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汪曾祺里面的文章都是汪曾祺写的他是著名的什么被誉为什么?

小学生汪曾祺里面的文章都是汪曾祺写的他是著名的什么被誉为什么?,第1张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每一个温暖的微笑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秋风瑟瑟,寒意刺骨,晚秋澄澈的天空,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海;跳动着的白光,宛如海面上泛起的微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邂逅 作文 高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1

晚上临睡前,最喜欢听妈妈讲他们童年的 故事 。

妈妈的童年和我有什么不一样我好奇地问妈妈。“嗯——”妈妈沉吟着,“其实都很快乐,要说不一样的地方,更多的是妈妈的童年是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而你的童年则是多彩的,科技含金量高的,如此而已。”

绿色无污染“哈哈——”我笑出声。

“那个时候啊——”在妈妈低沉的嗓音中,我的思绪也随着妈妈温柔的叙述穿越到了她的童年时代。

那个时候,电视是个奢侈品,电也是被控制的,蜡烛是很珍贵的物品,我们的晚自习好多时候是靠自己收集的蜡烛油加自制棉线的灯芯度过的。说闲话不,谁有那个闲工夫点着蜡烛不读书,多费油啊!

玩啥游戏玩得可多啦!

妈妈最喜欢的是“迈沟”的游戏。所谓“迈沟”,是指飞跃过田野里的沟渠。放学后先不急着回家,三五同学相约,一起飞奔到田野。那一望无际的麦田是我们童年飞扬的舞台。春风拂面的四月天,田地里的小麦对于我们的践踏似乎一点也不在意,仍然肆意地汲取春的气息。而我们洒下一路欢歌笑语,来到新的沟渠,进行又一轮的征程。“迈沟”讲究眼疾腿快,要瞅准沟渠的位置,哪儿的沟边不会坍塌,哪儿的沟内芦苇秆少,还要心算出自己的飞跃能否跨过沟渠,要对自己腿上的力道心中有数。我们一条条沟渠的迈过来,田野里洋溢着胜利者的笑声。

偶尔也会有失误,那场面颇为惊心动魄令人难忘。我的一个妹妹你的一个小姨,她没有计算好距离,不幸掉进了沟里。伴随着她的惊慌失措,我们女孩们发出了尖叫声:“啊——”,沟中恰巧有水坑,妹妹在水坑中挣扎着,青蛙也吓得四下乱蹦,你小姨胡乱划拉的手竟抓住了一条翠绿的水蛇,滑腻冰凉的触感惊出了她高分贝的惨叫:“蛇——”。我们的尖叫引来了“英雄救美”的男生,他们迈的沟渠比我们的要宽得多。妹妹得救了,我们的沟渠游戏也到此为止。

被家长警告了的我们也没有沮丧,又精力十足的探寻其他的乐趣。很快,邻居大伟有了新的发现:他家的院墙外的土堆竟成了土蜂的大本营。放学了,大家伙儿蜂拥而至,土堆前一瞬间成了香饽饽。我们的乐子在于当土蜂钻进洞里的时候,便恶作剧地把洞口堵死。游戏就这样乐此不疲地进行了下去,每天下午都会雷打不动的在土堆前集合,比赛谁堵得土蜂多。而后兴致勃勃地欣赏土蜂从另外的地方努力打洞钻出,有时土蜂恼了,也会集体出动,举着“冲锋枪”大军压境。这时我们便一哄而散,等土蜂撤退后再重上战场。有时,我会想象土堆的下面也许隐藏着一个庞大的土蜂王国,它们就在这土堆下忙碌生活着。土堆上的无数的洞口连接着这个王国,是土蜂们探究新世界的出口也不一定。就这样,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把所有的土蜂窝全堵上了,而土蜂也没有在钻出新的洞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土蜂疲倦了与我们的斗争而转而另辟了新的通道,院墙的另一侧又将会是怎样欣欣向荣的景象!

