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Potter入学时间

Harry Potter入学时间,第1张

肖恩·比格斯塔夫 本名: Sean Biggerstaff

生日: 1983 / 3 /15

星座: 双鱼

出生地: 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

演出背景:Sean 从五岁开始就有了表演经验。他曾经在英国的国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在那时,他被Alan Rickman发掘,在1997年时,Sean演出了他第一部**,由他的经纪人Alan导演的"The Winter Guest"他在剧中饰演Tom。在他16岁时,他组了一个乐团,叫"Crambo"。他在里面担任主唱和吉他手。在那时,Sean 疯狂的迷恋Areosmith的主唱Stephen Tyler,还曾经想过报名当他的舞者。在1996年时,他还演出了1部电视影集 "The Crowd Road" 他在剧中饰演Young Darren但这些都还不及他所参与演出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所给他的影响来的大。Sean饰演剧中的Oliver Wood(奥利佛木透)这个角色也是由他的经记人Alan推荐给导演的而Alan就是剧中的Pro Snape(石内卜教授)。

父亲是消防员,母亲是社区教育工作者。他喜欢听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七岁时就决定以表演为生,在当地剧团度过了五年时光。十岁时候演出了《麦克白》中迈克达夫之子一角,这是他的第一个角色,后来他加入了“苏格兰青年剧院”,在那里一呆就是六年。1997年艾伦·里克曼在拍摄《冬天的访客》时,到他所在的剧院挑选角色,挑中了他出言片中汤姆一角,证实这次演出经历,为他铺平了通往《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道路。当肖恩求助于里克曼为自己寻找演艺经纪人的时候,里克曼把自己的经纪人介绍给了肖恩,并在他爱丁堡的公寓里安排见面。一周后,肖恩便成功获得了去《哈利·波特》面试的机会。而且,肖恩出演的系列真人短片《超市夜未眠》还入围了第78届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奖。

名称: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 )

生日:1989年7月23日

星座:狮子座

喜欢搞些小恶作剧,有一次他偷偷修改了Robbie Coltrane(海格的扮演者)的移动电话 结果Robbie发现他的电话信息都变成了土耳其语

养着两只伯德梗(犬类)Binka和Nugget

8岁的时候曾试着第一次读哈利波特原著 结果没有完成 直到他成了哈利波特时才算读完

从没完整的看过巴拿马裁缝,尽管是他出演的

就读于一所男子私立学校

最喜欢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愿意玩PSP和听音乐,尤其喜欢U2和REM和性手枪乐队,还喜欢踢足球

红辣椒乐队的歌迷并在2004年参加了他们的演唱会

2002年2月他获得英国Variety Club的最佳新进艺人提名并最终获得该奖项

为了表彰他在哈利波特中的出色表现 2002年Variety Club颁个他James Carreras奖

12 angry men(12怒汉)是他看过的第一部黑白**也是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

哈利波特**的角色经纪人是Daniel父亲的朋友,当他为寻找哈利的扮演者而发愁的时候见到了Daniel,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试镜,拍摄,世人皆知!!

2004年2月,英国太阳报把他列为全国第三富有的年轻人(13到19岁),据说他收入达到500万英镑

他是Gary Oldman(阿兹卡班囚徒中Sirius Black的扮演者)的影迷并且也是英超球队富勒姆队的球迷 会弹电吉他,正在学习贝司吉他

中文名:艾玛·沃特森

全名: 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

昵称: Em

生日: 1990/4/15

星座:白羊

1,她说她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在看到**中自己的形象时尤甚。

2,她喜欢做平平常常的事,去平平常常的地方玩。她在家里不喜欢被人看作一个明星。她只有在每次的首映式上才感到自己是个公众人物,其余时间她只想让大家把她当个普通人看待。

3,她很爱运动,特别喜欢滑雪和曲棍球。但她不喜欢备考赶工。

4,她讨厌那些说她爱上Daniel的人,也讨厌传她和Rupert或Tom绯闻的人。

5,她写东西的时候总习惯咬自己的舌尖。

6,她觉得赫敏是个喋喋不休的人,而她要演绎这点很难。可能对Emma来说,学小把戏这类的活儿只是开头难,学会就好了;而要演赫敏必须得每时每刻很快地说话,这是件苦差事。

7,她觉得花束是最好的礼物。小伙子们为了获得她的注意,最好送花给她。

8,Emma惯用右手,不过她还是把手表戴在右手上。

9,任何有朱莉亚·罗伯茨的**她都百看不厌。

10,Emma不知道什么能真正打动她的心。

希望在圣诞节得到更多衣服

2006年,Emma在GCSE的考试中通过了10门,包括8个A和2个A Emma所取得的成绩简直就是赫敏在她的OWLs考试中的真实写照!

