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的野司是谁?

四野的野司是谁?,第1张

四野分别是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原为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1日改称第一野战军(简称“一野”)。彭德怀任思令员兼正委,张宗逊、赵寿山任副思令员,阎揆要任餐谋长,甘泗淇任正治部主任。

第二野战军原为中原野战军,1949 年2月1日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思令员,小平同志任正委。

第三野战军原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2月1日改称第三野战军。陈毅为思令员兼正委,粟裕为副思令员兼第二副正委,谭震林为第一副正委,张震为餐谋长,唐亮为正治部主任。

第四野战军原为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林彪任思令员,罗荣桓任正委,萧克任餐谋长,谭政任正治部主任。

“野司”即野战军思令部的简称。一般野司的工作有野司的首长(比如野战军思令员、副思令员、正委等)来主持。

野战部队,你得看是干啥的。

武警内卫练习最多的是擒拿,格斗!是为了对付一般暴力犯罪使用的。

野战部队,步兵侦察兵或者特种兵的话,也会练习擒拿格斗,但是他们的下手就要狠了,很多都属于杀招,要是说真动起手来,野战军能赢,但是情况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不过说回来,要是比枪法和战术意识的话,肯定是野战军厉害点,毕竟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内卫面对的是暴徒,暴徒的话威胁是有的,但是大多没有什么战略战术的意识,所以对付起来来时比较野战军要面对的敌人来讲是简单的。

那时已经正式确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淮海战役,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

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

于1948年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步兵兵团、军、师、团,各骑兵师、团,各炮兵师、团等,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作为地方部队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

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irvCKUyFxxrPqCGEuZIjgkH_8cHTjET0KLDfM_8UNpnUVH_VUlhbl3ElHgJVddqj_KAOzyKETFDmvMr687BcK

区别如下:

1、任务不同:

中国解放军野战部队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跨区域作战任务,机动作战任务,而地方部队则承担辅助作战、边防守备、城市警备等任务,一般不会到所辖区域外作战。

2、军种不同: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军种全面,下属的步、坦、炮、空、侦、工、通、化八大兵种一应俱全,而地方部队则少的很多,例如炮兵往往只有60毫米迫击炮,没有其他重武器,而像155毫米榴弹炮、99式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则只装备野战部队。

野战部队尤其是甲类集团军,其下属的班一般都是满员,以便于发生战争可立即出动,而地方部队人员不齐,只有军官和士官,士兵很少,有的地方部队一个连才几十人,一个营不过百人。

3、能力不同:

野战部队无论是装备、人员、训练水平、指挥水平都是全国最优秀的,而地方则一般不如野战部队。

扩展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诞生于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之际。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发全军整编命令:将野战部队改为野战军。

野战军以下依次辖兵团、军(原纵队)、师、团。各野战军以所在地区分为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野战军。

1949年1月15日,又把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的三个兵团,则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野战军一级番号撤销,其机关分别与有关军区机关合并。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

四平有条“仁兴街”――那是为纪念倒在血城中的邓华纵队长1师师长马仁兴而命名的。

辽源有座“树棠山”――那是为纪念3纵8师-位排长陈树棠而命名的。

锦州有条“士英路”――那是为纪念2纵5师一位董存瑞式英雄梁士英而命名的。

笔者看过几本黑土地英雄谱,仅一个3纵,命名的战斗英雄就有100多。

还有那没有命名的。

黄达宣老人说,1946年9月,独立旅1团攻打哈尔套。从偷袭未成就强攻。2连没冲进去倒下一片,1连冲进去了,占领一座大庙。敌人反冲击,你来我往打到下半夜,连长和两个排长都牺牲了。脚下都是尸体,黑灯瞎火也不知还剩多少人。墙外就是敌人。他一遍遍小声召集队伍:1连的都出来!1连的都出来!数了数,站到他身边的是7个人。打完仗再清点时,是18个。

他没看,也没想看看当时都有谁没站出来。

老人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英雄,没爬出来的也不能说“狗熊”。战争就是那么回事儿,再勇敢,再英雄,也可能有胆小、怕死的时候。谁都是爹妈养的,都是人。

从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像战争那样,更能检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军队的优劣、强弱了。一个人也是如此。战争的雷电迅疾地铸造着伟烈的男子汉,也在顷刻间把王继芳之类的灵魂剥个清(精?)光。

只是,应该怎样理解那种“两头冒尖”的部队和人呢?

