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如何评价汪曾祺的《胡同文化》?,第1张

《胡同文化》一文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是:胡同方位走向正、胡同取名来源杂、胡同形式数量多、胡同位置环境静。

这篇文章是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文章分三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扩展资料

语言特点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

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几句话完全是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即使打比方,也充满生活气息。

“像一块大豆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但是说出来却让人感到不枯燥,有滋有味;“四方四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事物的特点描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言简字约,但是准确、生动;“城里有大街,有胡同”这样的短句,表达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和上下句子连贯起来,让人觉得像北京艺人说书一样,充满韵味。

汪曾祺作品的语言,还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字四句,语如连珠,既雅致,又通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将古典语言与现代语言巧妙地融合贯通,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蓝色

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选自八下语文书 第四单元 十七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语文书 第一单元 第二课(鲁教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扩展资料: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第二步: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假期3天,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着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

 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才接触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怎么说呢,汪老的文字会让人有一种很亲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温暖的午后,在些许喧闹的院落里,一边捧着热茶、晒着太阳,一边听着满脸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经历和想法娓娓道来,那种温馨与惬意。

 《花园》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在那个充满生气的小花园里嬉戏玩耍的淘气小孩。花园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土,充满了单纯的快乐,充满了自然的声音,也充满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欢压在草上,静静地注视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来,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他会把马齿苋的瓣子套在哑巴蝉的眼睛上,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往上飞,绝不偏斜转弯;他认为土蜂是种蠢头蠢脑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会为了被猫吃点的小鸟而哭泣……这一切都通过朴素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曾经看到过,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作品,说:它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平淡的美,是一种细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无法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带着一袭袭清香,让人久久回味。的确,在汪老的文字里我们不会感觉到激烈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却能轻易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同时容易让人想起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思考过的,并有一种会然一笑的心情。这应该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忆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能与这本书相遇,更是小女子的荣幸。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见,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啊,许多许多,更是将美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却更别具一格。虽平淡,像菜谱一般,却处处流露出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原本就爱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浅啊!内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却写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例如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开头引用郑板桥的话:"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听着这句话,有种特亲切的感觉,炒米比较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这便是郑板桥话中的含义。

 还有种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锅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无论是炒米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急。当时,县境内开了仗,我们用这种食物度过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灵。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乱境之中,依然淡定从容,乐观安静,像文中说的:"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真是乐观啊!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简单的话语,写出了各种美味佳肴,可以称他为美食家了。

 在这本书中,内容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释理的,这些散文文笔细腻,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中又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可谓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3

 读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总觉得,其他人写的散文是给别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写给自己回想的。

 我轻轻翻开第一页,像个不小心走错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闯进了那缤纷地天地。我按照书上的指引,一会儿在“花园里斗起蟋蟀,一会儿在茶馆里翻翻书,一会儿帮着大人收葡萄,一会儿和大伙一起跑警报”。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总觉得有些语言怪怪的,总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与要写事物毫无关联的东西。有时也会写出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童年时代的最真实的想法吗

 我们小时候都会对每个事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在书中,作者对“款款的飞在墙角花阴”的“鬼蜻蜓”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吃石榴觉得“所得不偿劳”,让我也不由想起小时候也常觉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挥的军队,每个颜色也都是各具一种性情。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定是每个人都有的,可这种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这种感觉描绘了出来。

 小时候,我们的脑子里也会装满奇奇怪怪的东西,有时甚至是自己凭感觉造出的一些没有的词。比如作者写“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啊”。这句看起来前言不搭后语,是在突兀至极。可如果联想起我们小时候的思维,就会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时候都会有这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萦绕在脑海中,使我们整天想啊想。有时候也会去问问大人,可这么遥远的词汇,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写这些别人看来断断续续的文字,也许,每句话都是曾经的一个梦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4

 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5

 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

 有谁曾料到,时隔两月,我重拾经典,再次捧起汪老的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会问:“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别着急,汪老这位“文坛美食家”向来喜爱吃喝、玩乐。咱今天就在这玩乐尝人间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说来惭愧,我作为一名山东汉子,竟对荷泽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带你游历荷泽。一进城,初日将进,杨柳春风,迎接远道而来客人的是一个千许亩牡丹,仿佛走进一场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阅着甜香气息,忧惚之间,有如梦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浅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这素净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赏完这菏泽牡丹,再当一回绿林好汉——上梁山,在人们印象中,应该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实则低矮而不雄伟,山势也不险恶,就连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气山顶而不觉有什么。汪老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这样一座山,能做出那样大的一番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再深究,因为眼前的这一尾鳜鱼对汪老更具研究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时间,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鱼,梁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江老都不禁赞叹其“赞极精妙”。读后感·说到鱼,汪老又来劲了。关于鳜鱼的种种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数家珍,最出名的不过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糖醋等他还诚心推荐了清汤鳜鱼。汪老把自己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间中显露无遗,直言不讳。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与汪老起身。欲离开,破晓时分,一场倾盆大雨开始了独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焕发,眼里开始闪烁着一些东西,“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他说道。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

