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邂逅云海-----南五台徒步游记

只为邂逅云海-----南五台徒步游记,第1张

雨下了多久,我大概病了多久,虽说不是什么大病,但针扎似的头痛还有那不能说话,不能吃辣椒的感觉一点都不爽,尽管朋友都说刚下过雨爬山危险,尽管出发前一天阴雨连绵,我都毅然决然的要出去走走,想呼吸这久违泥土的气息!

出发前,妹子给我准备了爬山煮火锅的食材,朋友给我买了双份的早餐,瞬间幸福感爆棚!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不上南五台怎么见云海,就这样,背起行囊我们出发啦

刚下车就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青山环绕四周,鸟语贯彻山林,我们踩着快乐咿咿呀呀的上山了,因为最近雨水比较多,一湍急流挡住了我们上山的路

我怕鞋子湿了……

我怕掉到水里……

我怕腿短跨不过去

我怕……

不要怕

有人给你搬石头铺路

有人给你搭桥做支点

有人伸出手会拉你一把

有人及时湿了鞋子也要护送每一个人通过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领队李方and狮子

刚开始就气喘吁吁,有一种打退堂鼓的感觉,燕子说,跟着我丢人了,(哈哈,没有办法,你我已经是一条船上了,同上同下)我心里想着一定要走到前面,跟着前面的狮子(跟着狮子不仅可以长知识还可以拍美照)

一路细流伴随,上山的路有时总是那么讨厌,因为有泥泞的小路,过了小路,有时你会遇见青板石,雨水过后,它显得格外的明亮,在没有人的地方,静静地坐在上面,看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树,一切都在这空明的山间自我陶醉。

幽静的小路上忽然间跑出来一只小狗狗,它如此的配合我,摆出了pose,给我一个迷之微笑,让我去领悟

没见过大瀑布,小瀑布来一样也

一路听闻这山里有隐士,于是产生了我的好奇心,我就开启了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这偌大的城市,在这个没有网络不能活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隐士居住在这山间,不问世事,只是过着晨起念经午间小憩晚间耕田的生活(我想象中的生活)

我想他们选择这里隐居的原因大概是这吧

来自度娘:

南五台距离古都西安 23公里,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以五座高峰并举如莲花盛开而得名,各峰之名皆源出于佛。宋人《游城南记》中这样说:“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普贤”现称为清凉台,“现身”现称为舍身台,主峰观音台,也称大台、大顶。千百年来,南五台以其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隋唐皇家寺院、终南隐士修心圣地而闻名,在中国佛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隐修圣地

据《关中通志》记载,“今南山神秀之区,唯长安南五台为最”。佛教名山,神秀之区,成就了南五台隐修之人修心圣地的美名。美国人比尔·波特在三十年前采访估计终南山中有5000名左右远离现代文明、致力内心修炼的隐士,并诗意地称他们为“空谷幽兰”。那么,南五台到底有多少隐士?据2009年出版的《长安古刹》记载,仅长安区内,由香港旭日集团供养的住山修行者在300余众。而业界人士称,供养者不到实际修行者的一半,仅长安南五台方圆10里就有100余人众。

笔者曾三次徒步10多公里,从翠华山、南五台中间的西岔向南五台山腰的紫竹林穿越,沿途经狮子茅棚到王家大院,再到小茅棚、大茅棚,所见有隐士居住的院落10余处,最大的院落见隐士7、8人。登至观音台回望后山,从西安水源地石砭峪水库登南五台的后山小道旁,仍散落隐士小屋4、5处。这些隐者,信仰佛教、道教的都有,他们或者以隐居修行的方式达到某种超越性的目标,或是正式出家修行前的自我历练。还有一些人,无所谓信仰,厌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便选择悠闲、自在、独立、朴素、淡静的隐居生活。

终南山南五台的隐修文化源远流长,从北周静霭和尚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俗名小峪、在南五台旁)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数千年来,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环境,贤者、大德众多,可师可友;山民淳朴,护持礼敬。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在全国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而在南五台,城市居民租赁、修缮山民遗弃的土屋以实现短期的隐居,也已渐成气候。

我也借着隐居士的这股仙气,拍拍照

听说狮子一般只给美女拍照(偷笑)

刚子说狮子给我拍照掉了8090的颜值(玩笑话)不过还是要拍……哈哈

带着隐士的各种疑问上山下山,不过我还真的想去找这隐士聊聊天,心里想着他们会不会下逐客令,只因我打扰了他们这平静脱俗的生活(只是想想而已……)