功臣思想严重,在脱离领导的途中,享乐腐化成风,骄横霸道,发生问题很多。一带队人不负责任,被带人不服从管理,由于带队人都是临时指定的,甚至指定警卫员(四纵),因此都是临时观点,弄得乱七八糟,有的中途就下车了,有的私自回家了等等。二卖公物捣买卖成了普遍现象,如九纵队卅四名学员中就有卅名卖过东西,别的纵队较多的有十纵廿七人,三纵廿四人,七纵廿人。三蛮横作风严重,如四纵有三个人打了老百姓,还有一人打了很小的孩子。一纵七人打车夫,二、四纵队缴车站执法战士的枪乱打执法队的枪,三纵对区政府人员发脾气,四纵队有大道上作障碍挡汽车拉他们,强迫要老百姓的拉粪车拉人,吊打退伍军人(因偷了他们一件东西)与通化县委吵嘴,强迫老百姓做饭,不给做就要捆,吓得老太太跪下磕头,八纵的大闹牡丹江戏园子,=九纵带队人廿六师参谋刘振江擅向肇东县政府要粮三百斤,又向九纵某科长要钱廿五万元,企图从中贪污粮食钱(查出后,将钱追回肇东县政府了)。《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的这段话,说的是各纵队学员赴炮校学习途中的所作所为。

既然被选送到炮校学习,就应该是思想好,文化也比较高的,因而也是比较文明的。

1948年1月16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在《关于人民军队建军路线的报告》中说:XX师(即16师――笔者)是井冈山下来的。是红军的“老祖宗”,但部队非常不团结,上下不团结,官兵不团结,军民不团结,许多干部因此要离开部队,战斗力眼看着下降,那个部队所谓有三凶主义:对敌人凶,对老百姓凶,对自己同志凶。⑤怎么个凶法呢?用有的老人的话讲:打仗嗷嗷叫,像八路;抢战利品,打骂老百姓,就像土匪了。

这种“三凶主义”的部队可不止一个16师。东北野战军中另一支“两头冒尖”,“野”得很的七纵,在攻打锦州老城时为了多捞资财和俘虏,兵力部署上不仅考虑怎样消灭敌人,还充分注意到不能让别的部队插进来。这样一支很能打的部队建国不久就被撤销番号,有的老人说就是因为另一头太冒尖了。

八路军“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有如蝗虫,人民怨声载道”,而国民党正规军却“对居民纪律颇好”,这与多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工具进行的“传统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乍听简直有点令人难以容忍。

没有根据地,“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辽沈战役期间,一些部队仍然“到一处吃一处,到一家吃一家,有的甚至连白条子都没开”⑥,也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历次农民起义,基本都是这样子。

那时的***人,敢直面人生,也不讳疾忌医。

***人就是这样发展强大起来的。

“死一回了,够本了。”小说上这么说,老人们也这么说。

但老人们还说:只有死过一回、几回的人才更懂得生命的宝贵。

还有老人说:什么叫打仗?打仗就是把脑袋摘下挂在腰上,一仗下来没了,就算“成功”了;摸摸还在,就说“又生一次”。特别是参加尖刀连、突击队,当爆破手,上去下来多少次,就等于生死多少次。现在人有文化,打仗前写遗书,我们那时“说遗话”,叫“再死一次”。有的还对老乡和知心的说:到时候把我弄回来呀,可别叫狼狗掳了。

铁与血与火,把曲一战壕中人的灵与肉铸结在一起。战争在铸造生死与共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同时,也在铸造冷漠、残酷和野性。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战胜敌人的目的,统一于塑造战争中人的独具的性格、感情和价值观念。

