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的主要作品

莫里哀的主要作品,第1张

《可笑的女才子》(Les Precieuses ridicules,1659年)

《太太学堂》(l'Ecole des femmes,1662年)

《伪君子》又名《达尔蒂夫》(Le Tartuffe,1664年)

《唐璜》(1665年)

《愤世嫉俗》(Le Misanthrope,1666年)

《吝啬鬼》又名《悭吝人》(L'Avare,1668年)

《浦尔叟雅克先生》(Monsieur de Pourceaugnac,1669年)

《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年)

《无病呻吟》(Le M alade imaginaire,1673年)

在欧洲喜剧史上,继阿里斯托芬和莎士比亚之后,莫里哀(1622~1673)是第三座令人仰望而赞叹的高峰。

莫里哀生于巴黎豪富之家,从小酷爱戏剧。长大后,违逆父旨放弃宫廷的美差和仕官的前途,决心做个为当时人所不齿的“戏子”。他曾一度加入流浪剧团,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耳闻目睹各种各样的事,为日后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同时他有机会学习民间戏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表演技巧,提高了艺术修养。回到巴黎后他边演出边写作,其创作成果极为丰硕,现流传剧本有30部。其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1645~1658),以情节喜剧的创作为主。其剧本比当时流行的喜剧包含更多的智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传世的只有《冒失鬼》和《情仇》。

第二时期(1659—1663),为创作风俗喜剧期。从外省回到巴黎后,莫里哀开始探讨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迫切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主要代表作有《可笑的女子》《斯卡纳赖尔》《丈夫学堂》《太太学堂》。

第三时期(1664—1669),是其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紧张、激烈的时期。在喜剧创作上,他把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结合起来,同时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喜剧——“喜舞剧”。莫里哀最有名的剧作,几乎都在这时写成,如《唐璜》《恨世者》《悭吝人》《伪君子》等。其中《伪君子》是莫里哀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典范。

第四时期(1669—1673),莫里哀又转向“喜舞剧”的创作,主要作品是《醉心贵族的小市民》和《史嘉本的诡计》,后者被认为是莫里哀最富有人民性的喜剧之一。

莫里哀的创作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在艺术上,他不因循守旧,敢于革新,跳出了流行喜剧的窠臼,走上了创作社会讽刺喜剧和性格喜剧的道路;他常交错使用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主导性格;在语言的选择运用上,他大胆采用民间的口语、俚语和谚语。他勇敢地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势力,热情赞美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力量。因此,其艺术深受后人称赞,被认为“在那行艺术里也许能冠绝古今”。

莫里哀:

• 《太太学堂》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 这部作品揭露了封建夫权思想的愚昧和修道院教育扼杀人性的本质。

• 《太太学堂》演出后,莫里哀遭到了贵族沙龙人物的攻击,但他毫不畏惧,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并先后写出了《<太太学堂>的批评》(1663)和《凡尔塞即兴》(1663)两部作品来反驳这些贵族知识分子。

• 莫里哀反对把戏剧分等级,指出戏剧要面向池座观众,强调喜剧的作用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和性格,也就是说喜剧应该有教育与娱乐的两重意义,移风易俗,这显示出现实主义和民主倾向。

• 第三阶段: (1664—1668)喜剧创作的全盛时期。写有《伪君子》(1664)、 《唐璜》(1665)、《恨世者》(1666)、《悭吝人》(1668)、《乔治•唐丹》(1668)等。

• 特点:把风俗喜剧与性格喜剧结合起来,这些作品,有的揭穿宗教欺骗和伪善行为,有的讽刺贵族荒*无耻和庸俗无聊,有的鞭挞资产阶级,揭露他们的吝啬、虚荣与愚蠢。

• 《唐璜》与《恨世者》揭露贵族阶级的恶德败行和腐朽堕落。

• 《乔治•唐丹》讽刺资产阶级羡慕贵族身份,试图利用婚姻关系提高社会地位的行为,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阿巴贡爱钱如命的心理特点,揭示了贪婪和吝啬的孪生关系,也形象地说明金钱被神化以后所起的巨大的破坏作用。吝啬撕去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伪君子》

