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第1张

《蜀道难》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李白歌行的代表作,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蜀道难》精品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蜀道难》优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赛(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萦(yíng) 扪(mén)参(shēn) 抚膺(yīng) 峥嵘(zhēng róng) 崔嵬(wéi) 喧豗huī) 砯(pīng)崖

转(zhuàn)石 万壑(hè) 巉(chán)岩 吮血(shǔn xuè) 咨嗟(zī jiē)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

3、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

2、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高尔基及《伊则吉尔老婆子》。

(二)指名请学生复述《丹柯》的故事。共同去收集故事的要点。

1、外敌的强大,森林环绕的艰险,在困难面前族人畏缩。

2、美少年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黑森林的阴森恐怖,雷电暴雨的袭击,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并要对丹柯进行报复。

3、丹柯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他带领大家终于走出了黑森林,丹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形象分析

1、请找一找丹柯面临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筛选出族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

2、面对这样的一波三折,丹柯有没有动摇?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讨论交流。

①“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首先这句话体现了这群族人胆小、懦弱的本质,其次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坚信森林一定有尽头。“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②“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对于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贵,进一步感受丹柯身上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

3、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最后他们走出了森林,“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

4、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这一群自私自利的族人前进的道路,他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

明确: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用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5、对于人们的表现请问同学有何感受?

明确:丹柯把生命献给了大家,可是却不被理解,作品批判了这一群无知的族人的同时也给丹柯这一个英雄身上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

(四)分析小说的主题,体会浪漫主义手法:

  美丑对比----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

  想象夸张----抓出心,心燃烧,拿在自己手里,给人们照亮。

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

1、一抑一扬,对比映衬。

a人群

   平静生活在草原----快乐、强壮、勇敢

威胁面前,关键时刻----恐惧、妥协,愿意去做奴隶

   对比: 貌似勇敢,实则怯懦。缺乏挑战困难、拯救自己的勇气

b丹柯

起来,到林子里去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勇当领路人,挑战困难,拯救族群。

2、悲剧的力量震撼心灵

   遇到密林----人们抱怨、诋毁、责难 ;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

   走出黑森林----人们欢呼 ;丹柯被遗忘了,悄然死去

3、英雄形象显示主题

丹柯----悲剧英雄

群众----怯懦自私、麻木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丹柯是开创者领路人的形象 ,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无所畏惧、无私奉献 。 

(五)拓展

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怎么办? 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开拓者的形象,

类似主题的小说阅读:鲁迅《药》

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

参考阅读房龙《宽容序言》

补充资料: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

“这是从丹柯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世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颗心冒出火来……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瞧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无论是人,无论是故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呢?……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愈少啦。”

——《伊则吉尔老婆子》

1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政权。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2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4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5高二年级历册教案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 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教案一般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内容。为大家提供了 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引诗——“含月”诗句

 二诵诗

 我欲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何似

 三析诗——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西洋乐话》教案内容,欢迎大家浏览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西洋乐话》教案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西洋乐话

 单元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00年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

 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

 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

 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

 变奏三:节奏变化。

 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

 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游吟骑士黄昏或晚间在情人的窗下所演唱的爱情歌曲体裁,19世纪开始,作曲家把某些爱情歌曲改名为小夜曲。主要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通常由男声独唱,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旋律优扬、委婉、缠绵。作为器乐曲,是指18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由小型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重奏、合奏的管弦乐套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d小调小夜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被称为“三大器乐小夜曲”。

 6 《欢快的农民集会》

 (1)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同学听后说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欢欣鼓舞的热闹场面。

 (2)再次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对照谱例1、谱例2、谱例3,为各段音乐取一个名字。

 (3)简介作曲家贝多芬。

 (4)师生共同总结古典音乐作品的特点: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7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从多层面了解了作曲家和其主要作品。熟悉了所学作品的主题旋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希望同学课后多听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音乐带给人类的美好。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这三部作品,了解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了解音乐体裁“音乐瞬间”及其创立者。

 3 掌握“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并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背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初步了解音乐瞬间、摇篮曲这两种音乐体裁形式。

 3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播放三段音乐片段(《音乐瞬间》《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请同学判断分别是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体裁哪一种(出示听音乐辨别乐曲体裁)

 2 教师补充讲解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三种音乐体裁。重点讲解音乐瞬间这一体裁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强调曲名和体裁名相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音乐欣赏

 1 分别聆听音乐:《音乐瞬间》 《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聆听音乐后,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并试着回答图表中的问题:(表格填写)

 (1)作者是谁

 (2)什么体裁

 (3)节拍

 (4)旋律进行特点

 (5)主奏乐器

 (6)情绪特点

 (7)曲式结构(教师说出《音乐瞬间》是自由曲式结构。)

 (8)选自哪部作品(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2 请同学说一说听音乐后的感受:(温暖、优美、抒情、自由舒展。)

 3 简介作曲家生平。

 ① 舒伯特简介

 ② 柴可夫斯基简介

 ③ 德沃夏克简介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三、欣赏《摇篮曲》动画

 1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摇篮曲这一体裁的特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境下演唱的

 安静、温馨、柔美。摇篮曲最初是母亲对宝贝哼唱的眠歌,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2)哪些音乐要素起了重要作用

 旋律优美、力度较弱,速度中速,节奏舒展。

 总结补充:旋律优美抒情,大多采用级进、小跳写作手法,旋律平稳跳动不大,体现了母亲温柔地哼着眠歌的音乐形象;速度采用中速,符合叙事语气;力度较弱,营造亲切安静的氛围;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模仿出摇篮摇摆的节奏,并采用弱起小节,更体现出平和温柔的意境。

