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德沃夏克生平经历以及幽默曲(第七首)的介绍和成曲过程

求德沃夏克生平经历以及幽默曲(第七首)的介绍和成曲过程,第1张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 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于捷克尼拉哈基维克。布拉格风琴学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担任圣亚德伯教堂风琴师。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获得作曲家地位。后经李斯特,布拉姆斯诸名作曲家之推荐,遍及全欧。一八九二年,出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其间,他采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写成新世界交响曲等杰作。回国以后,被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风症逝于布拉格,享年六十二岁。

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响曲九首(已发表五首),交响诗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变奏曲,捷克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回旋曲等,室内乐弦乐六重奏(A大调),弦乐五重奏(G大调,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A大调),弦乐四重奏八首,钢琴四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四首,钢琴[幽默曲]最为著名,[苏格蓝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东宁,德沃夏克,生于波西米亚之尼拉哈基维克(NELAHOZEVES);其父为客栈老板。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风琴学校。

1859:风琴学校毕业,发表第一号作品。

1865:创作C小调[兹洛尼斯之钟声]交响曲。

1870:发表[悲剧](TRAGIC)序曲及B大调弦乐合奏夜想曲。

1873:发表清唱剧(HYMNUS),一鸣惊人,完成降E大调交响曲,及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结婚。

1874:获得奥国政府之作曲奖,发表A小调狂想曲,及未编号的D小调交响曲。

1875:完成弦乐合奏E大调小夜曲。

1876:发表G小调钢琴协奏曲。

1877:发表交响变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调小夜曲等作品,并开始为[圣母悼歌]谱曲。

1879:完成D大调[捷克]组曲,狂欢节进行曲,降E大调波阑舞曲,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发表第一号D大调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1882:发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剧[圣母悼歌]在英国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国,三月十三日在伦顿阿而伯大厦指挥他的[圣母悼歌];发表神剧[鬼之新娘]。

1885:获得在波希米亚维索卡地方的遗产。

1886:发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号F大调交响曲。

1889:完成第四号G大调交响曲。

1891:五十大庆,接受剑桥大学及布拉格大学授与之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现乐[狂欢节]及[自然界],[宁静的深林]与[回旋曲]等作品,并开始创作[奥泰罗序曲]。

1892:发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亚弦乐四重奏,及[奥泰罗]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之职。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并于十二月十五日在纽约第一次公演。

1895: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896: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妇](THE MIDDAY WITCH)[金纺车](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鸽](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响诗。

1897:发表交响诗[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庆,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之职,成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议员。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国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爱情故事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带着拿到手不久的屠户行会颁发的熟练工人证书离开家庭前往布拉格学习音乐。他的老师费了老大的劲才说服他父亲准许德沃夏克从事音乐,虽然没有人敢断定一个屠户世家出身的小学徒会在这方面取得什么前途。在家人看来,他懂一点提琴演奏(还是跟父亲学的),喜欢哼些波西米亚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艰难,他一面在学校听课,一面在一个小乐团里当中提琴手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毕业了,继续从事中提琴手这样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他有时会写一些波尔卡舞曲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但是没人认真对待他们。他混迹于布拉格的大小剧院,那时正是斯梅塔纳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波西米亚民族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捷克民族音乐也逐渐从德奥音乐的阴影下脱胎而出,年轻的德沃夏克注视着这一切。

    

  1865年,故事开始。一个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请德沃夏克来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当音乐家庭教师,大女儿叫Josefina,16岁,小女儿叫Anna,11岁。几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爱上了姐姐。

      

  他被拒绝了。

      

  难过的小伙子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献给Josefina,歌词来自捷克诗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诗《柏树》(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后德沃夏克在将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时候这样对出版商说到。

      

  Josefina很喜欢那些歌,可是她不爱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恋的沼泽里挣扎了很久,直到几年后才能平静的接受结果。他开始和妹妹Anna恋爱,随着他在学院里找到了教职,他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对民间音乐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个民族意识苏醒的时代里。他创作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亚同胞中赢得了强烈反响,这次成功鼓励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后的德沃夏克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创作的《摩拉维亚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评,旋即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提携。出版商建议他写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的作品,于是他创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风靡欧洲,他逐渐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身份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参加了Josefina的婚礼。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赋便体现于他对包括波西米亚人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据Adolf Heyduk的《吉普赛诗篇》创作了八首吉普赛之歌,这代表了他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的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一直传唱至今。更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当他在1892年举家来到美国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后,立刻投入极大的热情研究美国本土的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伟大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乐生涯最辉煌的顶点。