• 五幕诗体喜剧

• 因影响到教会的威信和利益,曾被反复禁演。

• 时代背景:天主教组织“圣体会”,披着慈善视野的外衣为教会充当探子,打着“良心导师”的幌子深入资产阶级的家庭活动,骗取钱财。

《伪君子》的艺术特色

• 遵循三一律,结构紧凑严谨,喜剧效果精妙。

• “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歌德)

• 悲喜杂糅的喜剧体裁

• 丰富的喜剧手法

• 精妙传神的语言

• 把第三等级作为主要人物和歌颂的对象。

• 不足之处:

• (1)单一性格的艺术形象。

• (2)第五幕情节突转,显然是人为因素的添加

love is blue(爱情是忧郁的):作于1968年,原型是一首并不成功的流行歌曲,经保罗-莫里哀改编为轻音乐后竟然脱胎换骨,立即风靡全世界。本曲风格流畅,曲调和节奏都洋溢着全新的感觉,至今仍是保罗-莫里哀最著名的乐曲。保罗-莫里哀在1977年曾创作过迪斯科风格的乐曲。

I like chopin(我爱肖邦):这是1984年上半年,在英国和西德占流行榜首位的、受到欧洲各国的广泛欢迎的曲子。是意大利作曲家戈塞伯的人气之作。在这里保罗-莫里哀乐队的流畅、明快的演奏,将使你心旷神怡。

el bimbo(橄榄的项链):这是比伯杰特乐团“伤感的宾伯”的原作曲目,保罗-莫里哀采用了这种罗曼蒂克的标题,于1975年先于原曲发行了唱片,使该唱片顿时走红,但作为与之竞争的宾伯原作唱片,却严重受损。改编曲竟然抢了原作的风头,这在音乐史上也是不多的。

pearl fisher(采珍珠者):这是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歌剧《采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第一幕中的咏叹调,保罗-莫里哀将“耳边回响着你的歌声”这首古典乐曲赋与了现代韵味。此乃保罗-莫里哀的保留曲目。比才 (1838--1875)是法国最优秀的歌剧大师之一。其代表作是著名的歌剧《卡门》(carmen),此外还有《采珍珠者》、《伯斯美人》(la jolie fille de perth)、《扎米蕾》(djamileh)等。

penelope(爱琴海的珍珠):该曲作者是西班牙的辛格松和奥古斯特。但由于保罗-莫里哀乐队非常出色的演奏而闻名。贝尔罗塔是神话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本曲是保罗-莫里哀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i will follow him——chario(天涯海角永相随):词作者夏库-佛朗特,曲作者为富朗克-布尔杰和保罗-莫里哀。

toccata托卡塔(泪的即兴曲):与“love is blue”、“爱琴海的珍珠”一样,这是保罗-莫里哀最畅销的唱片。取材于古典题材,是戈思登·罗兰1973年的作品。

chanson pour anna (天使小夜曲):这是andre popp,受夏威夷第二代日裔人吉他手哈巴特·欧塔的委托,于1972年创作的乐曲。保罗·莫里哀于1973年一将唱片问市,便备受欢迎。

mamy blue(忧郁的母亲):该曲在1971年流行于欧洲,不久便流传于世界。该唱片一发行便走红,随后大量与之竞争的唱片纷纷上市。菲鲁特·利姆作词,艾贝鲁作曲。

minuetto(蔷薇色的圆舞曲):保罗·莫里哀的本人创作的作品,1975年风靡一时。

brasilia carnaval(清晨的狂欢):在巴西保罗·莫里哀的追星族也很多,1977年以巴西人为对象出版了专辑,该曲是此专辑的标题曲,编制、录音均于1975年在法国制作。

nocturne(苍茫小夜曲):如标题的幻想曲,1966年保罗·莫里哀作曲。这是音乐会上极受欢迎的曲目。唱片于1969年上市,当然十分畅销。

reine de saba(萨巴女王):佛尔斯·鲍库斯的代表作,是非常受大众欢迎的曲目。作者是辛格松·古拉依达的米吉鲁·罗兰。萨巴是旧圣约书中女王的名字。

siffier sur la bolline(回荡口哨的山丘):**制作杰鲁·斯塔辛的儿子,尚且年轻便已辞世的很有人气的歌手杰塔在1968年的走红曲目。但原作为与帕卡、巴泽利和巴朗多的合作之作,意大利制作。

tombe la neige(下雪了):著名歌手萨鲁·巴特勒的代表作,当时极为畅销。该曲为1964年自己创作的走红曲目。

godfather(教父):1972年这部描写意大利黑手党的同名**上演后,导演克伯拉的名声大振,还诞生了新影星阿鲁巴西诺。因此,这首由尼诺罗塔作曲的主题曲在世界广为流传。当然,各唱片公司竞相出版专辑,保罗·莫里哀的唱片与桑得拉唱片相比,更胜一筹

