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第1张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读后感1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

 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2

 当历史的书卷已被岁月的尘埃所覆盖,当先哲圣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盖,我多么想转回身去撷取一片精神的圣叶,笔尖祈愿书香。

 你看到了吗?

 隔着时光的洪流,任凭狂风吹打,任凭烟雨浸湿,!

 你听到了吗?

 它的低吟浅唱,它的语言沧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谁?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没错,就是《诗经》。

 翻开《诗经》,体会先人的语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时光罅隙,洗涤思想,净化心灵。《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当我们现代人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我爱你”的时候,这三个字忽然变得那么轻,轻的经不起触碰。

 这使我联想到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早恋。似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但请用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是多么的可笑之极,古人把爱看得与生死一样重,他们觉得爱是回响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潮汐声,而不是随便的游戏。

 当以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现代人应该多读《诗经》。古人的思想含蓄,表达委婉。虽不至轰轰烈烈的壮伟,却又细水长流,绵延一生的温良与感动。

 明**的灯光,拉开窗帘,让月光透过书窗洒下。翻开它,一页一页,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岁月的积累,拂去心灵上荡涤的尘埃。思绪明净,持一杯淡酒,品一绪心灵的明净。

 《诗经》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爱,就如同那彼岸繁花,虽然触不到,但它永远存活于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尘世能够找到一方安享心灵的净土。

 彼岸,繁花正好……

《诗经》读后感3

 《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从自己的心灵随着那些句子浮想联翩。恍惚间,我觉得自己连这身体,都被这清新之风浸润得轻灵起来,或许连《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听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清雅温润的言语,也会步出闺阁羞怯张望,看看那园子里的妩媚春光。

 这样的一卷书,念着念着,仿佛回到儿时心境,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此时人不再徘徊纠缠于俗事之中,时光可以这样从纸页间流过,就很幸福。

《诗经》读后感4

 这是《诗经·卫风·竹竿》里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喜欢的篇章,如《子衿》、《鸡鸣》、《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并不是更负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说并不是很有名声,广为人知的篇章。它的词句也不算最优美的,事实上在《诗经》内的大部分诗句也都偏向质朴清雅。可我依然选择《竹竿》里的一个短句“淇水在右”来作为新摘录本的题目。

 《竹竿》大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卫国女子出嫁远离故乡,她回忆起家乡的河流,少女时出游的情景,但现在已远离了这些回忆,只能驾车出游,以解思乡之愁了。因而我觉得这首诗很动人。那卫国女子怀念故乡,也是在怀念着故人,少年时玩耍嬉戏的快乐回忆啊,她悲叹着,许是在叹时光吧?

 我发觉,世人的年华,也终像那条淇水。沿着河畔欢快地跑过去,就再无回来的路可寻了。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总会遗失什么宝物,很久很久以后才惊悟没有好好地挥别。可是没事的啊,请你看那“淇水在右”。故乡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于为什么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这是因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乡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为左,南为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仅管我知道淇水离南城并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并不是真的流到南城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古代,南方是蛮荒之地,而现在我只愿傍故乡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托着我无数想象和美梦,感悟和思绪的诗篇呢,所以我私自决定把它作为我的摘录本的名字。还但愿原作者不要介意。

《诗经》读后感5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诗经》读后感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的军旅生活是艰苦的,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的是无边无际的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的,开头的几句试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的辛酸。

《诗经》读后感7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读后感8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文化犹如滚滚黄河,川流不息,而《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了。

 老师、爸妈都这样对我说:“五年级了,你差不多要认识文言文了,探索、体会古人的思想了。”刚寒假,外公就领着我去新华书店,请来了她——中国文化之源《诗经》。

 敞开书页,粗阅一番,倒觉得文言文并不那么单调、乏味、古板、难懂。它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魅力却是那么无穷。虽然书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觉得:毎个人必须自个儿去品读、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别样的解释。

 或许,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词;就是突然发现,凸现在明星歌里、网络语中的成语出处;就是低语细声的“卫风”、“王风”、“大雅”、“小雅”的《诗经》格调;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静好。”的古人含情脉脉的情感;就是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的国风……简直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诗经》中,小雅调里的《黄鸟》是我最喜欢的诗韵,诗人述写黄鸟二次:头一次用直铺笔法劝黄鸟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粮,让它飞回故乡问候亲人;其次借黄鸟处境比喻自己在异乡的遭遇,抒发一位异乡人不能在当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发出的怨恨,和思念故乡的心情。

 细细品读《诗经》,书有散发出不仅思乡之情、爱慕之情、望子成龙、还有描写国政、家庭、友情、离别……众多喜怒哀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浇灌了读者的心田,牵引了读者的视线,薰陶了读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吧!去认识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乐哩!

