一八九二年,出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其间,他采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写成新世界交响曲等杰作。回国以后,被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风症逝于布拉格,享年六十二岁。

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响曲九首(已发表五首),交响诗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变奏曲,捷克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回旋曲等,室内乐弦乐六重奏(A大调),弦乐五重奏(G大调,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A大调),弦乐四重奏八首,钢琴四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四首,钢琴[幽默曲]最为著名,[苏格蓝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东宁,德沃夏克,生于波西米亚之尼拉哈基维克(NELAHOZEVES);其父为客栈老板。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风琴学校。

1859:风琴学校毕业,发表第一号作品。

1865:创作C小调[兹洛尼斯之钟声]交响曲。

1870:发表[悲剧](TRAGIC)序曲及B大调弦乐合奏夜想曲。

1873:发表清唱剧(HYMNUS),一鸣惊人,完成降E大调交响曲,及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结婚。

1874:获得奥国政府之作曲奖,发表A小调狂想曲,及未编号的D小调交响曲。

1875:完成弦乐合奏E大调小夜曲。

1876:发表G小调钢琴协奏曲。

1877:发表交响变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调小夜曲等作品,并开始为[圣母悼歌]谱曲。

1879:完成D大调[捷克]组曲,狂欢节进行曲,降E大调波阑舞曲,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发表第一号D大调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1882:发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剧[圣母悼歌]在英国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国,三月十三日在伦顿阿而伯大厦指挥他的[圣母悼歌];发表神剧[鬼之新娘]。

1885:获得在波希米亚维索卡地方的遗产。

1886:发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号F大调交响曲。

1889:完成第四号G大调交响曲。

1891:五十大庆,接受剑桥大学及布拉格大学授与之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现乐[狂欢节]及[自然界],[宁静的深林]与[回旋曲]等作品,并开始创作[奥泰罗序曲]。

1892:发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亚弦乐四重奏,及[奥泰罗]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之职。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并于十二月十五日在纽约第一次公演。

1895: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896: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妇](THE MIDDAY WITCH)[金纺车](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鸽](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响诗。

1897:发表交响诗[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庆,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之职,成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议员。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国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爱情故事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带着拿到手不久的屠户行会颁发的熟练工人证书离开家庭前往布拉格学习音乐。他的老师费了老大的劲才说服他父亲准许德沃夏克从事音乐,虽然没有人敢断定一个屠户世家出身的小学徒会在这方面取得什么前途。在家人看来,他懂一点提琴演奏(还是跟父亲学的),喜欢哼些波西米亚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艰难,他一面在学校听课,一面在一个小乐团里当中提琴手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毕业了,继续从事中提琴手这样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他有时会写一些波尔卡舞曲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但是没人认真对待他们。他混迹于布拉格的大小剧院,那时正是斯梅塔纳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波西米亚民族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捷克民族音乐也逐渐从德奥音乐的阴影下脱胎而出,年轻的德沃夏克注视着这一切。

    

  1865年,故事开始。一个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请德沃夏克来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当音乐家庭教师,大女儿叫Josefina,16岁,小女儿叫Anna,11岁。几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爱上了姐姐。

      

  他被拒绝了。

      

  难过的小伙子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献给Josefina,歌词来自捷克诗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诗《柏树》(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后德沃夏克在将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时候这样对出版商说到。

      

  Josefina很喜欢那些歌,可是她不爱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恋的沼泽里挣扎了很久,直到几年后才能平静的接受结果。他开始和妹妹Anna恋爱,随着他在学院里找到了教职,他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对民间音乐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个民族意识苏醒的时代里。他创作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亚同胞中赢得了强烈反响,这次成功鼓励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后的德沃夏克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创作的《摩拉维亚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评,旋即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提携。出版商建议他写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的作品,于是他创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风靡欧洲,他逐渐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身份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参加了Josefina的婚礼。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赋便体现于他对包括波西米亚人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据Adolf Heyduk的《吉普赛诗篇》创作了八首吉普赛之歌,这代表了他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的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一直传唱至今。更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当他在1892年举家来到美国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后,立刻投入极大的热情研究美国本土的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伟大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乐生涯最辉煌的顶点。

      