16岁的艾玛·沃特森(在哈利·波特中饰 赫敏·格兰杰)再次出色地扮演了好心的书呆子赫敏·格兰杰,一个刚开始对除了书之外的其他东西不感兴趣的角色。

在第一部哈利·波特系列影片中扮演赫敏是艾玛的首次职业演出,尽管她从很小就表现出了天赋。

她扮演赫敏的出色表现已经为艾玛在全球赢得了大量的影迷。两年前,她凭《哈利·波特与密室》及《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获得了美国在线最佳女配角奖。她还因《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被《完全**》杂志的读者选为最佳新人。

艾玛继续在拍片的同时处理好学业,她还热衷于冰球、无挡板篮球、网球和跑圈子比赛,并且是一位出色的田径运动员。她还是位艺术学者,在片厂里面有着最华丽最有创意的化妆间。她的其他爱好包括和朋友家庭聚会、旅游、跳舞(街头爵士、街舞、莎莎舞和她的角色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跳的交谊舞)和唱歌。

名字:Tom Felton

全名:Tom Thomas Andrew Felton(汤姆·托马斯·安德鲁·费尔顿)

生日:1987年9月22日

星座:处女座

TOM开始演戏是在他8岁那年他的家庭有一个朋友是演员,那个演员发现小TOM的表演天赋之后介绍他进入演艺界接着TOM与经纪人见了面,两个星期后,他打败了其他400多去试镜的男孩子成功的获得角色并到国外拍戏从此他的演戏生涯开始

唱歌方面:他7岁时被选入教堂唱诗班,在学校里也参加了4个合唱团还被选为Guildford Cathedral Choir(吉尔福德大教堂唱诗班,吉尔福德是萨里郡的首府,相当于省的省会)

补充一下他出演过的**

"Home Farm Twins" (1999) TV Series Adam Baker (2005)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2001) Draco Malfoy 德拉科·马尔福

Second Sight《重见光明》: Hide and Seek (2000) (TV) Thomas Ingham

Anna and the King (1999) Louis Leonowens 《安娜与国王》(Anna and the King,扮演Anna的儿子Louis,这部**主演是周润发……讲的是泰国国王和英国女人谈恋爱的故事)

Second Sight 《重见光明》(1999) (TV) Thomas

The Borrowers 《寄居大侠》(1997) Peagreen Clock

The Disappeared《失踪》(1997)(后来的吧)

声明:er……来自官网,也不可能有授权(除非我去跟Tom要-v-|||)实在不行93了吧

《Emma of Lulworth Cove》《卢沃斯湾的艾玛》(2009 )

13 Hours《13小时》Gary(2009)

拍过的电视剧:

1《爬虫》 角色:James

2《预见力》 角色:Thomas Ingham

演出的广播剧:

1《巫师耳西亚》 角色:Loeth

2《致每个人》 角色:Hercules

中文名: 理查德·哈里斯(头两部的邓布利多)

英文名: Richard Harris

性 别: 男

生 日: 1930-10-01

角 色:导演,演员,编剧

他是一名磨房老板的儿子,长大后曾在英国皇家学院,接受音乐及戏剧课程的训练。1956年首次登台演戏,两年后即步入英国**界。1963年在《超级的男性》中,饰演一名粗暴的橄榄球员,勇夺戛纳**节最佳男主角奖,从此获得国际性的知名度。1967年主演了他最著名的一部歌舞**《凤宫劫美录》,饰演的亚瑟王又演又唱,影坛还无人能出其右。其后他在娱乐圈作多线发展,既演出《太阳盟》等商业性浓厚的暴力西部片,又大唱《麦克亚瑟公园》等高调的流行曲出版个人专辑唱片,甚至写诗和写小说。近年来以性格演员姿态参与多部名片演出,包括:《爱国者游戏》、《杀无赦》及最新的《角斗士》等。

伦敦时间2002年10月25日晚7时在伦敦的一所医院中病逝,享年72岁。

中文名: 玛吉·史密斯(麦格)

英文名: Maggie Smith

性 别: 女

生 日: 1934-12-28

星座:摩羯座

角 色:演员

奥斯卡成就:第四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玛吉·史密斯是英国表演事业中的瑰宝,具有同时驾驭舞台与影视事业的深厚功力。她戏路宽广,演技精湛,尤以演喜剧和正剧角色著称。她不仅在英国和百老汇的舞台上取得了无数的成功,而且在银幕上的表演也是出类拔萃,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她近50年的演艺生涯多次被奥斯卡奖提名,成为唯一一位1次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次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英国女演员。1934年12月28日,玛吉·史密斯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伊尔福特(Ilford)。其父是牛津大学的病理学教授,她自小就酷爱表演,在牛津幼儿园里接受了启蒙表演训练,后在牛津戏剧学校接受专业演技训练。

