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滕王阁的诗句

有关滕王阁的诗句,第1张

滕王阁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登豫章郡南楼

  唐 张九龄

  闭阁幸无事,登楼聊永日

  去霞千里开,洲渚万形出

  淡淡澄江漫,飞飞度鸟集

  邑人半舻舰,津树多枫橘

  感别时已屡,凭眺情非一

  远怀不我同,孤兴与谁悉

  平生本单绪,邂逅承优秩

  谬忝为邦寄,多惭理人术

  驽钝虽自勉,仓廪素非实

  陈力倘无效,谢病从芝术

  登城楼望西山作

  唐 张九龄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在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滕王阁

  唐 杜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

  柘枝蛮鼓殷情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

  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

  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越控巴知何事,

  珠翠沉檀处处催

  钟陵饯送

  唐 白居易

  翠幕红筵高在云,

  歌声一曲万家闻

  路人指点滕王阁,

  看送忠州白使君

  滕王阁秋望

  唐 张 乔

  创来人世殊,几度绕汀芦

  迭浪有时有,闲云无日无

  早凉先燕去,返照后帆孤

  未得营归计,菱歌满旧湖

  重登滕王阁

  唐 李涉

  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

  半是半非君莫问,西山长在水长流

  滕王阁

  宋 王安石

  白浪翻江无已时,

  陈蕃徐孺去何之

  愁来径上滕王阁,

  覆取文公一片碑

  题滕王阁

  宋 苏辙

  客从筠溪来,奇侧舟一叶

  忽观章贡馀,晃荡天水接

  霜风出洲渚,草木见毫末

  气奔西山浮,声动古今业

  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

  心惊鱼鸟会,目送凫雁灭

  遥观客帆久,更悟江流阔

  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

  余思属洲山,登临寄遗堞

  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

  万钱罄一饭,千金买丰碣

  毫气相凌荡,俳语终仓卒

  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

  和篇亦无陋,抱恨费弹压

  但当倒瓶罂,一醉沧江月

  登 滕 王 阁

  宋 苏轼

  坐久淡无虑,悠然片月生

  疏星集渔火,繁露湿江城

  向夕横燕望,今宵习楚声

  因怜竹枝好,翻作豫章行

  滕王阁感怀

  宋 王安国

  滕王平日好追游,高阁魏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迭乱云浮

  和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

  宋 朱熹

  滕王阁下水初生,

  闻道登临复快晴

  帝子岂知陈迹在,

  长江肯趁曲池平

  山楹雨罢珠帘卷,

  檐铎风惊玉配鸣

  满眼悲秋今古恨,

  人生辛苦竟何成!

  赋滕王阁

  宋 辛弃疾

  高阁临江渚,

  访层城,空余旧迹,暗然怀古

  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

  但遣意西山南浦

  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

  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帘歌舞

  为徙倚,阑干凝伫

  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

  谁共饮有诗侣

  长寿乐

  宋 李清照

  南昌生日

  微寒应候

  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滕王阁

  宋 文天祥

  五云窗户瞰沧浪,

  犹闻唐人翰墨香

  日月四时黄道阔,

  江山一片画图长

  回风何处搏双雁,

  冻雨谁人驾独航

  回首十年此漂泊,

  阁前新柳已成行

  滕王阁次韵刘允叔

  宋 戴复古

  消遣客怀寻胜事,酒杯诗卷得同携

  当年杰阁栖龙子,今日空梁落燕泥

  斜照浴红秋水上,好山横碧画栏西

  几人登览皆磨灭,惟有前峰压不底

  登滕王阁

  宋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西山云涨,章江涛作

  何处征帆林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漂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