  然而他未必特别快乐。他思乡,捷克的空气和土地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想念家乡的每一个朋友,还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频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丽的维索卡花园逗留了很久,在这里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当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时候,似乎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国之行的最后一年,在纽约他开始创作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他想起了当年送给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钟爱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个旋律写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作为副部主题,后来又在第三乐章的末尾再现了这支旋律。当首演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试图在尾声里插入一个华彩的时候,德沃夏克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个月之后,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没写出过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写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剧。1904年他在一场脑中风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并不像一位大艺术家,倒更像是个慈祥的老工人。人们常常说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乐家里少数几位并不神经质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静美满,在他和Anna的银婚纪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儿Otilie嫁给了他最好的学生Josef Suk。通过史料我们知道,他一生都忠于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样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没忘记过Josefina,那个他24岁时爱上的女孩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2)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个心态,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温文尔雅,寓意深刻,也许有的人觉得古典音乐枯燥无味,涩昧难懂。也许有的人视古典音乐为音乐的全部,也许有的人之记下了刀郎TwinsF4。当然,还有像笔者这样的人,最初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竟然抱着一种装饰自己,炫耀自己的恶俗心态。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非常的惭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与自己即将写下的这篇文章相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和古典音乐的接触也在逐渐的深入,慢慢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在那一个个看似悬奥的音符背后所隐藏的力量。那是一种震撼人的心灵,涤荡人之灵魂的一种力量,它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所触及,但是如果你真的走进了这个世界,即使你做不到深刻的理解,那无处不在流淌着的优美旋律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某种的升华。

  古典音乐的题材相当广泛,如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小夜曲、康塔塔等等,今天我们要像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之一,交响乐。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它的本来意思是“声音齐鸣”。交响曲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直到了18世纪,经过有着“交响乐之父”美誉的海顿的整理和创新,逐步确定了自己的乐曲形式。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结构紧密,严谨大气,在乐曲中担当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这在后面我们将有详细的介绍。第二乐章则多为抒情气质,往往有着十分抒情的慢板(慢板即乐曲的节奏之一,乐曲进行比较缓慢,适合烘托乐曲气氛和抒发情怀)。第三乐章是历代作曲家变化最为纷繁的地方,如18世纪流行的小步舞曲,19世纪曾有人使用过的圆舞曲等等。第四乐章则为乐曲的终曲,多采用欢快的快板,以表现热烈的气质,如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但是交响曲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交响乐最初的规则也被逐渐的打破。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交响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美妙享受和心灵上的震撼,为此我们特地撰写了这篇文章,并希望通过我们所介绍的这十部交响曲,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劳罗镇,1890年5月3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享年77岁。海顿一生创作作品数量相当惊人,即使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主要的有交响乐104部,钢琴三重奏32首,弦乐四重奏79首,钢琴奏鸣曲54首,16部歌剧以及3部清唱剧等等等等。海顿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交响也四个乐章的确立和对四重奏进行了确立和发展,从此往后的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无不受到了海顿的影响,正是由于海顿在音乐方面的巨大成就,海顿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为人相当宽厚,同时海顿还是一位相当幽默的人,海顿在指挥交响乐演奏的时候,常常突然指挥鼓手擂响大鼓,以惊醒那些不懂装懂,却在包厢中昏昏欲睡的贵族。这首名为《惊愕》的交响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交响乐是海顿晚年的杰作12部《伦敦交响曲》中的一首,这部交响乐共包含四个乐章,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这是一首具有奥地利民歌风格的变奏曲,乐章开始时乐队演奏音量平缓微弱,在主题几次反复之后,全体乐队突然奏出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和弦,这也正是这部交响曲名称《惊愕》的由来。《惊愕》决不仅仅是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这部交响乐很好的表现了海顿所具有的音乐风格:古典美学的对称,比例的合理性,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这些严肃的概念在海顿的手指间被看似不经意间却又精炼而又妙趣横生的表达了出来。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终年仅55岁。相信大家对于莫扎特的音乐都是耳熟能详的,即使你说不上莫扎特作品的名称,但是相信你一定能够哼上两句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起码有太多的手机铃声都是改编于莫扎特的作品。莫扎特是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3岁的时候就能够演奏钢琴乐曲,5岁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行板与快板》,8岁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写成了歌剧《巴斯蒂安于巴斯蒂安娜》和《装痴做傻》,相信再也没有人能够得到这样的音乐天赋。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涉及了几乎所有的音乐领域,大家经常听到的《费加罗婚礼》、《唐璜》、《土耳其进行曲》等曲目均出自这位旷世奇才之手。这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7月25日,是莫扎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尤以第一乐章最为让人熟知。乐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属于很快的快板形式,在中提琴和弦下,由小提琴奏出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第一主题,相信对古典音乐不是太了解的朋友在听到这个主题的时候都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段音乐啊。这是一部充满着莫扎特生活经历写照的作品,乐曲中包含着现实生活在莫扎特心中留下的阴影,同时也包含着莫扎特对人性的独特描写,同时这也是莫扎特欢快乐曲风格中的一个特例。关于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大家选择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相关的介绍在短歌行网站上有着详细的说明。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不知道大家对于贝多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来源于小时候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月光下,贝多芬为那位盲人姑娘弹奏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月光奏鸣曲》。虽然长大后我知道这篇文章是虚构的,但是对于贝多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再也抹不掉了。路德维西范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奥地利维也纳,此时贝多芬尚不足57岁。贝多芬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先是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然后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是贝多芬的父亲,一位曾经担任过宫廷乐长的乐师用近乎残暴的方法逼迫着贝多芬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进入青年时代,贝多芬经历了两次失恋的打击,从此这位伟人开始了自己孤独的一生,而且此时他的听力开始逐步的下降,直至49岁的时候听力完全丧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历经坎坷的人,为世人留下了他不朽的杰作——九部交响乐,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大量的弦乐作品。这部《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此时的贝多芬正经历着感情的危机以及耳聋所带给他的痛苦,此刻的贝多芬是绝望的,他甚至想到了死亡,但是,贝多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活在这个世上,为了他心爱的艺术!贝多芬用音乐喊出了自己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是我屈服。”“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是音乐史上最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严谨而有机的“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整部作品以第一乐章的主题为中心,表现了主人公与命运之间惊心动魄的搏斗,充满了力量与动感之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至于唱片上的推荐,小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五是举世公认的最佳版本。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又名:欢乐颂)

