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第1张

1、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有“钢琴诗人”之誉。作品:《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革命练习曲》、《离别练习曲》、《一分钟圆舞曲》、《降E大调辉煌的大圆舞曲》

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作品:《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第三首》、《帕格尼尼练习曲”钟“》、《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大海》

3、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作品:《天鹅湖》、《咬核桃人》、《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第四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

4、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曾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尼采有过交往。

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5、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作品:《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

古典音乐。勃拉姆斯是浪漫派作曲家中最为接近古典音乐风格的作曲大师,勃拉姆斯是古典主义交响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严格的将自己对交响乐的理解和浪漫主义思维的理解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勃拉姆斯主要作品有:《德意志安魂曲》《里纳尔多》《狂想曲》《命运之歌》《胜利之歌》等。

《德意志安魂曲》《第1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除歌剧、戏剧音乐和标题交响乐之外,几乎包括器乐和声乐所有的体裁形式。

勃拉姆斯作品的形象构成和音调基础,植根于德国民间音乐。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开始收集、记录和改编民歌,在自己的创作中,常常引用德国民歌平易、真切而温暖的音调,有意识地运用民间音乐的特点。

扩展资料:

作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弗朗茨·舒伯特、罗伯特·舒曼的继承人,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德奥的古典音乐传统,将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与严谨的古典形式结构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音乐构思开阔而周密,形成手法运用力求简洁精巧  。

他遵循古典奏鸣曲原则和形式,从结构和内容上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有着明显的联系和鲜明的倾向。此外,他反对外在华丽,追求内在深刻含蓄的情感表现,无论在旋律、和声、织体上都不落俗套,新颖而富有特色。如旋律出乎意料的宽阔进行,和声以自然音体系为主。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一般难免会将其贝多芬的交响曲作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C小调也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也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小调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提并论。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6,1873)。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例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尽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乐章的水平。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相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着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乐思不是限于一个乐章,而是试图联结整个作品。他的交响曲保留了贝多芬的原则,甚至包括转调和调性关系,而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响曲中他都坚持二元的奏鸣曲原则,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固定低音变奏曲中仍然坚持了这一原则。他对于音乐历史的某些阶段具有深邃的知识。

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征

复杂缜密关系的风格,织体浑厚,在主旋律的中间总是充满着对位音形。

以动机、结合乐曲的连贯性。

旋律有时带有民谣风、三和弦、动机似的旋律也多见,而其基调为抒情,尤其是慢板乐章。

勃拉姆斯又对于节奏独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节奏型的共置(hemiola:2对3的节奏)是主要特性,将重拍的位置移动都有趣的现象。

C小调第一交响曲经过多年加工,于1876年完成,那时勃拉姆斯已43岁;D大调第二交响曲于1877年问世,最后两首(D大调和e小调)分别成于1883和1885年。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学院节日序曲》(1880)和《悲剧序曲》(1881);另外,除两首钢琴协奏曲外,应加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在小提琴曲目中的地位和贝多芬的协奏曲齐名,还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A小调二重协奏曲0p。102(1887)。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在好几个方面是古典主义的:按惯常的四乐章结构,每一乐章的曲式都同古典格局相近;应用古典主义的对位技巧和动机展开技巧;没有具体的标题,换言之,和他的室内乐一样是纯音乐。然而,交响曲的和声语汇、浓郁而色彩繁多的管弦乐音响以及音乐语言的一般特点却是浪漫主义的。但它们不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单纯的综合;勃拉姆斯的风格是统一的、有个性的,其中可以辨认出各种因素,包括旋律线,极其抒情而气息辽阔的,像叙事歌般奇特,从根本上尊重传统(这与柏辽兹和李斯特的个人主义音乐观正好相反)。对他来说光有灵感是不够的:乐思必须严加推敲、赋以完美形式。他避免浮夸的华丽、空洞的炫技、特别是他所认为的(许多同时代人也有同感的)那种显然靠作曲家心中没有控制的思想之流串在一起的无曲式可言的音乐。勃拉姆斯控制自己的灵感,因此所有的作品经过深思熟虑,这就是何以他的音乐有安详恬静的感觉,不同于1830至1860年间的冲动型作品。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是对时代的总潮流的反应。浪漫主义的童稚般的清新和青春的热情到世纪中期锐势已衰,放荡阶段已经过去;回到规矩绳墨、恢复秩序和形式,显然可见于舒曼和柏辽兹的晚期作品,甚至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更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第一交响曲在调性的选用和大的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的第五,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部发挥斗争动机(小调)终于胜利(大调)这一浪漫主义观念的交响曲。乐章的调性结构也是l9世纪交响曲所典型的:I,C小调;II,E大调;III,A大调和B大调;IV,C小调和C大调。其它浪漫主义特点有:开始的半音主题在第二、第四乐章中重复出现;两个奇特的慢导奏,从中逐步蜕化出后面的主题,犹如拨开云雾见高山;慢乐章的凄楚感伤,主题内部突然迸发的小调和弦;末乐章的弓子中,圆号和长笛在一个神秘地起伏的伴奏上方吹奏一个满腔愁绪的C大调旋律,长号和大管的一句沉穆的4小节众赞歌乐句,在快板高潮时又一次以尸出现。