  向黄昏,断送客魂销,城头角

  滕 王 阁

  王英

  连城高阁起崔嵬,帝子曾经歌舞来

  四面帘栊开晴雾,半空箫鼓隐春雷

  缑山谩说乘龙去,辽海徒闻化鹤回

  惟有三王遗刻在,年年风雨长莓苔

  滕 王 阁

  宗必经

  高阁连城十二栏,西风领客共跻攀

  半帘烟雨长江外,千里湖山咫尺间

  雁带秋声归别浦,莺分春色过巴山

  当年蛱蝶知谁画,一梦庄周去不还

  滕 王 阁

  虞集

  天寒江阁立苍茫,百尺栏杆迤夕阳

  岁久鱼龙非故物,春深蛱蝶是何王

  帆樯星斗通南极,车盖风云拥豫章

  灯火夜归湖上雨,隔邻呼酒说干将

  题 滕 王 阁

  虞集

  豫章城上滕王阁,不见鸣銮佩玉声

  惟有当时帘外有,夜深依旧照江城

  滕王阁

  虞集

  危楼百尺倚栏杆,满目江山不厌看

  空翠远凝江树小,落霞飞送酒杯宽

  千年剑气冲牛斗,半夜天香下广寒

  我欲乘鸾朝帝阙,五云深处是长安

  滕 王 阁

  王慎中

  前王欢赏地,栋宇已成空

  惟有西山色,还将旧日同

  夷犹临短槛,感叹对长风

  世事匆匆里,江流自向东

  滕 王 阁

  李东阳

  滕王高阁罢崔嵬,谁筑西江第一台!

  云雨不收歌舞地,文章空叹古今才

  丰城夜气闻龙起,彭蠡秋风送雁来

  几欲乘槎问牛斗,不知平地有三台

  滕 王 阁

  李梦阳

  阳浦通新雾,阴城带古楼

  君王罢歌舞,栋雨白云留

  草色岁年换,客心江水流

  黄昏仍一望,灯火万家州

  滕王阁

  超 慧

  槛外长江去不回,槛前杨柳后人栽

  当时惟有西山在,曾见滕王歌

  题滕王阁

  夏 辣

  面临江水势凌霞,却倚重城十万家

  当槛晓云依鹤岭,拂阶残雨下龙沙

  词人乐石文皆在,帝子欢游事未赊

  好是良宵金鼓动,阑干牛斗逼檐斜

  滕王阁春日晚眺

  潘兴嗣

  重迭西屏对面开,巍城穹阁信雄哉!

  眼看孤鹜云中没,坐见长江槛外来

  蛱蝶图成春未晚,柘枝筵动客多才

  休论今古兴亡事,时倒金樽醉一回

  题 滕 王阁

  吴与弼

  孺子亭空春草长,忠臣祠老燕繁梁

  千门万户皆沉梦,何事虚空画渺茫

  题滕王阁图

  贡师泰

  雄地控华甸,杰阁临芳洲

  飞甍起千仞,曲阑围四周

  丹碧何辉煌,文采射斗牛

  帝子去不返,俯仰几经秋

  江黑帘雨卷,山青栋云收

  孤舟天际来,扬帆在中流

  狂飙薄暮起,坐觉增烦忧

  何当扫重翳,白日耀神州

  开图发长叹,天地一浮沤

  南昌晚眺

  韦 庄

  南昌城郭枕江烟,章水悠悠浪拍天

  芳草绿遮仙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

  霏霏阁上千山雨,悠悠云中万树蝉

  怪得地多章句客,庾家楼在斗牛边

  滕王阁春风晚眺

  曹 松

  陵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迭浪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

  滕 阁 秋 风

  山召高阁出洪州,佩玉鸣銮帝子游

  谩有文章传盛事,更无宾客宴清秋

  绮罗香逐浮云散,弦管声随逝水流

  莫向画图看蛱蝶,梦来何处问庄周!

  滕阁秋风

  明 胡俨

  帝子何年去城头高阁闲

  秋风起南浦,夕照在西山

  萧瑟青苹末,凄凉红蓼间

  酒阑歌舞散,吹送彩云还

  泊滕王阁

  周复俊

  帝子游何处空余高阁名

  孤舟次流水,斜照倚丹楹

  鹜影霞前逝,渔歌烟际生

  犹怜王勃句,秀并暮山清

  再 游 滕 王 阁

  熊良辅

  杰阁重临此一时,风霜吹冷著征衣

  江山如画城还是,帝子不来秋又归

  见说五陵无树起,只应汾水有云飞

  凄其七百余年意,惟见西山草木稀

  西 江 第 一 楼

  明 韩雍

  山形西峙水流东,高架危楼映碧空

  双燕舞穿珠箔雨,群鸥飞散锦帆风

  登 滕 王 阁

  汪应轸

  十载扁舟去五湖,烟花千里又洪都

  个中不减麒麟阁,何处能寻蛱蝶图

  南浦湍声流夕照,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未信当年独愧卢

  江 西 滕 王 阁 图

  吴师道

  西山拥翠大江流,历历开图记昔游

  寂寞滕王旧时阁,秋风斜日下城头

  登 滕 王 阁

  吴国伦

  崔嵬古阁大江头,病起登临属暮秋

  窗际白云吴楚合,波间赤日古今流

  山川不尽孤臣泪,歌舞曾闻帝子游

  万里烽烟迷北望,还如王粲在荆州

  登 滕 王 阁

  吴与弼

  片舟南去急归程,江畔晴楼偶一行

  南浦西山俱在眼,微吟不尽古人情!