 近日读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兴趣于他所描写的也是我正身处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读了几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的画开篇,视角新颖,不落俗套,以素朴的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丰满、浓绿,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气闷。接着作者写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杨梅、缅桂花,其中写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调比牛肝菌高”的青头菌,介绍到“菌中之王”鸡枞“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鸡油菌。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一点都不酸!昆明的缅桂是大树!作者不直接写雨,看似与雨无关,实是与此作衬托,将昆明的雨季立体、现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发现昆明雨季特点时满心的惊奇、欣喜与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来,自己只感到赏心悦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习俗,如“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被逐渐淘汰,但例如莲花池、“香得像兰花”的缅桂花等自然景观还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如果你愿意让你的节奏慢下来,如果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你会发现身边的现实世界很美,而不是经过别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导师!不要让自己忙碌的脚步,遮住了双眼,更不要荒芜了自己的内心!

1、《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2、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3、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说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作品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好人并不强其所好,坏人也不故添其坏,能人并不样样俱能,庸人也不一无所长。全都实实在在,不掺半点虚假。以外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情美。曾祺一方面热情赞颂了真正的情爱、自由的个性,同时极力唱赞朴素的人情、和谐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小说中的矛盾淡化,把冲突变得和缓,造成感情的隐含性、内敛性,达到一种“虚美”的艺术境界。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最近,汪曾祺上了热搜。

“知书少年果麦麦”读《汪曾祺小说集》,发现汪曾祺在小说里,经常用括号(),进行一番吐槽。

“(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他干粮还没吃完哩?)”

“(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

“果麦麦”说,汪曾祺就是作家里的内心帝,图书届的bilibili,“真的好爱吐槽一男的”。

微博发出后,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热议:

“为什么要一边写,一边吐槽呢?”

“小说界的fleabag”

“哈哈,有点逗哏捧哏的感觉”

……

其实汪曾祺不只是爱吐槽,他身上“毛病”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吐槽吐槽汪曾祺,扒扒他的“七宗罪”。

第一罪——吊儿郎当

现在很多人报考大学,都是看学校名气大不大,看专业是否好,看以后找工作是否容易(难得的高瞻远瞩)。

汪曾祺当时申请报考西南联大,考虑的可不是这些。他想的是联大“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

他是冲着“吊儿郎当”去的。

他也确实做到了。“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朱自清先生的课,他常逃课。朱老说, “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

皮名举先生的课,他不爱学。以至于期末考试左抄抄,右抄抄,才蒙混过关。

最让他头疼的莫过于体育和外语了。

体育课是西南联大的必修课。汪曾祺老睡懒觉,不上体育课,也就没了成绩。

他不爱学习外语,总是临时抱佛脚,结果考试的时候睡着了。

汪曾祺怎么就这么爱睡觉呢?

他晚上不睡觉,一只夜猫。

几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图书馆读书,随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书很杂。

“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

以至于他和下铺的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如果老狼看到这里,不知道该如何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不是还是那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

汪曾祺是幸运的,在开明自由的西南联大求学。如果他在当今这些大学读书,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大学之大,不应只是面积之大,学费之大,应为包容之大,学术之大。

第二罪——草率婚礼

汪曾祺逃课归逃课,才华却从未落下。

1941年,他的文章《复仇》在“大公报”发表。慢慢的,他成了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西南联大中文系有名的才子。

终有一天,才子遇佳人,施松卿出现了。

施松卿,家境殷实,西南联大“林黛玉”,才貌可见不凡。因自幼居住马来西亚,英文一流,后来成了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记者。

施松卿喜欢吃昆明的胡萝卜。散步时,就会买一把,洗了当水果吃。

听说胡萝卜可以美容,她一面吃,一面看汪曾祺。汪曾祺就笑,说,吃了胡萝卜真的变美了。

才子佳人就这样相爱了,直到1950年,爱情才结成正果,迎来了一场极其“草率的婚礼”。

没有花轿,没有彩车;没有婚纱,没有鲜花;没有彩礼,没有房子;没有亲朋,没有酒席,只有你我。

他们两人商定,这人生的重大节日,它主要属于真诚相爱的两个人,不搞世俗的繁文缛节,不计较物质的铺张。

那一天,他穿着绿军装,她穿着白色的衬衫,早早出了门,拍了结婚照。游故宫,逛北海,吃了两碗面条庆祝结婚。

晚上他们去沈从文家里,告诉沈从文和师母: “我们结婚了……”

