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乐府诗歌多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情实感,所以语言风格属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无关,对吗?

曹植乐府诗歌多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情实感,所以语言风格属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无关,对吗?,第1张

错误。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曹植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有很多奇幻瑰丽的想象,语言辞采华美,浪漫主义色彩很浓。

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

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 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

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

曲 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

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 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 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

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

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便是

回环往复, 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

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汉代乐府对后世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如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

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 正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於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它们多用乐府旧题, 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语言, 在形式上也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唐代杜甫虽不用乐府旧题而「因事立题」, 诗的精神和体制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 直接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白居易,元稹效发杜甫做「因事立题」的社会诗, 而且提出「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 也正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

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

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转,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统率於质朴自然的风格下所谓质朴自然,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 矢口成言, 绝无文饰, 故浑朴真挚, 独擅古今后世诗人多受汉乐府的影响

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於建安之后大盛, 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於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 东汉时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 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的歌行体的形成亦有影响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所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这些手法, 对后世诗歌的修辞手法亦有启发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董娇娆》等都主要是依靠对话来开展故事、发展情节的。《十五从军征》虽基本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对话。《孤儿行》一篇完全可以看作是孤儿控诉的话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语言生动而富于变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叙述可能产生的板滞的毛病。

  总的来说,作为叙事诗的汉乐府民歌,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属于成熟时期的叙事诗。

  3、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点。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例如《东门行》中有“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的句子,连续四句中,句式起伏变化很大,当是人民口语的直录。值得注意的是汉乐府虽然有长短不齐的句式,但也有整齐的句式,《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就是整齐的五言句。还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全用口语写出,描写生动,充满轻快活泼的情调。“鱼戏莲叶间”以下四句接连铺接,不厌其烦,正是汉乐府用语的古拙淳朴处。本诗的好处还在于诗中主要部分处处写鱼的活泼可爱,但却处处在写采莲人的欢欣愉快的心情。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盖美其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杂言的,长短句错落参差,保留着当时口语的自然、真率的特点;五言的,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音乐性。一般来说,早期的乐府民歌多呈杂言形式,而五言的则多是比较晚期的作品,这说明五言诗这种新诗体是在乐府民歌中逐渐孕育产生起来的4、汉乐府寓言体的运用

  乐府民歌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体的运用。汉乐府里出现了几首寓言诗,这些诗比拟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的情调。寓言诗在《诗经》民歌中偶有运用,但只限于个别作品。像《豳风鸱鴞》,可以说是最早的禽言诗。到汉乐府时,这种形式已经较多运用了。在汉乐府民歌中禽鸟鱼虫都被写入诗中,作为寓言诗的题材,如《雉子班》、《乌生》、《艳歌何尝行》都以鸟喻人,《蛱蝶行》以蝴蝶和鸟喻人,《枯鱼过河泣》以鱼喻人。有的是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是表现爱情,但奇特的形式、奇特的内容,却获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我们看《艳歌何尝行》:

  飞来双百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最后两句是乐府中的套语,是配乐演唱时所加,与原诗内容没有关联。前面全是托鸟言来比喻人间夫妻“生别离”的悲剧,这种夫妻不能相顾的惨剧,正是当时社会迫使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真实写照。托禽鸟的遭遇来写人,构思奇特。这几首禽言诗,虫言诗或鱼言诗不仅构思奇特,而且描写生动。《蛱蝶行》写蝴蝶被燕子捉住去喂小燕,写吃食之前的小燕见到蝴蝶时是“摇头鼓翼”,《雉子斑》写小雉被王孙所捕,老雉绕车追行,反复叫喊“雉子”,悲鸣之声动人心魄。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遭迫害情形的寓言化。还有两首诗虽是寓言体,却是以树木喻人的,这就是《艳歌行》(“南山石嵬嵬”)和《豫章行》,也是想像颇为奇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揭露社会现实的,但却是寓言的形式,表现了汉乐府中带有丰富想像的浪漫主义情调的风格。

