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兰人物简介

刘桂兰人物简介,第1张

刘桂兰

刘桂兰,女,1948年12月出生,197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儿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行政主任,中华医学会医药分会儿科学组委员,培养了4个硕士研究生和1个博士生。毕业后一直在北大人民医院从事儿科血液病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是国家重点学科血液专业带头人。

中文名:刘桂兰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48年12月

职业:主任医师

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

主要成就:国家重点学科血液专业带头人

代表作品:小儿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

性别:女

医生刘桂兰

专家姓名:刘桂兰

专家级别:主任医师

所属部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专家特长:儿科血液病

个人简历

28年来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对儿科疑难病症有丰富经验,特别是从参加工作后重点开展了小儿血液病的诊治及科研工作,在儿童白血病、贫血出血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诊治方面有较深造诣。特别是在儿童白血病治疗方面采用有效剂量,多种药物,短疗程,个体化治疗取得突出成绩,使我科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率80%,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达50-60%,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人首次在国内测定了儿童急淋患者血和脑脊液中氨甲喋啉浓度,为防治儿童髓外白血病提供了量化标准,并为小儿白血病综合治疗作了大量工作。1996年以来对脐血造血因子的含量,来源及胎盘细胞定位作了系统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造血过程,为脐血造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儿淋巴细胞Bcl-2表达)的研究。1997年参与北京市科委立项题目(自体血液回收利用系统)有关血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研究。2001年(自体血液回收利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2001年以来重点开展骨髓微小残留白血病的PCR定量研究,从而指导临床提高治愈率。参与编写7年制北京大学医学生教科书中小儿白血病、贫血等章节。参与编写专著(小儿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1血型即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又称凝集原),ABO血型系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2存在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而血清中还存在凝集素(即抗体)。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3A、B、H3种血型抗原化学结构的差异,仅在于糖链末端的1个单糖。A抗原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链末端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则糖链末端少1个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绿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于B型红细胞,切去B抗原上的半乳糖,从而使B型转变成O型获得成功;同时具有ABH抗原的为AB型,具有AH抗原的为A型,具有BH抗原的为B型,只具有H抗原的为O型,这是ABO血型的本质;

4如果你能提供祖父母辈的ABO血型就更好了,这里有个实例可以帮助你理解:

“一个O型的男子和B型的女子结婚,生育了一个表型为O型的女孩,O型女孩长大后和一个A型血男子结婚,生育了两个女儿,一个为O型,一个为AB型。”一个O型的和A型人结合,怎么会生育出AB型的子女呢?似乎又是违反了血型遗传的规律,实际上这是由于抗原的形成由多个基因控制的结果。在H基因控制下产生H抗原(血型即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即岩藻糖基转移酶,作为A、B抗原的前体。明白了这道理,就不难解释上叙的现象。那就是Ⅱ-2女子的“O”型是一个假象,她的“H”座位基因型可能为hh,即不能产生H抗原,所以即使其ABO系统为IB i型,因没有前体物也不能形成B抗原,故定为“O”型。当和一个基因型为HH/IAi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的孩子H座位的基因型为Hh,能产生H抗原,ABO座位的基因型可能是IAi,IBi,IAIB,ii,当为IAIB和ii时为O型和AB型。这一情况是在印度孟买发现的,故称孟买型;

综上,和你的情况原理是一样的:父亲为B型,姐姐为B型,你是AB型,那么决定A抗原的基因只能来自你母亲。关键在你母亲,她的所谓的O型是孟买型,没有H抗原作为基础产生A抗原,而且体内可能有抗H抗体。你的外祖父母应该有A型或者AB型。

5关于血型亚型导致的误定,那么多医院检测过了应该不会;

6以上只是我的看法,我只是医学生,对于血型遗传方面学习研究并不深入,可以再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01

对于医生不献血一说没有证据支持,相反医务工作者一直是献血的主力军之一。无论医学院的医学生、医院的医生,还是血站的工作人员,献血都是非常积极的,经常在献血淡季的时候参加献血,很多医务工作者和血站工作人员都获得过无偿献血先进称号。

首先,正常的献血对身体健康是无碍的,只有过度的鲜血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另外,关于医生不愿意献血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医护工作者一直是献血的主力军之一。

人体血液大约有4000毫升,一般来讲一次献血400毫升以内,也就是献出人体血液的1/10,对机体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原因在于循环血一般只占人体血液的80-90%,还有10-20%储存在人的肝脏和脾脏中,因此献出了这部分血,可以迅速通过肝脏、脾脏的储备血释放到血液循环中,以保证血压和渗透压的正常。

储备血中各种成分的补充可以在几个小时到几周内完成,如血液中的水和电解质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得到补充,血浆蛋白可以在一两天内得到补充,血细胞大约需要两周左右时间可以完全恢复。

当然,如果过度、频繁献血的话,失血量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则是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可以造成一过性低血压,贫血、高含铁血黄素症,免疫功能下降等。献血原则上一次不超过400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时间不少于半年。

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一直是献血的主力军。很多医院在血液短缺的时候,还会紧急动员医务工作者献血,医生护士中,献血总量超过1000毫升的大有人在。当然有的时候动员太频繁了,也会引起部分医务工作者的抵触情绪,但这不能说明医务工作者不愿意献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3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