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现场求婚方式

婚礼现场求婚方式,第1张

能应用在婚礼上的求婚方式就不能太盛大了,因为毕竟在那一天要以婚礼为主,我们可以在不破坏婚礼基本流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求婚的创意,比如在婚礼典礼的时候在大屏幕放一段男生亲手制作的视频,然后再下跪求婚,求婚成功就继续婚礼的流程就行了,我一个同学的婚礼就是这样的,他制作的视频里面不仅有平常的小视频,还有两个人的,最后是朋友的祝福,播放完了就拿着乐维斯戒指向新娘求婚了,还对她说:“今天为你补上你梦想的求婚,每一枚乐维斯都需要实名制定制,我把名字刻在这里,也想刻在你心里,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嫁给我吧!”当时新娘就哭了,看这效果还是不错的嘛

  莫里哀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

  ——歌德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法兰西戏剧院

  人物介绍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曾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从事戏剧事业。他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他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反对,毅然离家出走,在外飘流了十多年。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编写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喜剧。最后,莫里哀作为剧团的***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我国曾翻译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种。莫里哀不仅是位杰出的剧作家、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演员,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法国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La Renaissance)运动的杰出代表。

  生平

  1622年1月15日 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

  1643年 放弃世袭权利,与贝雅尔兄妹等朋友组成"盛名剧团"在巴黎演出。

  1644年 取艺名为莫里哀。

  1645-1658年 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

  1659年起,由于剧目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此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潮期。 但由于长期劳累,莫里哀换上了严重的肺病

  1662年 与比他小20岁的妻子结婚。

  1673年2月17日 他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死后,由于生前的创作中和个人的行为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教会,教会拒绝给他坟地。由于路易十四出面,才勉强允许将他埋在墓地的菜园后面,葬礼非常冷清。这位喜剧大师的死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创作

  莫里哀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开古典主义喜剧之先河,极大影响了喜剧乃至整个戏剧界的发展。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其作品已译成几乎所有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伪君子》,Le Tartuffe,(1664年)

  《唐璜》,Don Juan,(1665年)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啬鬼》,L'Avare,(1668年)

  《浦尔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无病呻吟》,Le Malade imaginaire,(1673年)

  离世之前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心病者》,担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里哀。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说:「你病得这样重,就不要登场了吧!」他回答说:「这有甚麼办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个可怜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他忍著病痛参加了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莫里哀登场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剧中人「心病者」是一个挂著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而扮演的人却真正有病,经常痛苦地皱眉咳嗽,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热烈地鼓掌喝采。最后,莫里哀支持不住了,大笑一声就昏倒在台上。三四个小时之后,这位喜剧家就离开了人间。

  传说莫里哀每写成一个剧本,喜欢先念给他的女仆听。女仆听后总是说好。莫里哀最初认为女仆文化水平低,不过是讨主人喜欢而已。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一个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女仆立刻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恍然大悟,原来女仆已经熟知了他作品的风格。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年出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室陈设商。

  他父亲曾花钱购买了“国王侍从”的身份,希望莫里哀能继承父业,或者做律师。1635年,父亲把他送进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1638年,又把“国王侍从”的身份过到他名下。1939年,莫里哀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但是,莫里哀自幼就喜爱戏剧,而不喜欢经商。

  1643年他21岁时,走出家庭同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织了“光耀剧团”在巴黎演戏。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1645年剧团解散,但莫里哀并不因此而灰心,他又与贝雅尔兄妹一起参加另一剧团,离开巴黎,在法国西南一带一直流浪了12年。

  在这期间,他生活在民间,得以熟悉法国社会,了解人民生活,也学习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闹剧和以演技著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锻炼成一个出色的戏剧活动家。

  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剧本。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他的诗体喜剧《冒失鬼》。1656年,在贝济耶上演他的诗体喜剧《爱情的埋怨》。

  他的剧作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团的声誉也因此而蒸蒸日上,以至名闻巴黎。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罗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路易十四下令把罗浮宫剧场拨给他的剧团。从此以后他就一直定居巴黎。

  1659年11月18日,他的《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他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矛头指向贵族。剧本通过两个贵族青年向一对资产者出身而喜欢模仿巴黎贵族习气的外省女子求婚时的笑话,嘲笑贵族沙龙文体,也讽刺资产阶级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丑态。戏只演了一场就被迫停演。经过疏通,该戏才得重演。1661年,罗浮宫改建门廊,莫里哀失去了剧场,国王又把王宫剧场拨给莫里哀剧团。后来,他的喜剧全都在这里演出。

  1661年上演的《丈夫学堂》和1662年上演的《夫人学堂》,是莫里哀运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所写的两部喜剧。《夫人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丈夫学堂》则提出了女子教育问题。剧中两兄弟分别收养两个孤女,一个严加管教,一举一动都不放松,一个任其自然发展,结果是前者教育失败。剧本反对封建礼教,拥护顺乎天性的教育。女孩子阿妮斯在修道院住了13年,17岁才出院,成了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夫权思想的体现者阿诺夫就希望这样的女子做他的妻室。但封建桎梏经不起真正爱情的冲击。阿妮斯与青年贺拉斯相爱,设法逃出了阿诺夫的家庭。