 汉乐府民歌是自《诗经》民歌之后,我国诗史上民间文学创作的一丰硕成果,它对后代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是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后代诗人。他们拟写古题乐府,多数能反映社会现实,这是汉乐府民歌精神的继承。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也是《诗经》民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发扬光大。其次,汉乐府叙事诗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技巧和手法也影响了后代叙事诗的创作。沈德潜就说杜诗中的“三吏”、“三别”的叙事诗是“运以古乐府神理”(《唐诗别裁集》卷二)。白居易、元稹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也是继承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精神。另外,汉乐府的形式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则表现在五言诗的创立上,因为五言诗实际上源于汉乐府民歌。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所谓古诗,这里是专指《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在两晋南北朝时代,人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无主名的古代诗歌称为“古诗”。萧统编《文选》时,从这些“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现在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时。其作者,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来分析,应是一些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文人。总之,《古诗十九首》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是东汉末年桓、灵之世的一些中下层文人的作品,当然其中有少数也可能是民歌,或者是由民歌改写的。这从它常套用乐府民歌的句子可以看出。

  《古诗十九首》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这几乎是古今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刘勰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钟嵘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上)这里面的一些评语,特别是古人的一些评语,对其成就都是承认的。它确实在我国文学史上把抒情诗推进到新的高度。

  1、《古诗十九首》极善于塑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艺术画面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具体地说,意境就是作者所描写的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的密切无间的结合,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一种能浸透人心灵的艺术效果。

  《古诗十九首》是情景交融的优美抒情诗。《明月皎夜光》一首,前面八句看似纯然写景,但诗人提供给读者的一系列的意象是明月、促织、星、白露、野草、蝉、玄鸟,勾勒成一个悲凉枯寂的深秋的意境。“时节忽复易”是主观感受,其作用是使景物与情绪浑然一体,并且很自然地转入对“同门友”的怨恨和伤时失志的悲哀的抒发。《回车驾言迈》更是情景交融的例证: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前四句写的是春景,有东风,有百草,本是东风劲吹,百草繁茂,万象更新的景象。但诗人用了几个饱含萧索情调的词——“悠悠”、“长道”、“茫茫”、“摇”,把可以写成欣欣向荣的春景写得悲意盎然。仅仅读这四句,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那“涉长道”驾车回乡的游子的颓唐空虚和寂寞的心境,自然而然地由“东风摇百草”的景物引起“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的慨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的悔恨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悲哀。这四句真可以说是写景的绝唱。

  《古诗十九首》的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后世的一些山水诗(如谢灵运的一些诗)的先写景后抒情、说理和写景割裂的手法具有天渊之别。

  2、《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上。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上。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能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虽然是抒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但却全用比喻,用天上比喻人间,用牵牛、织女比喻游子、思妇。比喻本身就有隐约曲折的艺术效果,而且诗人在描写牛、女悲剧的时候,也很注意构思和立意。诗里重点写两情阻隔的悲哀,但对阻隔他们的河汉,却一再点明“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仿佛他们的阻隔的困难并不难于克服,实际上这就暗示了阻隔他们的绝不仅仅是“清且浅”的“河汉”,还有其他的原因。读者也可以由天上的“河汉”想到人间的“河汉”,而且牛、女尚且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这人间的阻隔就更非是天上的“河汉”可比了。诗人把很多感情隐在言外,让读者得之于想像之外。另外《凛凛岁云暮》则主要是在结构的曲折上表达婉转之情。写思妇的念夫,因思之切、爱之深而产生“锦衾遗洛浦”的怀疑,因思而不眠,终于“梦想见容辉”,由现实写入梦境。梦中的描写也是极尽曲折,既写迎娶时的欢欣,又写相聚之须臾,最后写寻梦之悲哀。曲折地表达了思妇的婉转不尽的情意。真正是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3、《古诗十九首》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古诗十九首》还特别善于塑造形象。它不是叙事诗,但人物的形象却极为鲜明。有时只简略的几笔,人物却栩栩如生。《迢迢牵牛星》主要写织女的形象。先写织女纤纤素手,札札机声,泣涕如雨,最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把这个形象点活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美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的情景。描写思妇形象最为突出的是《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

