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G5odf_OSwMmxHKgJZX1Yg
提取码:vi9d《贵族之家》([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书名:贵族之家
作者:[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4-7-1
页数:191
内容简介: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罗斯贵族阶级趋向没落,农奴制的崩溃已不可挽回。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皇制的腐败,进步知识分子在思考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正是在这个时期酝酿构思和呈献给读者的。
《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
在《贵族之家》中,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
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的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宅邸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住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时间线问题。从原著角度看,这四部**表现了007刚刚成为007的时期,这个在《皇家赌场》里已经说明了。James bond在杀完第二个人后提升为一个double 0。这四部**可以说是007的前传,那些衣香鬓影,香车宝马还没与他的个人气质充分融合。而他本人也没完全练就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功夫,比如爱上格林。这个其实是**的故意安排,特意保留了一些愣头青式的莽撞和蛮干。也是在《皇家赌场》这集,开头追击炸弹客的时候特别明显。
那为什么这种莽撞和蛮干会受到观众欢迎,这个要从另一部**说起。
二、市场的选择。其实这个现象其他的答案也说到了,007系列在这之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模式化的流程,观众对**的预期跟去看一场杂技差不多。007越来越去人格化,反正是搞搞美女,杀杀坏蛋。很多答案认可最帅的布鲁斯南本人都厌倦了这个角色。
而这个时候另一部谍战片的转折之作《谍影重重》,整个系列也是很多人心中最好的谍战系列**。而这种有血有肉,牵动观众情绪的模式完全扭转了这个类型片。同时,冷峻、硬朗的动作风格也完全回归,这给后来的007系列选角、定调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女性观众。原先的007经典的绅士形象是一个与骑士精神有传承意义的符号,更多的是从男性视角出发塑造的。告诉女人应该喜欢这样的男人(当然在此不是否定绅士行为准则的合理性)。而现在的Daniel Craig的外形更多是女性自主选择的形象,结实的肌肉,冷峻的面孔,喷薄的荷尔蒙,虽然看起来更粗糙,但这是女人自己想要的男人形象。
这三点加起来,造成了Daniel Craig更受欢迎。
圣彼得堡位于北极圈内,离北极更近。
如果要说近几年境外游比较热门的国家,那么俄罗斯绝对是榜上有名,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绵延的海岸线从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这里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地貌景观也多种多样,再加上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人文城市景观和特殊的北国风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往俄罗斯游玩参观。
到俄罗斯旅游,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3-4天的时间在摩尔曼斯克游览一番,在这里邂逅最绚烂的北极光,探访最古老的村庄。
首先,安娜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虚伪邪恶的上流社会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扼杀了安娜的生命。安娜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和贵族社会道德准则发生了冲突。
