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中文名: 汪曾祺
别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职业: 小说家,散文家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主要成就: 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代表作品: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骑兵列传》;《受戒》;《大淖记事》
目录
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 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 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姓名:汪曾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贯:中国江苏高邮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们一读: 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汪曾祺在书房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1]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在沙巴,这里不光有绝美的海岛风光,还有令人着迷的人文景观,马来西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国教是伊斯兰教,因此在全国各地也就有了众多的清真寺,而位于沙巴州里卡士湾畔的水上清真寺则是马来目前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原名叫作哥达京那巴鲁市立清真寺。乘车路过时远远看去,白色建筑物造型与蓝天完美的连成一体,和位于沙特阿拉伯Medina著名的Nabawi清真寺有异曲同工之妙。清真寺建造在人造湖上,感觉有如浮在水面之上,因而得到“水上清真寺”的美称。
相传沙巴西面海岸的居民喜欢种植一种称为“PisangSaba”的香蕉。这种香蕉成为远近驰名的特产,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Sabah”。沙巴州位于婆罗州的北端,是马来西亚东部著名的度假胜地。美国女作家曾在沙巴住过一段时间,她在自己的作品“LandBelowtheWind”(风下之乡)中,精彩地描绘了沙巴的风光。从此,“风下之乡”的名号不胫而走,成为沙巴最著名的别名。
来沙巴旅游,除了欣赏绝美的海岛风光之外,在这个多宗教和谐共存的城市,来一场文化之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亚庇,全城有两座最大规模的清真寺较为出名,一座是州立清真寺,另一座则是市立清真寺(KotaKinabaluCityMosque)。单从名称来看,前者的地位显然更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后者却更为出名,因为市立清真寺就是此次的主角——水上清真寺,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它成为亚庇市的地标性建筑。
水上清真寺于1997年建成,可容纳最多12000名教徒祈祷。清真寺的四座宣礼塔和美丽的穹顶非常引人注目。白色的清真寺倒映在围绕它的湖水中,与充满神秘感的蔚蓝天色相衬,站在湖水前凝望的一刻,都会深深的为之震撼,如同受到洗礼。
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但一般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因为不是回教徒,是不能够进入到里面进行拍摄,刚进到里面拍了几张,就被人家赶了出来,真是挺遗憾的。
进入之后你会发现内部空间很大,绿色的绘有清真寺图案的地毯、高高的穹顶上绘有星星的图案,代表回教的星纹图案到处都是。如果想要进入寺内参观的话,首先必须在清真寺旁的绿色房子内登记,等待寺里的工作人员带领入内参观。和大部分的清真寺不允许女性或非回教徒入内不同,这里允许对外参观,同时也可以拍照。不过,在游览之前先要在登记处租借传统的马来服装,一套普通的服装租借费用是3林吉特左右,如果想拍照拍的好看点的也可以租借比较华丽一些的,价格在10林吉特上下。男士白色长袍加白色帽子,女士穿紫色长跑搭配头巾,只能露出脸,儿童根据性别不同也要换同样的服装才能进入。
水上清真寺与海滨仅隔一条马路,海滨的漫步道上,许多当地人在跑步、运动,这样悠闲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
沙巴三面环海,亚庇的海岸线朝西,所以每一天的日落都是值得期许的。夕阳西下,椰风阵阵,美丽的剪影如同一幅安静的风景画,让人心生平静。
如果这真的是一梦的话,我-宁愿永远生活在这梦境之中,生活在这个让人难忘的风下之乡,脸上永远绽放着幸福的微笑,漫步在海边吹佛着海风,看夕阳将海面染成金黄,看一对对恋人、孩子们快乐地相拥、嬉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