1934年12月28日,玛吉-史密斯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伊尔福特(Ilford)。其父是牛津大学的病理学教授,她自小就酷爱表演,在牛津幼儿园里接受了启蒙表演训练,后在牛津戏剧学校接受专业演技训练。1952年初上舞台,在牛津大学剧团演出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中饰演维奥拉(Viola),这是她第一次作为职业演员在舞台上亮相。四年以后,她来到了百老汇,在伦纳德-西尔曼(Leonard Sillman)的讽刺喜剧《1956年的新面孔》(“New Faces of 1956”)中饰演角色。同年,她在银幕上首次短暂露面,出演影片《屋里的孩子》(“Child in the House”),而她本人常常将1958年的《温柔乡》(“Nowhere to Go”)称之为她的处女作。

中文人名 艾伦·里克曼(斯内普)

英文全名 Alan Sidney Patrick Rickman

出生日期 1946-02-21

身高 六呎一吋(186米)

出生地点 Hammersmith, London, England, UK

家中排行 第二

婚姻状况 未婚 (女友是Rima Horton)

现职 英国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副主席、舞台剧演员、电视演员、**演员、导演、编剧、经理人、配音员

[编辑本段]早期生活

里克曼出生在伦敦汉默史密斯(Hammersmith)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多林·罗丝(Margaret Doreen Rose)是威尔士人,她是卫理公会派教徒,家庭主妇。他的父亲,伯纳德·里克曼(Bernard Rickman)是爱尔兰人,他是天主教徒,工厂工人。(注1、注2)里克曼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人抚养了四个孩子。她曾再嫁,但三年后便与里克曼的继父离婚。“在她生命中只有一段真爱” 。(注2)从汉默史密斯的拉提默中学(Latymer Upper School)毕业后,里克曼进入了切尔西艺术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并开始了他在苏豪(Soho)(注3)的画家之路。后来,他得到一份奖学金,于1972-1974年在皇家艺术戏剧学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学习。

就学期间,他靠为尼吉尔•豪森(Nigel Hawthorne)和拉尔夫•理查德森爵士(Sir Ralph Richardson)当化妆师养活自己。(注4)离校时,他已经获得了若干奖项,例如艾米莉•丽特奖(Emile Littler Prize)、福布斯·罗伯森奖(Forbes Robertson Prize)和班考夫特金质奖章(Bancroft Gold Medal) 。从那以后,他成为了英国最杰出,最多才多艺的舞台演员和影视演员之一。(注5)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从皇家艺术戏剧学院毕业后,瑞克曼在各种各样的英国定目剧团和试验剧团中工作过,他的作品包括在皇家宫廷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演出的《海鸥》和斯努•威尔逊(Snoo Wilson)的《草寡妇》(The Grass Widow),曾三次出席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在皇家莎士比亚公司(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RSC)工作时,他出演过《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剧。

他在1985年皇家莎士比亚公司的作品《危险关系》(Les Liaisons Dangereuses)中担任男主角,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1986年,他扮演的角色被评论界和大众称为“优雅而无情的感情骗子”。1986年,当这部戏飘洋过海来到百老汇时,瑞克曼凭他在剧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你可以在表演中表达真心,或是说谎。你可以揭示你的内心,或是掩饰。所以,观众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或是没有——你不会希望他们离开剧院时想着,‘还不错……出租车在哪儿?’”

在皇家艺术戏剧公司时,他和同事卢比•瓦克斯(Ruby Wax)共住一所房子。是里克曼帮助她开始写作戏剧,并导演了她的几部成功的作品。

对于电视观众,他还因扮演过20世纪80年代BBC的改编剧《巴切斯特传》(Barchester Towers)中的斯洛普先生(Mr Slope)为人所知。在《傲气盖天》(Michael Collins)中,他与利姆•尼森(Liam Neeson)合作,扮演了后来成为爱尔兰共和国总理和总统的埃蒙·德·瓦勒拉(Éamon de Valera)。他在英国**中出演过浪漫剧角色(《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一屋一鬼一情人》(Truly, Madly, Deeply)中的杰米(Jamie)),他还是好莱坞**中顶尖的“恶棍”类型演员(《虎胆龙威》(Die Hard)中的德国恐怖分子汉斯•格鲁博(Hans Gruber),《侠盗王子罗宾汉》(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中的诺丁汉郡长(Sheriff of Nottingham))。他在《虎胆龙威》中的角色被美国**协会评为**史上“100位最佳英雄/恶棍”的第46位。

里克曼在**《银河系访客》(Galaxy Quest)、《怒犯天条》(Dogma)和《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喜剧天分。他因在《拉斯普廷》(Rasputin)中的表演赢得了1996年的金球奖和艾美奖,还因在2004年上演的**《神迹》(Something the Lord Made)中扮演的阿尔弗雷德•布莱洛克医生(Dr Alfred Blalock)赢得艾美奖提名。他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魔药学教授西弗勒斯·斯内普(Severus Snape)教授。