其次,安娜把她的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他投入的爱情远远不如安娜。
最后,安娜自身的矛盾因素,她背叛上流社会但又不甘心失去在其中的地位,以渥伦斯基的爱情为唯一的价值存在,又时时担心渥伦斯基抛弃自己另结新欢。
:
赏析:
从创作意图来看,托尔斯泰安排了安娜最后的卧轨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开篇关于家庭幸福问题讨论的回答。但是从人心的角度来看,安娜的死到底能不能够避免?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在遇到伏伦斯基的时候她挣扎,最终发现唤醒了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
回到彼得堡之后,见到丈夫,真实自我的声音被放大,最终使她抛下丈夫孩子。与伏伦斯基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她又开始疑心猜测,她也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分散注意,但最终没有成功,反而变得有些神经质。其实,每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与安娜类似的内心活动:发现自己时的内心悸动,陷入爱情时的无法自拔,嫉妒猜疑时的盲目与极端。
安娜正是一步步把自己的心放大,把自我放大,最终整个人变得极端而又神经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的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令人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她自始至终保持着的纯洁的道德感,以及对于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爱情的信仰。在读到安娜赴死之前的意识流那一段,我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眼睛湿了好几次,觉得这就是我啊。
当和爱人之间产生不可冲破的隔阂时,每个人都是盲目的,脆弱的。所以安娜的死我们没有必要歇斯底里地一味批评社会的黑暗,这样文学就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也没有必要去指责安娜太作,一直认为安娜的作也最富有人性味,也正是每个人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正常反应。一位俄国文学教授说过,最能考验人性的是爱情。
活在当今,我们没有太多类似舍身取义的考验道德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爱情,考验我们道德的也是爱情,在爱情里我们会经历一些属于人的最原本的感情。所以,爱能让人生,也能让人死,只有内心情感的平衡调和,才能使得爱情不致成为走向死亡的推手。
-安娜卡列尼娜
叶莲娜·科里科娃
叶莲娜·科里科娃是俄罗斯著名的女演员及歌手。她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学院。也曾在在好莱坞做过模特。2004年她被俄罗斯人民评为年度观众最喜欢的明星,2004年度最性感女星。2006年,她主演的电视剧《情迷彼得堡》在中国播出使中国观众认识了她。
中文名:叶莲娜·科里科娃
外文名:ЕленаКорикова
别名:ElenaKorikova
国籍:俄罗斯
出生地:俄罗斯罗斯托夫市
出生日期:1971年4月12日
职业:演员,歌手
代表作品:情迷彼得堡
生平
童年
1971年4月12日,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市一个寻常人家里,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尚未成长的美女面容令大人们又惊又喜。她注定要成为一个惊世骇俗的旷世美人,尽管彼时,她的天生丽质仍不显山露水。
她就是俄罗斯当红女星叶莲娜·科里科娃。叶莲娜感激父母的恩赐、上天的眷顾,让她拥有倾国倾城之貌。在她降临世间时,她的父母是俊男美女且彼此深爱着对方。时至今日,父母垂老,容颜不再,但在叶莲娜心中,他们仍是碧人一对。叶莲娜认为女人的美丽源于真爱。“我美丽是因为——我是真爱的结晶。”
童年的小叶莲娜娇艳的如同一朵花。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心底纯净,一尘不染。她宛若童话里的公主,多愁善感,天真浪漫,又毫无心机。她就在父母的爱抚与呵护中渐渐长大,对于未来的耀耀星途既无设计,又无预感。
