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谈古论今说“爱情”
爱情这东西,自古以来,都是说不清道不明,耐人寻味,延绵流长。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对爱情的描写就有其独特之处,如 “情人山坡看斜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窗外更深露重,窗内闲愁难送,多少心事寄无从,化作一帘幽梦" !琼瑶的处女作《窗外》,也是以刻画男女之间爱情而一举成名。
文学大师钱钟书所著的《围城》,通过不学无术的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学的生活历程,将家庭爱情比喻成一个“围城”,城里的主角男或女想冲出来,城外的男或女想冲进去,揭示了人类有趣的爱情观、人生观。钱钟书发表《围城》一版再版,阅读者不计其数,因而晋升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从而红遍中外文坛。
中国二十世纪初叶即1925年前后的现代派诗人、才子徐志摩,曾与中国现代才女之一的林徽因同在英国康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求学,徐志摩曾与林徽因在剑桥大学校园里的康桥很浪漫的摇船而生情愫,而当徐志摩1927年年底再回到剑桥大学时,林徽因已成为建筑学者梁思成的妻子,因此,徐志摩在从英国回中国的船上写下那篇《再别康桥》的名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是烩炙人口,因为他要幽会情人又有些失落感,只好 “轻轻的来、悄悄的走”,没有“云彩”带走……
汉代的司马相如因赋体这种文章写得好,因为“千金难买相如赋”,而在汉武帝的朝庭里当了小官,从而有意冷落结发妻子卓文君,卓文君因此写了著名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因《白头吟》写得婉转凄切,字字扣人心弦,让司马相如回心转意,挽回了这桩婚姻,应该说卓文君在表达男女感情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白居易的不朽名篇《长恨歌》,虽然作者对唐明皇贪*误国进行抨击,但对唐明皇李隆基与妃子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寄予一定程度的同情。杨玉环因为长得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皇上从此不早朝”。从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可以看出,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确实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所谓 “红颜祸水”,就是说女人的破坏性威力是巨大的。明代的平西王、大将吴三桂,当手下向其禀报说 “财物、父亲均被李闯王掳走”,吴三桂回答说:“没事的,我到京城,他就会还给我”,而当手下报告说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被李闯王的手下抢走时,吴三桂即刻脸色大变,怒不可遏,乃因陈圆圆是明朝大将吴三桂的情人、知己,为此,他不惜为了红颜而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从而为明朝走向灭亡敲响了丧钟。据记载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中有句:“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曾出重金要求吴伟业修改这句诗而遭拒。文坛、史学界泰斗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对吴三桂、陈圆圆、李自成的成败得失从历史的角度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
明代作家、大才子冯梦龙改编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由于对富商的后代李甲因贪财而使真情投入的杜十娘十分怒火,一气之下将百宝箱沉入江中,使李甲错过了一桩好姻缘,从而对世俗、贪婪的李甲般的人进行大胆的讥讽与抨击,表达了爱情不能参与物欲的杂念,从而引导人们向往男女之间真诚的、真挚的爱情。
孔子的第二十一世孙孔尚任在清朝末年写了一出戏剧《桃花扇》而被乾隆皇帝免去官职。《桃花扇》描写的是秦淮名妓李香君,因不满朝庭重臣的作为而不愿嫁给他为妻,从而“血溅桃花扇”,“借离别之愁写兴亡之感” 而触怒了朝廷,但他也对李香君的宁死不屈的气节予高度肯定。
大众熟悉的爱情巨著《红楼梦》中的爱情,相信广大读者犹在眼前。清代大作家曹雪芹,过着“举家食粥酒常馀”的清贫日子,“五易其稿”而写下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的 “怀金悼玉” 的鸿篇巨著《红楼梦》,将古代小说推向一座高峰。其中对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 “三角恋” 刻画得淋漓尽致。最感人的是 “黛玉葬花” 这一回,黛玉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今侬葬花人笑痴,来年葬侬知是谁”让读者无不读后泪流。曹雪芹在这里用了悖论的手法写道:“都说若无情,偏又遇了他(贾宝玉);若有情,此情终虚化,要眼睛哪有那么多泪珠儿,泪水从春天流到夏天,从夏天流到冬天……” 以及 “怡红院的姐妹虽然待我不错,但都是各娘所生,心肝隔一层肚皮,只有宝玉哥哥对我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贾宝玉被称作 “情圣”,林黛玉被称作 “情痴”,薛宝钗被称作 “情无情”,史湘云被称作 “情情”;而对多愁善感、看淡功利、才貌双全的林黛玉塑造最成功。假如将宝黛之间的爱情描写删去,那这部《红楼梦》将淡而无味,就不会流芳百世成为经典力作。曹雪芹在刻画女子情感方面有独到之处,加上宝黛之间的爱情 “终虚化”,才使世人 “褒黛抑钗”,因为薛宝钗充当了不光彩的第三者,而对林黛玉的遭遇则寄予深切的同情!