有人说,生活有太多的现实,他们太理想化。

生活是现实的,但是现实不应该是欲望累积的现实,而是满足基本物质需要,追求精神富足的现实。

第三罪——怕老婆

或许是因为婚礼办得太草率,又或许是汪曾祺三次被打成右派,施松卿都不离不弃,撑起一个家,汪曾祺颇有内疚,变得“怕老婆”。

前面“果麦麦”说,汪曾祺爱用括号,其实有一处括号,就是汪曾祺被老婆逼着加的。

在小说《陈小手》里,写到妇科男大夫陈小手水平高,别人解决不了的接生问题,凭借他的小手,都能迎刃而解。

汪曾祺写完后,拿给老婆施松卿看。施松卿做过医学报道,看文后说: “你这写得不科学,没听说光靠手,不借助仪器就行的。”

固执汪曾祺向来写稿不改,可是施松卿说的话,他就乖乖地加了括号,里面写上“( 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 )”。

还有一回,施松卿想写一篇关于遛鸟的文章。

汪曾祺熟悉这事,以前公园遛弯,他就爱和那些遛鸟人瞎聊。

他就乐乐呵呵给施松卿说了很多。施松卿一看,汪曾祺说得眉飞色舞,干脆就让汪曾祺写一篇得了。

汪曾祺一听让他写,说; “唉,你们这稿子算什么呀。”

施松卿一瞪眼, “汪曾祺,你别狂。地无一亩,房无一间,住着我的房子,你还怎么着?”

骂的汪曾祺灰溜溜的走了,过了两三天乖乖交稿。

说好的林黛玉呢?

男人们要以此为鉴,置地买房。

怕老婆不是怕,而是因为我懂,你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我愿意这样“卑微”的爱着重要的你。

第四罪——太狂傲

施松卿说汪曾祺狂,不仅是汪不为她写稿,而是汪曾祺真的比较狂。

汪曾祺写完作品,喜欢拿给家人看。

有一次,家人看完文章后,指出这不好,那不好。汪曾祺有点不开心,说:

“咳,咳,你们要对我好一点啊,别老这样,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

小女儿汪朝马上就怼, “老头,就你?别臭美了。”

老头好像有点生气,颠儿颠儿地进了自己小屋。

汪曾祺经常称自己是名家,而非大家。

这看起来好像很谦虚。

汪朗也说,他开始以为这是自谦,后来才发现,汪曾祺除了自己,再并未称呼其他人为名家。

“我父亲其实把这两个标准都定得很高,看似谦虚,实际骨子里还是很要强的”。

汪曾祺看不起杨朔。

汪朝小时候放学回家,背古文,学英语,有时也会开收音机。

有天正好碰上播杨朔的配乐散文,汪曾祺噌一下就窜起来说: “关了关了,配乐散文,一大恶俗!”

还有一回,女儿说起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汪曾祺一下就来气了,大声说: “中国的散文,一败于杨朔,二败于刘白羽。”

他不喜欢无病呻吟或有意拔高的文章,造作,很不自然。

1991年,汪曾祺最后一次回高邮。有一批文艺骨干拜访他,并拿出文化名人留言簿,让他签名留言。

他看到一知名女作家也有留言,他脱口说道: “什么鸟人!她也配留言?” 随后感觉失态,便不再言语。

文人相轻,汪曾祺“看不起”不少人,王蒙、林斤澜都有中枪。

他欣赏的作家,现当代只有几位: 鲁迅、沈从文、孙犁。 后来他觉得自己和孙犁不相上下,就换成了废名。

他看不起别人,偶有别人也看不起他,可汪曾祺不管这些,在文章里写到: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抖音上有首歌曲《狂浪》,很火,汪曾祺如果健在,一定会踏拍而唱“大摇大摆飘在人海,随着心情放肆嗨,别服输,要爱你就来”。

持才放傲,是很多有才之人的通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是过过嘴瘾,与人无害。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第五罪——极度自恋

汪曾祺狂傲除了自信,还有一点就是自恋。

在他的《自述》里,出现很多次“很喜欢我”。

“二伯母从小喜欢我”;

“祖母很喜欢我”;

“父亲很喜欢我”;

“继母很喜欢我”;

仅仅是亲人的喜欢,不足以满足他的自恋需求。

1987年,汪曾祺受聂华苓之邀到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他给施松卿写信,信中说, “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

他还特意说了一句 “当然,我不至晕头转向,我会提醒我自己”。

想来施松卿看到此信,也只是微微一笑: 就你,老头?