山间自有黄金屋,山间自有生存法

野果吃起来

火锅煮起来

歌声亮起来

每次必须要有的腐败,城里腐败容易被抓,山里腐败应该不会(开心偷笑脸)

登山杖也可以玩游戏

若要问我看见云海了没有

看见了

在哪里

在山的那边

若要问我看见云海了没有

看见了

在哪里

在心里

若要问我真的看见云海了没有

真的真的没有(哭晕脸)

舟舟说得靠运气,真的可以看见

我只为8090代言

猜猜谁拍的

这里

没有阳光沙滩墨镜

只有阳光山路登山杖

伴随着阳光,我们下山啦

下山的路对我来说总是很困难,膝盖总是这么的不争气,疼的无法走路,李方给了我一个护膝,刚子给了我一个护膝,一个登山杖,(感恩,感谢,8090的领队真的很有爱)这样才一瘸一拐的下来了。

路上我还给同行的伙伴说,这一次会不会是我人生登山的终结山---南五台。

想想总有一些悲伤,有人给我说,他理解这种疼,其实我想说所有的理解都不能感同身受呀!

下山途中,阳光洒进的感觉真好……

燕子说,这是佛光

云雾笼罩中,山色空漾,虚幻飘渺

云雾笼罩中,这群城市里的幸运儿忘我的笑,肆意的喊

云雾笼罩中,你我相遇就是缘份,不问姓名,不问出身,只是尽情的撒欢

睡眼蒙眬中,你坐的车子已经行驶进了这繁华的都市,或许你已经想着明天的工作任务,或者你已经想着下次如何相遇

番外篇:花絮

1,莲花:

出污泥而不染,为花之君子,是高雅纯洁的象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在某些诗词中还是爱情的象征,因“莲”与“怜”同音,是情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州曲》)。  

2,梅花:

不畏严冬酷寒,环境艰难,暗香浮动,即零落亦清香如故,是高洁的志士,也是报春的使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3,菊花:

凌寒傲霜,是高洁的志士,也象征孤高的隐者(如陶渊明的《饮酒》)。  

4,牡丹:

花开热烈灿烂,一片繁华景象,一派富贵气象,是豪华富贵的象征。  

5,杨花:

随风飞扬,轻而易变,是轻薄和不坚贞的象征。  

6,兰花:

有“空谷幽兰”的雅称,是典雅高贵不染尘埃的象征。

扩展资料:

花语(英语称language of flowers)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

赏花要懂花语,花语构成花卉文化的核心,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含义和情感表达甚于言语。不能因为想表达自己的一番心意而在未了解花语时就乱送别人鲜花,结果只会引来别人的误会。

参考资料:

花语——

比尔·波特:追寻中国隐士的禅旅

无论是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还是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演绎的《饭、祷、爱》(Eat Pray Love),人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外放下羁绊,开始明心见性之旅。在这个精神旅程中,中国成为他们“修行”的驿站之一。他们在这里探寻修复心灵密码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敲打和启迪着这个东方国度,在传统资源向现代转化中,我们做得怎样,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比尔•波特:禅的相遇

中国人最近才发现比尔•波特,可是比尔•波特在40年前就迷上了中国。

国人邂逅比尔•波特,多是因为他的《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这本涉及中国隐士传统和探访中国隐士现状、文(译)笔清雅的书,把这个美国中年男子推到中国读者面前。如今,比尔•波特的新作《禅的行囊》中译本又于不久前出版,依然是横穿中国的文化探寻之旅,只不过,这一次不是“隐士”,而是“禅宗”。这一次,没有摄影师同行,是孤身一人,但对比尔自己来说,自从40年前接触中国文化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再觉得“孤身一人”了。

“就在那时,我感觉自己最终找到了度过此生的方式。”这是他在1970年的某一天,初读艾伦•瓦茨的《禅之道》时的感觉。那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关于禅宗的书,但很奇怪,他理解起来毫无障碍,似乎就像心底潜藏很久的话被说出来一样。

也就是在那一天,比尔•波特开始了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此后至今,40年过去了,他沉浸在禅的世界里,他成为了一个中国诗歌的翻译者、一个东方文化的寻访者,而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按照他的话说,“我成为了一个‘修行者’。”

不曾反叛的青春

出生于1943年的比尔•波特与同龄人相比,并不显得叛逆。他的成长岁月,正是美国战后的黄金时期,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经历战争一代的美国父母们,都雄心勃勃地为孩子们规划一个中产阶级的未来。不曾想孩子们却以摇滚乐、牛仔裤和迷幻药来表达他们的反抗。比尔•波特的同龄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成了嬉皮士,除了他。