2005年,里克曼在《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为机器人马文(Mavin)配音。巧的是,里克曼和在电视版和舞台版马文的扮演者大卫•勒纳(David Learner)都曾在皇家艺术戏剧学院学习。2006年,他出演了柏林**节开幕影片《雪饼》(Snow Cake)(与西格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和凯利-安•莫斯(Carrie-Anne Moss)合作)和汤姆·泰奎尔(Tom Tykwer)执导的《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艾伦·里克曼曾出演尼奥·考沃(Noel Coward)的浪漫舞台喜剧《私生活》(Private Lives),该剧在伦敦阿尔伯瑞剧院(Albery Theatre)的演出非常成功,并转而在百老汇上演,演出一直持续到2002年9月。在这部赢得了托尼奖(Tony Award)的作品中,里克曼和他在《危险关系》中的老搭档林德塞·邓肯(Lindsay Duncan)和导演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再度联手。

1998年10月20日至12月3日,他在伦敦奥利维剧院(Olivier Theatre)上演的剧作《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中出演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和扮演克莉奥帕特拉(Cleopatra)的海伦·米伦(Helen Mirren)演对手戏。在此之前,他于1991年出演了在伦敦西区上演的蜷川幸雄作品《冬末探戈》(Tango at the End of Winter),以及罗伯特·斯图拉(Robert Sturua)导演,河畔工作室(Riverside Studio)出品的《哈姆雷特》(Hamlet)。他于1995年,在伦敦艾尔美达剧院(Almeida Theatre)导演了《冬日访客》(The Winter Guest)。他还在1996年导演了该剧的**版,由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和她真实生活中的母亲主演。

里克曼也出演了几部音乐作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英国作曲家亚当·莱昂纳德(Adam Leonard)所作的一首歌曲。此外,在专辑《钟》(The Bell)里迈克·奥德菲尔德(Mike Oldfield)的作品《管钟II》(Tubular Bells II)中,他还作为“主持人”介绍了不同乐器。在2002年发行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CD《当爱说话时》(When Love Speaks)中,里克曼是众多参与朗诵的艺术家之一。他还在得克萨斯组合(Texas)一支名为《需要》(In Demand)的音乐录影带中倾情出演。2000年8月,这支MV在欧洲MTV首度亮相。在音乐录影中,莎琳·斯皮特莉(Sharleen Spiteri)(得克萨斯组合的主唱)和里克曼共舞一曲探戈:这部MV被提名为全英音乐奖(Brit Awards)的最佳英国音乐录影。斯皮特莉谈到了选择里克曼出演的原因:“我想,必须得有个可以信赖的人,能扯掉我的外套,把我拉入探戈的节奏,所以我就想到了艾伦·里克曼!”

1995,里克曼被《帝国》(Empire)杂志选为**史上100位最性感的影星之一(第34位),并在1997年10月“有史以来最出色的100位影星”中排名第59位。2003年,里克曼成为皇家艺术戏剧学院的副主席。他被《帝国》杂志评为50岁以上且在世的最伟大影星的第19位,并两度被好莱坞托尼奖提名为最佳(戏剧)男演员:一次是1987年,因《危险关系》获提名;另一次是2002年,因尼奥·考沃的《私生活》获提名。

里克曼在根据JK罗琳(JKRowling)所著的《哈利·波特》改编的系列**中扮演阴险的魔法学校教授西弗勒斯·斯内普,该剧至今已拍到第6部,第七部目前正在拍摄中。2007年,《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将他列为流行文化中最受喜爱的人物之一,认为在哈利波特**中,“他在屏幕上的时间可能并不长——但他拥有每一分钟”,并认为他能够“将每次简单的反驳转变为一场迷你贬损交响乐。”

2005年4月,里克曼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导演了戏剧《我叫瑞切尔·柯利》(My Name Is Rachel Corrie),并赢得了剧迷选择奖(Theatre Goer's Choice Awards)的最佳导演奖。该作品是根据瑞切尔·柯利的书信等文字改编的。她是一位年仅23岁的美国女孩,2003年3月16日,被以色列的武装推土机碾死。该剧于2006年3月至6月在伦敦西区的剧场剧团(Playhouse Theatre)上演。2006年,该剧还曾在戈尔维艺术节(Galway Arts Festival)和爱丁堡艺术节上演。