童年就在我们快乐的生活中悄然滑过,忘不了暴雨中沟渠倒灌街道抓鱼的日子;忘不了沉闷午后高举扫帚捕捉蜻蜓的日子;忘不了晴朗的夏夜席地观星的日子。童年就如那醇香的美酒,纵已远逝,却唇齿留香;童年就如那波澜壮阔的浪花,纵然淡去,却激情依然;童年就如那瀚海拾贝,颗颗隽永,识海珍藏。

“妈妈的童年这么好玩呢!”“你的也很棒呀,让妈妈不及!”我和妈妈嘻嘻哈哈地嬉闹着。

我的童年生活已经走过了小学时光的第六个年头。即使是校园的快乐生活也是妈妈那时候难以比拟的,更何况还有寒暑假呢!

还记得去年的暑假,妈妈陪我去参加夏令营。我们游览了上海的未来馆。未来馆的展示理念丰富我的视野的同时,也向我打开了一扇科技的大门。人类的行为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处处都有智能科技的影子。而这一些,未来的不久将会一一实践的一切,我何其有幸成为时代的见证者。

进入全中国唯二的上海迪士尼,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 儿童 乐园。大气,唯美,迪士尼的一切都震撼着我。我乘坐上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大的旋转木马,把汗流浃背的两个小时的排队抛之脑后。迪士尼向我打开了童话世界的大门,而我把那些精彩的瞬间镌刻到了时光的流中。个人相册、美图秀秀、美篇等等,每每翻阅,都让我忆起这一刻的快乐。

电视上的小燕子,紫薇格格,成了我的开心果。我坐在电视前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从没有想象过自己也有过一把紫薇格格的瘾的情形。我的横店之行,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漱芳斋里,我化身紫薇格格,和小伙伴们客串了一部微**,让自己也当了一回演员,体验了一次明星拍戏的感觉。

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是我难以忘怀,又特别刺激的一次经历。我的童年正如妈妈形容的,是五彩缤纷的,是高科技的。我的童年拥有各类益智的动画片,拥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儿童乐园,拥有四季常青的植物,拥有向往即到的旅游胜地,拥有全国各地网购快递的各种物品,是妈妈那个时代想象不到的。

“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的。”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妈妈轻轻地挥舞着她的手,我伸出小手去握住,仿佛那些童年的美好时光就被我和妈妈牢牢地抓在了手心里。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2

午间闲来无事,阳光恰暖,我便找了个由头,和同学去了趟田子坊。路过一家陶泥馆时忽然燃起了制作一番的冲动,我便去尝试一番。看着陶泥在我的手中千奇百怪,我的同学时不时地看看我,随而笑着对我说:“你可真幽默呀。”

“幽默”这个词极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所以当时的我听着一愣,也许是我平时从未向他人流露出这一面。由此起思,竟是感慨良多。这个词就像这么毫无预兆地降临在我生命中,那么偶然,又那么必然。好似只有通过这样的小事,我们才能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一小部分。

其实,每个人的人格也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是像碎片一样,化为各种特征,点点散落在生活之中。也许,我们用尽一生一世也无法拾回整个自我。但碎片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着去尝试追寻与接收碎片化的自己。

这个世界是不完整的,造就出的生灵便可能是碎片化的。连时间、阅读、购物等如此种种都面临着碎片化的问题,更何况周遭的繁华与苍茫使我们不再注重生活的本源,就像一味追求生长的植物,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人之初,性本善。可这个性善又指向何方,是恻隐之心是是非之心所有的答案在遇到实际之前皆不得而知。所以,我们总是要迈出这一步去进行尝试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明白心所想要抵达的方向,而当努力终究付出收获回报时,我们才会真的开心。

事物总有两面性,人也从无十全十美。当这样碎片化的人格一点点充斥自己的世界,我们可能也会为另一面的自己而感到难过与愤怒。但这都不要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碎片,我们的人格才近乎完整。更何况这些都无论好坏,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只要自己能坦然,不顾一切地去接纳它们时,这样的碎片化人格可以变得更有价值。

所以我不奢望能够有完整的人格,但我所向往的是能够遇到更多碎片化的自己。所以说如果有幸,在我的生命中能有更多的人发现我的“一小片”,那么无论它是好是坏,我都会坦然接受。不为别的,只为我不枉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上活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3