  2003年5月22日,英国伦敦索思比拍卖行对一件音乐作品的手稿进行了拍卖,最终成交价格高达336万美元,这件作品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从1817年开始创作,在消耗了贝多芬7年的时间之后,1824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亲自指挥了首演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合唱》。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听力,演出结束后,若不是在一位演员的帮助下,贝多芬根本就不知道观众对这部作品报以的热烈掌声和对贝多芬无比的崇敬之情。不知有多少的美学家都在争论着一个话题: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贝多芬为这场争论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贝多芬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将痛苦永远的留给了自己,把欢乐留在了人间,我们已不想对这部作品在音乐的结构以及形式上作出任何的评价,因为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这是交响乐中的一座颠峰,请你仔细的聆听这部作品,它会使你谦卑、让你宽恕,令你不再孜孜寻求于己利,这是一部值得你用终生的精力去聆听,去感受的理想之音,记住,用心的聆听,让你那聪慧的大脑暂时休息一下吧。

  贝九的演绎版本一直是各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在这里向您推荐两个版本,一个是指挥大师卡拉杨在1963年录制的版本,另外一个就是福特文革勒在1951年指挥拜洛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演绎的版本。最初欣赏的时候我们建议您选择卡拉杨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的音质是有保证的。而福特文革勒的版本是单声道版本,虽然音质难以令人接受,但是福特文革勒的演绎深沉博大,充满哲学意味,是最值得您透过声音深入去聆听的。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

