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中的侠女为什么多为归隐或出家

唐传奇中的侠女为什么多为归隐或出家,第1张

  墨家侠文化的见义勇为,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清心寡欲,法家的实用功利等,促成了“侠义”理论的产生。特别是儒、道二教和士大夫隐逸文化的影响,使唐代女性身上既体现出行侠仗义、见义勇为的积极人世精神,又表现出仙风道骨、归隐出世的脱俗气质,侠归仙隐便成了她们的最佳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唐传奇中的侠女多为归隐或出家

  《红线传》中的女侠红线,功成后便“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在践行的宴席上,座客冷朝阳为词,歌女唱起了“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长流”的凄怨别韵,红线拜泣着佯醉离席,“遁迹尘中,遂亡其所在”,突出了豪侠“栖心物外、自由逍遥”的特点。《聂隐娘》最后写聂隐娘功成后还出一药救过刘昌裔之子,刘昌裔之子“遗其缯彩,隐娘一无所受,但沉醉而去,自此无复有人间隐娘矣”。《荆十三娘义侠事》写荆十三娘行侠后“与赵进士入浙中,不知所止”。《崔慎思》和《贾人妻》都写女侠复仇后不知所终,“尔后终莫知其音问也”。《谢小娥传》中的谢小娥为父夫报仇后,拒绝别人的求婚,出家为尼,云游而去;“扁舟泛淮,云游南国,不复再遇”。这些女侠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地消失了,或归隐山林,复归她们自由放纵的本性,傲世独立;或皈依佛道,追求内心的寄托。总之,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如鹤远翔。

人人只爱自身,谁信身是苦本?

时时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人生易逝,岂能久居?

幻躯脆弱,哪能久住?

长寿者,不过七老八十;

短命人,仅有几天而已。

更有今天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忽别下床鞋。

多少人一气不来,便是千秋永别。

叹此身是我在患,多少人被它欺骗?

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

毛发爪齿,聚若堆尘;

涕泪痰涎,污如粪便。

冬寒夏热,年年在疾病里偷生;

虱咬蚊叮,岁岁从咀虫边混过。

此身无处可爱,人人应当出离。

为何迷惑者尚逞风流,懵懂汉犹生颠倒?

或在骷髅头上,插花戴银;

或在臭皮袋边,涂脂抹粉。

浓妆包裹脓血囊,锦被遮盖屎尿桶。

想尽千方百计,以为住世万年;

不知头痛眼昏,阎王殿已经不远;

发白齿落,无常鬼索命来催。

个个恋色贪财,皆由此道失人身;

天天酗酒嗜肉,已种地狱之深根。

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

一旦死亡临近,四大顿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寸断。

纵使妻儿爱惜,无计留君;即便儿孙满堂,谁能替你?

生者悲痛哭泣有何用?死者神识迷乱更怆痛。

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

过奈河岸,无不悲伤;

入鬼门关,自然凄惨。

去世才过七天,阴间已受审判。

冥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

平生为善的,送归天道仙道人道;

在日造恶者,押入汤锅火海刀林。

当初尽道因果荒唐,此刻才知圣言不错。

孽镜里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

刀山剑树,吃不尽万种煎熬;

披毛戴角,还不了多生业债。

任你心雄胆壮,免不得向鬼卒而低头;

凭他谤道毁僧,挨不过对阎罗而屈膝。

魂魄虽归阴界,身尸犹卧棺中。

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

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天。

无线财的,付之一堆野火;

有体面者,埋到万里荒山。

从前美丽红颜,顿成灰烬;

今日荒凉白骨,变作尘土。

一生恩爱,到此成空;

昔日英雄,而今何回,惟有归依我佛。

莫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是男是女都能修,是俗是僧都有分。

急求出路,要想到身后有身;

切莫迷惑,须打破梦中迷镜。

若 明日再等明日,看看青春误尽;

使后人复哀后人,累累白骨无穷。

弥陀好念,莫空佛国之金台;

阎老无情,莫惹他家的铁棒。

舍恶从善,改往修来。

为大众宣扬,为一家解说。

个 个齐上觉悟道,人人共免轮回路。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难修。

静心思过,一醒即悟,

直下承当就是佛,平生再也不空过。

净空老和尚:真正修行,在哪里修?