      

  然而他未必特别快乐。他思乡,捷克的空气和土地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想念家乡的每一个朋友,还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频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丽的维索卡花园逗留了很久,在这里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当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时候,似乎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国之行的最后一年,在纽约他开始创作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他想起了当年送给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钟爱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个旋律写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作为副部主题,后来又在第三乐章的末尾再现了这支旋律。当首演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试图在尾声里插入一个华彩的时候,德沃夏克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个月之后,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没写出过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写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剧。1904年他在一场脑中风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并不像一位大艺术家,倒更像是个慈祥的老工人。人们常常说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乐家里少数几位并不神经质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静美满,在他和Anna的银婚纪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儿Otilie嫁给了他最好的学生Josef Suk。通过史料我们知道,他一生都忠于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样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没忘记过Josefina,那个他24岁时爱上的女孩子。

  •古希腊弦乐与管弦的代表:里拉和拉夫洛斯。神崇拜联系: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

  里拉琴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作重要的是基萨拉琴。

  •古希腊时期的音阶排列方式是四音列

  •中世纪基督教的礼仪活动分:日课、弥撒 两大类。

  •纽姆谱在11世纪规多创立有线记谱法,即四线谱。

  记谱法的演进:24个希腊文字母——纽姆谱——有线记谱——五线谱

  13世纪德国的佛兰科在《定量歌曲艺术》中提出定量记谱法。

  •早期复调的音乐类型: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华丽奥尔加农,迪斯康特,

  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简单歌曲)

  •古艺术乐派两位代表人物:莱奥南二声部奥尔加农《哈利路亚免除我罪的羔羊》

  佩罗坦四声部奥尔加农

  •13世纪复调发展的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的形成。二是记谱法的发展。

  •新艺术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一般指14世纪的浮雕音乐,与意指13世纪的复调音乐的“古艺术”是相对而言的。特征:是这一世纪大量的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

  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这导致了作曲

  技巧和音乐形式的一系列变化。

  •新艺术的代表人物:(法)马肖 和(意)兰迪尼。

  •音乐的中世纪时期:中外音乐史学家大多从文化史角度将公元5世纪至公元14、15世纪

  之交定为“中世纪”

  •罗马乐派:帕莱斯特利那《马切尔洛斯教皇弥撒曲》。

  威尼斯乐派:G加布里艾利(现代配器法之父)。

  弗兰德乐派:拉絮斯《回声》是中世纪以来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

  •第一部调性和声语言完全成熟的音乐作品由(意)科雷利创作,(法)拉莫首次作出解释。代表作是《和声学》

  •歌剧的最直接来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最早的歌剧是由佩里作曲的《达芙妮》。特征:以本希腊神话为基础

  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佩里作曲,利努契尼做脚本的《尤丽狄茜》

  •中世纪音乐风格:宗教音乐,世俗音乐,宗教加世俗音乐

  •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蒙特维尔第的《奥菲欧》

  •第一部清唱剧是(罗马)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于1600年2月上演。是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被史学界称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第一个歌剧院:1637年 圣卡西亚诺剧院。

  •“文艺复兴”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

  •勃艮第时期音乐成就:确立了大型宗教音乐体裁——弥撒曲。

  •拉絮斯《回声》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 牧歌

  •两类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击弦古钢琴。两种古钢琴:羽管键琴、楔槌键琴。

  法国键盘代表人物是:库普兰

  •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新的调式被广泛使用,后来直接影响到大小调的产生

  分别是:爱奥利亚调式 和 意奥尼业调式。

  •早期复调音乐的类型: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第斯康特。

  •大小调:大小调的调性体系的发展过程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在巴罗克时期趋于成熟。

  •巴罗克时期的协奏曲有三大类: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乐队协奏曲。

  代表人物:作曲家(意)维瓦尔第。代表作:《四季》

  •亨德尔:器乐作品《水上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

  清唱剧作品《弥赛亚》 《以色列人在埃及》

  •格鲁克歌剧的改革:原则:音乐服从于诗的需要

  •维也纳新古典乐派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莫扎特:意大利正歌剧《克里特五伊多美纽》《狄托的仁慈》