  登 滕王 阁

  吴桂芳

  君王歌舞处,危阁敞西风

  夕嶂连云翠,烟江落日红

  高文存大雅,丽藻见天工

  槛外孤霞起,争趋赋笔雄

  题滕王阁

  元 吴元德

  西山千仞枕江湄,曾见贤王出牧时

  宝剑气沉龙去远,玉萧声断雁来迟

  美人粉黛归何处才子文章有断碑

  不尽登临怀古意,章江如箭日飞驰

  登滕王阁

  明 张位

  我亦江边结小楼,闲云偏为竹窗留

  遥闻滕阁笙簧沸,更觉吾庐松菊幽

  帝子遗风仍壮丽,群公暇日此夷犹

  登临不忘君恩重,极目神州万里秋

  滕王阁

  明 解学龙

  公余选胜此淹留,尽日盘桓兴未酬

  江入栋帘涛意远,文垂金石古音遒

  可中三对章江月,大有初逢太史秋

  最喜翚飞能抱郭,凌然百尺巩南州

  滕王阁看演二绝

  明 汤显祖

  韵若笙萧气若丝,

  牡丹魂梦去来时

  河移客散江波起,

  不解消魂不遣知

  桦烛烟销泣绛纱,

  清微苦调脆残霞

  愁来一座更衣起,

  江树沉沉天汉斜

  滕王阁逢琪叔为别

  明 汤显祖

  才名真似玉潾潾,江上相逢琪树春

  更别未须明日去,章门风雨解留人

  兄弟街头会亦奇,兰亭已矣更何之

  临岐并作苍茫语,樽酒弦歌日暮时

  滕王阁

  明 吴逊

  一叶扁舟挂晚风,峥嵘楼阁画图中

  天连彭蠡三湖碧,日射匡庐五老红

  压座文章谁作续,动人歌舞亦成空

  浦云山雨仍朝暮,怃景留题兴不穷

  秋日登滕王阁

  明 徐学模

  江鸟浮空浦树分,人烟生处俯氤氲

  千层白浪帆樯雨,一片青山殿阁云

  帘栋故应面胜楷,斗牛犹自护遗文

  庾关客思秋无赖,淼淼汀花雁夜闻

  秋日登滕王阁

  明 张铨

  层构飞栏俯碧流,千年胜迹壮南州

  江山回合多灵气,吴楚平分控上游

  明月似怜歌舞池,浮云不尽古今愁

  眼前风景犹如旧,远水长天一色秋

  滕王阁

  清 钱谦益

  吴楚风烟接上游,凭栏极目总神州

  吴儿爱说韩襄毅,题破江南第一楼

  拍肩群瞽说文章,大树蜉蝣可自量

  珍重袁州韩刺史,欣将名姓次三王

  滕王阁

  清 洪允章

  杰阁凌天接远天,重开旧址继先贤

  江山合势成都会,章贡同流聚百川

  六月涛声惊座上,三更月色到阶前

  古今名胜因人重,德业文章可共传

  秋日登滕王阁

  清 彭孙橘

  客路逢秋事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云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达豫章

  齐天乐

  登滕王阁

  清 龙紫篷

  雨帘云栋重寻处,青红半空飞去

  槛影侵鸥,檐光送雁,摇荡秋容千里

  歌珠舞翠,怎禁得无情,一江流水

  可是西山,半眉新绿光人觑

  千年留下胜赏,尽登临无限,须付才思

  坏堞闲愁,危樯往恨,欲拍阑干无绪

  新碑旧记,更今古匆匆,一番兴废

  立尽斜阳,共谁评半语

邂逅

凤凰的重生是经历了熊熊烈火的燃烧,蝴蝶的出现是经过了破茧而出的过程。而我们呢?

——题记

曾经,我们一味的去求佛拜教,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现在这样的美好,让我们可以在其他面前有炫耀的资本。

现在,我们却发生改变,不再迷信所谓的上帝,而是感谢父母,朋友的出现。

记得在小时候,曾经有一颗“忘忧草”落在我的手心,那简单的样子却那么可人,一阵风吹过,把她从我手中带走,向蒲公英一般飘在天上,纵然会有反方向的微风向她吹来,可却也不以为然,飞的那么平淡,无悔。

但是,风纵然会停下来,那棵草落在了地上,我再次将她拾起,这灵异般的生物也再一次恢复了平静,就像钓鱼人收起了鱼竿,提着水桶走了,水面像往常一样默默的沉浸在夜中,纵然会有鱼儿跳过荡起层层的涟漪,但那终归是要停下来的。

我将“忘忧草”放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为她浇水,享受阳光。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野外的东西就是野外的,你休想将其占为己有,也不要幻想能够得到什么”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我突然认为自己很残忍,认为自己真的理解所谓的“花落知多少”吗?

