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三、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不过这一习俗的地域性比较强,有些地方甚至从来都没有。
扩展资料:
春节的由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岁首(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春节
-安阳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bai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出自《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全文运用了想像、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全诗(节选)如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
译文如下:
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扩展资料: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
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楼主问的是安阳有哪些县,没有问其他。
安阳市管辖: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和一个县级市--林州市。详情如下:
安阳县
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临河北省,属安阳市。面积1202平方千米,人口914万。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C,年降水量650毫米,无霜期200天。区内矿产资源有煤、铁、锰、石英砂等,形成了以煤炭、冶金、轻纺等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旅游景点有举世闻名的殷墟、唐代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等。
安阳县,地处中原,位豫之北陲。东经113°53′~114°45′,北纬35°57′~36°21′。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物华天宝,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东西长7375公里,南北宽44公里,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80公顷。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9202万人。辖7个镇,14个乡,608个村(居)委会。为安阳市辖县之一,县政府驻安阳市解放大道东段。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6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13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6亿元,居河南省第八位。
安阳县文化古遗址
悠久的历史。安阳县,中原大地的一颗明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古郡,七朝畿辅,胜迹颇多。地处安阳文明于世的殷墟遗址,是我国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都遗址;境内仰韶、龙山、商周等文化遗址多达500余处。曲沟镇洪岩村发现的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使用过的石磨盘、我国现存最早的八里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砌墙土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19道白瓷围棋盘、全国最大的万佛沟支提塔林、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石窟造像、小南海北齐石窟群、举世罕见的砖雕艺术珍品修定寺唐塔、楷书工整的西门大夫庙记碑等,多为全国之最,弥足珍贵,闪烁着古老文化的异彩。全县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一溶岩洞穴。据考古研究测定,洞穴下层文化距今25万年,上层文化距今13万年。该洞穴遗址,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小南海文化”。大寒遗址:经考古发掘,这里的文化古迹堆积层很厚,2米~8米,有陶片、房址、墓葬、窑址等,为仰韶至商周遗物。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坡瓷窑遗址:是宋、元时代窑场遗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瓷片堆积层厚2米~35米。有窑址、窑具、瓷片、炭渣等。
韩陵之战遗址:北魏永安三年,晋州刺史高欢在韩陵山大战尔朱兆等,以少胜多。后,建立东魏。
雀城遗址:该遗址在遵贵屯村,南为羑河石桥,西北为将台,东为广润陂。现存城墙基址及唐代城门遗迹。
辅岩城遗址:该城始建于金,现存城墙基址。墙外原有护城河,现存痕迹,依稀可辨。
辅岩城遗址:该城始建于金,现存城墙基址。墙外原有护城河,现存痕迹,依稀可辨。
汤阴县
汤阴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京广线西侧汉时称荡阴县,唐改名汤阴县。属安阳市管辖,面积64586平方 公里,人口42万多,辖5个乡5个镇
汤阴县现有耕地622万亩,一半为旱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畜牧优良品种有豫西北黑山羊。名优特产有鹿茸和传统名酒"双头"酒是以小米,米,麦曲,冰糖为原料制成,有120年历史
汤阴县古迹众多,"岳飞庙"位于城内小南门里岳庙街,为明代初年建,历经修葺增建,主要有正殿,寝殿,肃瞻亭,观光亭,特忠坊等建筑"美里城遗址,又称文王庙,在县城北4公里处,现遗址为我国有文字以来第一庄国家监狱所在地,是殷纣王禁西伯昌之地,为省重点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扁鹊墓,光阁,文笔塔,程岗岳庙等。
汤阴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近省会郑州,北邻古都安阳,东依油城濮阳,西连煤城鹤壁。总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43万,设5镇5乡,现有耕地622万亩,人均145亩,全县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无霜期206天以上,降水量582毫米,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汤阴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方圆250公里范围内,有郑州、石家庄、济南、太原4座省会城市。因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汤阴成为辐射豫、冀、鲁、晋4省的商品集散地。便捷的交通是汤阴的主要特点。京广铁路与汤鹤支线和汤濮铁路连接南北西东,使汤阴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鹤台、汤上省道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汤阴南至新郑国际机场、北到邯郸国际机场、仅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路径。
历史沿革
汤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建县以来,汤阴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汤阴县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县域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社会各项事业长足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底蕴