  喜歌剧:《开罗的鹅》《受骗的丈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

  德奥歌唱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后宫诱逃》《魔笛》

  •曼海姆乐派:作品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音声部的线条十分突出,

  乐队织体清晰透明。

  •19世纪民族和浪漫主义的共同点: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发生强烈的兴趣。

  •韦伯的《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

  • 《翁迪妮》又译《水妖》,霍夫曼的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

  •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以声乐作品最为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鱼》《小夜曲》

  《摇篮曲》《圣母颂》。

  •肖邦:“钢琴诗人”

  音乐特点:既刚强、豪迈,又有细腻、柔美的是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

  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 “固定乐思”:柏辽兹 “无词歌”:门德尔松

  “钢琴诗人”:肖邦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交响诗”: 李斯特 “圆舞曲之父”:老施特劳斯

  “乐剧”: 瓦格纳 “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

  •威尔第:第一部歌剧《奥贝托》 ,最后一部《感恩赞》 。《纳布科》使他重新振作

  另外还有《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依达》《奥赛罗》

  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

  《终身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

  《纽约堡的名歌手》《波西法尔》等。 另外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

  •格林卡:贡献:他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赶上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准,为俄罗斯艺术音乐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

  作品: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 第二部《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创作特点:第一部歌剧《伊~》奠定了民族爱国主义历史歌剧的类型。

  第二部《鲁~》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

  •五人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庄严序曲)

  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

  •斯美塔那:交响诗《伏尔塔瓦》

  •德奥夏克:《斯拉夫舞曲》《自新世界》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被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

  •西贝柳斯:《芬兰颂》

  •印象派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圣一桑斯《动物狂欢节》 副列《安魂曲》

  德彪西《月光》 拉威尔《包列罗》

  •意大利歌剧: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列昂卡沃罗《丑角》

  •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 《托斯卡》 《蝴蝶夫人》 《图兰朵》

  •表现主义音乐: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和《和声学》

  •新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

  •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匈)巴托克(波)席曼诺夫斯基(捷)亚那切克(美)科普兰格什温

  •巴托克:20世纪最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为匈牙利音乐打开了新的局面,

  也是20世纪站在现代音乐前列的少数几位追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序列音乐:梅西昂 •偶然音乐:凯奇

  •巴赫:(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数是路德派宗教音乐。两部受难乐。

  (2)器乐方面,《平均律钢琴曲》(被后人誉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

  《法国组曲》 《英国组曲》 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

  1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公元六世纪产生于罗马教会,形成于8,9世纪,以教皇格里高利命名的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又被称为“素歌”。

  基本特征:(1)无伴奏纯人声(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2)唱词用拉丁文。(3)唱词内容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4)节奏按语言的格律划分,无明显节拍特征。(5)音乐风格古朴肃穆,音调平稳,以极进和三度跳进为主(6)音域较窄(7)旋律吸取古代东方,古希腊和当时民间旋律的特点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上。(8)格里高利圣咏可分为宣叙性和旋律性两种,后者与包括音节式,纽姆式和花唱式三种形式,歌唱方式有独唱,齐唱,交替演唱和应答演唱。

  意义:它不仅是基督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复调音乐的传统,汇编的大量音乐歌曲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在西方音乐历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德国“众赞歌“的意义

  定位:16世纪经德国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赞美诗。

  代表作:《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

  特征:1、把拉丁语改为德语

  2、把散文式的歌词改为有韵律的诗歌。

  3、旋律方面借用了许多民间曲调。

  4、织体方面把复调体改为了和声体。

  5、把唱诗班唱改为了会众同唱赞美诗。

  3通奏低音

  定义:是一种不同于文艺复兴复调织体的主调和声织体,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高音声部旋律和低音,这个独立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故称“通奏低音”,作曲家在低音旁用数字标出该音在和旋中的位置,演奏者根据标识即兴的把和声填上去,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乐器演奏,而键盘乐器琉特琴则填充和声,由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和装饰不同。处理也不同。

  意义:通奏低音流行了一百余年之久,因此,巴洛克时期也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通奏低音是巴洛克的标志性特征,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使大小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了教会调式时代。

  一、古希腊历史阶段音乐特点

  1织体方面:属于单音乐,以和声为主,乐器种类虽然较多,但主要用于伴奏,附属于和声。

  2表演形式方面,把诗歌乐舞结合起来,集作诗,作曲,歌唱和伴奏于一身。

  3与宗教密切相关,基督教的诞生对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乐理与音乐美学达到相当高度。 5古希腊的悲喜剧是后世西方戏剧发展的团体。

  二、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的不同?

