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三段恋情中的诗文故事

郑板桥三段恋情中的诗文故事,第1张

最使他难以忘怀的“中表姻亲”王一姐,是郑板桥后母郝氏的姐妹嫁给王姓所生的女儿。少年时,郑板桥生母死后,经常随后母郝氏去郝家庄。在那里,他认识了王一姐。两人青梅竹马,情意相投,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读书绘画,建立了两小无猜的友谊和年少朦胧的恋心。后来,郑板桥还经常在诗词中回忆这温馨而甜蜜的时光。

郑板桥十五岁时,后母去世,他去郝家庄的机会少了,两位少年自然很难见面,偶一相逢,也是咫尺之间,欲语还羞。虽然相互都明白些什么,但什么都说不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的词作《酷相思·本意》:

“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极真切地写出了“当时年少春衫薄”,初恋相思时的细微体验。

然而,杏花下的偶然相逢终成过去,绵绵相思的美丽在痛苦和煎熬中一点一点成为过去。最后两人都各自成了家,劳燕分飞。这段恋情,让郑板桥终生难忘,每每回想起来,既感陶醉,又带苦涩,很难释然。多少年后,郑板桥再度重逢王一姐,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贺新郎·赠王一姐》:

过去的无猜情趣、撒娇之态、寸心怜惜都已如风烟散尽,但此情难泯,春蚕蜡炬之属,他生未卜,此生不休,“只此意,最难得”,郑板桥认定了。

二十三岁时,郑板桥遵父命娶徐氏女为妻,从他《闲居》诗中“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可得知,他婚后夫妻生活和谐。

结了婚的郑板桥,在学业上继续用功,甚至有“舟中、马上、被底”之称。而促成他书法重大转变的,是他妻子点化的佳话。一次,郑板桥白天临帖,晚上上床睡觉时还在被窝里用手指比来划去,体味帖上的笔法走势。划着划着,不知不觉地划到了妻子的身上,将快要睡着了的妻子弄得痒痒的。徐氏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不在自己身上划,干吗划到别人身上来,不知道人各有体嘛!”“人各有体?”郑板桥听后略一激灵,推了妻子一下:“你再说一遍!”徐氏道:“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人各有体,这你还不懂?”妻子的这一番半睡半醒的话,彻底点拨了郑板桥的心灵。他领悟到,前辈书法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自创一体。而自己的书法要留存后世,不也是同样道理吗?被底得道,郑板桥自此开始经营自己的“郑板桥体“,即后来形成的“六分半书”。

郑板桥叔父去世后不久,妻子徐氏又病故了。结发十六年,如今一朝离去,使郑板桥倍感辛酸。他作了一首《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诗,流露出了对妻子故去的悲痛凄婉、空虚落寞之情:

尽管妻子不是自己当初钟情的初恋情人,但这些年来跟自己辛辛苦苦,患难与共,想起来,郑板桥仍然不能忘怀,他后来在许多诗中仍提到这位徐氏妻子。

三、深情饶五娘

   时间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郑板桥迎来了他的第三段恋情。一天郑板桥游扬州北郊,过大虹桥,来到了玉勾斜。过了玉勾斜,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远处挺立着高大文杏树一株,生长在围墙竹树之间。有小院一座,柴扉半掩,叩门径入,欲寻一些水喝。只见一老婆婆从屋里出来,招呼郑板桥到茅亭小坐。郑板桥进到亭中,落座环视,见亭中壁间正贴着他的词作。于是问道:“你认识郑板桥吗?”婆婆答道:“只听说过他的名字,并不认识他本人。”郑板桥告诉她:“郑板桥就是我。”老婆婆听了,特别高兴,忙向屋中喊道:“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来了。”喊过并未见女儿出来。此时日上三竿,郑板桥已有些饿了。老婆婆做好了饭端来,郑板桥吃毕,见一女子盛装而出,翩翩然走到郑板桥面前,大方地向郑板桥行礼称谢。郑板桥还礼后,女子道:“妾在闺中,久闻先生之名,读先生之词,爱慕非常。听说先生还有《道情》十首,能为我书写一幅吗?”难得有这样知遇之女子,郑板桥欣然允诺。女子即取出松江蜜色花笺、湖颍笔、紫端砚,绾起长袖,用纤纤素手磨起墨来。郑板桥挥毫尽兴,一口气写下了十首《道情》。书毕,意犹未尽,又题了一首《西江月》词赠给女子:

