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化介绍的详细下,浪漫啊,谢谢各位了

法国文化介绍的详细下,浪漫啊,谢谢各位了,第1张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

  戛纳国际**节是世界五大**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

  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

  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du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举行。

  法国主要是以艺术和文化出名,在法国,有许多**节、展览会、音乐会等供人欣赏。在法国的中央种植许多农作物,例如小麦、向日葵等。

  历史名人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维克多·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维克多·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维克多·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维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维克多·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维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维克多·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维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著名艺术家,画家。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童年在阿弗尔度过,1859年他来到巴黎,见识到了当时几位著名的印象派早期画家的作品。他鉴赏他们的作品,但莫奈不是他们的追随者而是一个反叛者。莫奈对造型并不关心,他关心是层次正是因为莫奈对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确实看见的事物,但也正因为此,他却表现不出事物的幻觉真实感。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 “印象,日出”。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这幅画在1874年3月25日开幕的印象派画家第1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这幅作品是莫奈画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莫奈之所以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

  马赛曲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马赛曲,一首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昂乐曲,传唱于法国南部抗击奥地利入侵的救国义勇军中。1792年的那个漆黑的夜晚,莱茵营的工兵中尉德·李尔通宵达旦,用满腔激昂与丰沛才情谱写了这段永恒的乐章。

  后来,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普、奥、俄、英、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量法国青年正是在马赛曲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不到一年的时间,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马赛曲国歌的崇高地位。

  通过“雾月政变”而执掌政权的拿破仑,没有停止征讨的号角。在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后,拿破仑不仅率领法国军队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欧洲大部分领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马赛曲的强悍音符响彻寰宇,震撼人心。

  为了迎接拿破仑胜利归来的军队,1806年,伟大的凯旋门破土动工。但随着欧陆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凯旋门建设一度停滞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从圣赫拿勒岛运回巴黎,悲壮地从凯旋门下通过。

  凯旋门右侧门柱的浮雕也被命名为马赛曲。其中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她神圣宽广的羽翼下,一群志愿军战士,或高歌猛进,或负重前行,马赛曲的雄壮号角再次响起,映衬着香榭丽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阳万丈和落日余辉。

  弗朗索瓦·吕德完成凯旋门的雕塑任务时,已经52岁了。这位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雕塑大师,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为那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刻下了与音乐同名的经典。

见证了雨果的《欧娜尼》的上映,被称为“莫里哀之家”的是法兰西喜剧院。

法兰西喜剧院是法国最古老的国家剧院。1680年奉路易十四之命创建,经拿破仑整顿。归共和国管辖的这一法国演出团体,几经沧桑,已历300余年。剧院现坐落在巴黎黎塞留街与圣·奥诺雷街拐角处。

历史发展

复辟时期,新的戏剧样式崭露头角,传奇剧在商业性剧院中方兴未艾,而法兰西喜剧院拘守于御用艺术的地位,直到浪漫剧兴起,才冲破这种僵持局面。1830年2月25日,V雨果的浪漫派戏剧《爱尔那尼》首场演出,戈蒂耶率一批激进青年,以声威把古典主义卫道士的鼓噪压下去,从而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史称“爱尔那尼之战”。

1843年,雨果的《卫戍官》在同一剧院上演失败,宣告了浪漫主义戏剧的衰落。

唐璜的作者是拜伦。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唐璜》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扩展资料

《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

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

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拜伦在《唐璜》中曾说此诗他将写一百章,但是,在写成十六章和第十七章的一小部分后,他就前往希腊参战,现存全书内容如下。

在西班牙南部名城塞维尔,居住着一位名叫唐·何塞的大贵族。他十分富有,名声很好。唐·何塞的夫人也出身名门,不仅美丽贤淑,还很有学问,能说多种外国语,在上流社会妇女中受到普遍尊敬。他俩十分恩爱,可是中年才生下一子,取名唐璜。不幸唐·何塞过早病死。他的夫人决心把儿子培养成大人物,教给他军事、艺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教育他要注重封建伦理道德。