中学毕业后,小叶莲娜陷入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取向。恰逢当时剧院招聘职业演员、爱好者和有潜质的青年。小叶莲娜认为自己属于有潜质的青年那一类,冥冥中,她似乎感到了命运之神的引领,她相信有朝一日,她会有所造诣,功成名就。于是毫不犹豫报了名。尽管当时小叶莲娜不足剧团招聘年龄,但她清丽出众的外表和聪颖伶俐的表现促使剧团破格录取了她。涉足演艺事业从此点燃了她的明星梦。她觉得,进入当地剧团仅仅是她向梦想迈进的第一步,她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红尘初劫
进入顿河畔罗斯托夫“史诗”剧院后,男演员弗拉德·威特罗夫让情窦初开的小叶莲娜迷醉了。弗拉德·威特罗夫比她年长几岁,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小叶莲娜生平第一次为一个男人魂牵梦萦、春心荡漾。她飞蛾扑火般地爱上了弗拉德·威特罗夫,爱到义无反顾、如醉如痴、无力挽回。她大胆地向弗拉德·威特罗夫袒露心扉,并不失时机地吸引对方的注目。但遗憾的是,弗拉德·威特罗夫对这个小姑娘却不感兴趣。小叶莲娜在他眼里不过是个未经世事的孩子。他爱的是他的同事、女演员安热拉·卢卡申科。这是位标致的美人,曾获顿河畔罗斯托夫市选美大赛冠军。在弗拉德·威特罗夫看来,稚嫩的叶莲娜是无法和成熟热辣、女人味十足的安热拉·卢卡申科相提并论的。叶莲娜生平第一次品尝了单恋一个人难以启齿的痛楚。她为此心碎。为了得到心上人的青睐,她决定铤而走险、和情敌一决雌雄。她向上司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她走,要么我走!”导演米哈伊尔·伊丘姆斯基委婉地告诉她:“这是你们的私人问题,和剧院无关。”快要精神分裂的小叶莲娜一气之下离开了剧院。
虽然小叶莲娜一厢情愿的第一段情是个失败,却不能说明她是个没人爱的“丑小鸭”。“叶莲娜是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认出的美人。”她的密友阿拉·雅库莎回忆道。“当时差不多我们这个年纪的小姑娘都穿牛仔裤、短裤,而小叶莲娜却穿着很时尚的掐腰连衣裙,打扮得楚楚动人!当我得知,她穿的衣服都是她妈妈缝制的,我很惊讶。当时,很难弄到高档化妆品,但小叶莲娜的背包里总是装着高级口红。”是的,天生爱炫的小叶莲娜总是努力表现得卓尔不群、与众不同。因此,野心勃勃的她选择去首都莫斯科发展,仍醉心营造自己的明星梦。
有趣的是,现在叶莲娜和弗拉德·威特罗夫同是莫斯科《现代人》剧院的演员,且多次同台演出。只是时过境迁,叶莲娜已不再对弗拉德·威特罗夫报有爱意,那只是青春躁动中一段不成熟的插曲。
衣裳抵账
在莫斯科,叶莲娜和母亲租了一个名叫柳德米拉·波隆斯基的女人的房子。女房东家常有民族爱国主义“怀念”社团的成员聚集。
心灵手巧的母亲擅长设计缝制衣衫,她缝制的服装美不胜收,深受女房东喜爱。颇富同情心的女房东怜悯这对母女背井离乡生活的艰辛,允许叶莲娜用母亲缝制的衣服抵房租。思想开明的女房东对漂亮时尚、个性十足的叶莲娜另眼相看。她理解这个小姑娘的宏图大志。交际广、关系多的她竭尽所能帮助叶莲娜改变命运。一些无名小卒在她的引荐下定期找这位未来大腕出演一系列的滥片。而小叶莲娜却不满现状,希冀结识一些声名显赫的男人,以圆她的明星梦。
成名之路
叶莲娜·科里科娃她没有在成名捷径的诱惑下迷失方向。她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单有漂亮脸蛋和姣好身材是不够的,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有后天熏染的内在气质和绝对的演技功底才能让一个演员登上事业之巅。于是,叶莲娜决定报考苏联国立**学院进行学习深造。报考苏联国立**学院对毫无门路的叶莲娜来说是困难异常的。她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如果第一次名落孙山,她决计不再给自己机会考二遍,她将让自己的明星梦彻底尘封心底。功夫不负苦心人。1995年,叶莲娜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苏联国立**学院,投身名导谢尔盖·索洛维耶夫门下。
在名导谢尔盖·索洛维耶夫的悉心调教下,叶莲娜的表演潜质天赋被极大开掘出来。早在大学期间,叶莲娜就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譬如她可以同时拍两部**:《村姑**》(据普希金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和《一枚金戒指,一束红玫瑰》(据契诃夫中篇小说《在峡谷里》改编)。她习惯不辞劳苦地在不同的城市间穿梭拍片。她擅长挑战塑造不同的银幕形象。影片《村姑**》使叶莲娜一举成名,从此她星途风顺、获奖连连。读大学时,叶莲娜无法住校,因为她迟迟不被落户。她因此遭受白眼和蔑视。母亲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叶莲娜发誓,要出人头地,洗刷耻辱,让家人过好日子。叶莲娜从十七岁起就开始拍戏赚钱,养家糊口。她第一部片子的片酬比那些国家级演员的出场费都高。她决定把钱都用来庆祝。她的第一笔工钱换作整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第二笔工钱换回一件皮大衣。尽管叶莲娜拼命工作,很会赚钱,但还是入不敷出,生活得很拮据。叶莲娜是个宿命论者,很信仰命运。她相信,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她只是按照命运的轨迹在运行。因为起初拍片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往事如烟