老婆婆见了郑板桥这首词就试探着问:“听说先生已丧偶多年,如蒙不弃,何不将小女纳为箕帚之妾,她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且又爱慕先生。”郑板桥听了很感惶恐,故意推却:“我一介寒士,怎敢纳此丽人?”婆婆道:“不要你多少钱,只要能养活我老婆子就行了。”美意与真情,实在让郑板桥感动,遂将书写的《西江月》词作为信物和定礼。四十五岁那年,郑板桥终与饶五娘喜结良缘。

    郑板桥比饶五娘大二十六岁,二人情趣相投,情爱弥笃。除了夫妻,五娘还将郑板桥视作兄长,在他面前可以撒娇,可以淘气,既敬重他,又依赖他;而郑板桥也将五娘视作小妹妹,任她无拘无束,天真烂漫。如花美眷,小鸟相伴,“闺中**,好乐无猜”。郑板桥似乎也返回了童年和青春年代,作诗《细君》记述了这段勺园生活和五娘楚楚动人的韵致:

饶氏穿着红色的石榴裙,攀檐上墙,采折桃花,飘起的裙角同鹅黄的柳丝一起翻飞。

在郑板桥眼中,最喜欢的就是饶五娘的那条红裙子,他不止一次地提及,在《赠梁魏金》诗中说;“小妇窃窥郭,红裙飏疏篱。”还在《雨中》描写道:“小妇便为客,红袖对金樽。”后来,郑板桥到山东做官还时常回忆起勺园的温馨与美好。如《怀扬州旧居》:

红袖添香,书画相伴,夜深之时还可掷笔背手,蹑足走到娇妻床畔,拨开绣帐偷偷端详她那云鬓横枕的美姿美态,烛光之下,满是惬意和陶醉之情。心境好了,连书中的蠹虫也舍不得伤害,而是擘断了一截牙签,小心驱赶。

国庆长假期间,我抽空回到了我的家乡。家乡的景色真美啊!你若是不信,就让我给你介绍介绍吧。

家乡的秋季饱含成熟的魅力,广阔的田野显示着大地的赤诚;金黄的落叶四处飞扬,竞相展示随风飘舞的轻盈舞姿,尤其是万山丛中的树木丛林黄绿相间,层次分明,把山川装扮得分外美丽,仿若仙境一般。便有诗人对秋情有独钟,吟诵到:“万美之中秋为最。”我独对家乡的秋天无比热爱。

田野里,秋姑娘给高梁抹红了“脸蛋”,给玉米穿上了橘**的“裙子”,给稻谷穿上了金色的“西装”。一阵阵秋风吹来,稻谷连忙弯腰,像在给秋姑娘致谢。农民伯伯望着这丰收的果实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果园里,果子都成熟了,你看那红彤彤,沉甸甸的大苹果挂满了枝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一群亲密的娃娃在说悄悄话。葡萄架上挂满了晶莹透亮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孩子们在那里嬉戏打闹,给果园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森林里,杨树叶像一片片金**的金蝴蝶,漫天飞舞。那火红的枫叶像一片片火海,令人陶醉。眼望天空,天空凝视着大地。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给人无暇的遐想。秋天在和天空比眼力,看谁看的远,秋天看到了大海,看到了人们可以自由享受的美景。

万美之中秋为最,我爱你——家乡的秋天!