I love breeze(我爱微风):保罗·莫里哀专辑的标题都很有魅力,这就是例证。原曲的标题是“爱的旋律”,这是保罗·莫里哀自己创作的曲目。

piano ballade(哀愁的肖邦):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的作品叙事诗第3号短小调第1音阶作品23号,经保罗·莫里哀改编,成为广受欢迎的古典流行曲目。

UN BANC, UN ARBRE, UNE RUE:该曲已成为香港**竞选的主题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

莫里哀的喜剧结构严密,情节的发展张弛有度,跌宕有致,他善于组织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将流行于民间的闹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并不失去其风趣、活泼的特性。他不拘泥于古典主义“三一律”,而是从喜剧的演出效果出发,去编撰妙趣横生的喜剧剧本。他的剧中对话,机智俏皮,有许多就来源于民间流传的谚语;格言,这使他的喜剧充满了艺术生命力。

奥尔恭对答尔丢夫的态度如同神“这是一个严格遵守教训,内心享受着深切的舒适,把全世界看成粪土一般的人。自从和他谈话以后,我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他教导我对任何东西也不要爱恋;他使我的心灵从种种情爱里摆脱出来;我现在可以看着我的兄弟、子女、母亲、妻子一个个死去,也不会伤心。”这哪里是人该有的看法,对待亲人的离去怎可无动于衷,人性在哪里。此处足见答尔丢夫的虚伪以及奥尔恭的愚蠢。

「他赞颂答尔丢夫对家里的督责,尤其赞颂他对上天的虔诚。他举个例子:“有一天,他祷告时捉住一个跳蚤,事后还一直埋怨自己不该生那么大的气竟把它捏死。”」与之前奥尔恭的妻子所述形成对比「晚餐能吃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回到卧室就躺在暖暖和和的床上安安稳稳地睡到第二天早晨」这让我想起了Canterbury Tales里面的女修道士,见到老鼠被夹死,都会忍不住流泪,同样虚伪。

克雷央特的话一语中的「克雷央特简直弄不懂他说这些糊涂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劝姐夫要辨清伪善与虔诚,提防那些虚有其表的虔徒用骗人的伎俩、矫作的热诚当做资本去购买别人的信任,提防他们会恬不知耻地借上帝的名义来陷害人。」

下面几段,很熟的情节,做错事的反而有理了,猫哭耗子假慈悲,感觉电视剧里经常这么用:

「欧米尔称赞他是虔诚的教徒,说虔徒是应该克制一点的。答尔丢夫大叫:“哎哟!尽管是虔徒,我总是个人呀,看见您这样天仙似的美人,我这颗心就再也把握不住,什么理智也没有了。自从我看见您那光彩夺目人间少有的美貌,您便成为我整个心灵的主宰;您那美丽眼光包含着的无法形容的温柔击退我内心顽强的抵抗;禁食、祷告、眼泪,任什么也抵挡不住这种温柔,我的全部心愿都移转到您的美貌多姿上面。”他再次请求欧米尔发发慈悲安慰地。他还神秘地告诉欧米尔:“再说跟我要好,您的名誉不会有任何危险,也不必怕我会有什么忘恩负义的举动。那些妇人们所热恋的显贵队里的风流男子,他们轻狂浮躁,总是喋喋不休地夸耀他们情场里的得意勾当,使接受他们爱情的人名誉扫地。可是像我们这种人呢,内心燃烧的爱情火焰是不会乱说乱道的,我们必须顾全自己的名誉。您呢,就会得到不会惹出任何笑话的爱情和丝毫没有后患的快乐。”

欧米尔见他如此放肆,吓唬说要是把他这份情爱告诉奥尔恭,会损坏奥尔恭对他的友谊的。答尔丢夫这才不再胡说,求她宽恕他的胆大妄为原是她太令人可爱。欧米尔假装愿意替他保密不说给奥尔恭听,但有个条件:“我要您老老实实,丝毫不许从中捣鬼,促成瓦赖尔和玛丽亚娜的婚事;我要您不再利用这种不公正的权力,不再拿别人的幸福来满足您自己的心意,并且……”