  “盈盈”四句极力写出这个女子的容颜之美和她所处的浓春烟景的环境。画龙点睛之笔是“空床难独守”,把人物的感情,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很符合“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的女子的身分。形象极为鲜明 4、语言自然混成而韵味悠长。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自然浑成,毫无斧凿雕琢的痕迹。《四溟诗话》说它“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固然道出了其语言平淡自然的现象,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寻找出其语言特点。其语言特点在于用自然的语言表达真切的感情。语言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关键更在于能真切地表情达意。《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可贵之处正在此!下面的一些句子都是极平常的家常话: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构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这种口语的运用,使读者感到亲切,加上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都浸透着深情,则更使读者感到真切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和《驱车上东门》“写情如此,方为不隔”。我们理解之所以“不隔”,就是因为以极平淡自然的语言而能作深挚情感的抒发。其实《古诗十九首》中几乎篇篇都是如此“不隔”的。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批文人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五言诗。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五言诗已进入成熟的阶段。从此,五言诗体正式进入诗坛,并且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唐代,它的地位才被七言诗体所代替,但仍然与七言诗一起,作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种主要的诗歌模式。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下面我们选析《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诗,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至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同学们可以犹不同的看法。

  其一“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在晋南北朝时代,人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无主名的古代诗歌统称为“古诗”。萧统编《文选》时,从这些“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古来就有分歧的看法,现在多数的文学史家认为这些诗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作品,作者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文士。《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这些文士伤时失志的悲哀、离别相思的痛苦和人生无常的慨叹。

  《行行重行行》篇是《十九首》的第一首。诗以思妇的口气写出,写女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的深情。全诗十六句,可分四层。

开篇二句开门见山地交代本诗相思离别情绪的起因,皆由丈夫出门远行,夫妻别离而来。“行行重行行”是说丈夫行而又行,行行不止,终使夫妻“生别离”。“生别离”出自《楚辞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是生离作死别之意。“行行”二句既有空间上的相去渐远之意,为下文“相去”二句伏笔;又包含有时间上的岁月流逝之感,亦为下文“思君”二句作一伏笔,可谓有一举两得之妙。“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是申言前二句,正因“行行重行行”,所以才相去万里,人各天涯。第一句是因,后三句是果,因果交代清楚。

  “道路阻且长”以下四句是诉说对丈夫的相思和幽怨。四句分从夫妻双方说起。前二句是说思妇自己。“道路”句用《诗秦风蒹葭》“道阻且长”成句,表达思妇不能追从丈夫的痛苦心情。“阻且长”恐怕不仅是指道路之远险,当也包括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阻隔。如此,则“会面安可知”更何况,丈夫仍在“行行重行行”,此情此景,她如何不怨“胡马”二句是对丈夫说的,是思妇的怨望之辞。朱自清先生说“是希望游子不忘故乡”,但希望中含有怨情在内,只是很委婉,就为“浮云”二句的怨中含怒做了铺垫。

所以清人方东树说:“‘胡马’二句,忽纵笔横插,振起一篇奇警,逆摄下‘游子不返’,非徒设色也。”(《昭昧詹言》卷二)非仅如此,“胡马”二句还在文章上承接上一句“会面安可知”,并申足其意。承上启下,故确是“振起一篇奇警”。

  “相去”四句是第三层。前二句袭《古乐府歌》成句“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但略加变化,意思更明了。前一句主要从空间角度言,仍遥接“行行重行行”句。后一句用象征手法暗指人的日渐消瘦,带缓是果,人瘦是因,言果而显因,语气委婉纡徐,含蓄蕴藉。如果说以上都委婉含蓄,怨而不怒的话,则“浮云”二句则直有怨而怒的情绪了。“浮云”、“白日”是比喻。古代常以日喻君,夫妻和君臣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是可以互换的,隐喻君王的“白日”可以喻指丈夫。而“浮云”则是指迷惑丈夫(“白日”)的客观情景。正是这“浮云”使得“白日”(丈夫)“不顾反”。设身揣度思妇的心情,这“浮云”当是喻指丈夫在外的另有所爱之人。前人说本诗的所谓“昏君”、“佞臣”之说可以休矣。

“不顾反”就是不念返,不想返家,是什么使得他不想家呢?就思妇想来,首先她想到的,且可能性最大的当然是另有所爱。作此揣想,此二句怨中带怒是意中必然。语意承“胡马”二句的怨而不怒,感情上则更进一层,由怨而怒了。