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栖全能艺人,他有一枚印章,上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论画竹,无人能出其右;论任性傲娇,大概也无人能及;论毒舌,恐怕也能让人“闻风丧胆”。

启功先生评价板桥说, 二百数十年来,人无论男女,年无论老幼,地无论南北,国无论东西,而不知板桥先生之名者,未之有也。

纵观板桥一生,率性而活,独醒于浊世,事事存真,吃了太多亏却从未放在心里,他说,吃亏是福,难得糊涂,如今成了世人的醒世名言。

康熙三十二年,板桥降生于江苏兴化城东,其时家道中落,家中只剩茅屋几间,田地八十余亩。儿时的板桥过的十分清贫,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自然也算的上是书香世家了,这样的氛围下,板桥的精神生活就特别富足,从小便跟随父亲在毛家桥学习。

可伟大的人身世总是相似的,板桥生母继母相继离世,14岁的他开始由养母抚养,小小少年,一片心思无处寄托,只好寄情与房前屋后的那一片片兰竹,轻轻浅浅,竹影横斜,四季变换让他痴迷不已。这也为他后来作画偏爱兰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成为板桥一生最不能忘怀的精神享受。

十六七岁,板桥学习应试作文写作,并跟着老乡学习诗词,20岁考中秀才,并且成婚,很快生下一对儿女,看起来事业爱情双丰收,家庭一片美满,可惜事不尽然,苦难很快接踵而至。

秀才文凭不算高,自然也赚不了什么钱,加上一双儿女嗷嗷待哺,原来就紧张的家庭更显艰难,板桥不得不另谋生计,开始走父亲的老路子,到了邻村当老师,在当时虽是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可好在能够勉强维持生计。

板桥自然不肯安于现状,闲时习文练字,准备再考职称,丝毫没有松懈,尽管如此努力,可生活情况并未好转,接连丧子丧父,板桥饱受命运的摧残,满腔悲苦,“青天万古终无情”,是啊,上天待他何其不公。

30岁的他满心疮痍,在扬州卖画为生。“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此时的板桥,已然万念成灰,他终于明白,苦难才是生活的本色,而风雅和理想,都是其次。当生活都难以维系时,谈风雅,谈诗和远方,简直就是莫大的笑话。

在扬州这样的大都市待的久了,板桥见惯了那些歌女娼妓、地痞流氓、商贾权贵,文人墨客、大官小吏,在扬州城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里,不过都是顶着寻欢作乐的皮囊。

压抑的前半生,催生出染指红尘浊世的狂狼,板桥有酒便喝,有欢便寻,放浪形骸之外,却又受内心人格的召唤,若即若离就成了板桥最合适的姿态。

一边卖画,一边浪迹于市井,不知是那受那红尘浊世的“侵蚀”,还是压抑已久的天性得以迸发,板桥愈发孤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任性傲娇,还十分毒舌。

他在画里题字说: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

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你要我不给,你不要我偏给,这简直是傲娇本娇了。

不仅如此,板桥毒舌的本事也是让人称奇,土豪老乡来请他写诗,他还得暗讽人家有钱缺德。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首诗也是骂的十分直白了,就这样,板桥便把老乡同学得罪个遍。

40岁时,板桥终于走上仕途,七品官,板桥终于可以一展抱负。

别人当官,都是马不停蹄结交当地乡绅权贵。他倒好,别说结交拜访 ,别人送上门来都不待见。

别人当下属,对领导那都是毕恭毕敬,他倒好,顶头上司来吃顿饭,凉拌黄瓜,鸡蛋汤就给人家打发了。

因为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板桥虽然政绩显著,可在官场上并不遭人待见,为官十年,却未见涨上一官半职。

板桥最后愤而辞官,辗转又回扬州。

回到扬州的板桥,继续卖画,好在市场环境一片大好,价格也是翻了几番,求画者络绎不绝。

于是,他在门前挂上告示,为自己的画标好了价格,自定润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半生贫苦的板桥如今活得愈发通透,送礼不如真金白银来的实在,明码标价于己于人都有益处。

板桥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他卖画只看真心,有钱不一定买的到!