谈古论今说爱情,不难看出,人生之中,男女间的爱情并非小事,多少人 “为思死”、“为思苦”、“为思入地狱”,多少人为得到君王的宠幸而争风吃醋不择手段残杀无辜;又有多少昏君因贪恋美色而 “不早朝 ” 贪赃误国;也不知有多少贞女、烈女为了某种追求而 “血溅桃花扇” 可歌可泣;也有不少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谈心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梁祝》给世人留下凄美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还有多少才子,状元及第佳人心仪,奉旨完婚;亦有多少平常百姓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过着平凡而伟大的爱情生活……
再别康桥一潭的象征意义如下。
1、浪漫主义:康桥潭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象征。这个小湖泊被描绘成一处神秘而充满情感的场所,代表着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理念。
2、文化传承:康桥潭是英国文学巨匠韦尔斯利·康威斯的故居所在地,康威斯的诗歌《再别康桥》更是将康桥潭作为主要背景,通过诗歌传承了英国文化。
3、自然美景:康桥潭的美景,如碧波荡漾、翠竹掩映等,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成为了文学、**等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之源。它代表着自然美景和生态保护的重要。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每一个星期六,都会有一个“周六聚会”,地点在一家人的客厅。这个客厅的女主人就是她,那个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徽因。
别小看这个客厅,当时,胡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李健吾、陈岱孙、卞之琳、钱端升、萧乾、周培源、叶公超、凌淑华都是客厅的常客,这些在各个领域都有显著成就的名人大家都自愿每周六在这里度过一个下午的时光,和男主人一起听女主人的口若悬河。
说起林徽因,我看过不少人写过她的传记。她是一个有争议的妻子、有情趣的主妇、有理想的母亲,是一个浪漫的建筑家、认真的生活家、才华横溢的诗人。
她的洒脱与固执,坚守与开通,多情与理智,生生地把那些声名赫赫的男人,弱化成了客厅里的壁灯,一明一灭都是为了衬托她的明亮。
林徽因是这个客厅的女主人,是这个家庭里的灵魂人物。她曾经从锦衣玉食的青春打马走过,也曾经在清寒的生活中坦然经营着不灭的理想,任是风霜侵扰、暴雨如注,她都像客厅外的那株丁香一样,俏生生地迎风而立,硬是把这个客厅打造成了一段历史记忆的符号,就像我们今天探秘那段时光一样。
林徽因的会客厅建于1931年。1931年,风华正茂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辞去在东北大学的工作,回到他们熟悉的北京,加入了刚刚成立的营造学社。1931年到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北京总布胡同的家,成了20世纪30年代名满京城的文化精英聚会之地。
每到周末,客厅里便聚集了各领域的****。而在这个会客厅里,林徽因显然是主角,林徽因的好朋友费慰梅有这样的描述:每个老朋友都记得,徽因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擅长写作。
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趣闻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林徽因的会客厅大多数都是男人,她让很多男人倾心,首先就说说那一段非常浪漫的康桥佳话,说到徐志摩。徐志摩是个诗人,但是留在世间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传奇一生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这一生,最热烈、最疯狂的情感都献给了林徽因和陆小曼。他把他人生的春天和夏天奉祭给了这两个女人,把秋天留给了自己,唯独把最寒冷、最无情的冬天留给了最无辜的张幼仪。他对张幼仪有多残酷,对林徽因就有多迷恋。