1995年,里克曼推掉了在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系列**《黄金眼》(Goldeneye)中扮演亚里克·特弗莱恩(Alec Trevelyan)的片约,这很可能是为了刻意和恶棍角色保持距离。对于记者反复将他描述为一个恶棍专业户,里克曼一直很沮丧,他说自从1991年的诺丁汉郡长之后,自己没有再扮演典型的恶棍角色,并指出他将继续出演那些情感复杂多变的角色。他认为,把角色贴上善或恶,英雄或恶棍的标签是不公平的。媒体也对他近年来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角色盘问不休,这也让他感到愤怒,因为他觉得媒体太过关注斯内普,而忽视了他近期的工作。但是,由于他所表现出来的对角色的保护,他的哈利波特影迷们十分崇拜他,因为他经常提到,害怕因为说得过多而破坏影迷们对角色的神秘感。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问世之前,里克曼谈到斯内普时还很轻松,但随着第六本书带来的对这个角色的争议(在第六部里,扮演斯内普的里克曼亲手杀死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使斯内普这个角色备受争议,另一方面里克曼拒绝再谈关于斯内普的事。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出版后,罗琳承认,她很早就告诉艾伦,斯内普曾深爱哈利·波特的母亲莉莉·伊万斯(Lily Evans),而里克曼是剧组中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这也许也是他始终不愿多谈斯内普的原因之一。

2007年12月,里克曼在蒂姆•伯顿(Tim Burton)执导的**《斯文尼•托德:舰队街的恶魔理发师》(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中再次出演反派。这是一部由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的作品,里克曼在此片中扮演的法官特宾(Judge Turpin)编造了莫须有的罪名,将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扮演的主人公本杰明•巴克(Benjamin Barker)流放到孤岛上,并将他的妻女占为己有。多年后,逃出监狱的本杰明改名斯文尼•托德,在伦敦和海伦娜•邦汉姆•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扮演的拉维特夫人(Mrs Lovett)联手,以开理发店为名将众多无辜的顾客杀害做成人肉馅饼,同时伺机报复,最终手刃仇人。作为一部以音乐元素见长的**,此片中有许多唱段,里克曼也在其中多次献声。

梁佩诗,饰演《哈利波特》中秋张,又叫作梁凯蒂。

中文名:梁佩诗 (这个很少用)

中文译名:梁凯蒂(英文译中文而成的)

英文名:Katie Leung

学历:现于剑桥大学法律系

星座:狮子座

属相:兔

出生地:英国 苏格兰 马瑟韦尔

生活地:英国 苏格兰 马瑟韦尔

生日:1987年8月8日

父母:Peter Leung 和 Kar Wai-li (已离婚)

国籍:英国

身高:165cm

家庭成员:父亲、继母、两弟一妹

最爱读的书:《我是小鼬》

最爱的**:《超人特工队》

特长:擅长的乐器---吉他和钢琴,舞蹈

业余爱好:听音乐逛街看**,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学校:汉密尔顿学院

在《哈利·波特4》中,波特爱上了来自中国的张秋,而她的饰演者真的是个华裔美少女--梁凯蒂(Katie Leung)、这位年方二十的美丽姑娘就是波特的初恋女友。这个华裔美少女凭借着东方的姣好精致的外貌——会说话般楚楚动人的大眼睛、乌黑飘逸的秀发、让人喜爱的灵气以及倾倒众生的气质,赢得了小说的作者——J·K·罗琳女士的青睐与本书**导演的喜爱,从而击败了4000多位候选人,被钦定出演了全书第一美少女——张秋这个角色,受到全世界哈迷的艳羡,支持与热爱。让人期待的是,她与波特在下集中将有一个神秘浪漫的初吻。

梁佩诗的家庭

★梁凯蒂来自苏格兰一个香港移民家庭★

梁凯蒂的家境富裕,她和父亲、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居住在苏格兰一所高级寓所内。父亲彼得1962年生于香港,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到英国定居。1986年在爱丁堡结婚,现在已同妻子分居。凯蒂父亲经营着一家中式快餐,由于经营成功和股票投资顺利,现在已是一名百万富翁。

父母离异并没有对凯蒂的心理造成过多的不利影响,她本人性格开朗,关于家庭情况她对同学们也从不讳言,平时她在父母家两头跑,同父母的关系都不错。

在她得到这个角色后,凯蒂的父亲表示:“凯蒂得到这个角色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而凯蒂的邻居们在震惊之余,更是羡慕她的幸运:“不久她就会成名。”但显然凯蒂本人还不大适应在媒体前露面,面对镜头的凯蒂显然还有些紧张:“说实话我还没做好准备。但能够出现在《哈利·波特》里,还能和他谈恋爱,真是太奇妙了!”凯蒂的父亲说她不久之后将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为她工作,同时她也会接受专门的训练。