因为板桥只画竹,而笔下的竹何尝不是自己真是的写照,他笔下的竹,可以单株伫立,不依附任何事物,因为君子离群萧索,在清醒中也保持孤独。

有的三两株并列而立,却不会打乱对方的枝叶。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点到为止即可。

还有的和不同的植物同存于画面之中,却让画面无比恬淡和谐。因为君子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却不会强求于和。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一株竹子还是一片竹林,郑板桥的笔墨都是毫不杂乱的。虽然枝叶交错,但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齐整而漂亮。

而这恰恰就像郑板桥自己的一生,无论外界是有多杂乱,他的内心始终像笔下的竹子一样,有清晰而坚定的准则。

那些世俗认为是没用的事情,我偏要做。那些世道不让骂的污浊之人,我偏要骂。

板桥便是这样一个独自清醒着的人。

乾隆三十年春,板桥又画了一幅竹子。同年冬,病逝于故乡兴化。

这株竹和以往不一样了。一片旷野里,几只竹子迎着风,艰难地生长在一片悬崖之上。看似孱弱的竹子仿佛下一秒就要折断,让人胆战心惊。但看着看着,你却发现,风越急,竹子反而越发傲立。它充满颤栗和寒意,但同样的,也充满坚定和傲气。

而这幅《竹石图》的题词,你一定很熟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字谢,号柯柔,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秀才,曾任山东范县知府、潍县知府。

在他的一生中,郑板桥最著名的作品是写竹子和画竹子:

坚持青山不放松,屹立于破岩;

它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磨难,它这是小事一桩。

这幅画,这首诗,这根竹,就是他为官一任,勤政为民的鲜明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他十二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总是为人民着想,改正错误,做任何有益的事情。他在威县的时候,有两个这样的故事:

当时魏县每年冬天都频繁发生偷狗偷鼠事件,引起人们恐慌。郑板桥招募人们巡逻和逮捕小偷。谁知,这份好意并没有得到回报。巡防队里的小流氓滥用职权,看到哪个孩子在打牌,就破门而入以赌博为名勒索钱财;走夜路的被污蔑为贼,被抓被打,被勒索钱财;而对真正的小偷视而不见。人们对此颇有怨言。得知这一情况后,郑板桥立即派人对不法分子进行调查,并立即解散了自己组织的巡逻队,痛悔自己:我为我的人民感到羞耻!

乾隆十一年或第二年魏县连年饥荒,甚至发生了吃人的悲剧。郑板桥伤心欲绝,决定开仓救灾。但是那些胆小的人阻止了他这样做。

郑板桥为此伤心欲绝,激动地说:时候到了!它完成了!当这个故事被一个一个地讲述时,所有的人都已经死了。我我会处理大事的!他立即打开仓库,划出山谷让村民按人头采集。

谁知这种开仓济民的行为,被一些人斥为贪污渎职,被举报到法院。因此,郑板桥被免职了。

离开魏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袋子,他自己骑着;一端有两个夹板书,一个叫阮弦的乐器。在另一端,一个小跑步者骑马带路。

郑板桥是一个关心人民的清官的生计。人们哭着挽留他,他抽出竹子和菊花,向它们告别:

不当官丢黑纱,冷袖簌簌。

写一根细竹子,用它作为秋枫河上的鱼竿。

直到他临终时,当他画竹子时,他写了一首诗:

当官归来,衣袖空空,人人卖竹画。

我在郑板桥魏县做官的时候,曾经给老板画过一幅竹子的画。画上的诗句是:

雅斋卧听簌簌竹,疑是民间疾苦之声。

一些曹州县的小官员,一枝一叶总是互相关心。

县衙里簌簌的竹声让郑板桥想起了百姓的疾苦和为官的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371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