快乐是什么生活中,与小伙伴尽情玩乐,是快乐:独自欣赏一部喜欢的**,是快乐;静静地观赏刚出土的幼芽,是快乐;慢慢地走在幽静的小道上,也能享受到快乐。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骑上自行车随意逛逛,因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于是,出门时我顺手拿了把雨伞。骑在马路旁的人行道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像是一匹匹受到惊吓的野马,来回跳窜,留下尘土飞扬,“滴滴”的车鸣声似乎野马在嘶叫。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个公园,进门向左拐吗,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湖泊,水面上没有丝毫的动静,犹如一面透明的镜子,四周茂密大树倒映在湖中,形成一种天然的绿,像是一块绿玛瑙。忽然,湖面中泛起圈圈轻波,原来是一条小鱼在呼吸新鲜空气啊!又忽然,一滴像是液体的东西掉落在我的鼻子,抬头一看,又一滴掉进我的嘴巴里,冰冰凉凉的,紧接着,雨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似的,争先恐后地挤着,跑着。下雨了,我连忙撑起雨伞,雨伞受到雨点接连连不断地敲击,快乐得浑身发颤,发出沉闷的笑声,回应着雨点。

我看到了一个亭子,急匆匆地跑了进去,坐了下来,就在我刚才跑进来的几秒钟,微小的雨点早已成了硕大的雨珠,天地间像挂了一张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迷蒙蒙的,我好像置身于于梦幻的境界,四周静得只听见雨这位出色的演奏家奏出的美妙乐曲:雨点滴落在湖面上,发出清脆的“滴答”声,掉落在地面上雄浑的“啪啪”声,撞击在石头上响亮的“噼里啪啦”声,与树叶亲密接触发出轻快的“叭嗒叭嗒”声,以及树叶发出的愉快的“沙沙”响。此时,我的心无比的宁静,忘了一切烦恼,完全沉浸在这恬静的雨景中,心中不禁升腾起一股甜蜜与快乐……

我静静地坐着,尽情欣赏着这一切,放眼望去,经过雨的洗礼,各种绿好像更明亮了,更有层次了:嫩绿、翠绿、深绿、浅绿、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那么多的绿颜色来。再看看这些雨精灵,它们就像寻求刺激的冒险家,降落在竹叶上,滑了下来,稳稳当当地飞到了小草的头上,又跳向了地面上,完成了一次有趣的旅行。远处的湖泊不再是那一圈圈波纹,而是雨珠向湖面上发起了“万箭齐发”,像一幅跳动的音符。

我贪婪地呼吸着清净的空气、贪婪地凝视着美丽的雨景,此时此刻,我不仅快乐,而且心生感激,泉州,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能给人以惊喜,我爱这片土地,这座城市。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4

蒙蒙细雨–––滴答,滴答地响着。仿佛有一架钢琴在弹着贝多芬的曲子,忽低忽高,忽缓忽急。行人的鞋子踩在湿漉漉的地上,雨滴飞快地落下来,想为行人洗一洗鞋,与行人游戏。

我右手拿着伞,左手放进口袋了保暖。天气渐渐暗下来,仿佛有一双巨手正在用黑布把明亮的天空遮住。

看着这淅淅沥沥的雨,我不禁担心起来。因为已经快六点了,家里人一定会担心的。想着想着,我走路的速度不禁快了起来,没想到这淘气的雨滴,也走得快了起来了。

看着在雨滴里奔跑的行人,我孤单地走着。走啊,走啊……

呼,呼。寒风吹在我比较百褶的脸上,犹如用玫瑰的刺,扎在我的脸上,令我吃痛。

唉,终于到家楼下了。可是当我刚走到门口的时候,却看见了一位驮着背,很矮。身上穿着比较薄的衣服,推着垃圾车。慢慢地在雨里,安静的走着。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突然一颤。默默地站在原地看着那沧桑的身影在我眼前,走过。越来越远,我快速跟上她,每一个脚步都是从内心的请求而走出。我……把伞全部倾向她那瘦小的身上,任雨滴拍打在我的身上。