世间人,说到大的,六道轮回,生老病死,这些全都是业力感召的。佛菩萨也是人做的,他怎么做法?无非就是愿力,发大愿心超过了业力,不但生老病死没有了,连六道十法界也没有。

你们常常听大乘经,里头讲得多么详细,讲得多么清楚。愿心为什么发不出来?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无量劫以来,受到恶习气的薰习,薰习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它产生一股力量障碍著你,你的善心发不出来,善心发出来,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露水道心」,有的时候发出来了,一会儿又忘掉。这就是为什么大乘教里面讲「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

世间的善法,无贪、无瞋、无痴,你想想贪瞋痴是多么难断,这是世间善法何以不能成就,你就明白了。出世间修行进进退退,实在讲进得少,退得多,所以也是没有成就。为什么会退?习气,烦恼习气。

内有烦恼,外有诱惑,内外交感,人就堕落了,这个愿心就退掉了。愿心一退,业报就现前,就是这么个道理。菩萨修行,就是要把这个难关克服。

我常常跟大家说,真正修行在哪里修行?就是在境界上修行。境界里头特别是人事环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顺境善缘不起贪恋,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为什么人家一生成就?他靠什么成就?没有别的,历事炼心,什么人都接触。有圣人,有凡人,有善人,有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接触。在这接触当中,就是学这个,所以叫断贪瞋痴。

大乘教是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怎么个转法?就在境界里转。念念能提得起,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观照。只要稍稍有一点差错,就迷失了,迷失了就烦恼起作用,贪瞋痴又冒出来了,这叫凡夫。

转贪瞋痴为戒定慧,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是叫别人转,是叫自己转。如果叫别人转,十方一切诸佛才成不了佛,他是凡夫。

从哪里转?从自己内心去转,不干外面,外面境界没有是非善恶,是非善恶都是自己心境变现出来的境界。这是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得到一个结论。从哪里修?从内心。

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那个对立的念头化解掉,不再跟一切人对立,不再跟一切事对立,不再跟一切物对立,这就是一切菩萨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从这转。

你这个转掉之后,这世界哪有不和平!人跟人相处,怎么会不和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哪有一丝毫勉强!修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要从这个地方用功夫,这叫道。道不可须臾离开,一分一秒离开,你就走错路,你走叉路上去,就不是正道了。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往生净土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就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过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原因在这里。

极乐世界平平稳稳的,所以进得很慢,进步很慢,你看从凡圣土到方便土到实报庄严土,《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都是很长的时间。可是在娑婆世界,你这一生真能成就,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可以能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

所以才说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这话不是假的,这个地方就是大起大落,西方世界没有起落,平平的、稳稳的。所以他一起来的时候就很高,落下去也很快,一落就落到阿鼻地狱,一起就起到实报庄严土,就在你懂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章嘉大师说,佛法是知难行易。这里头的功夫,我常常讲经都提到,就是对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不分别,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

1 求隐士的思想感情 急

全诗如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全诗的内容是:秋天的月夜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景色是: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

3: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也即是说,王维决心归隐,厌倦世俗生活的感情跃然纸上!

2 古文中的意象(如“菊——隐逸”等)请举例并说出它所表示的感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明代徐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B“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动物类 1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2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另外,因为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3猿—。

3 描写隐士的诗句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阮瑀《隐士》诗词 四皓南隐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

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

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

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

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 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

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

——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

——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

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

——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

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

——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

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

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4 求几篇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鱼我所欲也 在生活中往往面临著很多的选择,就看你怎样取舍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 即当官的见识浅薄 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

诌忌讽齐王纳柬 个人之间的比美,是生活小事,向国王进谏指出错误是国家大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身负重大责任的人,一定会经过“动心忍性”的折磨

出师表 不会= =

桃话源记 作者在美丽的画中寄托了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三峡 不会= =

陋室铭 通过对自己简陋房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品格

小石潭记 奇特的风景是柳宗元被贬仇怨心情融于一体的产物

岳阳楼记 不会= =

醉翁亭记 表现坐着胸怀豁达的个性和儒者“民胞物与”的襟怀

爱莲说 歌颂更多的是因为其中孕育的人格力量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了寂寞孤独的心情

送东阳马生序 不会= =

与朱元思书 不会= =

口技 不会 = =

。好累= =

5 写终南山的诗都是表达什么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终南山的雄伟奇观,进入视野的,都是阔大、广远的景象全诗突出主峰的巍峨宏伟、群山的连绵不断,白云的迅速变幻、山表的青霭多变,天气阴晴不定全诗具有视野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正如前人所评:“是诗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而庵说唐诗》)《唐诗观澜集》,《唐诗汇评》第318页)这种大蕴涵着无限的佛学理气并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与禅学思想相吻合其中更能体现佛教禅字隐逸思想的是最后一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起点睛的作用,也是最能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地方于诗人思想层面来探究诗文与佛教禅字思想,单是这一句就足够了“樵夫”与儒、道的出世思想有莫大的联系它的哲学理念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打柴的人”来理解其中的韵味它已经与“隐士”挂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隐士的概念等同,成为了隐士的化身