哥特文学及其文化现象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Anne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Vampire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哥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包括“苏西与冥妖(SiouxsieandtheBanshees)”、“苞浩丝(Bauhaus)”、“喜悦割离(JoyDivision)”等等乐队。它们的特色是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西与冥妖”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或Bauhaus的主唱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美艳的双性吸血鬼。除了性别的颠覆与反转,哥特摇滚乐的强烈质素还表现在对于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SistersofMercy)”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於音乐意识型态的展现。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一语说穿哥特摇滚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Cool对生命的诠释是沮丧与绝望(比如IanCurtis——JoyDivision的主唱——的自杀),那么“仁慈姐妹”以及同道的乐队比如“教会(TheMission)”、“全部的夏娃(AllaboutEve)”、“涅浮林之域(FieldsoftheNephilem)”、“祭仪(TheCult)”等乐团所秉持的,可能是睥睨于现实中的种种烦俗,企图推翻假惺惺的教条,抽取反对与不满的精神,化为音乐的“反面传教(negativepreach)”。在“教会”的专辑《上帝自己的药物》(God'sOwnMedicine)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歌〈荒原〉(Wasteland)就嘲讽地唱出“我还是相信上帝,但是上帝已经不信仰我了。”这等堪称冒渎的宣言,呈现出骇人的事实:原来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恰如性爱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集中,反复推敲着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神用以胁迫的道具,反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如同在《爱我爱到死亡》(LoveMetoDeath)一曲,美妙地铺陈情欲的高峰不被僵硬的“主控-屈从”(Dominance-submission)关系所固置;也就是说,在死亡(旷缺)的领域,致命的阴性激情并不受到掌管与压制,发展出自己的美学。

不可否认,“死亡”在哥特摇滚乐的文化层面中,几乎是个关键字。当某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势力,企图以这一点来抨击哥特摇滚乐与其次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如“基督徒之死(ChristianDeath)”这个经营黑暗、痛苦情愫的乐队,对他们而言,死亡所演绎/延异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等情境,都足以让我们逼近“终极高潮”(ultimateorgasm)。在一些专辑如《痛苦剧场》(OnlyTheaterofPain)、《天使的狂怒》(TheRageofAngels)、《铁面具》(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悉心探索的重心就是这种近乎临界点的痉挛之美。在其中一首歌曲“死欲(DeathWish)”,结尾的歌词近乎狂喜地陈述“撒旦魔王是最仁慈的野兽”,配合凄厉的音乐,不啻狠狠地嘲弄了宗教/父权体系粗暴地规范在各种事物之上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述布莱特(PoppyZBrite)在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血脉深处的爱》(LoveinVein)前言中所说的话:“哥特次文化(Gothicsubculture)并不是礼赞或者爱慕死亡,只是纯粹地拒绝畏惧它。在探索死亡的过程,慢慢地和它体肤与共,逐渐与它亲近。”这段话正好解释为什麽像“涅浮林之域”、“还有这些树(AndAlsotheTrees)”、“意志(Will)”、“利姬雅(Lycia)”、“TheMorendoes”等乐队,会不可自拔地沉浸于“与死去的君王交欢”的髑髅式意象(macabreimage),同时又在这般异端的情欲里浮生出细致的张力。此外,死亡不必然是生命的匮乏,顺着这些创作者的脉络、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魔学发现的象徵与寓言,死亡可能是贴近超自然、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在此际90年代的中后期,哥特次文化不但在文学与音乐创作层面绽放,更影响了这个“混杂族群”(包括女性、酷儿、情欲的边陲份子)的文化生态与身分认同。在情欲与性别的革命,哥特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虽然还值得更进一步检验,但也是有助于冲迫禁制的美丽武器让过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它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味自身的欲望与天使的尸体。

如何识别一支歌特乐队?

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歌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歌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歌特乐队,和其他歌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歌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歌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如何识别一个歌特族?

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什么是歌特风格?

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歌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吸血鬼文化

恶魔主义邪教

歌特不是宗教、不是政治、与种族、性别也无关。大多数歌特乐队都是非宗教的甚至是积极的反宗教乐队。那些吸血鬼、天主教、古埃及和异教的视觉信号只是在传达“黑暗的力量”,以联系至歌特音乐的感觉。

歌特族们与其他同年龄的社会团体一样同样存在社会倾向,你会发现歌特族中最大的倾向实际上是对政治的极度冷漠,因为几乎所有党派的观点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而且毫无用处。

歌特存在的理由

很多人被一种毫无快乐和成就感的生活所主宰,这很不幸。但是歌特使这种消沉的感觉成为了生活方式的一种,换句话说:痛苦就是我的生活选择——这是一种艺术。

歌特同时也许还是一种精神疗法。如果你对一个属于主流社会的白领仔细谈起你上次自杀未遂的经过,那么他可能会带着一种奇异的眼光躲你躲得远远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或许还可以得到廉价的同伴永远不会为你感到难过,你手腕上的伤痕会得到认真的尊重,“你很酷”!所有感到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都会在歌特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歌特时尚?