  《夫人学堂》演出以后,在社会上顿时引起一阵轩然大波。教会和封建卫道者竭力攻击这个剧本,还散布了许多流言蜚语。莫里哀便写了《的批判》一剧来进行反驳。敌对的剧团又搬出攻击莫里哀的戏来发动攻势。莫里哀也不示弱,又写了《凡尔赛即兴》一剧来奉答。

  从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也是他反封建反教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除了最著名的《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外,《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都是这时期的名剧。

  《唐·璜》(也译为《石宴》)借一个西班牙的传说人物,揭露法国贵族的罪恶。主角唐·璜表面上文雅、潇洒,还有“自由思想”,实际上无恶不作,正如他的仆人所说,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大的恶棍”。他代表了当时社会上那些大贵族,利用自己的身份和特权,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唐·璜》一剧的人物性格复杂,情节发生的地点多次转换,而且并不遵守“三一律”,是莫里哀剧作中独具一格的作品。

  《恨世者》(又译《愤世嫉俗》)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的杰作,它以整个贵族社会作为讽刺对象,揭露贵族阶层的腐朽、堕落以及贵族社会内部自私虚伪、勾心斗角的情景。

  男主人公阿尔赛斯特看不惯这一切,却爱上了专好诽谤别人的风骚寡妇色里曼娜。他以为遇到了知己,可以成双配对。但当他要求色里曼娜抛弃这个自私自利、庸俗无聊的社会时,对方却舍不得她所诽谤的社会,两人只好分手。

  五幕散文喜剧《悭吝人》(又译《吝啬鬼》)被看作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它的主要情节是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脱胎而来的。主人公阿巴贡是高利贷商人,他贪婪吝啬,爱钱如命,与他的儿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为了省下嫁妆,他要女儿嫁给年已半百的老头,他又要儿子娶一个寡妇,他自己则要不花钱娶年轻美貌的姑娘,儿子克雷央特的情人玛利娅娜,为此而闹到父子反目。克雷央特的男仆腊麦吕史出了妙计,把阿巴贡埋在花园里的一万金币偷来,再对他进行要挟。阿巴贡发现钱币丢失后,气急败坏地追赃,追到了管家瓦赖尔身上,发现他就是自己女儿爱丽丝的情人。克雷央特对阿巴贡说,只要同意他的亲事,便将一万金币归还。正在这时,昂赛末前来签订婚约,发现瓦赖尔和玛利娅娜原是他早先失散的一对儿女,为了成全他们的婚事,昂赛末表示愿意承担全部结婚费用,这才使守财奴阿巴贡同意两对青年的婚姻。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思想内容上继续发挥前一时期的主题,在艺术上则着力运用民间闹剧的艺术传统。

  《布索那克先生》和《醉心贵族的小市民》(是两出舞蹈喜剧,也是两出嘲笑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喜剧)。它们曾由意大利人吕利谱曲,首先在宫中上演。布索那克先生是从外省来到巴黎的土财主,同一个**结婚,但实际上**早已另有新欢。一群流氓包围了土财主,跟着他,捉弄他,开他的玩笑。他反把捉弄祸害他的人当作大恩人,在落荒逃走时还依依不舍地与之告别。

  《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写巴黎富商茹尔丹一心想当贵人,被别人玩弄却还自以为乐,当不成本国贵人就当一个土耳其的假贵人。剧中一个人物自豪地声称:“一个又有钱又长得体面的正人君子比一个肮脏而穷酸的贵族可强得多”。

  莫里哀的最后一个剧作是《无病呻吟》,此剧由他亲自担纲主演。演出三场后,他觉得身体异常不适,对他的夫人和他亲密的学生、大演员巴隆说:“我这一辈子只要苦、乐都有份,就算是幸福的了;不过今天,我觉得异常痛苦。”他们劝他等养好身体再登台,莫里哀反问道:“这儿有50个人靠每天的收入过活,我若不演,他们该怎么办”1673年2月17日,他不顾重病肺炎在身,坚持继续演出,勉强把第四场演完,夜里十时回到家里后,咳破血管,就与世长辞了。

  莫里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戏剧事业。法兰西学士院成立后,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阿洛被选为院士,他曾劝莫里哀放弃演丑角的行当,这样便有可能当上院士,获得当时文人的最高荣誉,但被莫里哀谢绝了。莫里哀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他在法国和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莫里哀去世之后,法兰西学士院在大厅里为他立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着这样的题词: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

