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婚姻
雪莱的婚姻一开始就被他的敌人当作最好的武器来攻击他,当那些富于浪漫的骑士精神经过理性的冷却,他那场仓猝的婚姻中较为真实的一面随着两个人的成长开始显现。雪莱不得不承认婚姻并没有救助他的妻子,婚姻只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来承受另一种折磨。在精神上,感情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一时期,雪莱结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797年-1851年),他们相爱了,出走至欧洲大陆同游,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致词。雪莱死后,玛丽为他的诗全集编注。
主要作品
诗歌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剧本
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剧)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诗剧)
希腊(Greece,1821,抒情诗剧)
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1)
自然神论之驳斥(1814)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诗的辩护(1821)
译著
柏拉图《会饮篇》
荷马《维纳斯赞》等
旦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3、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William 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代表作有《麦布女王》、《 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
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
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
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
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
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
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
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
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
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人物生平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间被租用的简陋房子里。父母都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非常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这所在1571年由约翰·里恩建立的学校,在英国历史上培养了非常多知名的人物,其中对拜伦十分崇拜的丘吉尔首相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
哈罗公学毕业后,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非常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后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1809-1818)。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DonJuan,1818-1823)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从1809-1811年,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在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1809年6月26日,离开英国,去东方(南欧和西亚)游历。在此后的半年内,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骑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维利亚和加的斯,经撒丁岛、西西里岛、马耳他岛到阿尔巴尼亚,会晤了那里的统治者阿里·帕夏;12月25日抵达希腊名城雅典。拜伦此次出国远游,饱览了各地的自然景色,观察了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他亲眼看见了给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看见了在土耳其铁骑蹂躏下正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解放斗争的希腊人民,这壹次旅行也激发了他对南欧各民族文化的强烈兴趣。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开始写《恰尔德·哈罗德游记》。[2]《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晓得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 。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连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安娜·密尔班克**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可以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个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毕竟的决心。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统治者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隆的囚徒》(The Prisnero fChillon,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823)等。钜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调。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的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希腊的独立 宣布拜伦之死为国葬,全国哀悼三天。6月29日,灵柩运抵伦敦。
人物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
1、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年),英国作家,湖畔派诗人之一。“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他曾一度激进,后反对法国革命,于1813年被国王封为桂冠诗人。
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带领下,民谣体诗得以复兴。他尝试使用无韵的不规则诗句,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自由诗体运动的先行者。
2、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他一生是在贫病交困和鸦片成瘾的阴影下度过的,诗歌作品相对较少。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柯勒律治还是坚持创作,确立了其在幻想浪漫诗歌方面的主要浪漫派诗人地位。
3、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扩展资料
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中国爱情诗创作又一次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五四”前后,在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沉睡的国人开始醒来,追求个体解放、婚姻自由。
《伤逝》主人公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吼声。《沉沦》主人公大胆宣称,“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以周作人《小河》、康白情的《窗外》为肇始,爱情诗的大幕徐徐拉开。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们多写情诗,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
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诗人,专事爱情诗写作,相继推出诗歌合集《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罗伯特·骚塞
——柯勒律治
——威廉·华兹华斯
——湖畔派
英国浪漫主义前期诗人:
威廉·布莱克(诗集《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昨日时光》《苏格兰人》);
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拜伦勋爵(《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该隐》《海盗》,作品以长篇诗体小说最为杰出,长于讽刺)
雪莱(《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以短片抒情诗见长)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以短片抒情诗见长,作风唯美);
浪漫主义湖畔派:
威廉·华兹华斯(《孤独的刈麦女》《水仙》《序曲》)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忽必烈汗》,与华兹华斯有合集《抒情歌谣集》)
罗伯特·骚赛(《审判的幻景》《圣女贞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