  即使您对古典音乐不了解,我想对于前面介绍的几位音域巨匠和他们的作品您也会略知一二,但是对于勃拉姆斯,我想知道的人还是并不多的。其实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全名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的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64岁。勃拉姆斯是19世纪欧洲乐坛的一颗巨星,在音乐史上勃拉姆斯有着和巴赫,贝多芬相同的地位,被人们誉为“3B”。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但是他很好的集成和发展了古典音乐的精髓,并把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浪漫主义的激情相融合。勃拉姆斯一生创作题材相当广泛,但是他留给后人的他的四部没有任何标题的交响乐。1862年,29岁的勃拉姆斯开始了自己的交响乐的创作,面对这钢琴室中悬挂着的贝多芬画像,勃拉姆斯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这身后巨人脚步的声音,这样的压力一直伴随着勃拉姆斯持续了十四年,1876年,43岁的勃拉姆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十四年的粹炼成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阿尔卑斯的壮丽赋予了这部作品激情和灵感,人们赋予了这部作品全新的名字“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尤以第四乐章的阿尔卑斯旋律最为引人入胜,整部作品传达着和“欢乐颂”几乎相同的理念,表大了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呵呵,老柴的作品。前段时间我们在《1812序曲赏析》中曾经对柴可夫斯基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就不在仔细的说明了。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文章都是将这部名为《悲怆》的交响乐作品单独列出来进行介绍。这部创作于1893年的作品被誉为最杰出的交响乐作品之一,甚至有人将它与贝九相提并论。这是一部思想内涵极为深刻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首演这部作品的时候,甚至由于观众未能理解其中的涵义而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柴可夫斯基的一生可以用梦魇来形容,幼年的他神经极易兴奋,少年时代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和家道中落,年轻的他不得不为生计而学习法律,他性格孤僻,内心充满着矛盾却又十分的内向敏感,在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婚姻之后,柴可夫斯基依靠着梅克夫人的帮助过上了14年的安定生活,但是他与梅克夫人却始终未曾谋面。随着1890年梅克夫人的破产,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部《悲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的,精神濒临崩溃的柴可夫斯基始终认为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他把这种体验深深的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这里面有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有着对命运的凄叹,充满着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在这部作品首演后的第9天,柴可夫斯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有人说他死于霍乱,有人说他误饮毒水……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捷克最为接触的音乐家、作曲家。1841年9月8日生于捷克布拉格的一个小村庄,1904年5月1日逝于捷克布拉格。在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的帮助和指引下,德沃夏克完成了自己从一名艺术家到音乐大师的蜕变。1892年,德沃夏克远赴美国受聘于纽约国立音乐学院,并担任院长职务。也就是在这其间,德沃夏克创作了这部举世闻名的杰作《自新大陆》。笔者初次接触这部作品还是在少年学习钢琴时期,至今我仍然记得这部作品一些片断的简谱“3 5 51 6 53 5 1 6 5……”这是一篇美丽的乡愁,这是一封寄往故乡的家书。身处万里之外的美国,德沃夏克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那片美丽的波希米亚平原。相比于其它的交响乐,这部作品质朴、诚恳、优美并有着几分粗犷,来自黑人歌曲的素材在这里汇成甜美悠扬的旋律。聆听这部作品,你会发现许多你在生活中所熟知的音乐片断,它们就是来自这部美丽的乡愁。最终,德沃夏克忍受不了对故乡的眷恋而辞去了工作,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欣赏这部作品,我们推荐初入古典之门的朋友选择美国音乐家伦纳德波恩斯坦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现场录音版本,因为在这张唱片中您不但可以欣赏到这部《自新大陆》,而且还可以享受到德沃夏克经典的一组斯拉夫舞曲。

  马勒《大地之歌》

  马勒,又一位来自波希米亚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全名为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年7月7日生于捷克的卡里什捷,1911年5月18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年仅51岁。相比于其它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经历,马勒有着相当顺畅的生活,马勒有着一位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妻子艾尔玛,并有着一位可爱的女儿。但是不幸还是降临到了这个家庭,1907年,马勒的女儿因病去世,万分悲切的马勒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大地之歌》。这是一部由管弦乐伴奏,并交织着人声的交响曲,歌词是根据德文翻译的中国唐代诗集《中国之笛》改编而成,如第三乐章就是采用了诗仙李白的一首诗篇《瓷亭》(译诗名)。该交响曲共分为六个篇章,唱词全部采用我国唐代诗人的作品,有据可查的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等。马勒生前这部作品并没有进行公开的演出,知道马勒病逝后的1911年,这部被后人成为传世杰作的作品才在德国慕尼黑进行了首次演出。也就是在创作了这部作品之后,马勒的妻子因为长期无法得到处于狂热音乐创作状态的马勒的关爱,艾尔玛表示了自己想要离开的念头,如梦初醒的马勒这时才领悟到了妻子对自己的意义,一番努力之后,艾尔玛留在了马勒的身边。除去《大地之歌》以外,马勒还有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一部是《第二交响曲复活》以及首演时动用了1060人的庞大乐团,有着“千人交响”之称的《bE大调第八交响曲》。马勒是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代表,他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马勒又是新世纪音乐的引导者,正是他用崭新的音乐语言预示着20世纪欧洲音乐发展的方向。

