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界的历史地位如何?,第1张

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一生把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和才华都写在了作品中。他创作了诗歌和音乐的艺术歌曲。所以,舒伯特虽然一生贫穷,但他死后在音乐领域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舒伯特雕像

舒伯特的音乐既继承了古典音乐单调的特点,又在诗歌中加入了抒情的唯美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艺术歌曲。他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巨大而美丽的景象。音乐呈现了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这种渲染无法表达,也不足以表达环境的张力。诗歌可以通过标题和文字在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音乐和诗歌会给你一种全新的、全面的感觉,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所以舒伯特的历史地位取决于他对音乐的贡献。在19世纪的欧洲,没有一种音乐形式能与如此伟大的人产生共鸣。他合理地打开了音乐人与观众之间的鸿沟,让观众与音乐人的交流变得简单直接,将音乐人的想象更完整地传递到观众的心中。艺术的出现也将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相互碰撞,产生更震撼的力量。

因此,舒伯特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他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又一颗闪亮的新星,与莫扎特、贝多芬齐名。舒伯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点缀着音乐明星,他让人们认识到音乐可以是多彩的。

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给我们讲了他的很多作品,像故事一样,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现在熟悉的摇篮曲里也有故事。看起来很美好,但只有希望。

舒伯特肖像

舒伯特的摇篮曲故事始于舒伯特19岁的时候。那时候舒伯特的生活还很艰难。一天晚上,舒伯特在街上闲逛,希望自己足够幸运,能遇到一个熟人或者能给他一口饭吃的人。然而,他在街上徘徊了很久,希望什么都不会发生。舒伯特受不了饥饿的感觉。

舒伯特在矛盾、寒冷和饥饿中走进了一家豪华餐厅。他在一张桌子旁坐下,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份旧报纸。舒伯特无事可做时翻出了报纸。他在桌子上看到一首诗,引起了他的注意。舒伯特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景象。舒伯特的艺术灵感也受到了启发。他很快就用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艺术,现在我们唱摇篮曲。

写完之后,舒伯特把他的即兴摇篮曲给了他的老板。显然,他对音乐了解不够,但他知道这首歌很美,所以他给了舒伯特一顿美餐。这是舒伯特摇篮曲的故事。舒伯特虽然环境不好,但还是向往美好。这首摇篮曲是写给美丽的孩子和深爱他们的妈妈们的。摇篮曲很快就传开了,但舒伯特让我们的世界陷入了痛苦。

舒伯特的贡献

提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贡献,很多人会想到《魔鬼》。其实《魔鬼》并不是舒伯特的原创作品。这是歌德写的一句话。在舒伯特之前,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为此谱过曲《魔鬼》。可惜他们没有超越舒伯特的版本。舒伯特的《魔鬼》被观众认为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首,所以《魔鬼》后来成为舒伯特贡献的代名词。

舒伯特雕像

然而,舒伯特的贡献远远不止为奥地利音乐提供了一个“魔王”。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和20多部歌剧。短短31年,他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舒伯特的许多杰作仍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人们经常来到他的墓前悼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

事实上,舒伯特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浪潮。可以说,舒伯特是西欧浪漫主义风格的第一人。然而不幸的是,那个时代的保守官员并不欣赏这位音乐天才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舒伯特生活贫困,不愿意出版他的名曲。就连《魔鬼》也是花了五年时间才付给他的。

舒伯特死后,后人将他与贝多芬并列,认为他是世界上唯一的音乐天才。最戏剧性的是,他一生高度赞扬贝多芬的音乐。虽然他只见过贝多芬一次,但他被视为知己。根据贝多芬死后的遗愿,后人将舒伯特葬在他的墓旁。

李斯特音乐风格分析

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他充分展示了钢琴演奏。除了钢琴演奏,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很明显。李斯特不同的音乐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李斯特雕像

在李斯特早期创作的成熟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显示出他们独特的音乐理念。在极其华丽的和声掩盖下,他极其大胆地采用新的音乐形式,结合多种声乐。这种华丽抒情又大胆的音乐,效果是扣人心弦的编曲,思绪万千,看似不经意的插曲都经过刻意的编排和点缀。但是,这些确实是李斯特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巨大突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情感。

李斯特晚年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完全改变了之前的音乐风格。作为优美旋律的制作人,他晚年的作品变得不再华丽,有时只是几个简单的音符,但这些简单的音符往往是经过刻意安排的,人们不得不仔细揣测。简单的音乐充满了情感色彩,简单却沉重。这可能与李斯特的经历和沉淀有关,他的野心变得更深了。

纵观李斯特的音乐风格,他在世界音乐史上带来了和声和曲式的新概念,不拘泥于以往曲式的单调。他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最壮丽的音乐。

李斯特的手有多大?