唐璜小时候就活泼可爱,长

大成人是一表人才,在贵族子弟中非常少见。他生性风流,喜欢同姑娘们胡搅蛮缠,道德规范对他一占不起作用。16岁时,他就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唐璜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得把他送到欧洲去旅行。

航船在驶往意大利的途中遭到了大风暴的袭击,船只破损,逐渐下沉。一些水手觉得没有得救的希望,要求唐璜给他们大量的酒喝,以便醉昏后沉入大海中时少受痛苦。唐璜拒绝他们的要求,痛骂他们连畜生都不如,说男子汉应该像个男子汉一样地死掉。他强迫并且监督水手们修理船舱,排除积水,在他的指挥和努力下,船终于没有沉没。他还奋力救起了落水的侍从,以及他父亲遗留的小狗。

得救后的航船在海上漂流12天后,船上再也没有可吃的东西了,水手们便开始吃人,老弱者成了首先被吃的对象,唐璜不忍心吃他的老师,被迫跳海离开了航船。

他在海水中奋力挣扎,游到了西克拉提兹群岛(通译基克拉迪),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救上了岸, 把他藏在海边一个山洞中。 这姑娘叫海甸(或译为海黛),是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她平常见着的男子, 都是海盗或者渔民, 十分丑陋粗野,而如今眼前获得的是一个年轻美貌的男子,这使她简直像着了迷一样。很快,他俩同居了。

不久,传来了兰布洛在海上抢劫时出事身亡的消息。父亲一死,再无什么顾虑,于是,海甸就决定公开同唐璜结婚。海甸同唐璜举行隆重的婚礼。海盗和民众热烈祝贺,狂饮通宵。

正当他俩相偕进洞房的时候,兰布洛突然出现。他命令侍从把唐璜打倒,捆绑上船,押送到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通译伊斯坦布尔,当时是首都)出售。君士坦丁堡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奴隶市场,每天从早到晚拍卖来自欧、亚、非三洲的奴隶。所谓奴隶,全是海盗,殖民者、部落酋长和军字们从各地抓来的平民、战争俘虏、旅客,等等。

唐璜既年轻又健壮,被土耳其王宫的黑人太监看中,出高价把他买下,装扮成妇女,送进后宫供一位王后享用。土耳其那时实行一夫多妻制,苏丹(国王)有成千老婆,后妃以及公主都暗藏着一些男子。但是,唐璜一心思念天真纯洁的海甸。最后他想方设法逃出了王宫,辗转到了土耳其部队。

唐璜明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好东西,他认为俄国的专制君主比野蛮人还坏得多。但是,他爱慕荣誉,非常卖力地打仗, 立下了大功, 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虽然凶狠地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却又从凶残的沙俄哥萨克兵士的屠刀下救出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对土耳其苏丹父子6人力战阵亡的行为表示出了他高度的崇敬。

沙俄战领土耳其京城之后,苏沃洛夫有意派遣唐璜去彼得堡向女沙皇报捷。唐璜带着被救的土耳其孤女起程去俄国了。

俄国女沙皇卡萨琳(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生活很放荡,觉得唐璜比她所有的情夫们都英俊健壮,于是就把他留在宫里供自已享用。唐璜在后宫不仅侍候女沙皇,而且还同不少女官、侍女同宿。时间一久,唐璜的身体极度虚弱,患了疾病,女沙皇因此不再需要他了。

根据御医的建议,让他暂时离开寒冷的彼得堡,出国到天气温暖的南方(例如意大利)去旅游疗养。那个时候,沙俄正同英国计划结成军事、政治同盟,以阻止拿破仑借战争推广国民主思想,保护封建专制统治。 这时女沙皇想到了黄璜, 决定派他作外交使节前往英国进行谈判。于是,他带着土耳其孤女离开了俄国。

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贡历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

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

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一天晚上,英国最具权势和最风流美丽的、众所周知的国王情妇弗芝·甫尔克公爵夫人竟然化装成天主教僧侣,暗地里闯进了他的卧室,……