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银饰。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黑白化妆。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细眉。

自我束缚的装饰和恋物癖的服装。皮革、PVC、橡胶、乳胶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纪的束腰也极为常见。宽领带或逞钉子的项圈或紧紧系在脖子上的丝绒绳。

T形十字章(古埃及关于永恒生命的标志)。五角星。这是异教徒关于火、土地、空气、水、灵魂的符号。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

歌剧风格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歌特族们一般不会像朋克们那么极端,他们会讲些品位。

月光撒满大地一切黑暗尽归歌特王朝

无数个剧黑的夜晚,月光冷冷地包围着一切。空中划过锐利的线条,像是发掘世界最深的罪恶。生命紧紧地依附着死亡,渲染着黑暗和绝望。Gothic(歌特)的命名是从德国的“Goth”部落由来的,Goth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介于古典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世纪。因为意大利记恨Goth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始终对中世纪带有着否定的术语,他们称这一时期为“Gothic”。意味着野蛮和粗野。当然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双面性,中世纪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这时期的建筑技术上有了突破式的改进,产生了像NOTRE-PAME这样的歌特式大教堂。歌特式的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从12世纪到16世纪的早期,雕刻,玻璃制品,装饰物等都贴上了歌特艺术的标签。宗教在歌特艺术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画家,雕刻家们比起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主题更多的运用宗教的感觉。不管怎么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门很显然对“Gothic”这个词汇是含蓄的否定。

在英汉字典中Gothic的解释如下:

(a)1歌特人的;歌特语的2(建)歌特式的3中世纪的;野蛮的,粗野的4(印)歌特体的;(英)黑体的5歌特式小说体的(以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n)1歌特语2歌特式建筑,尖拱式建筑。

那么,若是歌特与音乐的联姻,则任意地写作了GothicRock。歌特音乐在字典中又做出了另一种解释:热烈的混合了各种乐器,秉持着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透露出启示录般神秘虚空的歌词。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还有些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作家象Byron,Shelley,Baudelaire还有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DavidFriedrich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这一时期许多歌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歌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歌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玛利雪莱的Frankenstein,布来恩斯托克的Dracula,还有EdgarAllan诗集中的描写斯托克笔下对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较走入了对立的角度(当代作家AnneRice的InterviewwiththeVampire和PoppyZBrite的Lost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续)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朋克作为一种亚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领域。原始的朋克来自于暴力和强大的颠覆。而原名为Warsaw的Joy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了破坏欲望和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Post-Punk)时代。

早期的代表还有如SiouxsieandtheBanshees(苏可西女妖与怪兽),Bauhaus(包嚎司)等等。它们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音乐往往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一切传统音乐极端的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激的狂乱扮装出现,如苏可西略带虐待与被虐情调(SadoMasochistic)的“冰女王”神采,Bauhaus的主唱彼特墨非(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冶艳无常的双性吸血鬼这种对性别的颠覆与反转,还表现在对神学(或恶魔学)概念的狂热的执迷。在1981年成立的TheSistersofMercy(仁慈姐妹),是几个爱好中古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的反扼,一度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特利奇(AndrewEldritch)一语道破歌德摇滚乐团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

早期的后朋克对于生命的诠释往往饱含着沮丧与绝望。例如JoyDivision(快乐分裂)的主音歌手IanCurtis于80年的自缢身亡。那些耗损生命而成的音符,成就了JoyDivision的不朽经典,见证着整个低调文化。他那套灰暗而孤离的人生观,隐藏着阴郁的遗传因子,将整个后朋克文化尽染成深灰与暗黑。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乐里构筑了一个悲观的年代,至少在英伦及欧陆地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如此。在当时的独立音乐圈里,趁势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态、风格邪异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源自于无尽的压抑,以及对生命的诅咒。如TheMission(教会),AllaboutEve(所有的夏娃)、FieldsoftheNephilem(列伏林之地)、TheCult(祭仪)等等。这些被视为绝望、邪气、颓废的乐队/乐手,从Punk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敛而黑暗的世界--这就是那个占据RockMusic了大半个八十年代的低调音乐时空。哥特摇滚在英国地下音乐圈的形态与演进,正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时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过难以想像、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悦纳听众,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领域圣灵齐放的空前创造力,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视觉体验。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歌特音乐的改良风格和其他相关乐派产生于比利时的EBM(ElectronicBodyMusic)是一种电子化阴冷黑色的音乐。受德国KRAUTROCK运动中Kraftwerk之类电子乐队的影响下产生的。

EBM创始乐队之一Front242一低限化的节拍,以抑郁的声音和军国主义突击队的装束被大家认识。TheKlinik,Insekt,Dive,ClickClick,ASplitSecond还有后来的Suicide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乐队。Dive和Klinik利用声纳噪音营造出一种冰冷的外太空气氛。SuicideCommando则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类似的乐风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Industrial,象FrontLineAssembly,SkinnyPuppy等乐队。他们制造出的合成音乐和多层次的声音非常适合带上耳机去欣赏。FrontLineAssembly的经典专辑ClassicalbumsareCausticGrip(1990)andTacticalNeuralImplant(1992),值得每个喜欢EMB的人去收藏。

