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浪漫主义画派的画作

如何欣赏浪漫主义画派的画作,第1张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中古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范,浪漫主义则要求在被视为野蛮的中世纪的荒诞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代表作品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中世纪传奇大多与骑士游侠有关,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正向海外扩张势力。在“本土”,过去宁静的生活已被机器生产所破坏,因而浪漫主义在向往中世纪的同时,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自然

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 的语言。浪漫主义者则重视自然,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矫饰、改造过的大自然中去。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锁,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锁才能得到自由。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感情

古典主义讲求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地对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浪漫主义认为应该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形式

浪漫主义的形式在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内容。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系。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对比

重对比是浪漫主义重要的美学原则。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真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

《伊纽多(裸体巨人)》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508年-1512年创作的油画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他的父亲是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亲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

他得天独厚活到 89 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中国的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曹雪芹的《芹溪兰草图》董源潇湘图元人黄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卷、

  世界的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透纳 以及 康斯太勃尔的系列作品都是著名风景画。

  透纳:《海上渔夫》

  《海上渔夫》便是透纳在皇家美术学院年展(1796年)上展出的首幅油画作品。那时,21岁的透纳已经凭他的古典风格水彩地志画小有名气,也颇受英国藏家喜爱。可年少心雄的他认为要确立画家名声,必要创作更成熟的油画。《海上渔夫》中渔船所在的位置是英国南部海岸线外的威特岛。透纳于1795年走访过该岛,画了大量关于海岸的速写和水彩画并收录于《威特岛速写集》。但少有人知道他曾悄悄创作下这样一幅技法和质量都不容忽略的油画。“船只在海面上自然漂浮、摇曳,水波荡漾,效果逼真。”当年在皇家美术学院展览评论导读中,这幅画因其自然主义的特色而获此赞誉。而细心的人还会欣喜地发现,在这幅早期的油画上已经出现了“透纳式”的剧烈漩涡结构的迹象。

  《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

  不满足于水彩画小写意的透纳,同样不甘心于单纯地把笔触瞄向自然。他一度醉心于借风景画表现历史甚至神话题材,在一个浓重的历史故事中拓展放浪不羁的想象。 那幅曾受世人瞩目的《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无疑是这次展览最值得期待的。 这幅创作于1812年的画作展示给我们的绝对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巨大的雪崩从天而降,明亮刺目又势不可挡,粗壮古老的巨树被摧残成残缺的树根横亘前景,延展的地平线上隐约看到传奇的大象。透纳描述了汉尼拔士兵和大象企图在一场灾难临头的暴风雪中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惊险场面,灵感则来自他1802年的一次阿尔卑斯山之旅。构图呈排山倒海的翻腾趋势,造成令人目眩的剧烈运动感,而急速的笔触仿佛令人幻听到轰隆的雪块崩塌的巨响。在画前不禁让人联想到汉尼拔征战罗马的历史,翻越阿尔卑斯山之后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汉尼拔的大军,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

  不过,最能体现透纳艺术成就,却也最引人争议的是他晚年阶段的创作。生性富有幻想、带有凝重浪漫主义气质的透纳,年龄大了以后,却变得有些偏执,和人很少交往。最常做的事,便是一个人走出门去体验自然世界,再关起门来作画。

  《诺哈姆城堡:日出》

  虽然这个阶段,终生未婚的透纳,因为父亲的去世已经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并隐姓埋名住在情人的乡间茅屋里,可他却从未停止过作画,而且更加放纵色彩的运用。 《诺哈姆城堡:日出》和《日出:一艘船在海岬之间》,《风雨和速度-西部大铁路》等一系列作品中,画面已然成了抽象的色彩符号,几乎很难辨别出物体的轮廓。紧张的色调和瞬息的光影令画中物象隐身于海天、天地之间。大卫·皮派尔曾在《图说艺术史》一书中称他晚期的作品为“奇异的谜团”。然而恰是这个“谜团”,使透纳不仅跻身于英国画家的前列,而且对后来法国的印象派、抽象派绘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斯太勃尔:干草车

  《干草车》 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的马车,涉过一条浅溪,往林木深处的 《干草车》约翰·康斯太勃尔[1]田野走去。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木栅围着的农舍,亲切朴素;淳朴的农人,肆意奔跑的小狗。这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实,充满爱与美感,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正如著名诗人和画家布莱克所说:“这可不是对自然的写生,这是灵感!”