这时,突然从里间小屋里跳出达米斯,两人吓了一跳。

达米斯一直在偷听他们的谈话。他嚷着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好发泄他对这个坏蛋的仇恨,压压这个伪君子的狂妄气焰,也让父亲看清这个恶棍的假仁假义。欧米尔劝儿子,只要答尔丢夫今后老实点,就不要再声张。达米斯不听,他可不能放过这么一个报仇的好机会。

奥尔恭正好这时进来,达米斯就愤愤地说给他听刚才答尔丢夫的丑闻。奥尔恭大吃一惊:“哦!老天爷呀,这能叫人相信吗?”

没想到那边答尔丢夫竟大骂自己是世上从未有过的坏蛋和罪人,说他这一生都是污秽、罪恶与垃圾。随后他就话锋一转:“我也看出来了,上帝原要处罚我,要借这个机会来磨炼我,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责备我,说我有多大的罪恶,我也决不敢自高自大来替自己辩护。”他对奥尔恭说:“你尽管相信他们的话,你尽管发怒吧!你尽可以把我当做罪犯撵出你的大门,因为我应该忍受的羞辱正多着呢,受这么一点原不算什么。”

奥尔恭又被这个伪善心灵假装出来的虔诚、温良所迷惑。他叫儿子住口,训斥他竟敢捏造出这种谣言来败坏答尔丢夫道德纯洁的声名。

“您千万别动气”,答尔丢夫亲切地劝他,“我宁愿忍受最残酷的刑罚,也不愿你的儿子因为我而受到一点伤害。”他甚至要跪下替达米斯求饶。

答尔丢夫的大仁大义更赢得奥尔恭的敬佩。他不理解大家为什么全恨这位伟大的虔徒,并要把他撵走。他要煞煞全家人的狂妄气焰,马上把女儿嫁给答尔丢夫,就在今天晚上;他还命令儿子赶快向答尔丢夫跪下求饶。儿子不从,他要儿子马上滚出去,休想再回来,还要剥夺他的遗产继承权。」

当奥尔恭决定把财产给答尔丢夫时「“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应该遵从。”答尔丢夫虔诚地说。」

伪君子的定义「这个大骗子真会拿世人尊敬的东西当美丽的外衣,用欺诈的方式伪装在身上。」

虽然结局是恶人最终得到其应有报应,我想讲讲奥尔恭。轻易相信伪君子的他也有错,有时候我会想,就是因为像奥尔恭这种人多了,骗子才会嚣张。被虚伪的纱幕所蒙蔽到不惜众叛亲离,真是智商感人。奥尔恭身上有一般群众普遍的特征—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并且十分顽固。

百科上评价「剧中的奥尔恭刚愎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达尔丢夫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

我觉得愚蠢的善良人很可怕。

然后我看到百科上说,这部剧先后被禁了两次,如果不是当时教会心虚,怎么会去禁止。反观现在许多的书、话题被禁,也许有些是真的不好,但其中未必不存在不该被禁的,只是因为讲了真话,戳到了某些掌有权力的人的内心,他们因为心虚而去禁止。

然后一种手法:古典主义的戏剧法则——“三一律”

答案:①莫里哀的文学地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喜剧奠定的; ②《伪君子》、《堂璜》、《悭吝人》、《吝啬鬼》可谓他的四大性格喜剧; ③这些剧作指斥时弊,探讨问题,批判封建道德,挟击天主教会,鞭挞资产阶级,充满着强烈的战斗精神。

你好,莫里哀一生最后的作品是《没病找病》。1673年,莫里哀在主演他最后一部杰作《没病找病》时病逝。

     

莫里哀

   

1月15日,是法国作家莫里哀诞辰,法国人及世界各地喜爱他的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他。

    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皇家大剧院。已是病入膏肓的莫里哀,忍受着结核病的折磨,坚持主演《没病找病》。这是第四次上演日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剧团的同事看到他痛苦的样子,都劝他别亲自上场了。但莫里哀看着剧团50多个人等着演戏挣钱、养家糊口,还是强撑着走上了这个他熟悉的舞台。戏演到第三幕,莫里哀已经支撑不住了。热情的观众沉浸在剧情中,没有发现他的反常。