比尔总喜欢一个人独处,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可以一整天钓鱼、看云、听风而不发一言。他没有玩伴,也没有朋友,他的父亲开着规模巨大的连锁酒店,每天忙于生意而无暇顾家。比尔就像每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成长。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高中时代。因为父母离婚,家道开始衰落,最后竟至于破产。人人为此惋惜,但比尔•波特却不,“这样我再也不用担心需要继承家业,去当一个酒店老板。”

但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尝试读大学,换了三个专业——艺术、心理学、英语文学,却都只读一年就放弃了。直到1964年,那时,距离风起云涌的嬉皮士运动的最高潮还有上几年。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早已成为年轻人们的生活圣经,而摇滚之父鲍勃•迪伦也开始发布他的新唱片,年轻人都在蠢蠢欲动。比尔却在此时被抓了兵役。他尝试逃跑,并差点成功,但最终发现这只是徒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自愿延长一年兵役的代价,换取了被派到德国而不是越南的机会,没有成为那些倒在越南稻田里的两万美国大兵中的一个。

从1964到1966年,比尔•波特,或者说比尔军士,在德国一家安静的军医院里躲过了越南战场的硝烟,也躲过了美国本土的狂欢、嗑药、飙车、滥交女友等等年轻人玩到极致的把戏。结束兵役之后,他进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这一次,他成绩还不错,居然念到了毕业。1968年,也就是年轻人们闹得最凶的一年,他又被学校派到德国大学学习。

1970年,大多数嬉皮士开始回家了,用青春去反抗父母,反抗政府,反抗体制之后,他们发现青春就那么几年。用完之后,日子还是要继续,而安分守己地过父母们给安排的中产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眼看着,比尔•波特就要躲过嬉皮士们带来的一切,但此时他却遭遇了禅。

命运或缘分

这几乎是一场后知后觉的相遇。嬉皮士们闹得最为凶狠的那些日子里,禅宗是他们的一种标签,是对“狗日的主流价值”的反叛。大多数嬉皮士们并不知道“禅”到底在说什么,但那些“顿悟”啊、“冥想”啊、“心性”啊什么的,听上去都是那么的特立独行,那么有异域风情,那么具有反叛意味。

他们的精神导师们,也就是“垮掉的一代”,多多少少都成了禅宗的鼓吹者。凯鲁雅克在小说里,艾伦•金斯堡在诗歌里,约翰•凯奇在音乐里……传达出来的禅宗的意象让年轻人们着迷。

相比较而言,艾伦•瓦茨倒成了中规中矩的禅宗介绍者。这位师从日本禅师铃木大拙的英国人,原本是一个基督徒,但在接触禅宗之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那本他最知名的《禅之道》出版于1957年,随后就成为西方世界里介绍禅的经典。这并不是说他在书中写出了多么惊人的论述,而是在那个年代,他的确是西方世界中最了解禅宗的,在禅宗的信徒中最了解西方的。

这本小册子作为美国年轻人了解禅的入门书已经很久,只是比尔知道的太晚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一见如故的感觉。有些时候,时代的浪花看似没有将你卷入潮流,但仍不能阻拦那些飞溅到身上的水滴。而禅宗,就是那个时代飞溅到比尔身上的水滴。40年后,他说,“这不是命运,是缘分。”

如果不是这个“缘分”,比尔或许会顺顺当当地成为一位人类学博士,但禅让比尔放弃了走向主流生活道路的机会。他在唐人街认识了一位叫做寿冶的和尚,这位和尚教他打坐,修行。

寿冶和尚不懂英文,而比尔还听不懂中文,天知道这位中土和尚和洋弟子到底是用什么法门来进行交流,也许正如禅宗所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比尔•波特学得兴起,干脆连哥大的博士奖学金也辞掉了。他给台湾的佛光寺写信,希望前去学习,居然有了回音。1972年,他带着仅有的213美元和一张机票来到台湾,在那一呆就是20年。

在台湾,他去过佛光寺,上过台北文化学院,最后在一个叫海明寺的寺院里呆了两年。寺院里的生活极其清净,无人打扰,比尔每天打坐,累了就看佛经,而主持悟明法师对这位洋弟子的行为似乎也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这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对比尔说:“你是不是该出家了?”

