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创造了财富,也激化了劳资矛盾、改造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传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促使知识界分化。于是,一批饱读诗书的诗人对此茫然、不知所措,这便是早期浪漫主义代表者“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而一批激情的诗人则以另一种方式投入其中,这便是拜伦、雪赖、济慈等人。
1、“湖畔派”诗人
主要是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他们的诗歌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湖畔派诗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革命深入到雅各宾党专政时期,他们被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吓破了胆,转而反对法国革命,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
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物论,歌颂大自然。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并写了序言。序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诗的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与情感,诗的语言应是日常生活语言,诗人应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这篇序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其中关于想象的论述,是重表现的理论,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理论传统。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大诗人,也是欧洲的大诗人。因为他喜欢歌颂自然美,被誉为“自然诗人”。他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所以他把自然作为一中精神力量来歌颂。让自然陶冶自己并激发灵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代表作《丁登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感情。
柯勒律治(1772-1834)一个天性爱好探索问题的人,在求学时期就反对古典的浮华风格。他的作品充满神秘浪漫色彩,善于把玄妙迷离、古怪离奇的轶事写得逼肖现实生活。代表作品有《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特贝尔》。
雪莱(1792-1822)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第一个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因《无神论的必然》(1812)被牛津大学开除,同年和小酒店店主16岁女儿哈莉特私奔成婚、被逐出家门。他一生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类任何形式的压迫进行斗争,同情弱小者。
雪莱的主要创作有: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伊斯兰的起义》(1817)借东方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是雪莱的代表作,采用古希腊题材,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最后结局是全世界获得解放,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剧中世界变为“平等,不分等级,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需惶恐,不需官阶,不需有谁称王”。抒情诗的名篇有《西风颂》和《致云雀》。
雪莱诗歌特色充满对反动统治和黑暗社会的揭露与反抗,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空灵飘逸,激情乐观,没有阴郁色彩。采用象征手法,用浪漫主义的幻想来描绘理想世界。
济慈(1795-1821)浪漫主义诗人,与拜伦、雪莱齐名。他的创作期只有5年,却写出了很多传世之作,如《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他热爱古希腊文化,进步的思想倾向,追求美的境界,诗中有画。对唯美主义产生影响。
司各特(1771-1832)英国小说家,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创作有诗歌、小说、历史著作和传记。但他的最大贡献是历史小说,共写了27部历史小说,它们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社会生活。揭露民族压迫,美化苏格兰古老的宗法制社会。代表作《艾凡赫》(1819)。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惊险离奇,场面五彩缤纷,人物非凡奇特,可说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为欧洲19世纪后期的社会小说开辟了道路。
我认为是威廉•华兹华斯。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拜伦、雪莱、威廉•华兹华斯是骁勇战将。威廉•华兹华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的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欣赏和肯定。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册,定名为《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为了反击诗人所遭到的攻击,华兹华斯写了洋洋万言的序言。1815年,诗人从诗集中抽出自己的诗作,单独成册,又附加了1篇序言,以补充1800年的序言。
这两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涉及诗歌的题材问题、语言问题、本质问题以及诗人的特殊才能问题。当然,华兹华斯在创作诗歌时,注入了自己对于诗歌形式、诗歌主题等的理解与感受,这也使得他的诗歌不同于流俗,洋溢着新鲜活泼、清新深刻的气息。
归纳起来,华兹华斯的诗歌主要包含5大特点:诗歌要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诗必须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诗要使用淳朴有力的民间语言;诗主要表现大自然与农村生活;诗要重视灵感与想象,发掘人的内心世界。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以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品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生命之手》、《安迪密恩》、《海伯利安》、《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哦,孤单》《明亮的星》《人生的四季》《给拜伦》《咏阿丽莎巉巖》《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
文学特点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
济慈的诗歌写作方向特别,描写手法细腻,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不管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 ,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是十八世纪这个需要精神支柱时期的特殊食粮。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有情人之间不舍别离的细腻,更有亲人间思念的楚楚辛酸,不管你是心地柔软的女性还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人们的情感无不为之动容。
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他用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华丽的词藻,追求完美的精神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济慈的出身在英美文学的所有大家中可以算是最卑微的。因为天性的敏感与自卑,让他有能力洞察到世人难以发现和理睬的社会形态,他触角灵敏,能体会到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别样韵味,能用自个的灵魂倾听飞禽走兽的心声,能用用精准的文字描绘十八世纪统治阶级压迫下人民的呐喊。
作品影响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个内涵深刻的命题, 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济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主要有:浪漫派诗人托马斯·胡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尔派诗人和画家D·G·罗塞蒂,象征派诗人w·B·叶芝以及死于一战的年轻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等。济慈为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的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济慈不但以其优美的诗篇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还以其诗歌的影响为英国文学(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