他们是在英国认识的 ,那时候林徽因还是个介于青涩与青春之间的少女。单纯、天真、活泼,虽已是小大人一样,跟在父亲身边,如同一个称职的管家,总爱摆出一副聪慧与沉稳的样子,却依旧会在某些时刻可爱地流露出她的稚气未脱。不过,青春总是美好的,林徽因已初现惊艳的姿容,娇美动人、灵动无匹,举手投足间渐渐有了倾城的模样。
徐志摩顿时就被迷住了。英国的浪漫气息似乎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他陶醉在她明媚的笑容里,不知今夕何夕。他给她写信,他总是风度翩翩地出现在她的住处,他跟她讨论诗歌……他的眼神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无法控制。尽管,他是林长民的朋友,算是林徽因的“叔叔”。而且,那时候张幼仪正陪着他在英国读书,还有了身孕。
可是,徐志摩已经全顾不上了。他的心里尽是那汹涌的爱情,强烈到几近覆顶。他向张幼仪提出离婚,他觉得发妻本就是个难堪的“意外”,也是他人生的污点。他没有办法拒绝苦闷的开始,却可以中止过程。虽然张幼仪拒绝离婚让他很生气、很不耐烦,而林长民带着林徽因离开英国,更是让他傻了眼。
他正在努力地挣脱旧生活的枷锁,他义无反顾地抛弃了怀着他亲生骨肉的“老旧”发妻,只希望在自由的明天里,与她诗情画意地走下去,她怎么能用一走了之来回答他呢?
可是不管多么痛苦,事实已是如此。回国的时候,林徽因身边已有了梁思成。一对玉人珠联璧合,羡煞了许多人。他不是没想过再去争取,也确实努力过。他又频繁地出现在林徽因身边,可是那时候林徽因在想什么呢?这一场痴恋天下皆知,真正应该在意的那个人,却只是一径沉默。
林徽因或许是感动的,也或许曾经心软过,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她一言不发,梁思成也一言不发照旧跟他做着朋友。直到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他也不知道当年在康河的柔波里是不是一场梦。
徐志摩走了,林徽因的生命中又出现了另一个男人——金岳霖,那一天,前往梁家聚会的徐志摩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引见,就是一生的缘分。而那位跟着他走进梁家的新客人老金,自然也没料到,在这个客厅里,将会有一个人改变他的一生。
那一年,金岳霖三十六岁。他最青春冲动的年代已经过去,可他生命中真正的激情却刚刚揭幕。他一生中最温暖的“逻辑”,由此生成。也是在那一年,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了,命运似乎在进行一次奇妙的交接,徐志摩带着金岳霖认识了林徽因,然后徐志摩就永远的离开了,金岳霖留下来,守在他们真爱的女子身边,不离不弃,直到他们几个人的故事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成为了传奇。
有一天,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说自己喜欢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梁思成很痛苦,但是她还是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也祝福你们,只要你幸福快乐。”金岳霖也在痛苦的思考与纠结之后告诉他心爱的女人:“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我不能伤害一个爱你的人,我选择退出。”
然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绝唱,就是因为故事里的三个人都有不一般的胸襟:林徽因坦诚,梁思成宽容,金岳霖克制。只有这样的三个人才能让日子这么过,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岳霖就是梁家的邻居,有时甚至就住在梁家,连梁家的孩子都叫金岳霖“金爸”。
他用一个退出的动作成全了别人的幸福后,剩下的就是一生的守护。为了林徽因,他此生未娶。多年后,林徽因生病,金岳霖总是定期不定期去陪她,聊天,哄她吃药,他开始养鸡,每天都盼着鸡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给林徽因补身子。