这时,那位老奶奶感觉到我在她的旁边。用十分低沉而和蔼的声音对我说:“妹子,给我打伞啊。”

我用比较害羞地语气对老奶奶说:“嗯。”

就这样……慢慢地雨停了,而温暖却在我的身边从未离开……

每一次的邂逅都是命运的开始,经过却是最美的,结局却是最迷人的。不管是他,还是她,你我的相遇总是抹不掉的过去,未来。

听着歌,看着窗外的景象。樱花树下,爱,就像花瓣一样悠然而落。摸不去的回忆,你我的邂逅,就像星星一般每一次在黑夜中闪闪发亮,惹人爱……

美丽的邂逅,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去看看未来,你我相遇的样子,可以吗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5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在沿途的风景中,最美的便是邂逅。邂逅阅读,让人生色彩斑斓。

——题记

小时候,最爱听妈妈讲童话,丑小鸭摇身变成白天鹅,卖火柴的小女孩烛光中的天堂,海的女儿化作泡沫散去,皇帝新衣的独特。在童话的世界中尽情遨游,阅读成为我生活中最美的邂逅。

后来,我尝试着拿起书本,这时,文字中轩昂的意气常令我的心中泛起涟漪,轻易地将我俘获。巴金“让生命开花”的人生愿望,使人们在动荡的年代里,体味人性的纯真与美好;冰心那浩瀚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让我们在匆匆行走的间隙中驻足欣赏波涛与温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深刻地感受到阅读对我有多么重要,那字里行间里所包含的崇高的精神,使我在狭小的空间里感受到万物的博大、世界的神奇。我开始探索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之花。《老人与海》中老人对命运的不懈挑战,铸就了一种百折不挠精神;《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不畏重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造就了孤岛的一片天;《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我惊叹,而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令我敬佩。这种种精神激励着我,让我领略到了阅读的美丽。

这份美丽在生活中陪伴着我,无处不在。面对生活中坎坷和曲折,我感到彷徨。这时,是作家陈建功告诉我前进的方向:“只要星星还在空中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于是,我从迷惘中清醒,从彷徨中坚定。的确,人生是一道优美的曲线,我们用行动诠释了它的别样风采。屈原遭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身受宫刑却写出《史记》,他们遇到挫折时并没有消沉,而是透过暂时的风雨看到了未来的阳光。与他们邂逅,我不再彷徨,不再迷惑,我要向自己挑战,超越自我。

与阅读邂逅,仿佛是一首诗,悠然甘甜,意蕴深厚;与阅读邂逅,仿佛是一首歌,宛转动听,沁人心脾;与阅读邂逅,仿佛是一块糖,清凉可口,滋润心田·与阅读邂逅,人生之幸。

在人生中,邂逅阅读,让我不禁在心中酣笑:“邂逅阅读,不枉此生!”