 (3)简介作曲家勃拉姆斯生平和此曲的创作背景。

 2 解决《摇篮曲》中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1)学生跟琴模唱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

 (2)练习呼吸:教师带学生标出呼吸处(每一乐句换气),指导学生练习缓吸缓呼的方法。

 (3)练习咬字吐字:教师带同学用正确方法念一句歌词

 (要求:为更好表现妈妈那亲切温暖的母爱,强调朗诵歌词时,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要拉长。)

 同学们可举一反三进行练习。

 四、《摇篮曲》歌曲学习

 1 让我们一起随琴或跟录音哼唱全曲,请同学进一步体会摇篮曲意境。

 (注意:要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同时强调学生的正确坐姿。)

 2 视唱曲谱。(注意大跳音程do到高八度do的音准及弱起小节的演唱)。

 3 填词演唱全曲,教师钢琴伴奏。(注意歌曲前、后部分力度的对比,前弱后强;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

 4 学生分组背唱全曲。(注意体会歌曲意境。)

 5 教师或同学指挥,学生随录音一起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一起领略了浪漫派音乐的几个作品,初步感受了其音乐特点,认识了音乐家,了解了音乐瞬间这一体裁并知道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学唱了那充满母爱、温馨、甜美的摇篮曲。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多聆听些其他浪漫派的作品和不同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德彪西《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舞剧《彼得路什卡》“俄罗斯舞曲”,初步感受欧洲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了解欧洲音乐历史发展历程:巴罗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派的进程;复习和巩固本单元所学作曲家,音乐体裁,作品名称,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印象派音乐、二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能准确判断作品所属乐派。

 教学过程

 1 导入

 观看一组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莫奈《日出印象》、塞尚、雷诺阿、修拉)。同时聆听德彪西的《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片段。

 请同学猜一猜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和音乐作品。说出听后感受。(模糊、瞬间印象、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等。)

 2 聆听《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音乐

 同学可边听边绘画或写诗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1)教师简介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

 (2)教师弹奏并指出全音阶是该作品的典型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此时期音乐,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

 3 聆听《俄罗斯舞曲》音乐

 (1)同学都听到哪些音乐形象和情节学生试着描述音乐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补充,介绍故事内容,并简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

 (3)复听音乐,教师分析乐曲结构与风格。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音乐更多地通过厚重、刺耳的音响以及强烈的节奏来展现。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卡片(红、黄、红分别代表三段)进行曲式结构的提示。第一部分的主题即全曲的主要旋律,第二部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全曲的最后,还有一个较长的结尾。全曲简洁的旋律、富有弹性的节奏和独特的管弦乐色彩,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个性。

 4 乐派

 请同学谈谈对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音乐现代派音乐的感受,你能说一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更喜欢哪个乐派的作品,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等一切领域,道德层面的下滑也是一重要因素,人们开始由对神和大自然的讴歌转向对自我感受的陶醉和描述,继而追求感官刺激和个性的解放,从而导致音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5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作品,并对本单元部分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使大家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对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有了一较深的印象。

高一新生需要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static/uploads/yc/20211220/e5c3f996589c7353f8386ec84b7ff947jpg"width="484"height="300"/>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1#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二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交流,教师参与点拨,并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结构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意图:照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2#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_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3#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

1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一、导读: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2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3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4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5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主备人: 课型:复习 课时:1课时

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所学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深长意味的语句。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5、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复习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提问,明确

1、作者简介及文学知识。

⑴、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 )。

⑵、《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 )和( )回忆。写这些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朝花”比喻( ),“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3)、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最著名的小说《城南旧事》。

(4)、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 )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 》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 》、《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5)、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 ) 诗人。生于莫斯科。被称为:俄罗斯近代文学( )。他使俄罗斯文学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主要作品有长诗《叶普盖尼•奥涅金》等。

(6)、弗罗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 )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

(7)、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8)、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 )、( )和宋代的( )、( )、( ) (称为三苏)、( )、( )、( )(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也有这种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教师活动二:结合课件检查

2、字词积累

(1)、注音

确凿( ) 菜畦( ) 斑蝥( ) 敛( ) 脑髓( ) 蝉蜕( ) 狗窦( ) 倜( )傥( ) 执拗( ) 攒( ) 宿儒( )

折( )断 肿胀( ) 叮嘱( ) 皱( )眉 骊( )歌 玉簪( )花 鸡毛掸( )子 气咻咻( ) 木屐( ) 简陋( ) 讪( )笑

弹( )壳( ) 嫉( )妒( ) 灯芯( ) 脖颈( ) 冰雹( )

篱( )笆( ) 瞬( )息 幽寂( ) 延绵( ) 荒草萋( )萋

(2)、解释加点的字: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并自为其名( )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求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受之于天( ) 贤于材人远矣( ) 得为众人而已耶( )其诗以养父母(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利其然也( ) 其受之天也( ) 如此其贤也(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以钱币求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也( ) 受之天也(音节助词,协调音节,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贤于材人远矣(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例: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

伤仲永( ) 父异焉( )

(3)、解释词语

人迹罕至: 宿儒:

知交半零落:

闯练: 嫉妒:

骇人听闻: 向往:

萋萋: 伫立:

教师活动三:复习课文重要点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部分的内容呢?

2、如何理解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

3、分析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叙事的手法。

4、丑小鸭两次离家出走,情况一样吗?

5、你觉得丑小鸭最终变成了白天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 普希金要求我们如何应对生活给我们的“欺骗”呢?

7、《未选择的路》一诗为什么把描写的重点放在那条“未选择的路”上呢?

8、你认为方仲永的前后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9、、方仲永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造成方仲永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教师活动 四、关键文段背诵

教师活动五:

完成《第一单元检测习题》即宁阳县统一试题

教学反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18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