这句话吓得比尔•波特落荒而逃。那时候,他正热恋着一个姑娘,是在台北文化学院认识的,每个周末,他都要偷偷地溜出寺院和这个姑娘幽会。悟明法师的话将比尔送回到现实——禅院的修行生活并不枯燥,但他还放不下姑娘和酒。

追寻中国隐士

从海明寺出来之后,比尔•波特在阳明山竹子湖附近租了一个农舍。那里有云,有风,风景绝美。他靠到台北的补习学校教英文维持生计,剩下的时间他开始用来翻译中国诗歌和佛经。海明寺留给比尔的印记就是他在这里读到了寒山诗。这又是一场后知后觉的相遇。

这个唐朝和尚自1950年代被译介到美国之后,就掀起了一股热潮。尤其是施耐德,他在1955年出版的《寒山诗选》里描绘出一个佯狂似癫、不谙世事,但又随心随性、崇尚自然的隐者形象。于是,这位中国唐朝并非主流的诗僧,转眼在1000年后的异域成为了一名反抗主流文化的“垮掉的英雄”。这让寒山和尚的声誉远远超过李白和杜甫,受尽年轻人们的顶礼膜拜。

比尔迷恋上了寒山,但施耐德短短的24首选译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正深陷禅宗不能自拔的爱好者的要求。一半为了锻炼中文,一半为了满足求知欲,他开始动手翻译寒山留下来的300多首诗歌。

1983年,《寒山诗歌集》出版,这是英语世界里第一本寒山诗全译本。书里,比尔•波特第一次用了“赤松”这个笔名。打坐、修行、翻译诗歌还有佛经,“赤松居士”在竹子湖畔与云、风作伴,这日子听上去很美,但比尔却一直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就是那个他为之逃出海明寺的姑娘。

她成长于台北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没有哪个父母放心将女儿嫁给这么一个无钱无势、非僧非道的“洋混混”。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持续了7年,最终还是比尔取得了胜利。中国古语说,“女生向外”,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但比尔也付出了“代价”——他不得不在台北最大的英文广播电台找到一份“正经”职业赚钱养家。在电台里,比尔主持新闻和访谈节目,颇受欢迎,薪水也十分丰厚,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1989年。看上去,这个美国的落难公子在台湾似乎体面光鲜地混入了主流社会。

但是有一天,他突然一动念:既然在中国古代有那么多像寒山一样的隐士,那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他要辞了工作去大陆寻访隐士。这个主意听上去非常疯狂,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最后一期访谈节目的嘉宾说了出来,访谈嘉宾为之瞠目结舌,但比尔•波特还是决心一试。

那时候,除了中国的古代诗歌和佛经,比尔对大陆几乎一无所知。在一个美国摄影师的陪伴下,他们两眼一抹黑地踏上了寻找隐士之旅。北京、大同、五台山、恒山、西安……他们一路犹如唐僧取经般走走停停,边走边问。大多数人对隐士的问题茫然不知,没有人相信,历经数十年的文化隔断,中国还能存在那些只有传说中才出现的人物。

一日,他们爬上西安附近的一座山,只为了去拜访一下中国第一部佛教人物编年史的编撰者——道宣和尚的舍利塔。路上下着雨,山路湿滑泥泞,道宣的舍利塔孤零零地立在山岗上。

就在下山的路上,他们推开了一座残破寺院的大门,这里有四五个和尚,比尔问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终南山”。自此,比尔•波特敲开了中国隐士天堂的大门。和尚开列了一长串分散在终南山上修行的隐士名单,他们有的刚刚来到,有的则已在这里修行了四十多年。

一旦找到了寻找的路径,隐士们似乎比比皆是。追随着这些隐者的足迹,比尔发现,隐士传统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不但从来没有中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福建太姥山,他们遇到了一名85岁的修行者,1939年上山之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山。

禅的旅途

1993年,比尔•波特终于回到了美国定居。他一本一本地写着有关中国的书。他写了《相遇中国隐士》(中译《空谷幽兰》),翻译了《道德经》《千家诗》《菩提达摩禅法》《心经》《中国僧诗选》……这些书并不足以养家,“每本书一年有1000个或是500个读者”,这让他不得不借助美国政府提供的低收入家庭福利卡维持生活,但他却以此为乐,“我还没有找到比翻译中国佛经和古诗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他再来中国。这一次,他沿着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足迹,重走了一趟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之旅。这不再是一次好奇的寻访,其中不少地方他都来过多次,抛却了初来乍到的那些新鲜感,他想了解到更多。在路上,他一路寻,一路读。庙宇内的高僧、山野中的隐者,或是路边随缘遇到的行人,都成为他好奇发问的对象。