一部**的名字

唐璜(Don Juan)的简介 唐璜(Don Juan)是一名西班牙家传户晓的一名传说人物,他的简介补充 - 2006-07-14 23:20:41唐璜虽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在莫里哀的笔下却成了17世纪法国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没落贵族。他和他的仆人斯嘉纳赖尔游走于乡间,整日琢磨着勾引女人的艳事。他将贵族女子埃尔维拉从修道院里引诱出来,又将其抛弃;因为妒嫉想去拆散一对恋人,却遇到海上暴风雨的袭击;被农民从海难中救出来后,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又去勾引农民的未婚妻,并引得两位村姑为他争执不下… …看到自己主人的种种荒唐举止,斯嘉纳赖尔对唐璜百般劝阻,但是却丝毫不起作用。唐璜依然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我行我素、胡作非为,甚至用极其卑劣的手段欺骗自己年迈的父亲。最终,上帝最严厉的惩罚降临到了唐璜的身上。补充 - 2006-07-14 23:21:22《唐璜》无疑是莫里哀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却在作者在世的时候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由于在剧中莫里哀抨击了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从而在这些人的强压下该剧很快遭到禁演,直至莫里哀死后才得以再次公演。 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人物莫里哀借用这个风流浪荡的人,揭示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一群人的恶习和伪善的一面。补充 - 2006-07-14 23:21:52 莫里哀出演了剧中的斯嘉纳赖尔一角,让人们饶有兴趣地听到从他嘴里讲出地台词。他是不是没有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国王身边的小丑,在闹剧的面具背后说出真话,又时不时在讲得太多的时候收回所说的话呢?唐璜不是一个滑稽的角色,这在莫里哀的作品中并不常见。唐璜与浮士德无疑是西方最常被搬上舞台的剧作,这个称呼甚至已成为风流浪荡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莫里哀笔下的风流之子是一个麻木不仁、愤世嫉俗、看破红尘的人,这种苦涩的嘲讽促成他的不畏天地,而找到了一个让他摆脱现实烦恼的对手。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他常常被表现为一个胃口惊人的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人性化的成分在不断减少。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喜剧的异同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享有世界戏剧史泰斗的美名。他气势逼人的崛起,开创了英国古典喜剧创作的新局面。他一生创作可分三个阶段共有38部经世不朽的作品,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等多种形式,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在第一阶段完成,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是喜剧四部曲《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在他的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以及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因此,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基调。

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喜剧家,一生创作了近三十部喜剧。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法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高峰。他的创作在欧洲喜剧发展史上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他一生的创作也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代表作为《伪君子》《吝啬鬼》《可笑的女才子》。极富讽刺意味是他喜剧创作的最大特点。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他们分别作为欧洲文艺复习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两面极富张力的旗帜。作为喜剧创作的泰斗人物,后人们常常将两人的喜剧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以及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以下,将是我对二人喜剧创作比对的简单结论的叙述。

莎士比亚与莫里哀的喜剧创作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者创作的第一阶段。首先,两者在创作的第一阶段有着相似的经历,即是都曾流转于社会各个层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收集了不少的不同阶层的写作素材为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此外,两者在第一阶段都有过闹剧的创作。前者有《错误的喜剧》、《驯悍记》,后者则是在此期因剧团周转的需要而进行了不少的传统闹剧创作。

随着创作的深入,二者在后两个阶段的喜剧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喜剧创作风格。

西方的喜剧有着2500年的历史。喜剧的名目众多,但从本质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成两个体系——肯定型喜剧和否定型喜剧,前者以浪漫抒情喜剧为代表,后者则以讽刺喜剧为代表。莎士比亚和莫里哀分别是这两种体系的代表。这是两者的喜剧创作的首要性,也是根本性的差别。

莎士比亚在经历了前期的模仿性和尝试性的喜剧创作后,自《爱的徒劳》和《维洛那二绅士》起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喜剧特色之一,情节的独创性和主题的浪漫性。莎士比亚长于抒情的描写,以丰富的词句高亢的赞赏爱情、青春与友谊,同时他偏好以诗化的语言描写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如《仲夏夜之梦》中流传着奇妙神话的温莎林苑,贝尔蒙特花园的溶溶月色,世外桃源的亚登森林。正是在这样极富美感的景色下,人物的感情更显得特别的纯真美好。也因此增加了故事的浪漫性。