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德国,那里可是现在歌特音乐的重镇。许多德国的乐队被惯以DARKWAVE的音乐标签。ProjectPitchfork乐队是德国最早涉及到歌特音乐领域内,虽然他们的乐风有所改变,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组合。首张专辑《Dhyani》亦为经典,有典型的黑色音乐和评论性的歌词组成。DeineLakaien乐队的成员有着深厚的音乐基础,他们做出了象'Lovemetotheend'这样的浪漫主义歌曲。作品带有着某种程度的中世纪感觉。德国很大一部分组合演唱时保持着自己的母语,例如GoethesErben,乐队的名字也就说明了一切。他们的前三张专辑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而Lacrimosa,TiloWolf这些乐队通过添加金属乐的元素不断的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做出尝试。当然我们必须要知道DasIch这个组合,他们的经典专辑是《DiePropheten》,专辑中的歌曲机构复杂歌词充满着智慧化。阴暗电子乐派代表团体CalvayNada用德语和西班牙语交错演唱,他们最有特点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词方面多涉及政治,社会之类的话题,从这方面看这支乐队在歌特音乐王国中显得与众不同。

总的来说由于浪漫主义情节,德国的大多数乐队是浪漫的歌曲和阴暗电子化相结合的产物。如今歌特范畴内的音乐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folk(阴暗民谣),这种乐风的代表是Current93,DeathinJune,SolInvictus还有Fire+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较实验性难以理解,之后DavidTibet利用他个人化的思维开始向声学民谣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乐队DeathinJune自从首张专辑Nada推出后颇受争议,他们甚至被指控为极端的右翼倾向。但DIJ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异教的祭典式的音乐。如果想听这类音乐推荐给大家去找WorldSerpent,一个卓越的音乐厂牌,上面的提到的几支乐队均在其旗下推出过作品。对了,还有一支意大利的组合OrdoEquitumSolis也应该值得我们的关注。许多歌特乐队都有着某种中世纪的情节,他们将中世纪时期音乐和现代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德国有着许多这样的中世纪组合,音乐的创作者一般有着良好的古典音乐教育背景,知名的乐团包括Qntal,Estampie,FreiburgerSpielleyt等。在意大利这种音乐更有影响,象Ataraxia,CamerataMediolanense都做出了许多出色的音乐作品。这类组合不仅仅有歌特的听众群还吸引着部分古典音乐的欣赏者。而TheMoonlayHiddenBeneathaCloud和RosaCrux的音乐中吸收了祭典音乐的成分。

当然许多乐队的风格是非常难以界定的,象意大利的TakeKirlianCamera,20年来乐队风格年年都有变化。而法国的情欲主义阴暗电子乐队DieFORM的音乐主题多涉及S/M(性虐待),他们每一部作品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奇。另一支来自法国的乐队Collectiond'ArnellAndrea的钢琴声非常有特点,成为自己的独特的标志。善于创作管弦乐的IntheNursery乐队的作品非常适合作为**中的陪乐。在北欧的瑞典,ColdMeatIndustry这个厂牌通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旗下的乐队风格多样,如血腥派实验乐队BrighterDeathNow和DeutschNepal,氛围音乐组合Raisond'Etre,新古典主义的TheProtagonist,天音组合Arcana等。说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议去听一听likeLoveisColderthanDeath,BlackTapeforaBlueGirl,Stoa这些代表乐队。

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爱、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句,这些都是哥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环,Gothic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哥特摇滚的风格,可说是继承自JoyDivision的遗传,尤其是那种把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无法完全摆脱。那些抑压着低沉声线或扭曲的人声,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它声,充满控诉力的鼓击,偶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离析的曲式,还有一张张RockMusic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吗?是心灵的孤立无援?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还是人世间的悲剧?GothicRock,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如同面临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面,追逐着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RockMusic在那个悲观的八十年代里,Gothic这种栖身于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其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度过模糊的九十年代,下个世纪今天的哥特摇滚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TheSistersOfMercy,TheMission这些昔日的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Dark-Wave)运动中,在死亡民谣(DeathFolk)、后工业噪音(Post-Industrial)、阴暗氛围音乐(Dark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我们仍然欣喜地发现Gothic依然是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遗传基因。在这场突破和冲决了情欲与性别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成为了砸碎禁锢的美丽武器。看吧,以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勇敢地摆脱了苍白的天堂,绞碎天使的面孔,抵达永远无情的欲望。

参考资料: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enfeijidi/Blog/cn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9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