  1罗马人擅长征战,打仗,崇尚武力,权威,纪律,其文化特征缺乏古希腊文化那种充满艺术情调的高雅品格2音乐在罗马的风行与罗马历代的许多君王热衷于此有关。

  3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 4除了社会音乐活动外,家庭音乐也一时蔚然成风。

  5与古希腊音乐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

  6古罗马音乐在其精神的健康方面已无法同古希腊相比。

  三、中世纪音乐的特点

  1、整个中世纪以格里高利圣咏为音乐活动的中心

  2、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部音乐发展的最高峰。

  3、由单音音乐发展到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最后向世俗化发展。

  4、音乐是宗教文化和生活的组成部分,教会统治并创造了各类艺术的精华,现代音乐的

  调式,和声,乐理,记谱和音乐学院的建立都与教会有关。

  5、中世纪后期,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并存,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

  6、以声乐为主,器乐附属于声乐。

  四、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综述

  1、题材上表现为肯定人生,赞美大自然等和中世纪不同的内容。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与世俗音乐的分野开始模糊,宗教音乐更加复杂和完善,

  向世俗化发展。

  3、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复调音乐进入黄金时代,在帕莱斯特利那和拉絮斯等人的推动下,

  纯声乐艺术达到高峰。

  4、出现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器乐题材。

  5、世俗音乐得到发展,有牧歌等许多新题材的出现。

  五、“两种常规”

  是蒙特维尔第的思想,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为“第二常规”,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第二常规”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第一常规”,“第二常规”的意思

  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第一常规”,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蒙特威尔第自己的新的作曲手法为“第二常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六、歌剧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

  2、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剧,神秘剧。奇迹剧,田园剧为歌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4、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5、歌剧于16世纪末最终产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撒。

  七、康塔塔与清唱剧,及其区别

  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赋予戏剧性,史诗性,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序曲等,只唱不演,以《圣经》为主要内容。

  康塔塔:包括宣叙调,咏叹调,序曲等,规格小,内容简单,重抒情。

  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区别:

  联系:1、都是巴洛克时期与歌剧同时产生的大型声乐套曲。

  2、以声乐为主,主要有合唱,独唱,重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3、无化妆,布景,动作,道具,舞美等。

  4、同属主调音乐范畴。

  区别:康塔塔规模较小,偏重于抒情,题材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清唱剧又名神

  剧,规模较大,偏重于史诗性,题材一定是宗教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的奇迹

  剧,17世纪中期以后,受难乐发展出属于清唱剧式的新类型。

  八、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1、 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大众。

  2、 音乐创作主要采用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和声与旋律的对应,建立起了“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 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的原则,主题鲜明,乐剧简洁,音乐优美,简单均衡。

  4、 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的主题摸进发展。

  5、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代替,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确。

  6、 追求可观的美,拓展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 音乐重心移到新的器乐题材—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九、格鲁克歌剧改革

  1、 格鲁克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而确立的

  2、 要求音乐服从于诗歌,是格鲁克歌剧创作的原则

  3、 格鲁克的歌剧以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

  4、 格鲁克是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过去歌剧常用的“清宣叙调”

  5、 格鲁克的乐队吸取了18世纪管弦乐曲已取得的成果,以乐队各声部明确的记谱代替了数字低音手法。

  十、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

  “奏鸣曲”是指18世纪逐渐形成的“奏鸣曲”题材,有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在调性,

  情感,速度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内在联系关系。

  “奏鸣曲式”是指“奏鸣曲”题材内部所采用的结构曲式,当第一乐章采用时,常被称为“奏

  鸣曲式快板”,其他乐章也常使用奏鸣曲式和其他曲式。

  十一、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1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2歌剧《福德里奥》

  3奏鸣曲:第十四奏鸣曲《月光》 4协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5室内乐:16部弦乐四重奏 6声乐作品: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至远方的爱人》

  艺术成就:1动机:将高度浓缩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面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动机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从《第三交响乐》开始,将谐谑曲引入交响曲的第三乐章,《第九交响乐》。