叶莲娜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子。对于叶莲娜而言,爱是她前进的动力、力量的源泉。没有爱,她的生命无以为继。在苏联国立**学院(现已更名为莫斯科国立**学院)学习期间,她再次无可救药地坠入爱的漩涡。她爱上了一个男同学。但她的感情是成熟而认真的。叶莲娜对这段情毫不隐讳,但她对大学男友的名字却三缄其口。这段情让在叶莲娜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叫她多年无法抽身。直到现在,叶莲娜仍以为自己还在爱他。这段荡气回肠的恋情令叶莲娜生下了私生子阿尔谢尼。为爱奋不顾身的叶莲娜在无法成为恋人妻子的情况下,把孩子作为生命的寄托。身为人母的责任,让叶莲娜体味到生命的意义。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力增加了一倍,甚至十倍她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成熟女人的姿态去领悟世界。经调查,叶莲娜的孩子的父亲原来是女演员叶卡捷琳娜·瓦西里耶娃和剧作家米哈伊尔·罗辛的儿子——德米特里·罗辛。他是叶莲娜的大学同学。他们两情相悦的爱情曾为同学传为一时佳话。随后,叶莲娜怀上了德米特里的孩子。她静静地等待心上人的求婚。但他们的婚事遭到叶卡捷琳娜的横加反对。自持甚高的叶卡捷琳娜认为,叶莲娜这个乡下丫头根本配不上儿子。懦弱的德米特里向来对母亲言听计从,不敢悖逆。于是,一段恋情旋即成空。倔强的叶莲娜无比愤懑地生下了德米特里的孩子,独自一人抚育起尚在襁褓的婴儿。德米特里和叶莲娜同台出演完话剧《三姐妹》后,德米特里永远地从叶莲娜的生活中消失了。他在莫斯科的索非亚大教堂作了七年助祭。现在他已经结婚,妻子是一个半老徐娘。他们有两个小孩——七岁的普拉斯科夫娅和五岁的费多尔。
德米特里矢口否认叶莲娜的私生子是他的儿子。“是的,上大学时,我和叶莲娜彼此相爱,但我从不相信,我是孩子的父亲。孩子是我们分手后才生下来的。尤其是现在,我已经有自己的家庭和教职,我不会承认那个孩子是我的。小叶莲娜自我毕业后就没再见过。我想,她不会再记起我。我们的故事太复杂、太曲折。我也不愿再去想她。”叶莲娜本人也对前尘往事也守口如瓶。“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什么也不想要。这一切我自有明断。”
幸福
经历了感情重创的叶莲娜并未因此身心俱焚,丧失爱的勇气。她就像一个爱情战士,为捍卫心中永恒而美好的爱情传说战斗不息。不久,一个男人闯入她的生命,令她爱的风帆重新鼓起。他就是天才摄影师马科索姆·奥萨德奇姆。叶莲娜和马科索姆在拍摄“金色黎明”时邂逅相识。
叶莲娜对这位天才摄影师一见如故。当晚,从不失眠的叶莲娜竟无法入睡。自从与德米特里分崩离析以后,她已经单身了很久。无数个寂寞难耐的长夜令叶莲娜渴望一个温柔的臂膀揽之入怀。叶莲娜知道,这份对马科索姆朝思暮想的感觉即是爱情。再次与马科索姆相见,叶莲娜和他已经难舍难分。叶莲娜是一个心细如发的女人,常为生活琐事烦扰。而马科索姆却是一个大度豁达的男人,可以为叶莲娜排解心事。叶莲娜觉得马科索姆正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男子。而马科索姆也被叶莲娜的美貌性感撩拨得神魂颠倒。1998年,美人叶莲娜和实力雄厚的马科索姆喜结伉俪。有了这位著名摄影师作靠山,叶莲娜的经济问题彻底解决了,从此过起锦衣玉食的生活,演艺事业也如日中天,达到全盛。婚后,叶莲娜和马科索姆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儿子阿尔谢尼和继父相处融洽,犹如忘年之交。叶莲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她把家庭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丈夫和儿子是她一生的最爱。作为公众人物的叶莲娜很注重自己的仪表。每一个细节都不肯马虎。她说:家里有两个男人,她不能让他们看到自己仪容憔悴、衣冠不整的样子。因而,每次公开亮相的叶莲娜都是那样光彩夺目,鲜亮逼人。
同年,马科索姆到美国工作。叶莲娜因故在美国生活了三年,在好莱坞做过模特和演员。但思乡之情