他想知道,“禅”的本意到底是什么?“禅”为什么会在中国落地生根,绵延不绝?一代一代的人甘受清贫,离群寡居,苦苦修行又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难有答案,而旅行却变得越来越指向内心,两个月的行程,最终变成了对他这数十年来追寻禅宗的心路历程的一次梳理,“走在路上,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我自己。”

来源:凤凰网佛教

植得2——植物创意摄影微展

图/文/策展人:赵小欢儿

我喜欢植物 ,也喜欢创意。

于是有了拍摄植物的想法,文字大多是捕捉当下一闪而过的意象。

在植物创意摄影日更100天之后没能想到自己还能再日更100天。

马路边、公园、植物园、阳台、酒店大堂、商场花店……只要有植物的地方,都是拍摄的机会。

在这中间,我读了一本书,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惊奇之心》,书里说:花上几块钱,买一个好的手执放大镜或者其他放大镜,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于是我买了一个放大镜,并带着它走近那些花花草草的世界。

放大镜的圆框在摄影中起到边框的效果,反光的镜面有时会带来不一样的呈现,而放大镜下的花草树木,向我展示出乎意料的神秘和美,让我保有好奇和探索。

本次微展选了其中21篇

共分为三部分

1- 爱恋

2- 花事

3- 胡思

各位走过路过的盆友随喜哈~

Part1 爱恋

01 初见

人来人往

有人不见

有人初见

有人相见

(取材:黄花葱兰)

02 邂逅

就这样

你映入我的眼里

也住进我的心里

(取材:芙蓉葵)

03 倾城

11月

耐冬

一开倾城

(取材:山茶)

04 不老

夏不来

春不老

你不来

我不老

(取材:东方紫金牛,别名春不老)

05 照耀

天地之间

阳光照耀了你

滚滚红尘

你照耀了我

(取材:射干) ​

06 融化

天空飘下雪花

用手心接住它

让它在心尖融化

(取材:蓝雪花)

07 回忆

一张发黄的老唱片

透过复古的留声机

流淌出舒缓的音符

一段段往事

浮上心头

在推杯换盏中

重新上演

(取材:直立山牵牛)

Part2 花事

01 遗传

兰花

基因里有祖上遗传的遗世独立

就算深处闹市

也有种空谷幽兰的气质

(取材:白色石斛兰)

02 伪装

根系在扩张

气味在蔓延

但你看到的只是

那张美丽的粉颜

(取材:蔓马缨丹)

03 精灵

深夜

大部分人类关掉了

他们发明的电灯

白日的喧嚣暂时远去

就在此时

精灵现身了

(取材:一点红)

04 金凤

凤凰

不死的神鸟

它活在人类的传说中

也活在一朵花上

(取材:金凤花)

05 梦境

仲夏夜

我做了一个很长的梦

醒来只记得梦里有一个阿婆

她给了我一碗汤

其他的我都忘记了

包括我自己的名字

人们都说我长得很像连翘

于是便唤我 假连翘

(取材:假连翘)

06 出尘

出尘的白

(取材:直立山牵牛)

07 上新

广寒宫里的桂花树

嫦娥看得审美疲劳了

趁着双11

网购了印度榕

(取材:印度榕)

Part3 胡思

01 花径

大自然里

没有设计好的道路 街区

也就没有红绿灯

我愿

溯溪而上

循花径而行

(取材:狗牙花)

02 一半

一半是阳 一半是阴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雄 一半是雌

是你 也不是你

不是你 也都是你

(取材:蟛蜞菊)

03 寂静

她说

当我盛开的时候

我的内心是清明的

而周遭的一切

也因为我的清明变得寂静

(取材:石竹)

04 金英

它是金英

不是精英

在大自然里

它只需做自己就好

(取材:金英)

05 光阴

光阴是箭

当你感到疼痛的时候

它已穿身而过

光阴是神偷

每一秒都是案发现场

可你就是无法捉拿归案

光阴是白驹过隙

你还没看清白驹的模样

它已绝尘而去

光阴是弹指一挥间

在你找寻目标为之奋斗的时候

五颜六色的弹珠已消失不见

(取材:南天竹)

06 疆土

疆土

被划分

被定义

被所有

(取材:榕树树干)

07 大千

世界是个超大型游乐场

父母给了入场券

带着好奇心

去玩

去经历

去体验

(取材:千瓣葵)

雷切尔卡森曾说:

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

我会恳求她赐予世界上每个孩子惊奇之心

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被摧毁

能够永远有效地

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

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

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力量源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38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