  2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奏鸣曲结构上作出重大贡献。

  3创作风格:音乐表现方面;时代的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他的规律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

  4以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和声的不协和与调式的不稳定。

  十二、那不勒斯歌剧的特征(也是正歌剧的特征)

  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是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在18世纪被定型为“正歌剧”

  2代表人物及作品:斯卡拉蒂《泰奥多拉》

  3特点:(1)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

  喜剧,性的幕间剧,由具个性的序曲开场,宣叙调和反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

  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是干念式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

  用通奏低音来伴奏,二是带伴奏的宣叙调,他善于表达复杂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

  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反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

  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ala e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反始”之意,并在结

  尾处标记fine

  十三、A斯卡拉蒂对歌剧的贡献

  1、 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

  2、 代表作《格里塞尔达》《皮罗和黛眉特廖》《十人团的垮台》最著名

  3、 艺术成就:(1)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2)首创了反始咏叹调,干念式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3)确立了“快—慢—快”的那不勒斯歌剧序曲三段形式,成为交响曲先声(4)创用了巴洛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圆号等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 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于捷克尼拉哈基维克。布拉格风琴学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担任圣亚德伯教堂风琴师。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获得作曲家地位。后经李斯特,布拉姆斯诸名作曲家之推荐,遍及全欧。一八九二年,出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其间,他采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写成新世界交响曲等杰作。回国以后,被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风症逝于布拉格,享年六十二岁。

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响曲九首(已发表五首),交响诗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变奏曲,捷克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回旋曲等,室内乐弦乐六重奏(A大调),弦乐五重奏(G大调,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A大调),弦乐四重奏八首,钢琴四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四首,钢琴[幽默曲]最为著名,[苏格蓝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东宁,德沃夏克,生于波西米亚之尼拉哈基维克(NELAHOZEVES);其父为客栈老板。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风琴学校。

1859:风琴学校毕业,发表第一号作品。

1865:创作C小调[兹洛尼斯之钟声]交响曲。

1870:发表[悲剧](TRAGIC)序曲及B大调弦乐合奏夜想曲。

1873:发表清唱剧(HYMNUS),一鸣惊人,完成降E大调交响曲,及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结婚。

1874:获得奥国政府之作曲奖,发表A小调狂想曲,及未编号的D小调交响曲。

1875:完成弦乐合奏E大调小夜曲。

1876:发表G小调钢琴协奏曲。

1877:发表交响变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调小夜曲等作品,并开始为[圣母悼歌]谱曲。

1879:完成D大调[捷克]组曲,狂欢节进行曲,降E大调波阑舞曲,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发表第一号D大调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1882:发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剧[圣母悼歌]在英国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国,三月十三日在伦顿阿而伯大厦指挥他的[圣母悼歌];发表神剧[鬼之新娘]。

1885:获得在波希米亚维索卡地方的遗产。

1886:发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号F大调交响曲。

1889:完成第四号G大调交响曲。

1891:五十大庆,接受剑桥大学及布拉格大学授与之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现乐[狂欢节]及[自然界],[宁静的深林]与[回旋曲]等作品,并开始创作[奥泰罗序曲]。

1892:发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亚弦乐四重奏,及[奥泰罗]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之职。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并于十二月十五日在纽约第一次公演。

1895: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896: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妇](THE MIDDAY WITCH)[金纺车](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鸽](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响诗。

1897:发表交响诗[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庆,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之职,成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议员。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国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爱情故事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带着拿到手不久的屠户行会颁发的熟练工人证书离开家庭前往布拉格学习音乐。他的老师费了老大的劲才说服他父亲准许德沃夏克从事音乐,虽然没有人敢断定一个屠户世家出身的小学徒会在这方面取得什么前途。在家人看来,他懂一点提琴演奏(还是跟父亲学的),喜欢哼些波西米亚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艰难,他一面在学校听课,一面在一个小乐团里当中提琴手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毕业了,继续从事中提琴手这样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他有时会写一些波尔卡舞曲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但是没人认真对待他们。他混迹于布拉格的大小剧院,那时正是斯梅塔纳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波西米亚民族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捷克民族音乐也逐渐从德奥音乐的阴影下脱胎而出,年轻的德沃夏克注视着这一切。

    