  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西贝柳斯是幸福的,因为他得到了祖国人民的爱戴。西贝柳斯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91岁的高龄,这在欧美音乐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让西贝柳斯(JeanSilbelius)1865年12月8日生于芬兰的海梅林纳,1957年9月20日逝于芬兰赫尔辛基附近的艾诺拉,享年91岁,作为芬兰最伟大的音乐家,芬兰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西贝柳斯的作品有着北欧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内敛、素净、严肃、开朗、理性,犹如童话中的冰雪世界。也许你初次聆听西贝柳斯的作品会觉得难以入味,那凛冽中裹着几分严峻的风格很难让人有着心灵上的触动,但是当你真正的体会到作品深入所包含的热情和赤诚的时候,相信你的感动会难以自抑。其实对于芬兰甚至欧洲人民来说,西贝柳斯最为伟大的作品当数交响诗《芬兰颂》,这部描写了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不屈抗争的作品一直被作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在芬兰冰球队夺取世界冠军之后,激动的人们一致要求歌唱《芬兰颂》而不是芬兰国歌,由此可见这首音乐在芬兰人民心中的地位。

  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革命》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Dmitr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于莫斯科,终年69岁。同大多数的音乐家一样,肖斯塔科维奇在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1925年,年仅19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凭借着自己在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而取得了国际上的声誉。但是年亲人总要经历挫折,由于在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尝试采用现代派作曲手法而受到了公开的批评,但是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气馁,虽然在身心上经受着不公正的指责和粗暴的批评,他的内心却一直在思索着,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终于在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革命》。正如评论家所说的那样,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革命》与其说这首交响曲是一首极权政治底下的抗暴史诗,不如说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在铺天盖地的谣言中,消耗内在的自由生气所写出来的一部狂人日记。当中,我们尝到了血、喝足了泪听到震耳欲聋的控告和超现实的嘲讽,更感受到锥心的疼痛和几近无助的 呐喊,即使如此,稍纵即逝的乐观和希望,却不吝为我们开启一扇可以窥见那奶与蜜质地的窗户。

  其实,古典音乐就如同我们的唐诗宋词,不论在哪个时代去欣赏它,去品味它,都会领略到它所拥有的优美气质,感受到它所拥有的深邃思想。但是古典音乐也像唐诗宋词一样,现代社会需要它来美化生活,需要它来净化心灵,只是,再也不会看到有人抛弃白话文转而用心去吟诗颂词了。90年代初,一代大师波恩斯坦走了,去年,克莱伯走了,也许从此以后古典音乐只能停留在指挥家的指挥棒中,停留在音乐厅的琴弦上,停留在CD唱机的唱片里。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和谐的灵感大协奏曲。

  JS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

  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六首无伴奏大提琴协奏曲、歌德登堡变奏曲

  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

  亨德尔:皇家焰火、水上音乐、十二首大协奏曲、弥撒亚

  海顿:六首巴黎交响曲、十二首伦敦交响曲、太阳四重奏、“五度”“帝王”“云雀”四重奏、小号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1&2)

  莫扎特:交响曲:31巴黎,35哈夫纳,36林茨,38布拉格,39,40,41朱庇特

  协奏曲: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9,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5,26加冕,27,

  单簧管协奏曲、两首长笛协奏曲,四首圆号协奏曲,竖琴与长笛协奏曲,大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

  室内乐:“海顿”四重奏,竖笛五重奏,两首弦乐五重奏

  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

  贝多芬:交响曲:3英雄、5命运、6田园、7、9合唱

  钢琴协奏曲:4,5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

  奏鸣曲:钢琴:月光、悲怆、暴风雨、黎明、热情

  小提琴:春天、克鲁采

  钢琴三重奏:鬼魂、大公

  歌剧:费岱里奥,戏剧配乐:埃格蒙特

  庄严弥撒

  舒伯特:交响曲:8未完成,9伟大

  艺术歌曲、室内乐等

  肖邦:第一、二钢琴协奏曲,19首夜曲、17首波罗内茨、B小调钢琴奏鸣曲、17首圆舞曲、第1、2叙事曲等

  门德尔松:交响曲:3苏格兰、4意大利

  协奏曲:钢琴:1、2,小提琴:E小调协奏曲

  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序曲:芬格尔洞窟

  48首无词歌

  舒曼:交响曲:1春天、3莱茵、4, A小调钢琴协奏曲

  童年情景组曲、艺术歌曲等

  伯辽茨:幻想交响曲、安魂曲、罗密噢与朱丽叶、浮士德的沉沦

  李斯特:19首匈牙利狂想曲,第1、2钢琴协奏曲,13首交响诗

  勃拉姆斯:4首交响曲,匈牙利舞曲21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斯拉夫舞曲16首,黑人四重奏

  德彪西:大海交响组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印象集

  拉威尔:波罗来舞曲,鹅妈妈组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34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