与日俱增,加之她和儿子的语言障碍问题,令叶莲娜最终放弃了在好莱坞发展的打算,2001年携儿子重返莫斯科,并加入《现代人》剧院,和俄罗斯顶级艺人共事。摄影师丈夫在美国工作繁忙,他们聚少离多,每次团聚的机会都显得格外珍贵。曾频频有报道声称叶莲娜和丈夫婚姻触礁,都遭到叶莲娜正言反击。叶莲娜说,自己是幸福的女人,因为他们的家庭无可指摘。叶莲娜和丈夫虽是事实夫妻,却未曾登记。叶莲娜希望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后,再去登记。她希望最好是双胞胎。到那时,也许她会和丈夫去教堂补办一场隆重的婚礼。
持家有道
叶莲娜是个很精明的小主妇,购物时善于讨价还价。据俄罗斯某著名杂志报道,叶莲娜在莫斯科一家高档皮草店里看重一款价格不菲的高档皮衣,叶莲娜对售货员说:“我是知名演员,你们免费赠我皮衣,我可以让所有的朋友都来你们店购物。”遭拒绝后,叶莲娜又提议给她五折优惠。最终叶莲娜和店员协商未遂。不过,从中可以窥见叶莲娜持家很有一套。虽然银子多多,也决不肯花冤枉钱。
作品
话剧
《现代人》
《三姐妹》
电视剧
《情迷彼得堡》饰安娜·普拉东诺娃
**
《村姑**》
《一枚金戒指,一束红玫瑰》
《金色黎明》
奖项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
<安娜·卡列尼娜> 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 主要以1812年拿破仑侵俄的战争为中心,叙述三个俄罗斯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经历生活中无数的苦痛后,终于体验出人生真谛的故事,同时随着主角的命运轨迹,展露出19世纪初期俄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形形色色,记下欧洲历史最动荡的时期,气势恢宏澎湃,无以伦比。
<复活> 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述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决裂、对其完全否定的宣言。
《幼年》 描述了 一八XX年八月十二日……也就是我过十岁生日,得到那么珍奇的礼品以后的第三天,早晨七点钟,卡尔·伊凡内奇用棍子上绑着糖纸做的蝇拍就在我的头上面打苍蝇,把我惊醒了。他打得那么笨,不但碰着了挂在柞木床架上的我的守护神的圣像,而且让死苍蝇一直落到我的脑袋上。我从被子下面伸出鼻子,用手扶稳还在摇摆的圣像,把那只死苍蝇扔到地板上,用虽然睡意惺论、却含着怒意的眼光看了卡尔·伊凡内奇一眼。他呢,身上穿着花布棉袍,腰里束着同样料子做的腰带,头上戴着红毛线织的带缨小圆帽,脚上穿着山羊皮靴,继续顺着墙边走来走去,瞅准苍蝇,啪啪地打着。
国名:俄罗斯联邦(The Russian Federation),简称俄罗斯。
国旗:自上而下由白、蓝、红三个平行长方形组成。白、蓝、红三种颜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
国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国徽的图案是:红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金**的双头鹰,鹰的头上装饰着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上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的胸部为一小红盾,盾中有一骑白马的勇士。
国歌: 曲:亚历山德罗夫 / 词:米哈尔科夫
国歌歌词:
“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
俄罗斯,我们可爱的家园。
坚强的意志,巨大的荣耀
是你亘古不变的财宝!
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
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
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
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
从南方的大海到北极疆域
到处是我们的森林和田野。
你举世无双!
你是上帝保佑的唯一沃土!
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
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
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
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
无限的理想境界,广阔的生活空间
时代为我们开辟了未来。
对祖国的忠诚给我们以力量。
过去,现在,直到永远!
自豪吧,我们自由的祖国,
各兄弟民族联盟世代相传,
先辈们赋予人民以智慧!