五十年代中期,林徽因去世,几年之后,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即使多年后,当金岳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
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这照片给我吧!那时候,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有人央求他给林徽因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就是这样,在所有关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里,徐志摩和金岳霖被我们想象出了更多的荡气回肠,却往往忽略了林徽因背后真正的男人——梁思成。这个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父亲,这个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所有去过太太的客厅的人,都会永远记得那样的场景:林徽因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妙语如珠,而梁思成则含笑赞许的听着。明明也是风趣健谈的人,却总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任妻子吸引住所有人的视线。他常常一言不发,却又总在她回头看的时候,送上一个温情赞许的笑容。
爱读书,也爱旅行;
爱诗词,也爱Guitar ;
爱书法,也爱写作;
我是Lindsay语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姐 ❤️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林徽因
人间四月,那个莲开的夏季,杭州古城,一如寻常,古朴宁静,然而随着一位女婴的啼哭,微雨西湖,莲花徐徐绽放,从此,那个叫做林徽因的女子,便降落在人间。
原本以为,这座繁华骄傲的古城,不会轻易为某个人低眉含笑,可偏偏她却做了那倾城绝代的女子。也唯有她给得起杭州诗意闲淡的美丽,给得起西湖温润洁净的情怀。
林徽因,一出生就有着粉雕玉琢的容颜,灵气与聪慧,引透逼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她,沿袭了她家庭儒雅优秀的血统,所以此生注定拥有斐然才情与绝代容颜。
相比于张爱玲的冷傲疏离,三毛的野性孤僻,陆小曼的风情妩媚,她的人生显得太过诗意与理性。
除去与生俱来的因素,而更多的是家庭与成长环境所致。她的童年简洁而又美好,清澈的像一张白纸,不需要太多的粉饰,一笔一画都是单纯的快乐。
五岁的她,在霞光掩映的晨曦,暮色低垂的黄昏,明月皎洁的夜晚。执一卷书本,读几页词句。
也许她什么也读不懂,却因此深深爱上了书,爱上了淡淡的墨香,爱上了锦词丽句,还有书卷里那一枝莲荷的淡雅清愁。
然而,她的童年也并不是一切如意。上苍给了她一个儒雅优秀的父亲,却给了她一个平凡的母亲。
她的母亲,受的是旧式教育,且不善操持家务,这样的女子实在不能令她的父亲心动。所以,她母亲因为不受宠爱的抱怨与责怪,全部撒在小小的林徽因身上。
她开始变得多愁善感,知道看似完美和谐的生活,也暗藏许多的无奈。她既要在父亲和祖母面前做一个小才女,又要在母亲面前做一个乖女儿。这样的两面,对于她小小的内心,太过沉重。
这个看似一生平淡无忧的女子,尽管她多么渴望一份安稳,可战争年代,太多无奈。
搬家对于她来说似乎习以为常,从杭州到上海,上海到北京,后来,全家迁居天津,唯独留她在北京。
十三岁的她,看似柔弱,却从来是坚强的女子,她可以将家事打理的井井有条,可以开始给自己的父亲写信告知自己一切都好,可以照顾好自己的青春韶华。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大多数人认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相识晚于徐志摩,其实不然,由于林、梁两家属于世交,往来频繁。
梁思成十七岁那年,初次在林徽因家中相识十四岁的她,便一见钟情,她的清新动人,落落韵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信每个少年心中都幻想过这样一个清纯女孩,渴望肩并肩行走的喜悦,渴望十指相扣的温暖。而林徽因便满足了他甚至每一个男子的幻想。