莫里哀则不同,在后两个阶段的创作之中,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表现出了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丰富的社会经历让莫里哀深谙社会上的各种丑恶、不平等现象,加之前期的闹剧创作基础让莫里哀有了改造喜剧的可能。他的喜剧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悲剧,后者只是间接地反映现实,而莫里哀的喜剧则更直接的描绘现实。而他找到的最能够有利的达到这一反映现实的方式便是讽刺的手法,不论是在《可笑的女才子》中对贵族沙龙矫揉造作、滥用隐喻的谈吐的抨击,还是在《太太学堂》中对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的批判,都明显的体现出莫里哀喜剧创作讽刺现实的特点。

在人物的塑造上,两者的差异也较为明显。莎氏喜剧中的人物大都是被作者予以肯定赞颂的并且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是多面的。黑格尔说:“最擅长描写比较丰满人物性格的英国人,首屈一指的仍是莎士比亚”。的确,在莎氏喜剧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对女性的描写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如,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鲍西亚,能言善辩、利嘴如刀的贝特丽丝,活泼开朗、调皮狡黠的罗瑟林。她们身上不仅有着相似的美貌,还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相对而言,莫里哀在人物塑造则更加明显的表现出了类型化的特点,这与他在一定程度上遵照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有一定的关系。他着重刻画同类人物的共性特征,如单一的伪善典型——达尔杜弗,与之相似的堂璜。其次,他还着重细节上的渲染,大肆的铺张,以此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说不是对莫里哀的否认,毕竟在莫里哀的笔下存在着许多如阿尔巴贡一样有名的文学人物形象。

喜剧离不开欢笑,怎样制造笑点,两人的喜剧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技巧。莎士比亚偏好在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多条线索的交织中制造矛盾、冲突,以达到喜剧的效果。尤其喜欢用面貌的相似、乔装改扮、设圈套开玩笑的手段人为的制造妙趣横生的剧情。而莫里哀则善于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某种引人发笑的怪癖或恶习,并且让这些怪癖或恶习在剧情中集中反复的表现。以此给观众造成一种由先见到那些怪癖或恶习的不快迅速转变为欢愉。同时,莫里哀在喜剧语言的运用上不同于莎士比亚优美浓郁的语言,善用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俚语、双关语、俏皮话、不谐音字等来增加喜剧的效果。

此外,两者对喜剧所追求的目的也不一样。莎士比亚的喜剧,矛盾冲突不尖锐,结局多是皆大欢喜的。因此,他的喜剧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欢乐。莫里哀的喜剧则偏向于古典主义的要求,即是冲突明显集中又强烈。由于他的喜剧是以讽刺作为主基调,着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丑恶面,因此,他的喜剧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笑,还有沉甸甸的思考。

经过以上的比较,我认为不论是莎士比亚还是莫里哀都将自己的感受与激情奉献给了观众,他们的创作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这些都是他们世界戏剧界大师的地位千百年来不可撼动的原因。

世界名曲《蓝色的爱》是法国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的成名作品,由钢琴大师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得曼弹奏,请大家欣赏

对于莫里哀的音乐,我只能用一个最平凡的词儿来赞美它——好听,非常之好听,也许它欠缺一点内涵。这不能说是一个坏评价。如果是一个女人,有人说她非常好看,她应该满意了。倘若,她还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当然更好。对莫里哀的音乐,也可当作这样一个漂亮女子看待的。

莫里哀的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浪漫气质,这只能用他是法国人来解释。他1925年出生于马赛,4岁学习钢琴,10岁进入马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7岁开始组织乐队,一开始不太成功,一度离开乐坛,在邮电部门干过。他无法忘情于音乐。35岁时,他组织了日后闻名遐迩的“保罗莫里哀大乐队( 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 ”,与PHILIPS唱片公司签约,事业走上正轨。1967年,莫里哀推出了成名曲“蓝色的爱”,热卖600万张,在美国热门排行榜上获7周冠军,并在年终全美TOP10排名第3。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推出的专集屡获大奖,并进行全球巡演,受到热烈欢迎。从此,莫里哀乐队和英国的曼陀凡尼乐队、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队并称“世界三大轻音乐团”,本人被誉为“情调音乐使者”、“法国音乐之神”。