  “思君”四句是第四层,再转回写思妇自己。“思君令人老”承“衣带”句,不过“衣带”句仅言日渐消瘦,“思君”句则从瘦进一层,由瘦而至颜容的憔悴,意蕴更广。“岁月”句则双承“行行”和“思君”二句,既点醒“行行”句包含的时间流逝之感,又强化了“思君”句青春不再之叹:时光飞逝,岁月已晚,青春不再,容颜凋零,丈夫不归,人何以堪!古人有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之说,此二句足可当之。“弃捐”二句解说多有分歧,一种认为是思妇对丈夫的祝愿,有《诗卫风君子于役》末二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之意。另一种认为是思妇自我劝慰之辞。她在劝说自己:不要再说他了,还是自己努力加餐吧!从上文“衣带”句、“思君”句,以及思妇的怨怒情形看,作自我劝慰之辞更好,符合诗中思妇感情的发展逻辑!

她已经一怨丈夫与自己的“生别离”,再怨道路的“阻且长”,三怨丈夫的不如“胡马”、“越鸟”,四怨其因“浮云”所遮而“不顾反”,使自己体瘦人老;如此由怨转怒,自然容易产生自怜自慰的心情。故此二句绕回作收结,自作宽解,复作自爱。语意含蓄,情味无穷;笔转意换,骋意无尽。

  大批评家刘勰评《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直而不野”是说它语言直率朴素,而又富有文采;“婉转附物”是说它托物寓意,比兴贴切,文辞委婉,蓄意无穷;“怊怅切情”是说它意绪悲惋惆怅,抒情自然而不做作。“行行重行行”一首足当此评。另外,本诗语言在意思上颇有重复之处,反复所言,只是“思君”,回还复沓固是民歌本色,就本诗而言,更是抒情的需要。非如此反复不能尽情尽意,这已不仅是民歌本色的体现了。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思想内容

1、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2、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3、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4、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二、艺术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口语化同时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民歌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汉代乐府诗

一、何谓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汉书 艺文志》记: 「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汉武帝采诗, 除为考察民隐外, 亦在丰富乐府的乐章, 以供娱乐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代乐府诗的类别

二、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 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 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 分雅舞,杂舞雅舞用於郊庙,燕飨; 杂舞用於宴会

军乐

「鼓吹曲辞」, 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 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民间的歌辞

「相和歌辞」, 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 源出於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杂曲歌辞」, 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於佛老, 或出於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

反映战争的痛苦

《战城南》反映汉代人民那种惨痛的战争生活非常深刻诗的前幅描写激战的荒凉恐怖,

后幅则写平民为战争而荒废耕作, 因而发出怨言, 诚为暴露战争苦痛生活的写实诗篇又如《东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讨南越, 军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仓吾多腐粟, 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 早行多悲伤」, 也是一篇反战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 到了八十岁的高年, 回到家乡

来, 房屋破坏不堪, 成了鸟兽的巢穴, 亲故凋零, 一无所有, 肚皮是饿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饭, 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门望著天边, 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於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 作了无情的控诉

反映贫困

《妇病行》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 丈夫对亲友哭倒, 孤儿

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 真实动人, 令人凄酸《孤儿行》描写了孤儿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隶和仇人, 尽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东门行》描写了一个穷老汉为穷困所迫, 铤而走险, 起来造反的过程

反映漂泊/游子他乡

游子在外的生活艰苦, 不易还乡, 是以此类羁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现强烈的悲痛,

如《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辗转不相见」, 便是写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好的丈夫而辗转流徙他乡的

爱情题材

《有所思》写一个女子知道爱人有他心的时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给他的礼物摧毁了, 表

示一刀两断的决心, 但是当好忆起当初定情幽会时的甜蜜生活时, 便又觉得不能一刀两断, 显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发一个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她以火一般的热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毁灭之外, 爱情不会终止!