我转身走向那棵草,感觉似乎有些凋谢,是心理作用吗?不知道也许吧!

最终,我也没舍得将其放走,他依旧是那么可爱,那么无懈可击。

后记

这是在小时候的经历,我认为这便叫“邂逅”,她或许会感谢我把她保护,但我确定要感谢她,感谢她出现在我的天地,一次儿时的邂逅,一次心中的浮萍 邂逅风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总会邂逅奇迹,邂逅道道砰燃心动的风景

——题记

回忆风景

时间总是不肯迁就我们,偶尔停下来聊聊天也是枉然知识悄悄地找一个寂静午后,独自泡一杯浓浓的不加糖的咖啡,倚靠在窗边,欣赏这午后醉人的风景,让它带我重拾往事

或是涕泪横流的场面,或是哭笑不得的捉弄,或是欢天喜地的一页……这些都流淌在我记忆的长河翻一翻,这些东西永恒的风景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这样一句歌词:"走吧,走吧,人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是呀,走了,回忆了,才发现自己长大了

憧憬风景

冰心,老舍,鲁迅,泰戈尔偶尔也会想象像他们一样名垂青史,冰心有如丝的心,如月光的情,在她的笔下风景无数却永恒不变;老舍的《秋……》实是妙绝,多彩而不乏简单;鲁迅的尖锐笔锋,总让人看到事实背后真正的风景;泰戈尔的"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饿责骂你的食物"实是贴切简要……他们所思所写的都和我们如此的贴切,知识多了一份韧心,多了一份留心哪一天,我也能走进他们的世界打开他们的往事,细细品味他们独一无二的风景

思考风景

"请问,××怎么走 ""老虎"问了问那位保安员也就是这一问,才让我发觉,才让我注意到他们——保安员或许只是迷路的时候才问他们,或许只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留意他们,却没有注意到他们是一道道的风景

路边的人见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身边的树看多了,也就司空见惯了;心里的花开满了,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不多个心眼,或是稍纵即逝的风景,或是永久的风景,都让他们在你的心里成为你的"风景"呢

感悟风景

一阵风吹起,吹掉了我手中那张张白纸,弯下腰去捡时,遗憾 残忍 惊奇 不舍 树上的叶儿落满了一地以前总是幻想,我如果可以赋予两个生命给叶儿,那么我将一个给冬天,一个给小鸟,其实我不傻,这样的风景难觅风又起,我赶紧把白纸都捡了回来——有些叶儿居然残缺不全,这是必然——一片苍黄叶儿落下总意味着一片嫩绿叶儿的诞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得多好啊!果真如此大义凛然这样的风景值得细细品味,让人铭记于心,感悟良多

邂逅风景,偶尔走走停停,偶尔驻足遥望,偶尔蓦然回首,睁开双眼,风景无处不在;放眼遥望,风景奇幻美妙如同鱼离不开水,离开了风景,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香无味

美丽的邂逅 那个春天,对于玲儿来说,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春天,因为她遇到了风。

  他们是儿时的同学,时隔二十多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两人相遇了。也许,岁月还算有情,虽然间隔那么久,但从彼此的脸庞上还能找到儿时的痕迹。原来,人生的相遇就是那么偶然。

  风从事个体,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没有周末,没有假日。玲儿总是默默地关心着他。每天都要通过短信问候他。每逢刮风下雨总要提醒他骑摩托车注意安全。玲儿的温柔,玲儿的善良,时时感动着风。他突然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