作为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李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宁静浪漫的音乐唤醒人们对生活的觉醒和信心,同时又以一种浪漫主义抛弃了自己悲惨的生存状态。这么伟大的钢琴家,李斯特伟大的音乐生涯也是李斯特一手造就的。

李斯特雕像

弹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先天条件在弹钢琴技巧上也很重要。据说李斯特的手很软很宽。他的手甚至可以跨越十个音左右,一般人很难做到。李斯特像一个音乐狂人,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直接的生活感受,把美好的情绪直接传递到人的耳朵里,然后传遍全身。

李斯特被奉为琴王,也是天之骄子。他有一双3XL的仙人掌般的大手,这让他的演奏变得灵活。李斯特年轻时,他的手曾被他吸引的音乐家们描绘成雕塑,供人们观赏。现在李斯特手的雕塑分别保存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左手在匈牙利雕刻,供奉在李斯特博物馆,右手在德国,也由李斯特博物馆收藏和保管。现在我们看到李斯特的手更多的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欧洲发行了几套李斯特之手的邮票,供人们记忆。

上帝给了李斯特作为钢琴家最好的礼物。李斯特用自己的方式传达了来自天堂的美妙音乐,他用浪漫主义的纯净旋律带给人们直接的音乐感受。从此音乐开始被人们重视,所以他的手是神的赐福,发自内心。

钢琴大师李斯特的故事

《钢琴大师》中的一代李斯特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音乐。同样,一些

李斯特雕像

大多数人都知道李斯特和肖邦的故事。当时肖邦只是一个从波兰到法国默默无闻的小钢琴手。李斯特听了肖邦的演奏后赞不绝口。他认为像肖邦这样的演奏家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巴黎大剧院不接受不知名的表演者上台表演,直到李斯特有了音乐演奏会,音乐会才开始。李斯特建议关掉台下所有的灯,充分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渲染音乐氛围。熄灯时,演出响起,人们屏息接受了演出带来的感受,甚至吸引了大批路人。演出结束后,灯光打开,人们看的不是熟悉的李斯特,而是陌生的肖邦。随后李斯特从后台走出来,向巴黎人民介绍肖邦,赢得了不断的掌声。

还有一个是李斯特收学生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讲述了一个穷钢琴家为了生计,冒充李斯特的学生进行海报宣传的故事。李斯特对此并不太介意,向假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最后李斯特对他说:你以后可以说你是李斯特的学生。在这个学生心中,李斯特对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李斯特受到人们的尊敬,不仅因为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新,更因为李斯特的故事所带来的崇高人格。

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中期,勃拉姆斯音乐风格似乎与时代思潮背道而驰,但勃拉姆斯却成为维也纳音乐的代表之一。当古典音乐几乎被人们遗忘时,勃拉姆斯用他的作品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勃拉姆斯的许多作品,他没有t直接用旧的古典交响曲来创作,但他在古典交响曲中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现状和以往音乐的理解。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有完整的交响思维。他对古典交响乐进行了严格的改编,这也透露出他对古典音乐的信仰。勃拉姆斯平静地表达了人们用交响乐怀念过去,但在这种平静的背后,让人感觉到有某种铭刻在心里的东西隐藏着,一种无声的悲观和坚持无声地渗透到人们的内心的心。

勃拉姆斯是德国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代表,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实际上在勃拉姆斯音乐。在他看似古典的交响乐的节奏中,他是一种对过去信仰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反映了人的最弱点的心。

勃拉姆斯音乐风格是对以往交响乐的继承,也是对这类音乐的发展。它重新诠释了交响乐的本质,让人们重新进入交响乐的世界,感受过去和未来对心灵的冲击。

勃拉姆斯简介爱情故事

古典主义怀旧保守,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想象。勃拉姆斯爱情也像他的音乐风格,充满美好的感情和无限的想象,但它可以我无法打破他心中的怀旧和保守情绪。