《诗经》读后感9

 寒假里,妈妈说,推荐我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感受古代的真实生活,身临其境。我兴致勃勃地接过来,《诗经》?带着疑问,我踏着春秋之风,走进《诗经》的田野,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诗经》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诞生于先秦时期,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计有305篇之多,以抒情为主,有《风》、《雅》、《颂》三部分。

 读《诗经》,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走进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有描写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国风·唐风》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有表达对亲人、家乡的深深思念,如《国风·魏风》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讽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有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愿,如《国风·邶风》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妈妈告诉我,她曾听人说,阅读《诗经》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种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飞,夏日之习习谷风,秋日之蒹葭(坚加)苍苍,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国风轻漫过身边,可以倾听到先秦诗人的感叹之声拂过耳边。

 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为中华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诗经》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我还没有那样高的意境,可是,我对《诗经》却真的迷上了。每当翻开它的时候,总会被它古朴的辞章、丰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当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可以回过头去,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岁月往事,一起去领略圣贤的千年智慧——《诗经》的无穷魅力。

《诗经》读后感10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荷尔德林。

这次诗歌朗诵会藏在图书馆的深处,我要经过好多本书籍,才能把它发现。诗歌朗诵唤醒了沉睡的书籍,沉睡的书籍为我铺设了一条前往诗歌朗诵会的通道。事先我可并不知道这些,我只是听到了小洁的召唤,她说,你如果不忙,就过来看看!

小洁兴致勃勃邀请一些人,受邀者表现怪异,或者认为她的表现怪异,她的邀请变成了双面镜。比如她的同事说,我们都是俗人!其实正因为庸俗,生活才需要歌者。诗歌就像一个橡皮擦,模糊了人神之间的界限。

她的邀请变成了一个哈哈镜,平实的人被照出来哈哈的面孔。比如她的朋友笑起来,这年头,还有诗歌朗诵会,还不如呆在家里吃块肉,哈哈哈,哈哈哈!镜子里是一个开心而变形的脸庞。她的朋友很享受吃鱼吃肉的生活,其他事情都被排除在这个标准之外。

我也是个平实的人,但不可知的生活才让我感觉神秘和有趣。我的一天总是从太阳照亮大地的时候开始,停靠的地方是事先设定的或是突然产生的。比如现在我只是个过客,偶尔经过了诗歌朗诵会的门前。

我身穿红色冲锋衣,坐在蓝色的椅子上,看着诗歌朗诵会的资料,身边人来人往。我偶尔抬头,看着一些人被那个大门一口吞掉。那是个鲸鱼之嘴,吞吐之间,人们变换道场。

我听到一个声音冲着接待人员叫道,朗诵会快快开始,要不然我就走了!我微微一笑,并不抬头,就判断这应该是个中年男子,声音不快不慢不高不低,隐隐带着些烦燥与不安。其实呢,还个没学会等待的人,只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这个没长大的声音被我当成了诗歌和神示,于是我站起身,离开了这里。

我按着声音的节奏行走,不快不慢不高不低,只是我没有不安与烦燥,更不是离开,而是更深地走进去。这是个幽深而秘密的地方,这可是个图书馆。

书越来越多,我越走越深,甚至走到时间的迷宫里面,看到博尔赫斯正把那本无穷无尽的沙之书丢进了图书馆。

十年前与诗人鸟巢喝酒时,他说他也有本神奇的书,可以不断重新排列组合。我问他作者是谁,好像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不是有着类似的写法,他说都不是。

十年后又在酒馆相遇,他说那本书找到了,我急忙问作者是谁,只见他一碗酒下肚,然后又喝醉了。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有点想明白了,任何一本好书都会不断重新排列组合,一方面它不是一潭毫无变化的死水,而是大师们用生命凿通了泉眼,鲜活的水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或许文字看上去没有变化,而是你的年龄你的时间和你的经历不断排列组合,带给你新的眼光。卡尔维诺总结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重重无尽的书籍让我感觉迷惑,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不断排列组合,这时,我抽出了一本《在路上》,简单的装帧让我不忍离去,大片的白色下方闯入几行中英文黑字,那不就是我的身影吗,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路上,虽然历经挫折,但我依然步伐坚定,斗志昂扬。