也许,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并没有怦然心动,有的只是淡淡的喜悦与腼腆。但,梁思成这一见,却成了他一生的追求。林徽因也没有预见,十四岁遇见的梁思成会是她携手一生的伴侣。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就应该一生一世都留在江南水乡,择一处安稳的居所,筑一帘幽梦。
可是我想每一个女子也许都要经过一些热烈的历练,使自己的美丽显露的更加成熟而惊心。
所以,她终究要与江南告别,从此开始迁徙,这种迁徙不是颠沛流离,而是顺应时代,是自我放逐。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考察,林徽因跟随其父亲去伦敦读书。
伦敦,伦敦,多情的伦敦,林徽因便在那里遇见了多情的徐志摩。其实,很多人都觉得他不仅多情,还无情,更绝情。
相识林徽因时,他二十四岁,她十六岁,已婚,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对于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冷漠无情,淡如清水。他时时刻刻都想要爬出婚姻的那座坟墓,去追求自己心中所爱。
而林徽因就是他心目中认定的红颜,是他终其一生寻找的真爱。他迷恋上她含情明澈的双眸,风姿绰约的气质。
张幼仪为他低眉垂首,无悔生养。可他却为林徽因写下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甘愿做她裙裾边的一株草木,深情相随。
因为徐志摩对于张幼仪的薄情寡义,林徽因背负起了“绿茶婊”的骂名。
也许吧,她真的有错,她错在对于徐志摩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风度,诗人的气质没有做到心静如水,而是一见倾心。
不是谁太薄情,而是因为人本多情,多情之人才会种下更多的前因,可所有后果也只能自己承担。
自从那一次邂逅,他们在烟雨朦胧的伦敦,开始相恋。坐在温暖的壁炉前,谈天论地,文字,音乐,现实,梦境,昨天,明日。太多的志同道合,太多的惺惺相惜。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有很多人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康桥之恋,知道他们在康桥的的柔波里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如果没有这段相恋,也许就没有《再别康桥》,这首描写康河柔波的诗,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更多的是无法忘却那段柔情似水的情。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没有办法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可林徽因终究是一位清醒的女子。她没有办法去嫁给一个有妇之夫,更不想去伤害善良的张幼仪。对于那个从未谋面的女人,她没有丝毫敌意,更多的是怜惜。
一些人,明知不该爱,还是要去爱;一些错,明知犯下会不可饶恕,却还要继续错下去。
可是,沉静如林徽因,她终究不愿自己再错下去。所以,她选择残忍的舍弃这段信誓旦旦的爱情。
她就这样不辞而别的离开了伦敦,奈何徐志摩如何痛心疾首,如何撕心裂肺,她还是扔下他走了。世人都觉得她的转身太过决绝,太过仓促。
她原本以为抽身如此之快,就可以让自己不受伤害。可是,她还是受伤了,从一段刻苦铭心的初恋仓皇出逃,甚至来不及道别,如此坚定,怎么可能做到毫发无伤呢?
可是清绝如她,即使她受伤了,她也不会歇斯底里的把伤疤揭露于众,她把自己掩饰的很好。
因为,她终究明白,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明明深爱,却要假装轻描淡写;明明疼痛难忍,她也要深深掩藏。
有人说她是个懦弱女子,没有勇气为爱情付出更多,可是如若她不选择忍痛割爱,世人又会骂她是个横刀夺爱之人。
她深刻地知道,她和徐志摩注定没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她要在这场爱情没有山崩地裂之时,华丽的转身,让彼此都记住这短暂却甜蜜的美好。
徐志摩其实知道她离去的缘由,他知道自己的婚姻是阻碍他追求幸福的屏障。他以为只要和张幼仪离婚,让自己做一个清白的人,就可以挽回她的心。
可是他错了,林徽因就是林徽因,一旦转身,回不去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的和张幼仪离婚了,在他看来,就算林徽因不再回头,这婚也是非离不可,他认为没有感情的结合是人间最大的悲剧,甚至是残酷的炼狱。只有放手,才是对彼此的仁慈,是对灵魂宽厚的解脱。