第二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相反,属于平静的田园性质,虽然不无严肃的潜流。第三乐章(像第一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相应乐章那样)有间奏曲的抒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诙谐曲的紧张,属于勃拉姆斯在1867年G大调六重奏中创造的那种类型。勃拉姆斯对交响曲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派交响乐的源泉。第二交响乐的末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勃拉姆斯在他的前三部交响乐中避免采用诙谐曲,因为恶魔式的、疾速而不可抗拒的诙谐曲是古典主义交响乐艺术的缩影,如非出于真正交响乐的高昂锐气的驱使,必然写成了华而不实的音响游戏。门德尔松写过一些精致的、很富于艺术性的诙谐曲;但勃拉姆斯懂得诙谐曲的实质是奔放而不是优雅;因此,通过在室内乐中写诙谐谚曲来学会恰当地掌握它之前,他宁愿返回到较早期的交响乐中间乐章。舒伯特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他敢于着手写交响乐诙谐曲之前,有很长一个时期他坚持写小步舞曲。

第三交响曲曾被人叫作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开始几个小节是他的典型的和声用法、主三和弦的小调形式和大调形式相交叉的特好例证;低声部上行的F—Ab—F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又很明显,末乐章以F小调开始,直到尾声才归回F大调。

想要弹好这首曲子,首先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学习曲式结构、把握好速度与节奏、力度、声音、触键、踏板等要素。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乐坛上,勃拉姆斯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最后一人,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勃拉姆斯的作品介于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中,既有理智又有情感。其实个人感觉只有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把全部感情都投入进去才会真正奏出美妙的曲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MzY4MzE2html这个现场版的个人觉得很完美了!希望采纳~~

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故事:

1853年,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Eduard Reményi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旅行到汉诺威的时候,他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

姚阿幸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舒曼,勃拉姆斯前往杜塞尔多夫去见舒曼,并受到舒曼的欢迎。他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

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生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14岁的克拉拉。

扩展资料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1和第4最为著名。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

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克拉拉·舒曼

1、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本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

2、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为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此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01年。

4、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气势恢宏、情感细腻。全曲共4个乐章。

5、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是舒曼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倾注了他火热的心和高度的热情,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奋斗的信念。

6、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的特点是以钢琴为主,管弦乐只是背景。《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钢琴部分美妙动人。

7、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

8、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此曲为普罗科菲耶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协奏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民俗性与复调手法的结合,显示出作曲家创作个性的高度成熟。

9、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早期作品,虽有某些纤弱矫饰之处,但清新明快的意境,热情蓬勃的活力,使作品奏响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纯真的心声。