关于邂逅作文高中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邂逅作文800字5篇

★ 关于邂逅作文600字5篇

★ 关于邂逅初三作文5篇

★ 2020感谢相遇高一作文800字五篇

★ 邂逅青春800字满分作文5篇

★ 感谢相遇高一作文800字五篇

★ 关于邂逅初一作文5篇

★ 邂逅青春800字优秀作文5篇

★ 关于偶遇作文800字集锦5篇

★ 邂逅青春1000字中考作文5篇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汪曾祺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汪曾祺在书房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比较自由的。汪曾祺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不过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名师的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 京剧《范进中举》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  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20世纪80年代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1]。编辑本段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汪曾祺[2] 年轻时的汪曾祺  汪曾祺《我为什么写作》,全诗如下: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编辑本段个人作品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 端午的鸭蛋》被选录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材。著作列表  时间著作出版社1949年4月《邂逅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63年《羊舍的夜晚》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8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985年3月《晚饭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寂寞和温暖》台湾新地出版社1987年10月《汪曾祺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88年3月《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茱萸集》台湾联合出版社1989年《受戒》(法文版)中国文学出版社1989年3月《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90年《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中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4月《旅食集》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汪曾祺小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沈阳出版社1993年6月《菰蒲深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榆树村杂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9月《草花集》成都出版社1993年9月《汪曾祺文集》(4卷5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塔上随笔》群众出版社1993年11月《老学闲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甘肃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五味集》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6年3月《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逝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汪曾祺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独坐小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去年属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本段艺术评价散文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价值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 汪曾祺[3]”,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小说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他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而美与健康的人性,不论在多么古老的民族传统中,永远是清新得如同荷风露珠一般。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受戒》和《大淖记事》。《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大淖记事》的爱情故事略为曲折。娟美可人的巧云和年轻风流的锡匠十一子纯真赤诚的爱情遭到野蛮的蹂躏,然而无比坚贞的爱竟可使生者死、死者生,使所有人为之敬佩,文中描写的锡匠形象尤为鲜明。这是令作家“向往”和“惊奇”的美,它深藏在民间,深藏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  然而,它在展示美与健康的人性的同时,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叹喟。 《钓人的孩子》反映的是货币使人变魔鬼,《珠子灯》揭示的是封建贞操观念的零落,《职业》写的是失去童年的“童年”和人世多辛苦,《陈小手》更揭示了封建主义、男权专制的残暴。当然,作者也无意掩饰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质。《异秉》中对市井平民沿袭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无望而求助于“异秉”的猥琐心理,也进行了不无调侃的讽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调节也颇似阿Q。  对于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状态,作者都有所针砭,但毕竟同情与悲悯要多于批判。因为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所以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除净火气、感伤,达到恬静、淡泊,可说是汪曾祺小说的主要风格,也是他自己饶有特色的“抒情现实主义的心理基础”。但也诚如林斤澜所说:“‘除净火气’,也可能除净了‘血气’。除净了‘感伤’,也可能除净了‘创伤’。”编辑本段人物轶事汪曾祺与美食  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早几天。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干丝 “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夫人是施松卿女士。施松卿出身名门,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就读于物理系,同杨振宁同班,后由于身体原因改读英文,当年施松卿风华正茂,有人问她为何选择当时外貌背景都不出众的汪曾祺时,她说她看中的是汪曾祺的才华。  文革时期,汪老受到迫害,举家被安置在北京一个偏僻的四合院里,不知是不是当时有人故意整他,汪老所住之处紧邻当时北京一有名的地痞,有人好心告诉汪老要小心一点。后来入住后,汪老的夫人想要作画,汪老就在窗前用废弃的水缸栽了些豆角,时日一久,藤蔓渐渐爬满了隔壁的窗户,遮住了所有的光线。那里住的恰恰是那个地痞。汪老过意不去,后来拿一袋豆角送给那个地痞。出人意料的是,满面刀疤的地痞态度谦和,还问汪老,可否送一幅画与他。可见,汪老的处世人格魅力的感染力。  汪老年老之际,一家人仍住在狭小的房子里,汪老的书房在小小的阳台上,有一个外国作家读了汪老的著作,专程来拜访他时,看到汪老简陋的住处很是感慨。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要汪老向政府申请房子,但一辈子著书颇多的一代大家竟苦恼如何写申请(其实是讨厌复杂的程序~~),最后作罢。后来还是按照儿子的职务分了一套房子。  汪老处世淡泊,不计名利。人格魅力令人敬仰。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编辑本段名作《受戒》评价绝美的比喻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 汪曾祺比喻。《受戒》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明子,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受戒》是乡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许一粒灰尘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说话的故事的淳朴人们的美揭发出来,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读者徒然心羡怅然向往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对那种迥然不同的美的遥不可及的遗憾,深沉到伤及人的自信。