作为一名旅行者,我把这本书捧在手掌心作为圣经,只是我那个译本封面是几个刺龙画凤的青年男人,也就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

有个笑话说做生意的父亲揍得儿子哇哇乱叫,母亲阻止并问原因,父亲回答,这小子把我供奉的财神爷换成了奥特曼,我拜了好多天才发现。母亲淡定地说,那你歇会,我接着揍。

现在呢,我准备捧着财神爷回家换下书架上的奥特曼,我相信这个财神爷一定能给我和身边人带来好运。

就如同垮掉这个看似颓废的词在凯鲁阿克眼里,传递出来一种亢奋而筋疲力尽的状态,却能代表圣徒灵魂在天堂对上帝的直接认知。

诗歌朗诵会还未开始,我就把一句牢骚化成了诗歌,并让这诗歌带我在图书馆中经历一番诗意之旅之后又回到了现场。这也喻示我需要读过一千本书才能抵达一个诗歌朗诵会的现场,这也喻示我的人生要不断排列组合才能抵达一个诗歌朗诵会的现场。否则,我又如何诗意地飞翔?否则,我又如何能在路上?

那个嚷嚷着要离开的人,我估计他仍未离开,只是消失在人群和蓝色的椅子后面。每把椅子都在等待着一个人,当坐满了一百个水手之后,大伙合力划动这艘知识大船驶向没有边际的蔚蓝,蔚蓝是种安静的色彩,它能让人感到欣慰,感觉到神奇的爱。

今天的朗诵主题是歌颂孝顺之爱。

在音乐和旋律之中,普通的文字开始到处飞翔,到处乱撞。声音和文字谁携带谁已不重要,此刻,它们相忘于江湖,整个房间流淌着浓烈的情绪。

睁开眼晴,是那亮白的星星一般密布的小灯,闭上眼睛,就是空旷的全世界。

如此看来,腾云驾雾并不是个传说,只是一个放大了的想像,当诗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之时,轻轻闭上眼睛,就能乘诗歌远行!

红苹果大声朗诵,没有了爷爷,我也就失去了整个村庄!诗句闪闪发光,诗歌照亮大地。

我们的文化过于古老,把“爱”字细化出许多内容。如果从方向上来划分,向上的爱形成一个专门的字叫孝,这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孝”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少年牵着老人的手在慢慢走,“孝”字中间长长的一撇便是老者飘荡的胡须。有人形像地描写道。

向下的爱是父母对子孙的爱,因为过多,江河泛滥,所以不需要专门词语来定义。

儿孙朝气蓬勃,是未来是希望是幻想。可以在这上面寄托一切,似乎无论付出多少都能回收。

老年人暮气沉沉,老朽而破败,付出多少都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

一句诗把上面内容概括,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图书馆是个肚子很大的家伙,它很容易就消化掉一次诗歌朗诵会。或者它把诗歌朗诵会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小心翼翼存放在某个书架上面,或者诗歌朗诵会被装进了材料袋,被忙碌的环卫工人扔进了垃圾车。

当人们听到呼救声音时,找遍了垃圾车,终于在一个材料袋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诗人,他蜷缩成一团,大声喊冤,不能因为我的诗写得臭,就遭到如此对待。

人们彬彬有礼地道歉,说不应该倒掉羊水的时候扔掉了小孩,总应该让他长大,让他理解人生多艰,让他明白什么叫孝顺之爱!

我中途离场,因为我知道开头也就是结尾,下面的内容基本一样,有人慷慨激昂,他的文字长出来翅膀,带动大伙飞翔,有人死气沉沉,文字还在嘴里就是零下几度,孩子还在母亲的肚子中就失去了生命迹像。

我是个听者也是个歌者,我得做饭了,我买了半斤面条半斤牛肉,这是我和母亲的中饭。我尝试着放入油盐酱醋,感觉没有多少味道,我又放点从诗歌朗诵会的爱意,我这个笨拙的厨子竟然让老太太感觉到了满意,她吃过喝过作诗一首,家里有田不用愁,一天一个大馒头。

我说您老吃了面条,却歌颂馒头,这让我情何以堪?

她说,生活是生活,诗歌是诗歌,生活是诗歌,诗歌就是生活!

老太太当然说不出这样的话,不过这些话堆在一起,都是她脸上的笑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74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