徐志摩就这样,将一纸无情的离婚书甩在了张幼仪面前,尽管那时候她怀有身孕,他也就一走了之,把举目无亲的她撇在波士顿。
多么的无情,多么的决绝,令后来的世人觉得,不管他如何的才华横溢,也让人不免心生怨恨与责怪。
而这一切,又是因为林徽因。因此,林徽因,一直都觉得自己愧疚于张幼仪。其实谁都没有错吧,都是命定的缘分,来的时候无法躲避,走的时候亦无法挽留。
后来,徐志摩回国到京,再次与林徽因相逢,已是自由之身的他,依旧对她念念不忘,他也自信的以为,林徽因也许会回到他的身边。
但是,他好像并不是特别了解林徽因有着一个怎样淡然隐忍的心,她再次与他四目相对时,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他也终究明白,往事如烟被吹散在风中,成了无可奈何的追忆。
也许很多男子,都不能明白,安稳比爱情,对于许多凡尘女子来说更重要 。 而也许只有梁思成,才可以给的起林徽因那份幸福的安稳。
梁思成心知肚明,她和徐志摩的微妙感情,可是他也清楚他和徐志摩都只是林徽因美丽裙边的一株草木,可是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和林徽因有更多的相处时间,而林徽因也喜爱跟他在一起的踏实自在,尽管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平常的快乐。
促成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情的增进,是一场车祸。得知他出车祸的消息,她变得心慌意乱。急忙敢去医院照顾他,她开始不加避讳的帮他擦拭汗水,他们从恋爱以来,从未有过的亲密,和这场车祸,让林徽因深刻的懂得,她和梁思成不能轻易别离。
其实我们都明白,选择就有得有失,选择梁思成就意味着细水长流,选择徐志摩就意味着诗情画意。可林徽因终究想要的是一份烟火幸福,所以此生注定与徐志摩擦肩。
后来林徽因与梁思成双双出国,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过着咸淡恰好、冷暖适宜的生活。而这时徐志摩开始和陆小曼有了美丽的邂逅与深刻的重逢。
婚后生活不幸的陆小曼遇上感情失意的徐志摩,同是天涯沦落人,两艘孤苦无依的舟找到了共同停靠的岸。
陆小曼与林徽因不同,虽然和她一样是京城名媛,但她风华、招摇、妩媚、叛逆。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离婚,流掉腹中婴儿,誓死和徐志摩在一起。
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冲破重重阻碍,才终于修成正果。
我们都会猜想,林徽因会难过吗?会流泪吗?也许会吧,但是她知道她不能那么自私,她不能给不了徐志摩承诺,又希望他永远默默守护和挚爱自己一生。所以,她唯有祝福。纵然万般失落难过,也要藏在心里,把那杯苦酒独自下咽,不与任何人说起。
或许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可以让她更加心安理得的嫁给梁思成。从此她不用觉得愧对于徐志摩,亦可以成为他一生的知己。
也许一切都该尘埃落定,你有你的港湾,我有我的归宿。
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结为夫妻,共度漫漫人生。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谜一样的女子,给了谜一样的承诺,那么,梁思成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守候呵护她一生呢?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虽没有无限景秀,却也山水相宜。美满的家庭,事业的成就,我想这已足够支付她想要的生活。
在林徽因爱过的三个男子中,最爱她的不是徐志摩,也不是梁思成,而是金岳霖。那个用深情守护她一生的男子。他总是不求回报的陪伴她左右,他爱她爱的理智,爱的沉稳,也爱的深刻。
林徽因终究还是被那份执着的爱感动,她很沮丧的跟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根本没有办法想象,梁思成爱她爱的那么大度,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听到这样的话,林徽因才顿悟过来,她怎么可以贪恋一时的新鲜而抛弃这个给了她安稳幸福的男人呢?
