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 1877年5月
凡高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此时的凡高24岁,想象未来会有自己的家,会有要照顾的人。名人很多时候是被标签化的,因为特点鲜明,容易让大众记住。也因为标签我们就有点盲人摸象和管中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这样形成的观念容易片面,所以很多学术工作者就是不断挖掘那些不为大众熟知的一面,更接近完整和真实的一面。
凡高也是如此,他的内心是柔情似水的,拥有最普通的情感和愿望。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一点,看到这一点,我们能理解很多事情。
此时凡高为了当牧师在拼命学习,学习语言,学习数学,和我们备战高考一样痛苦。我不仅欣赏凡高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这股拼搏劲儿。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失败,成功取决于小事。
近期我一个刚上高一的外甥决定辍学,我觉得非常可惜。初中时期他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好,理科非常优秀,英语在和我交流的几次也表现的很有潜力。可是突然决定辍学,我一问原因,说因为班级里没有学习氛围,大家都不学,另外老师也不管,他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现在就是无心上学。
我读到这里,联想到他,很感慨,凡高说的是经历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并能坚持到底,将终身难忘。我完全赞同学习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路,可是在没有方向的情况下轻言放弃至少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放弃是简单的,坚持才困难。就像昨天说的,死是容易的,活着才艰难。人生纯粹学习的时光其实很短暂,任由你胡乱读书胡乱思考的时间也很稀少,这个过程特别难得,可贵。
提奥是凡高的弟弟,凡高是因为提奥才成为我们熟知的“凡高”,没有提奥的经济支持,就没有学画的凡高。没有提奥精神上的陪伴,凡高也坚持不了。可以说提奥是凡高孤独人生的唯一知己,我们读的这本书就是凡高对提奥的倾诉。
凡高的这句话是独生子女们的痛处,拥有兄弟姐妹是幸福并令人羡慕的。
那作为独生子女怎么办呢?“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在远方的孩子都能体会,热闹一场过后,回到空寂的房间,一切归于往常,这种反差带来的落寞感是巨大的。
凡高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父亲来看望他之后离开,他便像一个孩子似的的哭了起来。
此时凡高的梦想是做一个牧师,他还没有开始学画画,也没想过要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可是他对题材的认知是从此时就非常明确的,他看中的是更为内在和深刻的东西。所以后来的凡高画了大量的劳动人民,他的爱情除了初恋的懵懂外,多数是对“畸形人”的关注。
记住这句话,真诚胜过一切。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取经路上,不要忘记西方在哪,不要忘记我是去取经。
目标甚至可以没有,方向不能丢。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流传是一种幸福。榜样的力量不仅带来传承,更多的是改变。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1天
我觉得虽然说真诚并不一定能够胜过一切。但是在感情中只有真正的付出自己的真心,那么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别人感受到你的真心的时候,才能够回报同等的真心,因为爱情是相互的,所以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付出,只有两个人的真诚以待才能够让感情更加的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