勃拉姆斯爱情和他的伯乐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勃拉姆斯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钢琴师,勃拉姆斯鲜为人知。直到有一天,舒曼听到勃拉姆斯表演,惊叹于他的表演,并呼吁他的妻子听这个表演者带来的美妙感受。也是在这场演出中,勃拉姆斯遇到了他一生喜欢的人,但舒曼是他的伯乐,是他狂热崇拜的对象。克拉拉是舒曼勃拉姆斯深深地埋藏在她的心里,尽管她热烈地爱着他。两年来她从未透露过这件事。

舒曼患精神病去世后,勃拉姆斯爱州没没有太大变化。他不断提醒自己压抑这种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开始在作品中倾吐自己的感受,不断从作品中透露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直到最后勃拉姆斯把身后的音乐全部交给克拉拉,但两人依然保持着纯洁的恋爱关系。

勃拉姆斯的爱是伟大和纯洁的,他没有他内心没有太多的表达。他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份感情带来的美好,享受着这份感情带来的纯粹。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结局。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简介

通过对勃拉姆斯的简介可以看出,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当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创新时,他却逆着时代的节奏。他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怀旧和对过去的思考。

勃拉姆斯在遇到舒曼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钢琴演奏者,舒曼和克拉拉对他的音乐赞不绝口,极力推崇勃拉姆斯音乐和表演形式。从此,勃拉姆斯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勃拉姆斯。因此,勃拉姆斯一直是舒曼的狂热崇拜者。他感激这位伯乐,无论出身如何,也深爱着舒曼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克拉拉。但勃拉姆斯还是压抑了自己的感情,最终将感情转化为音乐创作。

勃拉姆斯交响乐早已成为过去,直到这个浪漫主义革新的时代,但他依然对过去心存感激。他怀念那种深沉的英雄情怀,于是勃拉姆斯作为时代的冲浪者开始挑战命运的潮流。勃拉姆斯开始用古典音乐形式写作,但他没有不要完全照搬古典音乐的表达方式。他将浪漫情怀融入对古典音乐的深深怀念,他再次展现了交响乐带来的魅力,引发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思考。

从勃拉姆斯的简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怕挑战的人。在浪漫主义横行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交响乐的意义。他在审视过去,给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什么勃拉姆斯故事?

勃拉姆斯一生没有太多传奇经历,也没有太多无奈和磨炼。然而,勃拉姆斯的故事像勃拉姆斯的风格的作品,在他的内心深处埋藏了一种坚持和执着,默默注视着对未来的期待。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后移居维也纳。很长一段时间,勃拉姆斯都不被人注意,他只是静静地在酒吧里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只要坚持,事情总会有转机的。舒曼带来了勃拉姆斯的转折点。当舒曼第一次听到勃拉姆斯演奏时,他开始对这个年轻人感到惊讶。此后,勃拉姆斯事业和爱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造成了他创作作品的情感寄托。

舒曼开始强烈推荐勃拉姆斯。在音乐大师的推荐下,人们开始熟悉勃拉姆斯,听勃拉姆斯音乐悄然响起。人们在新浪漫主义音乐的浪潮下开始惊叹这位造物主。他唤起了人们这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与此同时,勃拉姆斯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这种感觉只能压抑不能表达。只能悄悄地放在心底,悄悄地用音乐表达出来。

勃拉姆斯的故事看似简单平凡,偶尔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个涟漪。正是这种平静和压抑长久以来造就了勃拉姆斯音乐形式,而也正是这种共同的趋势在不寻常的思潮下显得尤为突出。勃拉姆斯用对过去的怀念来表达对未来的想象,他心中的故事和感受都已经宣泄到了他的音乐节奏中。

勃拉姆斯音乐特征

勃拉姆斯音乐特色似乎极其矛盾,格格不入。谁也不会想到古典交响乐会再次登上舞台,谁也不会想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会交织在一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勃拉姆斯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勃拉姆斯是古典交响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他把自己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浪漫主义的思维严格地融入到了创作中。所以纯粹来自勃拉姆斯作品,它就像一部带着面纱的交响乐,有交响乐的形式,但交响乐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

当你听到勃拉姆斯音乐,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指引着你的心,那可能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可能是对过去深深的怀念。勃拉姆斯世界,由于他对美好感情的寄托和对感情的不断失落,勃拉姆斯在作品中宣泄了自己隐藏的感情。他的音乐是一个悲观的世界,但这种悲观是成熟的,是自我牺牲和自我包容的,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