汤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典《周易》的发祥地,是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这里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羑里城,有气势恢宏、建筑精美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也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此外,有扁鹊庙、文王易碑、禹碑、东汉四神神画像石、刘树枝造像碑、双石桥、古贤桥、奎光阁、文笔塔、故城禅教寺、汤阴公园等名胜石古迹和旅游景点。丰富翔实的历史史料、构造奇特的古代建筑、旖旎清秀的自然风光,令中外游客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汤阴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农富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开展加工、发展商贸、拓展旅游综合开发的最佳场所和理想基地。汤阴人民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汤阴旅游观光,商贸洽谈,投资兴业,携手共绘发展经济的宏伟蓝图。
旅游景点
岳飞庙 羑里城遗址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我国历史名人岳飞的故乡境内有岳飞庙,羑里城等著名景点
其中羑里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
汤阴县辖5个镇、5个乡:城关镇、菜园镇、任固镇、五陵镇、宜沟镇、韩庄乡、白营乡、古贤乡、瓦岗乡、伏道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滑县
地理位置:
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安阳市管辖,与濮阳、延津、浚县、长垣、封丘、内黄接壤。县城道口镇南距郑州市153公里,北距安阳市70公里,东北距濮阳市53公里,西南距新乡市70公里,西北距鹤壁新市区25公里。全县面积1814平方公 里,耕地面积171万亩。辖9镇13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
气 候:
气候湿润,雨量较充沛,平均气温137度,平均降水量6343毫米,日照23655小时,无霜期201天,适宜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红薯等农作物生长。
历史沿革:
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
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明至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清雍正三年,滑县改属河南卫辉府。中华民国3年(1914年),裁并府、州,滑县隶属豫北道。17年,改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划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滑县县辖9镇(道口镇 城关镇 白道口镇 留固镇 万古镇 高平镇 上官镇 牛屯镇 王庄镇)13乡(枣村乡 四间房乡 八里营乡 赵营乡 大寨乡 老庙乡 桑村乡 慈周寨乡 瓦岗寨乡 老店乡 焦虎乡 半坡店乡 小铺乡),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万人。
内黄县
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上游,与河北为邻。总面积1146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人(2002年)。
地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界濮阳、清丰,南接滑县、浚县,西连安阳、汤阴,北邻河北省魏县。地理坐标为东径114º35´——114º59´,北纬35º39´——36º09´
(二)人口:1998年末,全县总人口6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6万人。属汉族聚居地区,有壮、回、蒙古、满等21个少数民族217人。
(三)面积: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南北长平均55公里,东西宽平均211公里。
(四)行政区划:内黄县隶属河南省安阳市。辖城关、楚旺、井店、东庄、后河、梁庄6镇和毫城、高堤、二安、六村、中召、马上、张龙、宋村、田氏、豆公、石盘屯11个乡,531个行政村。
(五)自然资源:地下天然气储量丰富,有重要开采价值。有磁铁矿,含铁量15%。有多层石膏矿沉积。地下水浅层储量237亿立方米,静水位1849米,动水位267米,境内林地75万亩,森林覆盖率20%,木材畜积量85万立方米,1986年获国家绿化委员会颁发的平原绿化证书和铜牌奖,1998年被列为河南省生态林业示范县。
历史文化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4500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是响誉国内外,桃李满天下,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故乡。境内名胜古迹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兴寺塔、唐代双石塔、岳飞庙等。内黄还是革命老区,1927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在抗战时期为冀鲁豫国边区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色沙区”。
林州
林州是红旗渠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1994年元月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
林州风景名胜众多,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天平山、洪谷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观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千古之谜猪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革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
地理概况
林州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东径113°37′-114°51′,北纬35°40′-36°21′。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市区面积1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为3068米。
截止2001年底,全市总人口9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1人。市区人口14万人。
林州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 128℃,年降水总量6721毫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辖4个街道、13个镇、3个乡:振林街道、开元街道、龙山街道、桂园街道;临淇镇、姚村镇、河顺镇、任村镇、东姚镇、合涧镇、横水镇、陵阳镇、原康镇、五龙镇、采桑镇、东岗镇、桂林镇;城郊乡、石板岩乡、茶店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