在战争打响或即将打响的瞬间,一个初上战阵的士兵,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惊叫一声,掉头逃跑。一个正待同样动作的士兵,看到一个亲密的伙伴倒下了,可能立刻就红了眼睛扑上去厮杀。几仗下来,一个在家连鸡都不敢杀的人,可能对一个苦苦哀求的敌人伤兵无动于衷。一个再三教育别人不得虐待俘虏的连长、指导员,可能会把子弹连同咒骂一齐射向举起双手的对手。

枪林弹雨中旷日持久的冲杀,耳膜饱受爆炸的冲击,眼睛因硝烟和疲劳而充血、疼痛,逐渐地听觉和视觉都模糊昏花了。味觉也丧失了,皮肤也变得粗厚、麻木了,神经也因过度紧张而迟钝了。当一个人整个反应组织都被揉搓得变形了时,他的行为就是正常状态下人难以理解的了。因为这时他已经不能算是正常的人了。

生活是大海,家庭是小岛。游啊,游啊,累了,就爬上小岛舒展一神经,歇息一下心灵和肉体。然后,再去搏击风浪。

可他们不是“278团”,也不能去哈尔滨跳舞。而且,他们中有的还未到应该游向“大海”的年纪,有的则差不多应该在那“小岛”上抱孙子了。

1948年1月24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关于政治工作的综合报告》中,有这样一段:夏季战役后,干部中出现了一种右倾情绪,感觉战争残酷,死亡的威胁太大,认为革命有前途,个人无前途,想脱离前线到后方享乐。表现此种情绪的多为连排干部,但尚不普遍,不严重,现在注意克服。此外部份干部还有恐美的心理,怕原子弹,怕三次世界大战,怕国民党失败后美国直接出兵。因此顾虑战争的结束将遥遥无期。以血肉之躯搏击铁火的连排干部和士兵,无论他们的生活曾经怎样得非人,无论他们还将面对怎样冷酷的人生,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和人生的。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大都20岁左右,30岁左右,正是人生的好时候。再没文化,再不浪漫蒂克,对明天也有追求和幻想。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拖拉机种地的集体农庄”,到“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到最现实的一顿“猪肉炖粉条子”,或是更高级一点的“小鸡炖蘑菇”,他们都想享受一下。而且,除了母亲和亲姐妹,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还未亲近过任何女人。连每到驻地都进行的传统的宣传活动,也不准接触青年妇女。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需要女人和家了,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

一个人,无论怎样软弱无能,也无论社会意识如何,当他面临死亡时,生命本身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可在这里能怎样呢?逃跑抓住可能被枪毙,跑回家去也可能被“动员”回来。都是五尺高汉子,也实在叫人不耻。

命运不能选择,危险和灾难不可预测。死亡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生命的终结轻易得就像弯腰拣块石头。又因为他们特别能打,就经常被派去打硬仗,打恶仗。这是他们的光荣和骄傲,同时死亡的机会也就更多。

于是,脾气就变得暴躁,凶悍而又野蛮。当然也免不了想入非非,有条件就想干点什么。拚命打一仗,死都了结了,不死差不多也能了结。

可不能出大格。

把“两头冒尖”仅仅归结为战争的残酷,是难以使人接受的。但谁又能说与此无关呢?

几乎每个老人都推荐几个老人,说他当年多么勇敢,英雄。慕名而去,有的说忘了,有的讲得味同嚼蜡。有的讲着讲着感情爆发了,“娘卖X的”和“妈个巴子”都来了,插句话都难。第二天接着谈,有的又味同嚼蜡了,或是又“忘”了。

那经历太可怕了。他们不想刺激别人,自己也不想做恶梦。

有老人给我读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今征战几人回?

那些死了几次终于活下来的人,那些死几次终于把只有一次的生命留在了黑土地的人,无论命名还是未命名,无论有名还是无名,都是英雄。

无论生者还是逝者,像黄达宣老人那样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者,为大英雄。

野战军指在全国或战略区范围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部队、亦称“野战部队”。

一般担负歼敌重兵集团的主要作战任务,是作战的骨干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最高一级建制单位,担负战略、战役作战任务。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战略区组建了野战军,后逐步统编为西北、华东、东北、中原和华北等野战军。

1949年初,为了向全国进军,又将西北、中原、华东和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各野战军直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辖若干兵团和特种兵部队。新中国成立后,野战军番号撤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8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