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的考点常识

《巴黎圣母院》的考点常识,第1张

1 巴黎圣母院常识

1简述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很多人评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时认为她是善良的化身、美丽的天使、超脱世俗的女神,这种评论未免有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

事实上,爱斯梅拉达在被捕以后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得世俗化了,从她对待克洛德和加西莫多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触到她的这种性格的转变。很多人评论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时把她看作“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认为这位吉普赛姑娘“心明如镜,美似白玉”:“爱斯梅拉达是黑暗世纪的一线光明,是真、善、美的化身。”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就是理性、意志、想象的结合体。”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她酷爱自由,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她挽救误入乞丐王国的青年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给受刑时干渴难忍的卡西莫多送水喝,她热情天真,致死爱着负心的法比,丝毫没有怀疑他会欺骗和背叛自己。

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 宁死不屈,最后无辜地被送上绞架。2简述珈西莫多这个人物卡西莫多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

从外表看,这是个令人讥笑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

卡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型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化觉醒的契机。

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

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卡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简述克洛德这个人物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人格分裂形的人物。他收留弃儿伽西莫多,给他父亲般的爱,表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一生信仰宗教,以“严肃和贞洁”著称,则是他对宗教规范的自觉遵守。

但一旦被情欲所俘虏,他便走上罪恶之路;在得不到爱斯梅拉尔达时,便一手造成她的悲剧,将她送上绝路,表现得极其恶毒阴险。因此,克洛德既是宗教的牺牲品,也是一个灭绝人性的恶人,这是一个很丰富的性格典型。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尔达,一手造成了她的悲剧。雨果同时也把克洛德写成宗教势力的牺牲品。

克洛德并非天生的恶人。宗教使他的人性畸形发展,最后走到了人性的反面。

———灭绝人性。对于爱斯梅拉尔达,他是只可恶的“蜘蛛”对于宗教,他又是只被吞吃的“苍蝇”作为“蜘蛛”,他以宗教杀人,罪孽深重;作为“苍蝇”,他下场悲惨。

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欲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4简述愚人节选举愚人王的故事1482年的1月6日,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欢乐的气氛中。

法政大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因其奇丑当选,人们给他穿戴上用硬纸板做的王冠和道袍,把他抬上绘有花纹的轿子到广场 。

5简述弗比斯解救爱斯梅拉达的故事愚人节那天,受命于富洛娄的加西莫多准备劫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高声呼救。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斯闻讯赶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擒获了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6简述爱斯梅拉达搭救穷诗人甘果瓦的故事甘果瓦误入乞丐王国,被捉了起来,按照乞丐王国的法律,甘果瓦将被判处死刑。

爱斯梅哈尔达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应了做甘果瓦的"妻子",虽然爱斯梅哈尔达供给甘果瓦食宿,但却不准甘果瓦接近她的身子。7简述爱斯梅拉达给受刑的珈西莫多送水解渴的故事加西莫多被捕后,拉到格雷勾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 这个形体丑陋的人。

当加西莫多在人丛中看见了孚罗诺时,眼睛一亮,心里大喜,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加西莫多的眼光。刑台上被绑的加西莫多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绝望地叫道:"给我水喝!"观看的人们嘲笑他,无动于衷。

爱斯梅哈尔达看看这一切,从人群中走上刑台,将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加西莫多干裂的嘴边。人们看到加西莫多那一直干枯的眼睛滚出了一行眼泪。

也许这是加西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泪水。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惟有荷兰塔里的女修士见到这一切,连声咒骂道:可恶的吉卜赛女人。

加西莫多回到圣母院当了敲钟人。爱斯梅哈尔达继续在广场上跳舞,加西莫多倚在圣母院钟楼欣赏着爱斯梅哈尔达的舞蹈,在加西莫多的眼中露出了温柔可爱的目光。

8简述克洛德刺杀弗比斯的故事卫队长法比给爱斯梅哈尔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爱斯梅哈尔达的救命恩人,更是她爱情的偶像。

但是法比和他的表妹已经订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爱斯梅哈尔达在街上跳舞,被法比看见了,他招呼爱斯梅哈尔达到姑妈家去表演。

爱斯梅哈尔达带着心爱的小。

2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知识

一、作者简介 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创作正剧《克伦威尔》。

紧接着,他集各种新观念之大成,发表了震撼文坛的长篇序言《 序言》,旗帜鲜明地介入了当时的文学争论,站在要求冲破藩篱的新文学一边,向老朽的古典派发难。《 序言》不仅是激扬的美文,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诗人戈蒂耶对《 序言》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是继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之后的《文权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

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确立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鼻祖的地位。

1830年,雨果的戏剧《欧那尼》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二、作品内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

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弗罗洛。

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普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

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

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

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狂欢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丝美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 。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

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 可是,弗罗洛在 中烧无法入睡,因为牵着小山羊的爱丝美拉达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唱歌。

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丝美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

爱丝美拉达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卫队长浮比斯正在巡逻,听到喊声骑马率众赶到,救下吉卜赛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爱斯美拉达带到一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正要对她非礼,机警的姑娘摆脱了他的纠缠。

3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知识

一、作者简介 雨果(VictorHugo,1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1826年,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组织“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创作正剧《克伦威尔》。

紧接着,他集各种新观念之大成,发表了震撼文坛的长篇序言《 序言》,旗帜鲜明地介入了当时的文学争论,站在要求冲破藩篱的新文学一边,向老朽的古典派发难。《 序言》不仅是激扬的美文,更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诗人戈蒂耶对《 序言》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是继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之后的《文权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