《终南山》全诗上部分对终南山的描写并非仅仅因为对终南山的热爱而去尽情抒写,他的抒写实质上是对最后一句作情感的积淀终南山是历代文人、隐士选择归隐的地方,诗人极言终南山的美这种赞美与其说是对终南山景色的热爱,不如说是对隐士生活(出世)的向往“欲投人处宿”很大程度上流露出诗人要在终南山归隐的意向(抑或说感受归隐生活的意向)而不是单单为了住上一宿可是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困难的一旦选择了入世也就意味着他要放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任何一个脱离现实而存在的人都是可怕的,而王维的生平也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入世他走的是一条亦官亦隐的道路

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人生几许伤心事”,对于人生无常,难于把握是切肤体验的这样的人生经历,自然使人走向究天人之际的思想轨道,而这样的情感辐射恰可在道家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归依,在山水中留恋徘徊,排遣人生苦楚,从而培养起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忘情地在大自然中作“丧我”、“无待”的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找回自我,珍视生命,而王维的《中南山》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异质,它未能达到“与田地并道生……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文心雕龙》)的心理境界它所倾露出来的只是诗人对“出世”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其内心十分清楚其现实中所处的位置,尽管他的内心多么的苦闷,多么期待脱离世道的各种束缚去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他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之于他是何其的遥远,尽管中南山——归隐(出世)的好去处就在眼前,(甚至已经置身其中)也只得隔着河流在岸的另一边探问对岸的樵夫——隐士

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维未能真正从世俗中解脱“得了天上道心,便虚御风”“隔水问樵夫”不只道出山的宏大辽阔,也道出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上的迷茫

6 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陆鸿渐不遇》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作品。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吐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一五。下面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唐永德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是因为在晚唐时期,国家逐渐走向没落,政治逐渐走向黑暗,那些围观的诗人们都放弃了仕途,而归隐山林,因此,当时唐朝其实晚唐时期,归隐山林的诗特别的多。

1、唐朝当时的局势

唐玄宗当时的名相姚崇上任之后就改变了很多的规矩,比如不准私自建造宫殿,会允许太监干政,不允许对皇亲国戚法外开恩,可以看出,当时的皇帝是多么的无能。好在有姚崇在,唐朝的百年基业才没有毁于一旦,但是姚崇一个人也无法支撑太久。

以至于后来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朝的社会一片混乱,只因为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这才使得当时晚唐时期的文人墨客就算有才华,也对朝廷心灰意冷,这才芬芳鬼影,以至于唐朝晚年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归隐之诗。

2、诗人的跟风行为

其实另外一种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文人墨客们的跟风,首先,收到,唐诗肯定少不了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李白,还有杜甫,虽然两人在仕途上的经历不一样,但是他们同样都已经早早地看出了唐朝已经逐渐走向灭亡。

你想想,如果连他们这样的能人异士,天纵之才都无法得到朝廷的作用,其他的文人墨客又能有什么好下场,因此在这两个元老选择归隐山林之时,其他的文人墨客一图有了归隐的意思。这从导致了在晚唐时期会出现这么多的归隐之人,写出了这么多的归隐之诗。

  至少你别觉得出家可以让你逃避了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出家乃是一件非常郑重地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来,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出家不是要逃避什么挫折或者世间男女情感一时想不开,他应该是佛法的传播人,是佛陀的使者,他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人僧宝的千辛万苦的努力,要有一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如果一个人他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不管怎么说,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因为宝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感情后,看破红尘。

  宝玉出家是红楼梦里出现的情节,是宝玉在经历宝黛的情伤之后的一种顿悟。宝钗的情,黛玉的心,对宝玉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宝钗爱着宝玉,宝玉恋着黛玉,情和伤围绕着三者,也让痛苦在他们的心间升起涟漪,看破红尘是宝玉出家的直接原因,也是宝玉批判社会制度束缚的最简单的方法。

  原文:

  这时,贾政抬头,忽然看到船头前面微微的雪影里,有个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光头赤脚的青年人向着他倒身下拜。贾政不知是谁,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可是那人已经拜了四拜,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

  贾政大吃一惊,忙问:“可是宝玉么?”

  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贾政又问:“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未及回答,只见船头边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着宝玉便说:

  “俗缘已毕,还不快走!”

  说着,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路滑,急忙赶来,哪里追赶得上?这时只听他们三人中不知是谁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大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断续赶去,转过一个小坡,倏然不见。这时,只见贾政心虚气喘,惊疑不定,还要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在续作中,高鹗揣摩曹雪芹创作意图,让贾宝玉出家为僧,跟着一僧一道,在一片白茫茫旷野中不知所终,唤醒多少人间痴迷,红灯绿酒,怨女痴男,百年俄顷,转眼成空。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人事无常,执迷的患得患失,百般感叹;看穿的宠辱不惊,一任他云烟过眼,自生自灭。

  宝玉原是顽石,不在红尘之中,得以进得世间,不过是一番历练。繁华享尽、富贵看终,方明白繁华富贵不过一梦。总还是回自己本来的好。

  始从何来,终回何去。

  不过是回去罢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6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