勃拉姆斯音乐特点反映了他的情感经历和自己对感情的理解。他不是刻意追求什么。过去总是令人难忘的。有了这份留恋,未来还是值得期待或者美好的。他的作品温暖而美丽。在这种温暖美好中,勃拉姆斯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来自于对过去的呐喊和对未来的信心,但他在回归生活的时候依然遵循着同样的规则。

勃拉姆斯的背景摇篮曲创作

1864年,勃拉姆斯恰好在汉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叫贝尔塔斯的女孩,一个来自维也纳的女歌手。这时候,女孩的天真和魅力处处吸引着勃拉姆斯,让他感受到一种稳定的力量。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女孩成了后来促成勃拉姆斯摇篮曲。现在让看看勃拉姆斯的背景是什么摇篮曲就像!

原来,对女孩一见钟情的勃拉姆斯,后来被阻止再见女孩。为了见她,勃拉姆斯跪下乞求。虽然他们见了面,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障碍。后来,贝尔塔斯别无选择,只能嫁给费伯先生,但勃拉姆斯没有不要放下皮带。她在养二胎的时候,给她发了一首摇篮曲,可以让孩子和自己都开心。

这是勃拉姆斯摇篮曲。痴情的勃拉姆斯一直放不下,摇篮曲的歌词和曲调也成了后来人们追捧的对象。歌词里,既有对宝宝幸福、快睡的呼唤,也有对爱人的关心。这是勃拉姆斯自己的想法,这导致了他跟着感觉走的艺术成就。

因为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爱情的音乐家典范今天的心脏。他用纯洁而伟大的歌词和曲调赞美爱情,送给他最爱的女孩,让现代人在摇篮曲的感染下享受爱情的滋味。

WolfgangSawallisch,

Wolfgang·Sawallisch,译作沃尔夫冈·萨瓦利希,又译沃尔夫冈·萨瓦利什(1923年8月26日-2013年2月22日),生于慕尼黑,德国指挥家、钢琴家;

1953年成为亚琛歌剧院音乐总监;1960年-1970年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兼汉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70年-1980年成为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71-1990年担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993年执棒费城管弦乐团;他的演出目录很广,包括古典、浪漫、后浪漫主义均有涉及;作为钢琴家,他曾为费舍尔-迪斯考和施瓦兹科普夫伴奏;晚年建立促进年轻音乐家的教育基金会;2013年去世。

中文名:Wolfgang·Sawallisch

外文名:沃尔夫冈·萨瓦利希

别名:沃尔夫冈·萨瓦利什

国籍:德国

出生地:德国慕尼黑

出生日期:1923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2013年2月22日

职业:德国指挥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慕尼黑高等音乐学校

主要成就:具有纯正德奥风格的指挥大师之一

代表作品:擅长指挥德奥音乐家(舒曼、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作品

人物简介

Wolfgang·Sawallisch(沃尔夫冈·萨瓦利希),1923年8月26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1岁开始学习钢琴,后入慕尼黑高等音乐学校就读;

毕业后在奥格斯堡歌剧院和亚琛歌剧院任指挥,这一期间的工作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7年从该校毕业以后,他便在当时的奥格斯堡歌剧院中担任助理指挥;

1953年他担任了亚琛歌剧院的音乐指导。

萨瓦利希1957年在拜伊罗特音乐节上成功指挥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从而名声大噪。

此后从1958年到1971年间,他先后在威斯巴登歌剧院(1958—1960)、科隆歌剧院(1960—1963)、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1971)担任音乐总指导,开始在德国音乐界中占据了稳固的地位。

于此同时,他还在1970年至1978年兼任了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为这个历史悠久的著名乐团在业务上的复苏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此外,在1960年以后的10年间,他还曾担任过维也纳交响乐团和汉堡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同时他还是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以及拜罗伊特音乐节和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经常出现的客席指挥;

1993年他又与美国的费城管弦乐团签定了合同,担任了这个乐团1993—1994年度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萨瓦利希的指挥风格富理性而又冷峻,在流畅的音乐线条下面展现出无比明晰的层次;他最为杰出的演奏是对德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精彩诠释,其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作品的录音堪称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指挥的许多部歌剧也是精彩纷呈。