  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

女孩子中指戴戒指的含义。

1、女生左手中指戴戒指表示和对象处于热恋或已经订婚,是将要迈入婚姻殿堂的标志。一般异性看到在该手指戴戒指时,都会停止追求,从而默默的祝福新人。

2、女生右手中指戴戒指代表名花有主,表示已经有对象,但感情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两人共同去经营、维护好它。

3、但有时女生戴戒指只是处于装饰和打扮的需要,将戒指戴在中指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并没有什么其他特殊含义。

冰岛之钟

小说写17世纪冰岛人民反抗丹麦人统治的斗争,主人公奥尔尼马格努松是丹麦国王的朋友,但又是维护冰岛祖国独立和尊严的战士,他处于对朋友的忠诚和对祖国的忠诚的矛盾之中,最后他的复兴祖国的计划遭到失败。小说中描写了处于异族奴役下人们的冷漠、颓唐以及为维护民族独立所作的无望的努力。小说生动感人,但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蝇王

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正如肖洛霍夫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一点是其最大的成就之一。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小镇的创始人何·阿·布恩蒂亚最初为了逃避家族的责备逃离家乡,他率领20来户人家走到海边,无路可走,于是在那里居住下来,把那个地方取名“马孔多”。布恩蒂亚为全村人合理地设计村镇的布局,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后来,随着吉普赛人、阿拉伯人、欧洲各地的人以及美国人不断涌进这个世外桃源,各种各样的“新奇”东西也随之进入这个新开发的小镇。布恩蒂亚为那些新奇的东西而兴奋着迷,他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竟然在不断地“发明”和“探索”中变得神魂颠倒,最后发疯,被家人捆在大树下,成了个活死人。他的二儿子奥雷良诺曾身经百战,可到头来他和战友们的流血奋斗丝毫没有意义。闹了半天,一切依旧,暴君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政府公然背信弃义,而他的党内的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对前政敌唯唯诺诺。奥雷良诺上校绝望地把自己关在作坊里制作小金鱼,再也不关心国内局势,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他的妹妹阿玛兰塔,因为妒忌雷贝卡——她母亲的养女,先是与雷贝卡明争暗夺意大利商人皮埃特罗的爱情,之后在他向阿玛主塔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了他。皮埃特罗不堪连续打击,愤而自尽。不久阿玛兰塔又成了格林列尔的未婚妻,可是,在他准备同她结婚时,她又坚决地拒绝了他。她整天织她的裹尸布,日织夜拆,打发日子。雷贝卡和布恩蒂亚的大儿子结婚后,他们的生活方式被村人憎恨。在她丈夫被人杀死后,雷贝卡把自己倒锁在屋内,完全与世隔绝地度过了后半生。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飞鸟集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包括了感情,亲情,友情方面的小诗集,描写作者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

玉米人

世上本无人,只是依赖造物主三次施为。

第一次挑的是泥,泥塑脆弱而呆板,故而生命被压去,形体遭捣碎。

第二次拈的是木,木雕口齿伶俐,但竟牙类嘴俐腹中空,了无心肝,不晓得对造物主报恩蒙等待,故而爱洪水压顶。

第三次选的是玉米,“人之胳膊与腿皆赖玉米团面制,唯有玉米进入我们祖宗之肌体。”于是乎造物主满意,金盆洗宾,终以创造生命而非毁灭生命的形象而流传万世。

上面是玛雅人古籍《波波尔》上所载的传说。玛雅人的确将玉米视作生命,而且澄黄的棒子已经是玛雅人民族遵严和民族存亡的裁体。

( 本书是反映本土天主教文化和马雅文化混合氛围下的农民生活,以《玉米人》(1949)为代表作。)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孤独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刚毅的性格、精湛的钓鱼术等勾勒出他已不仅仅是条硬汉,而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更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从他身上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让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乐观、单纯、孤寂及睿智。而且从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在当今的人群中也是罕有的。 《老人与海》,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一场孤独的抗争。老渔夫桑地亚歌84天一无所获,就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孩子也去了别的船。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但他并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第85天老渔夫似乎行了好运,终于钓到了一条1500磅的大鱼。当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有机会的时候,他总是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它。因为这是他精神支柱,只有实现了,他才能继续那孤独难熬的日子。 从与大鱼周旋,到驱赶凶恶的鲨鱼,他的整个奋斗过程都处于个人单独承受外界冲击的状态。在最艰苦时方能见人的最大承受能力。那怕是在他累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依然把那已经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骼架子的“大鱼”拉回岸边。“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象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也许老渔夫一无所获,但他却获得战胜强敌的胜利。正是在这个艰苦而孤独的奋斗过程中,才使得老渔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 在整个与强大对手斗争的过程中,老渔夫的“硬汉”形象鲜明而突出。这个“硬汉”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当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那在大海上孤独地与强敌战斗的“硬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战胜。 如果我们有“硬汉”的精神,还是可以激发我们的最大潜能,克服我们本不可想象的困难。

看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2733705html这个网址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38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