汪曾祺住在蒲黄榆的时候,家里挂了一张黄永玉制作的,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四十年。

搬到福州会馆后,家人原本要继续挂之,汪曾祺嘟囔着说, “也该挂挂我的了吧!”。

于是家人就把那张,在《纽约时报》杂志刊登一整页的照片,挂了上去。

他得意地笑。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满的自恋。汪老,矜持,矜持。

汪曾祺自恋是真,有才招人喜欢也是真。但是生活中有些人的自恋,就有点无厘头了。

滤镜PS后的照片,感叹何人如此天生丽质;

一面小镜子,随时随地出现,一睹盛世美颜;

真可谓是: 三尺粉底九遍妆,感谢父母生的一副好皮囊;

第六罪——不辅导孩子

汪曾祺是作家,又这么牛气哄哄,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才华传授给孩子。

父母是武术家,就培养孩子学功夫;父母是音乐家,就培养孩子学音乐;父母是画家,就培养孩子学习绘画;可他就是不乐意教孩子写作。

汪朗说,老头对他指导很少,也正是因为少,偶尔的一两次,他记得很清楚。

一次是汪朗上了大学。施松卿让汪曾祺给儿子说说写作文,说了好几次,汪曾祺极不乐意。

在施松卿的逼迫下,他拿出《古文观止》,找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给儿子说,结果只说了半天,就再也不教了。

施松卿问: “你这么能写,为什么不教孩子呢?”

“写作这件事情怎么教?都是靠自己,我也没人教过。”

汪曾祺说的也是实话,他小的时候,父亲汪菊生就很少指导他。

汪菊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书画时,就让汪曾祺一边看着,接受熏陶。他对孩子的学习向来关心,却从不强求,更不会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弄得鸡飞狗跳。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离远点,还能和孩子好好交流;离近了,就想把孩子一顿暴揍。

真可谓是,大国战略小家用,远交近攻各不同。

第七罪——宠溺孩子

娱乐圈里邓超是女儿奴,宠娃狂魔,写作圈里,汪曾祺更是宠娃没原则。

小女儿汪朝在工厂上班,三班倒。她下中班回家已经很晚。

汪曾祺都已经躺下了,他还会起来给女儿做夜宵。

有一回,汪朝不想起床吃饭,汪曾祺说, “要不我给你端床上吃?”

话音刚落,施松卿就火了起来: “在床上吃,像什么样子!”

女孩子大多都有一个天性,喜欢照顾布娃娃,给其穿衣、梳辫……汪曾祺的两个女儿也不例外。

施松卿在家是女王,孩子们从来不敢打她的主意。汪曾祺好说话,理所当然地成了孩子们的“照顾对象”。

“爸,来!”

“干嘛呀?”

“可以在你脑袋上梳小辫吗?”

“行啊!”

汪曾祺答应得特爽快,可没一会,画风突变。

两个小姑娘你一下,我一下,没轻没重地在汪曾祺头上乱揪一通。

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也没遭受此等“虐待”,疼得是龇牙咧嘴,哇哇乱叫。

两个女儿不高兴了,“别乱动!”

不大会儿,女儿的小辫作品出来了,汪曾祺头上扎满了红色绿色的带子。

“好看吗?”

“真漂亮,我们妞儿就是能干!”

汪曾祺宠孩子是没原则的,他就像一个孩子,“没大没小”,他和孩子们一起,就是“保持一点童心”,平等相处。

他觉得“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我们一直学习纪伯伦那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我们没做到,汪曾祺做到了。

汪老当年三次被打成“右派”,也未曾怪罪于谁;今天的“七宗罪”数落完,也只是戏谑一番,想来汪老也会原谅我。

汪老逝世二十二年,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或为文字,或为绘画,又或为乐观。

而我喜欢汪老,因为他随心随欲真性情,仿若魏晋嵇康、阮籍之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他常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即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纵观汪老的一生,他的那些“罪”,都是在本色出演,做自己,以一个最舒适的姿态,把生活过得有意有趣。

而我们呢?

喜欢玩游戏,想做职业玩家,但最终在亲朋的反对声中放弃;

喜欢录歌曲,想做一个歌者。但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务实,好好挣钱;

过了近30年的单身生活,却在亲人的催促下,仓促选择了婚姻

我们就这样一次次,放弃兴趣,选择现实;放弃自己,沦为众人。

我们疲于忙碌,机械重复;我们期待英雄,又害怕单枪匹马,面对世界。

其实,生活的精彩,正是因为我们各有不同。

跟着内心走的一生,也许不算多么光辉灿烂,但也未必就比他人的人生更糟糕。

汪老曾画过这样一幅画,只在纸的一角画一丛牡丹,题诗: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坚持所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柳叶叨叨、老泥巴

校对:老泥巴

文章作者简介:丹尼尔李,自由撰稿人,爱思考,爱生活,冷眼看世界,文字暖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66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