  风也时时惦记着玲儿。那天下雨了,雨下得很大,风知道玲儿还在电脑前工作着,于是他带着雨伞来了,远远地站在她的单位门外,默默地等着,终于看见玲儿娇小的身影出现了,他走过去把雨伞递给玲儿,对她说:“玲儿,小心着凉。”那一刻,玲儿被感动了,看着雨水打湿了风的头发,水珠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她真想过去帮他擦擦额头上的水珠,但她没有勇气那么做,直到看着风在雨中渐渐走远了,她还站在那儿出神。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飞快,玲儿和风的友情也越来越深。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都小心地呵护着这份美丽的友情,深怕有一天它从自己的身边溜走。风的工作每天都是那么忙碌,工作室的噪音又大,玲儿怕他寂寞,总是通过邮箱给他发过来很多好听的歌,风想起玲儿的时候就听那些歌。有一天,玲儿来到他的工作室看他,发现烟灰缸里有那么多烟头,玲儿知道风寂寞,于是她买了许多大白兔奶糖悄悄放到风的抽屉里,并写下一张留言条:“风,少抽烟,让大白兔帮你解闷吧!”后来的日子,风很少抽烟,但他也舍不得吃那些“大白兔”,每天都要打开抽屉看一看,仿佛看到了玲儿的影子。

  秋天到了,玲儿独自出差去远方,在陌生的街头,玲儿突然头晕,差点晕倒,她知道自己的血压又低了,好无助好痛苦,她突然想起了风,就象黑暗的大海上看到了一叶小舟。于是她给风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病犯了,又迷路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风对她说:不要怕,玲儿,此刻你心里想着,我就在你身边,你先找个地方歇一歇……然后玲儿按他的指点在附近买了药和矿泉水,又找人问路。慢慢的,玲儿的情绪稳定下来,精神也好多了。就在那一刻,玲儿的眼泪掉了下来。在陌生的城市里,有一份友情陪伴着她,好温暖。后来玲儿给风发了一首光良的《风雨同路》,并留言:风雨同路,远我的友情陪伴着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美丽的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应该好好地珍惜,友情也如此。

  玲儿和风都明白,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就是当你寂寞的时候,有个人愿意走过来抚慰你的心;当你疲惫的时候,有个人总在心里惦记着;当你快乐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要快乐;当你痛苦烦恼的时候,有个人比你还心痛,甚至愿意帮你分担一部分。

  是啊,生命的长短并不重要,但能有人牵挂着也是一种幸福。也许,玲儿和风今生都是两颗相互遥望的星星,但他们是幸福的,那一次美丽的邂逅,让他们拥有了一份人世间最纯、最真、最美的友情。

邂逅黄昏 我喜欢黄昏。

  每当这时,就觉得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了,觉得世界不再那么躁动。

  太阳不声不响的缓缓的往大山背后躲去,生怕响动太大而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宁静,但她那浓重红色的长长的裙裾却因为太飘逸而妙曼的在西边的天际收拢。那慢慢消失的感觉给黄昏增加了神秘,似乎人们一天的疲惫随她而去,似乎人们心里无数的遐想随她而来。

  我喜欢黄昏给我带来的感觉,喜欢在那种感觉里散步,尤其喜欢在春天的黄昏遛达,到田间小路遛达,追逐黄昏仅存的太阳的一摸余晖,就好像可以沿着那一抹余晖去旅游天堂;到树林遛达,余晖遗落在才冒嘴的嫩芽上,给树林捈出了深深浅浅的亮色,小鸟在斑驳的亮光中飞飞落落,说说唱唱,使得宁静的黄昏的树林平添了几许神秘。一次一次的黄昏遛达总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留下不同的印象,一人一事一物总可以那么鲜活的留在记忆深处,甚至终生不忘。我想问:我记忆中的你现在可好

  这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

  去年清明节的黄昏,我信步到了郊外的一座小山脚下,满山坡都是松柏树,新绿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我看看黄昏的西天,又看了看小山坡,眼前是那么的寂静,只有春风吹着松枝唰唰的响,于是我开始往高处而去。

  在松枝的摇曳声中我隐隐感到了有一种什么声音时时夹在风声中。我停下来想分辨清楚。终于听出那是一首曲子。我开始好奇起来,寻声而去。我爬了一会山坡,看到了一个女子的身影,为了不惊扰她,我蹑手蹑脚的绕到了她的后边,在不易被她发现处站住了。她站的对面树上挂着一件很大的风衣,面对风衣她一遍又一遍的用小提琴拉着《圣咏》。我心里暗想,连哀悼亲人的方式都好浪漫啊!我驻足远处不禁想,她为什么反复这支曲子?是已经天堂的人生前喜欢?是请求天父庇护亲人?是她在其中寄托哀思?遐想中不知道曲子什么时候停止了,却发现拉琴的她倒在了地上,倒在了冷风中。我急忙过去,扶起泪流满面的她,只觉得她疲惫的绵绵软,悲痛的沉重重。