作为狭隘空间中的文明人,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称为冲动和错误,或是蒙上了不真实的色彩,所以猛然间停住脚面对一片梦般叫你心有戚戚的美的影射时,才发现有种天赋很早就被遗弃了。这是来自《受戒》的暗示。迷惑人的高手  汪曾祺是个迷惑人的高手,他尽由自己不紧不慢地茧中抽丝,便让读者适应了遥远的故事。作者力求的不仅是内在的美的本质,他还把这种意思组织得和谐生动,轻松灵动的整体,征服的就不仅是人的思想,还有感觉了。他选择的是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加清新活泼的语言效果。关于高邮水乡,作者显然是倾注了热情,带着最亲切的回忆和最深刻的理解来描绘她的一切。我们看到的就是生灵活现的人和人们,只不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太多的琐碎和市侩,怎样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样。这种全新的意境已经足够让人心驰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这种"朴实"的菁华,他们是简单自由的,却更尊重天性。我们不妨这样看待《受戒》:它虽然是雾里盛开的花,但它毕竟宣告了另一种花开的样子,即使不可企及,雾里观花也是安慰。作者在全文营造的一种轻松活泼、让人赏心悦目的情感基调,是和他选用的幽默清丽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他惯用一些不以为然的笔调来叙述有悖常理的事情,给人的心理和视觉都是一种全新的不大不小的冲突,让这篇皈依美的文字从头到脚都充满了吸引人的气质,它有存在不可多得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像没有沾烟尘的野外的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这样一股不合时宜的空气,它告诉我们:生活还可以是这样一种样子。宣扬复苏的人性  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和索取,但同时更有最简单的付出和给予。为什么要用看不见的东西,即所谓的论理道德来捆住它呢?人与人的交往中,人的生存中,若没有人性的自由来参与,则再自由的物质世界也无法填补这种心灵世界的虚空。人的脸上始终是面具,看不见下面真实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野兽,即使给它最鲜最美的肉,也无法比拟自由给它的无上的快乐。 或许世界 汪曾祺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被束缚的,但人性却是永远无法被束缚的,它会用尽所有力量冲破一切阻碍,寻找到心灵的归宿。这是它的天职,是它历尽困顿辛苦仍不懈的追求和目标。有时,情感会战胜理智,或许这就是人性苏醒的时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气,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这种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这种人性下的胜利,才是正义的胜利。人性之善,是世间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会灵魂的梁柱。宣扬着复苏的人性,引领着人性的复苏,这正是《受戒》的伟大之处。曾受业于沈从文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受戒》刚发表的时候,受到很多赞扬,也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其写法确实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地信马由缰。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虽然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汪曾祺自己也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随意漫谈  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汪曾祺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的民俗,而明海与小英子的纯洁的爱情,也通过这种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得纯朴、温馨、清雅。所以,虽然是表现理想境界,汪曾祺的笔调也不会失之甜俗,而是清雅之中隐隐有一点苦味:例如,明海为什么会出家呢?他和小英子的纯洁爱情乃至这个桃花源一样的世界能保持下去吗?(文本中作者将明海和小英子的年龄处理的很模糊,并尽量使人感觉他们的年龄很小,颇让人捉摸)……尽管作者将之进行淡化处理,这个理想世界中仍夹杂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只是不像《边城》的结尾那样明显。  《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作者是爱世间的,对之有无法割断的牵系,在态度上也就特别宽厚通脱。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中,肯定不占主流地位,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由此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了某种关联。与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相配合,在审美上他也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如年画,如乡曲,在大俗中弥散出一种萧散自然的神韵。 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语言。《受戒》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中文名: 汪曾祺

  别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职业: 小说家,散文家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主要成就: 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代表作品: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骑兵列传》;《受戒》;《大淖记事》

  目录

  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 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 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姓名:汪曾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贯:中国江苏高邮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们一读: 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汪曾祺在书房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1]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五味》(汪曾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qi350rGQD452McVQDAeeQ

密码:r9gm    

书名:五味

作者:汪曾祺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4

页数:177

内容简介: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昆明的雨》这是1984的文章,描写的是40年前的昆明的雨。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茵子、杨梅、缅桂花的描写,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昆明的雨,使内容更丰富,更完整。结尾处的诗词画龙点睛,传神地展现了作者与朋友悠然自得的情景。“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首尾呼应,且短小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作者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主旨思想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扩展资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父亲: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艺。

生母:姓杨,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个继母:姓张,后也死于肺病;

第二个继母:姓任,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长子:汪朗

儿子:汪朗,汪明,汪朝

参考资料:

: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的作品,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人间草木》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代表作——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人间草木》从汪曾祺创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从华丽归于朴实,技巧臻于至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21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