婚姻/妇女悲惨命运/封建礼教束缚

《上山采靡芜》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

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家的被弃是无辜的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同时热情地歌

颂了二人忠於爱情, 宁死不屈的精神

统治者的荒*

《鸡鸣》,《相逢行》和《长安有狭邪行》都描写当时富贵人家的奢侈享受, 黄金为门, 白

玉为堂, 堂上置酒作乐, 中庭华灯煌煌, 舍后珍禽罗列子弟人人做官, 贵者至二千石年轻妇女无事可做, 调丝弄弦而已《陌上桑》则叙述了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无耻面目, 同时塑造了坚贞,勇敢,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人民的劳动生活

在汉乐府中, 有不少是表现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莲》是江南青年男女

采莲时所唱的歌谣, 一面工作, 一面歌唱, 表现了乡村男女集体劳动生活的快乐, 和江南农村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饮酒求仙/人生无常

汉乐府诗亦有饮酒求仙的思想, 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的反映,

如《善行哉》,《西门行》,《王子乔》等篇, 都是这类作品至於人生无常的作品, 如《怨诗行》,《驱车上东门》, 主题都是怨叹人生无常, 鼓吹「游乐当及时」,「游心恣所欲」,宣泄颓废没落的情绪

三、汉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

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 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

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

曲 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

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 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 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

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

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便是

回环往复, 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

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汉代乐府对后世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如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

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 正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於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它们多用乐府旧题, 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语言, 在形式上也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唐代杜甫虽不用乐府旧题而「因事立题」, 诗的精神和体制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 直接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白居易,元稹效发杜甫做「因事立题」的社会诗, 而且提出「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 也正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

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

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转,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统率於质朴自然的风格下所谓质朴自然,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 矢口成言, 绝无文饰, 故浑朴真挚, 独擅古今后世诗人多受汉乐府的影响

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於建安之后大盛, 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於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 东汉时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 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的歌行体的形成亦有影响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所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这些手法, 对后世诗歌的修辞手法亦有启发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是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新风,贴近生活,语言通俗,由杂言渐趋向五言,多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独具特色。

  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汉乐府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除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说话,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注重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艳歌行》“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写的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如《孤儿行》对孤儿的痛苦没有作空洞的叫喊,而着重于具体描绘,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孤儿的身心疾苦,甚至是生不如死,其中滋味自然意会得来。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

  汉乐府诗的篇幅有长有短,最长的达三百五十多句, 短的则数句。如最长的《孔雀东南飞》,有三百五十多句,短的《杂曲 枯鱼过河泣》只四句,而《江南可采莲》只有七句。 汉乐府诗押韵灵活 。民歌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如《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ong),“ 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u),也有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等; 还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增加了诗的生动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乐府诗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汉乐府诗多用对话或独白叙事。诗歌巧妙用对话刻划人物,有生有情, 让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几乎全是弃妇同故夫的问答,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虽然汉乐府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但也不缺乏浪漫主义的色彩。如《上邪》的那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极度的夸张,写出了女子对恋人爱得真挚热烈,对爱情毫不掩饰;《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等。还有写神灵的,像《练时日》写灵之游、灵安留等渐渐向自己靠近及与神交接的欢喜,想象着自己能飞上天成仙。这些浪漫的想象,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都显示了汉乐府诗的浪漫主义的特色。汉乐府诗的排偶句较多 ,如《陌上桑》中“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 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也可以是汉乐府诗歌的一个特色。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写鱼在荷叶下面来回的游嬉,暗写采莲人们的欢乐。此诗回环往复,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文字活泼,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含蓄。

  因为汉乐府诗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所以在叙事上,有叙事也有抒情。大体详于叙事略于抒情,如《孔雀东南飞》除了末篇有些抒情外大都是叙事;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结尾就是略写中间详写;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的外貌描写,《孤儿行》的褴褛衣衫。

  另外,汉乐府还有寓言诗。寓言诗也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假托动物之口进行自述,鼓吹曲辞《雉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都是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寓言则是植物和人的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宋子侯的《董妖娆》虚拟桃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折枝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力量使青春早夭。这些寓言诗多有奇特的想象,鱼鸟花木也会作人言,而且出人意表。

  汉乐府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推动了诗体的发展。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人们所熟知传唱,汉乐府的艺术魅力也将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浓郁。

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如下:

一、语言朴实自然

1、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2、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二、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三、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四、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五、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便是。

六、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乐府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9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