等第四幕结束、全剧落下帷幕时,精疲力竭的莫里哀步履蹒跚地回到后台。他是在还没有换掉戏装的情况下被抬回巴黎黎塞留先街40号他的住所的。一阵又一阵剧烈的咳嗽,令他吐血不止。身边的人们吓坏了。他们出门去请神甫们来为莫里哀祈祷。但一个“戏子”的身份,不足以令傲慢的神甫在寒冷的半夜走进他的家。

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艺名莫里哀,法国杰出的喜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出色的导演、造诣极高的演员,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死后教会还借口他在临死前没有忏悔而拒绝给他墓地。最后他被草草葬于巴黎圣约瑟夫公墓,后又被迁到拉雪兹神甫公墓。莫里哀给世人留下了近30个剧作、8首诗。

莫里哀在巴黎立足不久,罗浮宫改建门廊,剧团没有了剧场。幸而有国王兄弟从中帮忙,要求把黎塞留用过的王宫剧场赏给剧团使用,路易十四同意了。从1661年6月24日上演《丈夫学堂》起,直到最后的《没病找病》止,莫里哀的喜剧都是在这里演出的。

    声名鹊起的莫里哀,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风气开刀。他的喜剧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向后人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如《可笑的女才子》中的女才子,被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讲求规矩:交友、恋爱、订婚到结婚,经历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怎么做,都一板一眼地制定出来,一步一步照章去做,结果笑话百出。《太太学堂》中,他批判了修道院对妇女的教育:女孩子在修道院待了13年,学成出来,反而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路易十四从此把莫里哀看成喜剧作家,每年给他1000法郎津贴。嫉妒的人们不放过莫里哀,用种种流言蜚语来中伤他。他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来回答。敌对的剧团上演攻击他的戏,他就创作了《凡尔赛宫即兴》来回答攻击他的人。

    1664年演出的《伪君子》(原名《达尔杜弗》或《骗子》),把对社会的揭露提高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外省的没落贵族达尔杜弗流落到京城,扮作修士,骗取了富商奥尔贡和他母亲的信任,他们将达尔杜弗请进家门,做“家庭良心导师”。但原本和睦的奥尔贡家,自从请了“良心导师”,便鸡犬不宁了。

    达尔杜弗觊觎的是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欧米尔。他口头上自比“苦行憎”,但一顿饭吃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养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达尔杜弗平时大谈出世隐遁的道理,宣称视金钱如粪土,可是当奥尔贡要把家产馈赠给他的时候,他以侍奉上帝的名义毫不犹豫地收下。奥尔贡的儿子当众揭发骗子调戏母亲的丑行,达尔杜弗便说这是上帝在考验他,要当众忍受羞辱,并假惺惺地表示宁愿自己受最残酷的惩罚,也不愿诬告他的人受到些微的伤害。

    大富翁被他的虔诚和阿谀奉承迷住心窍,他不仅强逼女儿嫁给达尔杜弗,而且还要将自己的财产赠予他。达尔杜弗跑到国王那里告密,说奥尔贡密藏着一个反叛者的匣子。他本以为奥尔贡倾家荡产,身败名裂,欧米尔也唾手可得,但明辨的国王识破了他的阴谋,将他锒铛下狱。

    莫里哀在这部戏的创作中,还大胆进行了崭新的艺术改革。《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达尔杜弗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达尔杜弗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奥尔贡的母亲,一位“德高望重”的贵族老太太竟然唯这个外省修道士的马首是瞻,对于儿媳、孙子、孙女和女仆对达尔杜弗的任何一点疵议都要反唇相讥,活像一位现代的粉丝捍卫她所崇拜的偶像。作者运用烘托的手段,多侧面地勾划出达尔杜弗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人未露面,却已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莫里哀居然敢在天主教的国家攻击天主教,天主教把他当做“魔鬼”看待。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这部剧终获公演。首场演出时观众如潮。从1680年法兰西喜剧院成立起,该剧常演不衰,是历史上所有的法国戏剧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

    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一个能够在伪善的社会面前狠狠击中虚伪这条毒蛇的人,就是伟大的人物!《伪君子》的创作者是不会被遗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3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