  1865年,故事开始。一个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请德沃夏克来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当音乐家庭教师,大女儿叫Josefina,16岁,小女儿叫Anna,11岁。几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爱上了姐姐。

      

  他被拒绝了。

      

  难过的小伙子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献给Josefina,歌词来自捷克诗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诗《柏树》(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后德沃夏克在将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时候这样对出版商说到。

      

  Josefina很喜欢那些歌,可是她不爱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恋的沼泽里挣扎了很久,直到几年后才能平静的接受结果。他开始和妹妹Anna恋爱,随着他在学院里找到了教职,他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对民间音乐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个民族意识苏醒的时代里。他创作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亚同胞中赢得了强烈反响,这次成功鼓励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后的德沃夏克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创作的《摩拉维亚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评,旋即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提携。出版商建议他写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的作品,于是他创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风靡欧洲,他逐渐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身份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参加了Josefina的婚礼。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赋便体现于他对包括波西米亚人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据Adolf Heyduk的《吉普赛诗篇》创作了八首吉普赛之歌,这代表了他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的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一直传唱至今。更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当他在1892年举家来到美国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后,立刻投入极大的热情研究美国本土的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伟大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乐生涯最辉煌的顶点。

      

  然而他未必特别快乐。他思乡,捷克的空气和土地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想念家乡的每一个朋友,还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频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丽的维索卡花园逗留了很久,在这里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当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时候,似乎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国之行的最后一年,在纽约他开始创作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他想起了当年送给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钟爱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个旋律写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作为副部主题,后来又在第三乐章的末尾再现了这支旋律。当首演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试图在尾声里插入一个华彩的时候,德沃夏克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个月之后,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没写出过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写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剧。1904年他在一场脑中风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并不像一位大艺术家,倒更像是个慈祥的老工人。人们常常说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乐家里少数几位并不神经质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静美满,在他和Anna的银婚纪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儿Otilie嫁给了他最好的学生Josef Suk。通过史料我们知道,他一生都忠于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样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没忘记过Josefina,那个他24岁时爱上的女孩子。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 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 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 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 《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还与汉斯·里希特、汉斯·封·彪罗、柴科夫斯基等人 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 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回国后, 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 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一、一个成功者的奋斗历程 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来到纽约音乐学院当教师了!他给美国他最丰富的音乐天资, 美国则以它最好的东西回敬他。他就是波希米亚人德沃夏克。他的生活读起来简直就是一部为成功 而斗争的故事书。 德沃夏克1841年出生于波希米亚一个叫米尔豪森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客店和肉店的 老板,他自己则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养家。但是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他们不但在劳动时欢唱,而且往往在星期日做完礼拜后就开始唱歌和跳舞,这样不停地持续下去直到 第二天早晨。这里的四十多种波希米亚民族舞蹈足够他们尽兴的。这种熏陶早已使祖国的民间音乐成为 他身体的一部分了。 波希米亚的学校里设有音乐课,所以德沃夏克在十四岁时就已经学会唱歌、弹风琴、钢琴和 拉小提琴了。这时他参加了在假日为婚礼演奏的村庄管弦乐队。父亲仍然动员他放弃音乐, 为了劝他的父亲改变主意,安东尼为村庄管弦乐队作了一首波尔卡舞曲。但是他不知道小号是移调乐器 (即从谱子上写的调子移到一个不同的调子上去弹奏的乐器),可想而知这首曲子是怎样的演奏效果。 于是他只能又回到了那个小客店兼卖肉的铺子。 他是如此不愉快,以致一年后,父亲终于同意他离开家乡到布拉格的一个风琴学校去学习。 他没有钱维持生活,只好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平时则随一个管弦乐队到旅馆里去演奏。他在这里学到了 不同乐器的运用和如何使它们的音色匀融在一起。但仅仅是这些,除了教堂音乐和餐馆里的低劣的 流行曲调之外,他很少有机会听别的乐西。有时他只得央求一个交响乐队的定音鼓手让他蜷缩在 鼓后听一回音乐会。一次,他终于有机会花四分钱听《自由射手》,但他却连四分钱也没有。 那风琴学校是一个发霉的、满是灰尘的地方,除了乐理和一些规则之外,没有教多少东西。他买不起 任何大作品的乐谱,而且那里也没有任何他能用的图书馆。这样,当他二十岁毕业时,他仍然对 贝多芬的交响曲知之不多。 但好日子还是来到了。在小小的波希米亚,正象在那些较大的国家里一样,也有全国的音乐运动, 它的领袖是今天仍然流行的欢快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的作者斯美塔纳。他是国家歌剧院的指挥, 德沃夏克因此在那管弦乐队里获得了一个位置。斯美塔纳对他很和善,把所有的伟大杰作的谱子 都借给他,并鼓励他作曲。 在此后的十年间,德沃夏克尝试着作歌剧、交响曲和各种音乐。但他认为这些作品都不够好, 所以把它们全撕碎了。他的勇气和耐心逐渐得到了报偿。在重写了三次以后,他的一出歌剧成功了。 等他到美国去的时候,他已经做为那些美妙的“斯拉夫舞曲”的作者而在全世界闻名了。 二、德沃夏克与美国 这位一直热爱着他自己国家的古老民间舞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一度喜欢起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音乐以及斯蒂芬·福斯特的简单歌曲——这类新的民间音乐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是以 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的伴奏与和弦为基础的。 德沃夏克并不是象他的风琴学校的老头们那样学究气十足的教授,他除了教音乐的规则之外, 还力图教它的精神。他认为那些年轻的美国音乐家们力图模仿欧洲音乐,做得太过分了。德沃夏克觉得 他们应当从自己的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中给自己的国家创造出一种民族音乐。为了向他们表明 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写了他那部伟大的交响曲《自新大陆》。 《自新大陆》可以说是所有交响曲中最伟大的几部之一。德沃夏克并不只是抄袭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主题,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启发,创作出了自己的主题。在第一和第三乐章的欢快的曲调 的闪现中,我们甚至可以不时瞥见美国移民者们朝气蓬勃的谷库舞和碾米时闲谈的景象。 第二乐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也许是所有交响乐中最动人的旋律,它表现了黑人灵歌的精神, 当人们唱“念故乡”这句歌词的时候往往也把它唱得象一首灵歌。