自豪吧,祖国!我们为你而骄傲!”(新华网莫斯科2001年1月1日电)
送冬节(又名谢肉节,为期7天,在每年的2月19日—25日,节日期间,俄罗斯各地都要举办化装演出、游戏、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送走冬天。)
祖国保卫者日:2月23日(1918年,原为苏联建军节,1992年改为祖国保卫者日。)
“宇航节”: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春天和劳动”节:5月1—2日(1992年起将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改为春天和劳动节)。
反法西斯胜利日(又称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5月9日(1945年)。
俄罗斯主权国家宣言日:6月12日(1990年)。
国旗日:8月22日。
和谐和解日:11月7日(1996年11月7日,俄总统叶利钦签署了和谐和解日命令,把原来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1917年11月7日)定为和谐和解日)。
国家元首: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1999年12月31日起任俄罗斯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当选为俄联邦总统。
政府首脑:总理米哈伊尔·卡西亚诺夫,2000年出任俄联邦政府总理。
首都:莫斯科(moscow),人口838.92万(2000年1月1日)。
人口:1.449亿(截止2000年12月1日)。民族有130多个,主要民族为俄罗斯族、鞑靼族、乌克兰族和楚瓦什族,其中俄罗斯人占82.95%。其他民族还有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车臣、日耳曼、乌德穆尔特、巴里、哈萨克、阿瓦尔、犹太、亚美尼亚、布里亚特、奥塞梯、卡巴尔达、萨哈、达尔金、科米、阿塞拜疆等。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俄语是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可与俄语一起使用。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信仰东正教为主,还有伊斯兰教、佛教等。
自然地理: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居世界第一位。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东临太平洋,西达波罗的海,北濒北冰洋,与挪威、芬兰、波兰、中国、蒙古和朝鲜接壤,并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哈萨克相邻。
简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政治:1993年12月12日通过的宪法是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它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议会称俄罗斯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每届任期4年。
军事:武装力量除正规军外,还包括边防、内务、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武装力量由议会、总统、政府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共同指挥,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
外交:对外政策的原则是捍卫国家利益,但不谋求对抗。俄罗斯多次提出,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反对北约东扩。
1991年12月27日,中俄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正式建立两国国家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世界名著, 故事 背景庞大,情节跌宕起伏,读过的人都不得不为其牵绕,是影响了许多人的文学著作,这次我为大家了带来几篇《安娜卡列尼娜》 读后感 ,供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梦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欢乐单纯的家庭,欢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
《安娜卡列尼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向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 总结 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以往这么对吉娣说“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完美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 出国 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能够冷静地观察往事。最终,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之后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异常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刻画得真实而深刻。从开始在富裕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谈论孩子的问题开始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顾了自我的一生,认为自我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自我的生活是嫌恶的否定的。到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富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处境,参加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异常迷人,异常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宝贵那么可爱,她在外面简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渴望和挣扎,矛盾与释然。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能够说是细腻的 工笔画 一般,连喜怒哀乐都能够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
我被《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 方法 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安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贵的、优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读,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叛逆的、无畏的,在爱情与理智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尽管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可她虽爱弗龙斯基,却又碍于伦理、亲情等等,不愿与丈夫离婚,还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弗龙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弗龙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为这幸福拼尽全力。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情必然是双方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所以才无法接受弗龙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弗龙斯基却不愿因安娜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安娜即便认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爱情中”,最终决然地撇下了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 日记 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我认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没有将爱情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与基蒂的爱情更是相互欣赏与理解;安娜将爱情当作她的唯一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被摧毁,最终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
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 反思 ,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样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说她为感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就应怎样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带给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浪子一个,最喜爱调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杀,只是一个更男生,一个更女生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杀。正因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人生活在一齐。就应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齐就应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向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单纯无知,喜爱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好处,而与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完美,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爱想象自己有个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联。他娶到了可爱到极点的基蒂**。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 其它 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此刻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五)