  《干草车》

  1824年康斯太勃尔向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送去三幅作品参展:《汉浦斯戴特的荒地》、《英国的运河》和这幅《干草车》,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次展出对法国画家影响很大,其中最激动的是德拉克洛瓦。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由于细小色块的并列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在不同的距离出现了强烈而统一的色彩,并且产生了振动的效果。德拉克洛瓦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康斯太勃尔说他的田野中的绿色的特点是由许多不同的绿色产生的。一般风景画家的绿色的强度所产生的缺点是因为他们只用一种统一的绿色的缘故。他所说的田野中的绿色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色调。”这幅画是康斯太勃尔描绘田园风光的代表作品。以他的绚丽而浑厚的色彩,抒情诗般的笔触色调和真实的描绘令人陶醉。从深远透明的云层中透现出来的阳光洒在树梢和绿草地上。近景着重描绘农舍和古树及一条小河流,一辆大车正涉水而过,引得小狗狂吠。这幅的天空画得极美,透明滋润,不同色彩的云朵像天鹅绒似的在天际飘浮滚动,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丽的天空、古树和房舍,更加增添了乡村的恬静,整个画面充满阳光,充满农村的生活气息。

  白马

  《白马》约翰·康斯太勃尔[2] 康斯太勃对自己的创作是这样解释的: “我生来就是为了描绘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兰”。正是出于对祖国的爱,才能创作出像《干草车》这样充满感情的作品。他正是以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向僵死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挑战。他的其它作品还有《白马》、

  《斯特拉福特磨坊》、 《水闸》、《斯托尔小景》、 《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等。他在56岁时所作的《滑铁卢大桥的揭幕典礼》一画中,大胆地使用了十分鲜明的色彩,以求表现光和影的效果,被认为对印象画派有重要影响。此后,由于健康日益恶化,他只能从事水彩画。1836年,他向皇家美术学院送去了最后一幅油画《克利奥顿纪念碑》。1837年3月31日,因心脏病猝发而与世长辞。

  《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 《斯陶尔河旁的费来福磨坊》[3] 《斯陶尔山谷和泰德汉村》康斯太勃尔[4] 大自然是康斯太勃尔最好的老师,他认为绘画要有真实感,唯一只有向自然学习。看得出这是一幅对景写生的画,在他以前的那些英国风景画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象他这样把画架摆在那些平凡而诱人的景色面前,用充沛的热情去描绘多彩多姿的大自然:急速飞动的朵朵白云、池塘边的房舍和玩耍的孩子,唤起了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斯陶尔山谷和泰德汉村》

  早在童年时代,故乡的美丽景色已经启发了康斯太勃尔,他曾竭力用画笔把它们描绘。他曾这样回忆故乡: 《威文侯公园》约翰·康斯太勃尔[5]“四周美丽的景色,缓和的斜坡、散布着牛群和羊群的肥沃草地、耕耘得很好的高地、村庄和教堂、田园和茅屋、树林和河流,所有这一切,给予这个特殊的地方以任何地方也难找到的那种优雅和美丽。我的童年时代所处的这种景色使我成了一个画家。”这幅画中的景色不仅展现了画家故乡的美,也寄托着对故乡的深情。

  《威文侯公园》

  在康斯太勃尔的画中,大自然是以它本来的正常状态而出现的。质朴、诚实和真实是它的特点,他从来不梦想着去描绘或者追求他没有见到过的和完全不理解的东西,他喜欢描绘缓慢飘动的云彩,它那宁静的、透明的淡蓝色的天空充满大气的美妙。从云层里透现出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浓密的林木,斜坡上绿茵茵的草地,悠闲吃草的乳牛群,水面上戏水的鹅,渔民在撒网,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虽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在这幅画中阳光和空气已成为画家探求和描绘的主体。 《汉浦斯戴特的荒地》约翰·康斯太勃尔[6] 《汉浦斯戴特的荒地》

  康斯太勃尔喜欢画蓝天白云下田野的景色。他在画天空时,总是记下日期、风向和时间,因此他画的天空不是简单的色彩排列,而是具有生命的形象,他说:“天空应该而且将成为构图的有效部分。如果天空不是主调,不是情感的主要器官,就很难评价风景画的高低了。”这是一片天空占主体地位的具有广阔视野的景色,起伏层叠的丘陵地带,高低不平的无规则的坡地已有许久无人问津,任人践踏,但它仍然蕴含着生命。画家运用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真实地描绘了不同对象、不同质感的荒地壮貌,又以流畅起伏的曲线画原野,令观者心旷神怡。

《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运用的光影手法,画的是几个人在草地上野餐的场景,这幅画大部分的光都集中在画中间的那名女子身上,像是舞台上聚光灯。让人一眼望去移不开眼睛。这位女子神情惬意,正在摆放餐具,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斑点点的亮光,从画里几乎可以感受到现场暖暖的阳光,女子沐浴在阳光之中,美而享受。另外三个人在树荫下乘凉,那对情侣中男子拿起一把遮阳伞指向画外,女子整理头发,像是要离开,男子目光看向女子、静静等待。左边的男子整个颜色是深沉的、与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男子悠闲地望向远方、像是看向谁。这样一个下午、有水果、有阳光、透过绿叶、洒下一片斑斓。夏日的叔郁郁葱葱,画面的气氛,宁静而惬意,大师将光与影运用的炉火纯青。我最喜欢的部分却是后边那对情侣,一瞬间的动作,简直是神来之笔。