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确立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鼻祖的地位。

1830年,雨果的戏剧《欧那尼》公开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1831年,他又在小说方面为浪漫主义文学创造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受衔演说中,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反抗,但遭到失败。波拿巴实行恐怖手段,对反抗者无情镇压,他被迫流亡国外长达19年之久。

雨果在流亡期间的最重要作品是《悲惨世界》。雨果同一时期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也很著名。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二、作品内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

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弗罗洛。

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普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

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

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

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狂欢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丝美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

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 。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

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 可是,弗罗洛在 中烧无法入睡,因为牵着小山羊的爱丝美拉达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唱歌。

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丝美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

爱丝美拉达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卫队长浮比斯正在巡逻,听到喊声骑马率众赶到,救下吉卜赛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爱斯美拉达带到一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正要对她非礼,机警的姑娘摆脱了他的纠。

4 巴黎圣母院名著提纲谢谢啊,300

1、主人公:爱斯美腊达、加西莫多、克罗德2、主旨:通过巴黎圣母院前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故事,无情的揭露了天主教和封建统治的罪恶,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3、故事情节: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民沉浸在“丑人节”和“主显节”中。美丽的格雷物广场上,俊美的爱斯美腊达正翩翩起舞。

她优美的舞姿使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春心浮动。于是在“愚人节'的晚上,他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他的养子)抢走了爱斯美腊达,但爱斯美腊达随即又被年轻军官弗比斯解救,二人开始幽会。

这招来克罗德的嫉恨,于是他制造骗局,预置爱斯美腊达于死地,但爱斯美腊达又被加西莫多救到了巴黎圣母院。 这一做法却使教会和皇家大为恼火,他们决定逮捕有“女巫”之称的爱斯美腊达。

乞丐们闻讯欲解救姑娘,却遭到不明真相的加西莫多的拼命抵抗。混战中,乞丐们遭到国王军队的残酷镇压,血流成河,而绞索也最终套上了爱斯美腊达的脖子。

加西莫多将克罗德推下顶楼后就失踪了。 两年后,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了两具连在一起的尸体,其中一具是个畸形的男子,而另一具是个女尸。

当人们试图将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

5 《巴黎圣母院》有何阅读指导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主要人物展开:波希米亚女郎爱斯美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和敲钟人卡西莫多。

而作者将爱斯美拉达塑造为善与美的 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对封建教 会及王权产生强烈的愤恨。 至于那位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则与克洛德副主教恰恰相 反。

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他爱慕着爱斯美拉达,但这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 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朴质的爱,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 也不同于 弗比斯的逢场作戏。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和邪恶的 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爱与恨。《巴黎圣母院》也是作者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它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描写的虽然是15世纪的巴黎生活,贬斥的却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通篇充 满了反封建、反教权和反对社会黑暗压迫的浪漫主义战斗精神。 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 有意借鉴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写法,出色地记录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 的风貌,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厚重感。

同时,它也具有了浪漫主义小说所应具有的 一般要素,如曲折紧张的情节结构,引人人胜的大型时代历史场景以及像浮雕一般的、充满戏剧性意味的人物形象等。 此外,作者在这部书中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使之成为一部气势宏大的艺术杰作。《巴黎圣母院》被多次改编成**或戏剧等其他不同艺术形式演出,在世界上广泛 流传,受到了亿万观众的欢迎。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巨大艺术生命力。

威塞克斯小说:是指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创作的一系列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这些小说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2、复调结构——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第一,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第二,小说的全面对话性,这两个方面是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并详尽论述的“复调结构”。第三,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共同奏成交响曲。 3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现实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它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它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但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王尔德等,而在理论上把唯美主义系统化的则是英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佩特。4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3)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庞德、叶芝和艾略特。5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其特征表现为:(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6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流行的,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1)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2)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3)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4)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法国的莫泊桑等人集体发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左拉的《泰莱丝·拉甘》是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7心灵辩证法: 这是车尔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创作中心理描写方式的一个概括,认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即是说,托尔斯泰注重于人物心理过程的描写,使之既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又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既关注其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的真实性,又注重与其他阶段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本身实际上也成了一部人物性格和心灵发展史。8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由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2、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练。二是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10自然派(名词解释)——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指三、四年代由果戈理倡导的,经过别林斯基正面总结和阐述的、带有讽刺和批判倾向的现实主义文学。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11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2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一次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13意识流小说:于20世纪初兴起于四方影响及世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芙、 普鲁斯特、福克纳等。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渗透进后来的各种创作中。14超现实主义:一次大战后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它由一批年轻人组成,进行超现实试验,反对逻辑理性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幻,探索纯粹的无意识的精神活动。1924年,代表诗人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系统阐述其宗旨和理论观点,宣布超现实主义运动正式诞生。

1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唐璜》,通过青年贵族唐璜的种种经历,抨击欧洲反动的封建势力,是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2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等,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广为流传。

3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和领袖,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了浪漫主义的旗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其主要作品有《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4大仲马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通俗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构思了大量曲折离奇,传奇色彩浓厚的故事。《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是大仲马的代表作品。

5小仲马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的儿子。作品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其代表作《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了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其主要作品有《私生子》《金钱问题》《放荡的父亲》《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

6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其主要作品有诗歌《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茨冈人》等。农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7裴多菲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使徒》《自由与爱情》。《自由与爱情》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09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