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片段1)。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回答者:gm151617 - 魔法师 四级 12-27 17:21

德沃夏克出身寒微,自小活跃于村中教会或民间的音乐活动,其间吸收草根音乐土壤,决定了他毕生的音乐风格。然而令德沃夏克扎实地掌握管弦乐的言语和技法是他在布拉格歌剧院司职首席中提琴的9年(1863-1872)。这项履历在各大古典作曲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这9个乐季中,德氏不仅只涉猎从莫扎特到罗西尼的歌剧演奏,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身经历著名指挥或作曲家本人在诠释作品时的个人秘方。这包括歌剧音乐总监斯美塔纳和名震一时的瓦格纳。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亦曾指导过这个乐队首演他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首访布拉格,亲自指挥他的第五交响曲,在座的德沃夏克受到极大的启发。近年有研究称德氏在此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在风格和结构均直接受柴五的影响。两位大作曲家互相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柴氏听过德氏为首次见面而精心挑选的a小调钢琴五重奏演出后,激动非常,宣称“德沃夏克”是我所非常敬爱的。

众所周知,新世界交响曲写于德沃夏克在美国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1892-95)。不说不知,德氏有不少个人癖好,例如养鸽子和看火车在路轨上飞驰。堂堂院长一方面经常跑到中央公署看鸽子而对其体质摇头叹息外,还常到火车总站观看车流。后因新例不让非持票者逗留而被迫转到码头看船。自此他每日看报都必先翻到船程表,看看有哪条船往返欧陆彼岸,因此而渐渐染上沉重的思乡病,在岸边常泪流披面。“你要写一首交响曲来舒解你的思乡之情啊!”音乐学院董事长舒尔伯太太提议说。新世界交响曲便是这首解愁之作。

在美国的三年给德氏无尽的灵感和题材,不少还是大自然的声音。有记载指作曲家见到雄伟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沉默约五分钟后惊叹道:“这简直是一首b小调的交响曲!”这极可能是后来在伦敦首演、同样是B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灵感之源。

就连鸟鸣也逃不过德氏天才横溢的艺术触觉。他14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F大调第十二号“美国”的第三乐章重奏的主旋律,便是他在衣阿华州渡假晨曦漫步时在树林中听到完完本本的鸟啼声。但机关报世界优美的生活并未舒缓作曲家“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情。三年合约完成二话未说跳上轮船就走。从此离开了这块新陆。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0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