而当金岳霖知道梁思成说的那些话时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三个人终身为友。
其实他们三个人哪个又不是真的爱她呢,徐志摩爱的缠绵热烈,梁思成爱的平和温暖,金岳霖爱的深情动人。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真的做到了一生不变。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另取了他的学生林洙。而金岳霖却因为她终身未娶。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一九三一年,林徽因又因肺病在山上静养,可是那一年,也是她生命里最悲痛的一年。
徐志摩为了参加她的演讲会,乘坐飞机,可是却不幸失事。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机场再也没有等到他的到来。
就这样她青春年少的轰轰烈烈爱过的那个男子,就这样永远的离她而去了。
有人觉得徐志摩的死,是林徽因的错,如果不去参加她的学术讲座,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意外;也有人说,是因为陆小曼,因为陆小曼婚后骄奢的生活,让他不得不到处奔波去赚钱,也不会去乘坐便宜而又不安全的飞机。
可是,徐志摩的死,又何尝不是他命定的劫数呢。上苍给了他不可一世的才情,必定要用他最珍贵的生命来交换。都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平凡。
徐志摩的死对于林徽因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痛楚,她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无数次的泪流满面。
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初恋都是最宽厚的,同时也是最难以忘怀的。所以也许林徽因就这样怀揣着对于徐志摩的愧疚度过了余生。
林徽因在事业上的成就或许很多人都不知晓。她为了建筑事业,和梁思成踏尽万水千山,日以继夜地钻研古建筑学术。
战争年代,她携一身病骨跟随梁思成到处奔波,尝尽风霜,从无怨言。
尽管她渴望安稳,她也照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在疾病面前,她还是被打败了,她坚强的身躯再也支撑不起自己对于建筑事业的热爱。
一直纠缠于身的肺病在茫茫旅途中发作,然而这一病,就是四年,四年来她都卧床不起。她再也不是人间的四月天了,她的容颜日益憔悴。
可是,她却依旧放不下自己的事业,她卧床编写《中国建筑史》,她被聘为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并且参与国徽的设计。
为了设计国徽,她每日废寝忘食,极度消耗体力。以她的个性,即使是预支自己的将来,减去寿命,也在所不惜。
至于她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在建筑的成就不计其数。那几年,她仿佛停止了对往事的怀想,将所有的精力都付诸给事业,不再沉浸虚无的 情感 ,不再计较成败得失。
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其实有着比任何人都要好强的心。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这个在四月里开放的璀璨星子最终还是敌不过病痛的折磨,陨落在了她挚爱一生的人间四月天。
她的一生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 。
徐志摩为她徜徉康桥,深情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是爱,是暖……写下这首诗歌的女子,是林徽因。
至于后人对于她的评价,是褒是贬,说她是“绿茶婊”也好,“白莲花”也罢,也许我们都应该抱着一颗宽厚的心去看待,毕竟她已化作了花丛中的蝶,带着两千多年前庄周的梦,盛开在四月的晴天里。
思念一个地方是因为这个地方有曾经爱和思念的人。但思念一个地方,不只是不仅限于思念一个人。这里还有很多故事。康桥是徐志摩浪漫和唯美主义思想的启蒙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康桥是徐志摩精神依恋之乡,是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到一个全新自由领域的开眼,生命在此得以甜蜜的洗礼,但从这一个角度,再别康桥,就能理解到他的种种不舍。举个例子说,就好比我对运城国际的向往,我觉得那里就是自由灵魂的栖居地,是教育人的精神故乡,单凭这一点,足够让人向往、怀念、不舍。所以,康桥里有没有林徽因,运城国际有没有我爱的人,只是少了一些味道的区别。或者说,康桥故事里有了林徽因,浓郁了诗人的思念。所以,康桥里有爱情,但一定不能仅把她当成爱情诗歌来诠释。文本解读首先得根据作者和所处的时代来解读,然后才是读者自己的诠释吧。至于农村学生爱情教育的问题,从《诗经》的关雎开始,每个朝代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现代诗歌也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康桥。[愉快],同意杨灵巧。
一、关于对林徽因这位美人又兼作家的评价概括如下: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二、关于林徽因详解如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