萨瓦利希和许多其他指挥大师一样,是一位身兼指挥家和钢琴家身份的双料艺术大师,作为钢琴家,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了很高的才华,而且在音乐学校上学时还曾主修过这门专业;

1949年,他曾获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的二重奏一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萨瓦利希还经常在音乐会中作为钢琴独奏家和指挥家,同时演奏和指挥过许多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充分显示出了他那多才多艺的艺术风格。

萨瓦利希是二十世纪中、晚期几位最活跃的、具有纯正德奥风格的指挥大师之一。

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位谦逊和蔼、永不知疲倦的艺术家,他那对艺术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严肃态度和认真精神,都与“指挥帝王”赫伯特·冯·卡拉扬十分相似,因此有人便他称为“卡拉扬精神的后继者”,这种赞誉对于一位艺术上取得高度成就的指挥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最高评价。

2013年2月22日逝世,享年90岁。

人物评价

萨瓦利什是一位风格十分严谨的指挥家,他的指挥有着异常稳健和沉着的特点,他的指挥常被人认为是偏重于理性化的,那是因为他作为德国指挥家而非常善于指挥思想内涵深刻的作品的原故。其实他的指挥在给人以干净、洗炼、纯正、生动的感觉以外,又从不失其细腻和抒情的特征,这一点仅从他能够非常出色地演释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这方面来看,就显得十分清楚和有说服力了。

萨瓦利什和许多指挥大师一样,也是属于“全能型”指挥家范畴之内的,在他指挥下的作品中,包括着大量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当然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德奥体系的作品,他被认为是德奥音乐作品最为出色的现代解释者之一。

萨瓦利希在歌剧指挥方面是一位著名的瓦格纳权威,在指挥瓦格纳的歌剧时,能够以他那理智而又冷峻的态度,将瓦格纳作品中的深刻的内涵和奇特的精神世界完好地体现出来,这种特性,在他以后所陆续指挥的《汤豪塞》、《漂泊的荷兰人》等歌剧中,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体现。

萨瓦利希在交响乐作品的指挥方面有着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领地,但其中最为拿手的还是要数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他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有着极其富有特色的出色演释,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则具有更加令人折服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对早期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还是较晚期的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他都有着非常深邃的理解和拿手的诠释处理。

特别他在指挥舒曼的作品时,又能够将作品中细腻的旋律勾划、柔美的和声进行以及带有浓郁诗意的浪漫主义情调尽情地体现出来,这样的功力的确是一般人所很难具备的。

人物录音

沃尔夫冈·萨瓦利希在其一生之中,指挥录制的唱片数量很多。

他曾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录制了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全集,指挥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录制过舒伯特的第5、8交响曲及舒曼的第1、4交响曲,此外还有包括贝多芬的第4、5、6、7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9“自新世界”交响曲和门德尔松的第4“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