10、勃拉姆斯《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一部重要的协奏曲作品,然而这部作品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反而遭到很多批评。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才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

扩展资料: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庄严的快板,降E大调,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似慢板,B大调,低音弦乐装上弱音器,充满表情地表现这个乐章的主要旋律片断,装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予以反复。

第三乐章为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相当于谐谑乐章;第四乐章为生气勃勃、雄壮的快板,降E大调,以木管乐器为主体,雄壮地奏出这个乐章的主题,铜管有力地奏第二乐章的大提琴动机,钢琴给予华丽的应对。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史上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演奏家。父亲是港口装卸工和记帐员,音乐爱好者。发现儿子有音乐天赋,立志把他培养成音乐家。帕格尼尼5岁时在父亲指导下学习曼陀林,7岁时改学小提琴,受到父亲严格的管教。以后父亲也让他师从当地名家学习小提琴、和声等。12岁首次公开演出,演奏他自己根据法国革命歌曲的旋律写的变奏曲,受到音乐界前辈的关注与指导,技艺进展神速并且进一步学习作曲,创作了《24首随想曲》。18岁时脱离了父亲的监护,到卢卡开演奏会并担任国家乐队指挥,同时从事教学与作曲。1805年任拿波伦的妹妹的宫廷乐师,曾在宫廷音乐会上用两根弦或一根弦即兴演奏,使人惊叹。1809年他离开卢卡,开始“自由艺术家”旅行演出生涯。以后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舒曼、海涅、李斯特等都给予他高度评价。但他连续生病,身体虚弱,1834年回意大利定居,1837年再去法国,于1840年因患喉癌逝世,卒于法国民斯。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艺术是在19世纪10-30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他们演奏热情奔放,而富于诗意,充满幻想,气势非凡,在小提琴演奏的技艺上,音色变化上都独具匠心,成为小提琴历史上的新水平的标志。他创作的小提琴练习曲显示了作者艰深的演奏技巧,令音乐家们震动,对浪漫主义时期器乐艺术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都曾把他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或管弦乐曲。

李斯特(1811-1883)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自幼生活在优越的音乐环境中,其音乐才能很早被发现,并受到精心教育。9岁登台演奏。1824年在3个贵族的资助下赴维也纳深造,师从C·车尔尼学习钢琴。后又学习作曲理论。使他毕生难忘的是贝多芬出席了他的第二次音乐会,并上台亲吻了这个12岁的小提琴家,以示赞赏。1824年3月,他在巴黎首演一举成名。以后开始创作,显露才华。16岁时父亲去世,他挑起一家生活担子,以教授钢琴为生。同时发奋读书,接触社会,寻求真理。1830年7月革命爆发,使他受到鼓舞,写出了《革命交响曲》大纲,从此更接近积极浪漫主义,成为雨果、海涅等浪漫主义大师们的文艺沙龙成员,并受到柏辽兹、肖邦等直接影响。尤其在1831年3观看了帕格特尼尼的演出,深受启发,刻苦钻研,把小提琴技巧借用到钢琴技巧中去,创作了《帕格尼尼练习曲》。他的钢琴技艺日臻成熟,1839年开始旅行演奏,历时十载。同时创作了一些爱国主义作品。1848年在德国定居,从事创作。这一时期他的思想倾向革命,创作内容也多数以此为题材。同时创作大量交响乐作品。1861年,李斯特到了罗马,受到教皇的接见,思想开始消沉,并进了修道院,开始致力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75年他在匈牙利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并亲自教授钢琴,对各国青年作曲家都倍加爱护,如斯美塔那、格里格等都曾受到他的帮助。1886年7月因肺炎而逝世。李斯特的主要成就在钢琴音乐与交响音乐。他首创了“交响诗”体裁。 钢琴演奏技艺高超艰深,形成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始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的先例。他创作的钢琴音乐有的以激情与诗意见长,有的以悲壮奋发的革命豪情著称,有的雄劲刚健,思想丰富,具有戏剧性,有的则富有民族民间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8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