如果想从头领略保罗莫里哀的浪漫风情,这支《蓝色的爱》是个好选择。其中的旋律你大多不会陌生,在新世纪听它,有一种潜滋暗长的怀旧情绪,虽然浪漫的情调永不会过时。它曾经填补了我生活的空白,心情的空白,梦境的空白,以一种泼洒的浓艳的蓝。

事实上,这首《蓝色的爱》开始名不见经传,经过莫里哀的点铁成金后,才得以风靡一时。又被填上歌词,众口传唱:“没有你,我的世界是蓝色(忧郁),我的生活是灰色,我的眼睛是红色(哭的),我嫉妒的心是惨绿,孤独的夜是漆黑。”

算了,别的颜色我不要,给我一点纯净的蓝色吧——人生的烦恼多如牛毛,与其为金钱苦闷,为权位烦恼,倒不如为爱情忧郁,为音乐伤感,那总是一件美好的事。

总之,于喧嚣,嘈杂之中听一曲舒缓的轻音乐,无异于疲惫非常之时啜一口清新香茗,亦如让紧绷的神经做一次完整瑜伽-----宠辱皆忘,烦恼尽消。建议你也听听,写下自己的感受……

1925年3月4日,保罗-莫里哀诞生于法国南部马思圣街15号旧港尤波而附近。在四兄弟之中,他排行老幺。他的父亲除服务于当时的邮局之外,也从事业余的音乐活动。4岁时,保罗-莫里哀开始弹奏钢琴;5岁时,他的音乐才华受到家人的注意。10岁开始进入马赛国立音乐院研习4年正统音乐,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马赛音乐院毕业之后,保罗 -莫里哀立志要成为古典音乐会上的钢琴演奏家。后因迷上当时流行的爵士乐,而改变此雄心大志。17岁时,其自组乐团开始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奏。他的音乐才华被巴克雷|(Barca)唱片公司总裁发掘,邀他为该公司旗下的首席歌星,担任录音伴奏。

曾分别为法国著名的歌星夏而-亚兹纳弗(CAznayour)、米洛依-马缔欧 (MMathieo)、达莉妲(Dida)及莫利斯-西瓦利耶(MChevaier)…等作曲、伴奏。除为歌星伴奏外,他也写过多首当时曾流行的歌曲,如《怀念的约会》(Rendez-Vous Au avandou)、《赌命》(Sur Ma Vir)、《浪漫行程》(a ongue Marche)…等。

1963年 与法国另两位情调音乐乐团指挥法兰克-波赛而(Frank Pource)及雷蒙-鲁菲而(Raymonf efevre)合写了一首著名的流行曲《天涯海角永相随》(I Wi Foow Him),后来由小莅姬-玛琪(itte Peggy March)唱红,风靡一时。96年,此歌再度出现在喜剧片《修女也疯狂》中,重燃热门;

1965年 离开巴克雷唱片公司,同年正式组成了一支象征着他个人的大乐团--e Grand Orchestra De Pau Mauriat;

1966年 保罗-莫里哀与法国飞利浦唱片公司签订长期合约。此后他的一系列演奏录音正式由飞利浦唱片公司(总公司在荷兰)向全球发行。同时,他最灿烂的音乐生涯也由此展开;

1967年 他将一首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Euovisio Contest)的第四名歌曲《爱情是忧郁》(ove Is Bue/'Amour Est Bue)改编灌录成演奏曲后,收录这首乐曲的该张专集唱片也在全球各地创下了销量六百万张的辉煌纪录。从此,保罗-莫里哀扬名国际;

1968年 《爱情是忧郁的》冲出欧洲大陆,风靡全美,连续6周蝉联美国Biboard热门歌曲排行榜第一名。2月,保罗-莫里哀应邀参加美国最具权威的电视节目《苏利文剧场》(Ed Suivan Show)的演出。同年并获法国ACC唱片大奖;

1969年 保罗-莫里哀首度率团前往日本公演,他那清新鲜明的瑰丽音色立刻席卷整个日本乐坛。自1971年起,保罗-莫里哀每年都率团前往日本公演,至1998年止,他已经连续第22次率团赴日公演;