  她略有平静的时候摘下了风衣,叠好抱在背包中。我执意帮她拿了小提琴,陪她一起下山了。天已暗,下山的林间小道上已经是人迹稀少了。一路上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临别点头道别。

  我不知道那男士风衣的主人是她什么人,父亲恋人或是好朋友都不必询问,就那份悲痛欲绝就足以见证那份情深深意切切了。我担心她会因经不起太大的打击而患病,更担心她会从此一蹶不振而颓丧。

  这以后我黄昏遛达的时候不免偶尔想起她,想她今日可好。人总是这样,一旦有什么好奇心还没有得到满足,便会想方设法。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几次去那片山坡松柏林,希望再度邂逅她,但都没有如愿。我的好奇心是那么的执著,希望终会有一天在这片留下记忆的小山林再度听到了那首旋律。

  转眼两年就过去了。一次我去一个画廊,看到了一幅油画《黄昏天国乐》。在树林里,一女子拉着小提琴,还有一象母亲的女士伴着琴声在歌唱。太阳的余辉抹在了她们的身上和她们面前的墓碑上。整个画面没有任何萎靡。我忽然觉得这场景好眼熟。蓦然间我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我曾经在松柏林遇到的那个场景!莫非作者是她!我下意识的往四下寻找。一细高个女子走过来问:“你看中了哪幅?”我眼前一亮--就是她!我在松柏林邂逅的她!她看我的眼神有些不解。我指着《黄昏天国乐》问:“这幅是谁画的?”“都是我画的。”我知道因为她当时太悲痛了,所有对我没有印象。此时我在她的表情里再也找不到悲伤,却看到她满怀信心,满脸快乐的状态。我曾经的担忧释然了。原来这是位坚强的女子。

  我看了她全部的作品,每一幅画面都传递着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表达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坚信她是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人。她以这样的生活态度给世人创造了美丽。她是美丽的人。

  尽管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尽管现实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打击,但如果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世界也会因为一张张笑脸的灿烂而充满阳光。

在《致命邂逅》中,林纾爱上瑾燃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刺激与冒险:林纾在遇到瑾燃之前,她的生活一成不变,甚至被称为“老姑婆”。然而,瑾燃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刺激和冒险。他们的相遇是那么的戏剧化,充满了紧张和冲突,这些都让林纾感到了生活的活力。

2 瑾燃的特质:瑾燃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男性,他的出现让林纾重新认识了自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他的坚定、勇敢以及无畏的个性,吸引了林纾的目光,使她无法抗拒他的魅力。

3 情感的共鸣:瑾燃和林纾在情感上有一种共鸣,他们都曾在爱情的痛苦中挣扎。这种共同的情感经历让他们更加接近,也让林纾更容易对他产生感情。

4 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瑾燃的陪伴下,林纾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被需要和被尊重。瑾燃给予她的理解和接纳,使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被爱的感觉,这让她对瑾燃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总的来说,林纾爱上瑾燃是因为他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刺激和冒险,她被他的特质所吸引,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以及他对她的理解和接纳,使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被爱的感觉。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近日听到一首歌曲很是好听,这首歌有一句歌词是在那遥远有意无意遇上 共你初次邂逅谁没有遐想,那么这首歌是什么歌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在那遥远有意无意遇上 共你初次邂逅谁没有遐想是什么歌吧。

在那遥远有意无意遇上 共你初次邂逅谁没有遐想是什么歌?

这首歌是 李克勤 演唱的 《最爱》 ,以下是歌词:

最爱 (Live) - 李克勤 (Hacken Lee)

词:李克勤/中岛美雪

曲:中岛美雪

天空一片蔚蓝

清风添上了浪漫

心里那份柔情蜜意

似海无限

在那遥远有意无意遇上

共你初次邂逅谁没有遐想

诗一般的落霞

酒一般的夕阳

似是月老给你我留印象

斜阳离去朗月已换上

没法掩盖这份情欲盖弥章

这一刹 情一缕

影一对 人一双

那怕热炽爱一场

潮汐退和涨

月冷风和霜

夜雨的狂想

野花的微香

伴我星夜里幻想

方知不用太紧张

没法隐藏这份爱

是我深情深似海

一生一世难分开

难改变也难再

让你的爱满心内

潮汐退和涨

月冷风和霜

夜雨的狂想

野花的微香

伴我星夜里幻想

方知不用太紧张

没法隐藏这份爱

是我深情深似海

一生一世难分开

难改变也难再

让你的爱满心内

让我的爱全给你

全给我最爱

地老天荒仍未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15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