而在歌剧唱片方面,他则录制过包括《汤豪塞》和《漂泊的荷兰人》在内的一系列精彩的瓦格纳的歌剧作品。

巴罗克时期 (大约在西元1600~1750) 旋律 乐句短巧简洁,主要为四小节或八小节的乐句。音乐中的曲调变化丰富。 节奏 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单纯。多由明显易懂的节奏,引领整曲音乐进行。 和声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们,在对位变化中的和声,仍以大、小调的 感为依归。 组织 管弦乐曲里面,特别是当时所谓的协奏曲之中,作曲家们多安排一小独奏组与一室内管弦乐团,彼此对比的方式演奏。这种所谓竞奏的效果,有着明确的强、弱对立特色,使得音乐灵活明艳。在乐曲之中,各声部均模仿著同样的音乐动机,再把动机以繁复的手法搭配呈现。 音乐家 巴哈、韩德尔、韦发第 古典时期 (大约在西元1750~1820) 旋律 乐句工整,八小节一句为最常见的特色。音乐中的强弱转变丰富,渐强、渐弱经常被灵活地应用在乐曲之中。 节奏 乐曲整体的速度稳定且变化少。音乐的效果注重平稳以及平衡的质感。低音的伴奏部份,常有一固定的分解 的节奏型态。 和声 一个作品之中的基本 变化工整而合于理论,单纯而严谨。数字低音已不复存在。 组织 乐曲通常由几个大主题贯穿。作曲家再将主题变形,反转、逆行、隐藏等手法,细致地组织出具有主题织交特色的乐段。音乐为单纯的绝对音乐,少有描写性的音桨出现。而乐曲的形式均在此时期确立,因此乐曲多以奏呜曲、交响曲、四重奏等曲式的名称存在。 音乐家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 浪漫时期 (大约在西元1820~1900) 旋律 乐句已非固定的四或八小节模式,而且乐句的长度都有相当大弹性。 节奏 节奏多样化地复杂了起来。为能制造出 迭起的效果,不规则节奏的应用触目皆是。乐曲的速度并不保持一定。作曲家在新的乐段出现时,可重新标示速度。 和声 和声成为音乐呈现最为重要的一部份。大、小调调性的感觉虽然存在,但是因为经常的转调而被淡化。 组织 虽然曲式仍被采用,但是在浪漫主义思潮的鼓动之下,曲式多已脱离了原有的结构。而也有作曲家开始为作品加注标题。更有不少新的乐曲名称出现。例如叙事曲、诙谐曲、交响诗、幻想曲、即兴曲、艺术歌曲等。 音乐家 萧邦、李斯特、史特劳斯、柴可夫斯基 现代时期 (进入二十世纪后) 进入二十世纪后的音乐被归类为现代或近代乐派,本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音乐风格表现主要有以下三样 : 浪漫主义者 以大型乐团的组合,丰富的音效作为写曲的基本模式。作曲家把音乐、文学及戏剧等艺术结合以强化表现力。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多以附加标题的方式,让音乐反应出印象派绘画般的质感。这一派的乐曲,特别制造出一种新奇的音效感,这种空灵的质感来自多非传统式的弦连接手法,如 平行地进行。而印象乐乐派的作品,更是十分讲究音色的转化。 表现主义者 表现主义主张运用绝对不协音,刻意避免任何和协感的效果,更要呈现无谓性感。于是音乐便完全地脱离优雅自然的面貌,而以近乎扭曲形态出现。 新古曲乐派 新古典主义应用巴洛克的对位、数字低音、赋格曲等手法写曲。不然就是以古典乐派的奏呜曲、交响曲、协奏曲等曲式名称在作品上。这些乐曲虽然有早期音乐的名称或者架构,但是在和声、节奏音响上,则纯粹是廿世纪的语法。 音乐家 圣桑、拉威尔、德布西 我觉得呢个对我考琴试好有用 应该可以帮到你 2010-08-16 23:11:44 补充: sorry!我冇英文呀 我有请翻译 所以唔洗英文 你一系用google翻译啦 我本来翻左架 不过字数已经超左 sorry

参考: 呢个系我之前揾落既

所以唔记得系边到揾(sor)

音乐历史 音乐历史,无论现在或过去,音乐存在于各个文化当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科学家相信人类最早在非洲出现,并于大约五万年前开始向各大陆迁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是最偏远的部落或团体,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形式存在。因此,科学家认为音乐早在人类祖先活跃在非洲时,就已深植于人类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音乐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超过五万年,并且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音乐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出全然不同的音乐型态。影响音乐的因素非常的多,包括社经组织状态和经验、气候和科技的发展。音乐传达的情感和想法、演奏或欣赏音乐的情境、对演奏家或作曲者的态度等等,也都有所不同。音乐史是音乐学当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领域,并且是依照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载。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 zh /zh-/%E9%9F%B3%E6%A8%82%E6%AD%B7%E5%8F%B2 Hi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traditions For the academic study of history of music

see Music historyMusic is found in every known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varying wildly beeen times and places Around 50

000 years ago

early modern hum began to disperse from Africa

reaching all the habitable continents Since all people of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most isolated tribal groups

have a form of music

scientists conclude that music is likely to have been present in the ancestral population prior to the dispersal of hum around the world Consequently music may have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50

000 years and the first music may have been invented in Africa and then evolved to bee a fundamental constituent of human lifeA culture's music is influenced by all other ects of that culture

including social and economic anization and experience

climate

and access to technology The emotions and ideas that music expresses

the situations in which music is played and listened to

and the attitudes toward music players and posers all vary beeen regions and periods "Music history" is the distinct subfield of musicology and history which studies music (particularly Western art music) from a chronological perspective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 en /wiki/History_of_classical_music_traditions

参考: zh /

gh

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被誉为“北欧双子星”的作曲家是格里格和西贝柳斯这两位。因为在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也称为“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被誉为北欧双子星,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从真实的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0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