1970年 应墨西哥乐迷之请,灌录了《爱情海的珍珠》;(Peneope),同时也风靡全球;

1975年 保罗-莫里哀率团首度前往韩国汉城公演,对亲耳听到的韩国民谣《阿里郎》非常喜爱;1976年在巴黎专属录音室Studio Des Danes完成了这首韩国民谣的演奏录音,题名是(Eastern ove Song);

1976年 将他每年访日公演时的印象化作音符,由他自己谱曲、编曲兼指挥,在巴黎完成了一张《日本纪行》(ove Sounds Journey)的录音专辑;

1979年 保罗-莫里哀将日本的一些流行歌曲改编灌录成一张《日本流行歌曲演奏专集》(Message D' Amour);

1981年 保罗-莫里哀亲自担任日本版画家池田满寿夫所执导的**(Roma Daa Finestra)的全片配乐工作;

1982年 在巴黎专属录音室灌录了一首台湾校园民谣《龙的传人》,除首张华语乐曲世界级大乐团演奏之外,更在华人世界掀起了一阵保罗-莫里哀的狂飙。除此之外,保罗-莫里哀也为香港女歌星雷安娜谱写了一首港剧的主题曲《痴情劫》;

1982年 该团钢琴手杰拉而-冈比斯(Gerard Gambus)离开乐团,另寻独立。从此编曲工作完全落入保罗-莫里哀一个人的手中;

1983年12月11日及12日 保罗-莫里哀首度率团赴台湾地区公演。保罗-莫里哀旅行公演的足迹已经遍及全球五大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

1984年 他演奏了齐豫的《橄榄树》;

1985年 再次赴台访问,带来了黄莺莺的《只有分离》;

1986年 他为台湾乐迷写了一首创作曲《台北之歌》(Song For Taipei/Thinking Of You);

1987年 他推出三部不同主题的专集《小夜曲》(Serenade),《伊比利亚》(Iberia)、《长记我心》(Remember);

1988年 推出《法国金曲集》(Best Of France);

1990年台湾当红歌星童安格演唱了保罗-莫里哀的创作曲《爱的主题曲》成为当时热门话题,此曲至今仍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班机上作为安全须知安全短片的背景音乐使用,估与原曲名称(PM Eastern ove Song)有关。同年还推出一张保罗-莫里哀乐团自身的名曲回顾专集(Retrospective),用全新的编曲手法改编演奏了过往二十年乐团的招牌曲目;

1991年 出版了保罗-莫里哀乐团生涯纪念的音乐会集锦《金色音乐会》(God Concert)以及一张收录改编12首台湾地区流行曲的专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包括标题曲及《大约在冬季》、《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等,91年起,他暂停对日本的巡回演出,专心录音工作和享受晚年;

1992年 爵士乐名曲改编集(Nostaiazz);

1993年 为飞利浦灌录最后一张唱片《激情》(Emotion)。正式告别当时宝丽金集团。签约日本玻丽佳丽(Poy Canyon)。此时正值保罗-莫里哀灌录了第1000首曲目;

1994年-1996年 陆续出版《**金曲集》(Soundtracks)与《恰克与飞鸟名曲改编集》;

1996年2月 美国( board杂志)出版特刊《保罗-莫里哀30年乐坛成就特辑》。保罗-莫里哀乐团于96年两度访日演出,回馈乐迷三十年的支持;

1997年 保罗-莫里哀再度访日。在28个城市作了36场公演,这也是他三十年间第21次在日本公演。访华事宜在继续洽谈中;

1998年 保罗-莫里哀宣布正式告别演出舞台,并与乐团接班人Gies Gambus同台指挥。音乐会定名为《再见音乐会之旅》(SAYONARA Concert Tour)。在横滨及东京,保罗-莫里哀见到了邀他访华的中国乐迷徐毅,再商访华行程;

1999年 保罗-莫里哀开始了退休生活,而乐团也暂休一年准备新世纪的出发;

2000年12月8日 在结束日本巡回之后,乐团首度巡回出访中国内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56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