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哔剥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三月,微冷。台灯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后一页,没想到重读这本书会有这么大的触动。我仿佛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尔斯泰老先生落笔时的那份沉重,我阅历尚浅,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懂,但仅有的这份感触我还是想写下来。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铁轨上的安娜,我曾无数次幻想过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没有办法,准确的说,是毫无办法。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卡列宁,伏伦斯基,三者的性格,及他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观念,选择,决定,注定了这场悲剧。
正如托尔斯泰在开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大抵悲伤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头。车站的相遇,舞会的邂逅。安娜永远是那么优雅美丽,妩媚动人。不是吉娣的玫瑰花有了皱痕,也不是打扮不够漂亮雅致,只是对于安娜来说,任何装饰在她身上从不起眼,她所有的魅力在于她本身。
伏伦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尽管她是卡列宁夫人,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一个眼中闪烁着光辉,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一个顺从和惶恐,像极了一条聪明伶俐的猎狗。
识人不准,遇人不淑。伤了吉娣,伤了列文。离开了彼得堡,暴风雪的车站,摇曳的灯光下,他们面对着站着。她不必问他怎么会来到这里,这一点她知道的那么确切,就像他亲口对她说:他来到这里,是因为她在这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六)
一直很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
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七)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 文章 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八)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透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 百科 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状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但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杯具。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感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就应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但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己都不会为自己思考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九)
从社区图书室借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又购买电子版方便出差阅读,每一章结都看了两遍。惊叹作品的细腻与伟大,值得反复咀嚼。
“妻子老了,可你还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觉得再也无法爱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样尊敬她,一旦遇到可爱的人儿,你就完了,完了。"这段对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称经典。安娜哥哥出轨家庭教师,被妻子发现,家里鸡犬不鸣,五六个娃离不开妻子照顾,他只好困囿于家庭,一次又一次请求妻子原谅,尽管他已经不爱她,但为了家,为了孩子,必须装出爱妻子模样。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种。陶丽,安娜嫂子。对她而言,何尝公平毕生精力贡献给家庭,却遭来丈夫背叛,更难以接受的是他喜欢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师。自尊心碎了一地,却无法逃离,深思熟虚之后,还是选择原谅。但一切与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愿意再爱他,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记得看川端康成自传时,有个极深印象。小时候,川端康成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患眼疾看不见,常年闭门不出异常孤独。而他很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归都很内疚,发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来又内疚又发誓,明天还是依旧。这和男人出轨心里如出一辙,并非十恶不赦,人性使然。
我问身边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轨,能原谅他吗好几个朋友都异口同声,坚称绝对离婚。但事实上,当她们另一半有风吹草动时,尽管她们不甘心,内心各种纠结,但还是选择原谅。这就是现实生活。从人性角度而言,一辈子只爱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种多样,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所有感情需要。现代社会又处处充满诱惑,只要你还有魅力,就不愁没人欣赏。你是愿意守着一颗无趣的灵魂,还是与他人竞争颜值百里挑一,灵魂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两难选择。人生是条流动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别流向不同河道,这条河才具有生命,否则,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来世一遭。这是对生命亵渎。
当然,男女得公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男权思想,要摒弃。婚姻是一项社会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治理需要。它违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诸多好处,彼此关爱,彼此取暖,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利于资源整合孩子 教育 。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来。其实,进出无分别,幸与不幸在于自身修练。经营婚姻需要智慧,每个人都要宽容,温柔以待人性中那点瑕疵。放过他人放过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十)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轻轻打开那面尘封的扉页,我仿佛再次跨越历史和空间的鸿沟,来到了沙皇的俄国。
《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种异样的阴霾就笼上了心头,不是因为她出众的美貌,而是因为弗伦斯基与她的第一次相会。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托翁如此着笔,定然是要引出一些难解的困境。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
安娜,一个上流社会富有家庭的年轻女子,嫁给了年龄悬殊的卡列宁。貌似是收到了混迹官场的丈夫的冷落,才有了外遇,有许多读者都认为卡列宁的刻板与“唯名是图”造成了安娜的悲剧。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她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5篇
★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6篇
★ 《安娜卡列尼娜》6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五篇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5篇600字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
★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1200字读后感5篇精选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