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第二类是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一)、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如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义、学院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基础,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与目的。

1、巴洛克派

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巴洛克”一词原意有不整齐、扭动、怪诞的意思。推崇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腴与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浮华,这是巴洛克派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为鲁本斯。

2、洛克克派

“洛克克”原意是指贝壳的形状,其艺术风格为繁琐、精巧、纤细、甜腻、流行于18世纪,其代表画家有华多和弗朗索·布欧等。

3、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

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4、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中的水平与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激情。这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宣泄与表达。

5、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绘画指19世纪中叶,以米勒为首的画家主张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去表现正常的视觉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6、写实主义和照像写实主义——写实主义就如它的创始人库尔贝在1885年所讲的:“象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我这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艺术就是我的目的。”

照相写实主义是对生活以一种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画面,如克洛斯的《约翰像》。它绘制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灯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细地放大到布上,更细腻、更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细节,如脸上的每一丝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7、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19世纪的画家们走出了自己的画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打破了传统观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树是兰绿色、阴影是黑色,它把周围的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进

(二)、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即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它们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绘,而是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进行自由创作,它们大多出现在20世纪以后。

1、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表现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对比和事物的内在结构,其代表画家有凡高、高更等。这个画派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野兽派——野兽派以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线条表达内在激情,马蒂斯是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3、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画面的视点已不再是一个方位,而是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表现,使物体还原成几何形体。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

4、未来主义——未来主义画家以抽象的形式,运用色彩、线条表现运动速度、力量及其组合与分隔。

5、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依靠线条、块、面、色彩,进行无具象的抽象进行组合,其代表画家为荷兰画家蒙德尔安。

6、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活动雕刻、波普艺术直到后现代主义都有一定影响。

7、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画派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影响,主张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幻。代表画家有西班牙画家达利、米罗。

扩展资料:

油画的历史起源: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

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

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油画

“法国风景画之父”克劳德·洛兰——拥有最美的日升与日落 ;

克劳德·洛兰是欧洲17世纪杰出的风景画家,法国风景画的开拓者之一。他善于运用色彩来渲染周围的氛围,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被誉为“出色地描绘日升日落的光线之杰出风景画家”。

克劳德·洛兰人画像

歌德曾称赞他:“一切都会显得很自然,仿佛是直接从自然临摹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美的一幅画在自然中看不到的,正如普桑或克劳德·洛兰德风景画一样,我们也觉得它很自然,但在现实世界却找不出。”

克劳德·洛兰在风景油画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艺术风格伴随着古典主义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洛兰的风景画创作风格初期为讲究传统,后转为极富活力的北欧风格。由于他久居罗马没有被法国的学院画风浸染,使他的风景画能与普桑的作品风格一脉相承。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恕相结合,并且善于运用色彩来渲染周围的氛围,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

克劳德·洛兰《有舞者的风景》

在《有舞者的风景》中,我们可窥见到洛兰的艺术真谛:画面地平线压得很低,从天际放射出光芒,河水滋养着农田,两岸古木参天,背光处浓阴腹郁,芳草留香。在天空逆光的照射下,更衬托出天水的光明。休息的农人们在河岸上欢快地舞蹈嬉戏,这些点缀性的人物,使画面深远辽阔。由于舞者的欢乐而使宁静的大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实在是一首田园抒情诗篇。用笔精巧而不呆滞,用色丰富而不腻,那是何等的造诣。洛兰喜欢画海,在他的画中,总有一泓碧水点缀,无论是浩瀚的海洋还是远方的海岸,碧蓝的水似乎是洛兰画中不可缺乏的元素。

透纳——英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风景画家;

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被誉为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威廉·透纳24岁被选为皇家美术协会候补院士,28岁成为正式院士,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威廉·透纳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充满浪漫主义气质。威廉·透纳平生的抱负就是画出足以同17世纪法国大师克劳德·洛兰媲美的画。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惊世骇俗、不同凡响,透纳在创作时,几乎把一切富于戏剧性和震撼人心的效果都融进画里,常常使人们为他敏妙的才华和不同凡响的笔意赞叹不已。

威廉·透纳《兰贝斯大主教的宫殿》

威廉·透纳的油画、水彩画技巧纯熟精湛,他用笔挥洒,有流动感,善于用光,他笔下的景色常常沐浴在明亮的光线之中。透纳用光并不像伦勃朗,伦勃朗的光线是逐渐减弱最后融在阴影之中,而透纳的光却是逐步纯化,最后变为一片明亮的光辉。透纳对画面虚实的处理也别具一格,产生出动人的画面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3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