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每个时期的作品和艺术特点

毕加索的每个时期的作品和艺术特点,第1张

1、 童年时期 艺术特点: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柔和,奠定绘画基础

代表作品:《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2、 蓝色时期 艺术特点: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蓝色自画像》、《人生》

3、 玫瑰时期 艺术特点: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

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4、 立体主义时期 艺术特点: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5、 古典时期 艺术特点: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画面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

代表作品:《欧嘉的肖像》、《三角帽》、《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6、 超现实主义时期 艺术特点: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

代表作品: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7、 蜕变时期艺术特点: 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代表作品:《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多拉·玛尔的肖像》、《格尔尼卡》、《大自然的故事》

8、 田园时期 艺术特点: 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更加运用灵活娴熟,画面粗犷干劲,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贡戈拉的二十首诗》、《卡门》系列、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斗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坠落》、《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画家与模特儿》、《流沙系列》、《塞莱斯蒂纳》、《可笑的男人》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扩展资料:

毕加索的艺术手法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

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毕加索

纵观艺术史,自画像一直是艺术大师们十分钟爱的题材。

无论是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还是冲破传统限制的现代主义,亦或是概念先行的当代艺术,艺术家们都会为自画像保留一块“创作的自留地”。

从超凡绝技的写实风格,到荒诞不经的解构主义,艺术家们极尽巧思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眼中的自我。在这种看似“博眼球”的记录方式里,往往隐藏着艺术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隐秘,可能是那些最真实的欲望、痛楚、落寞或是对救赎的渴望。

那既是他们隐忍一生内心的独白,又是渴望被世人知晓的宣言。

在那些独特的美学符号之下,我们得以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灵魂,而非被世俗传颂的光辉。

今天我们整理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位艺术家自画像,和大家一起欣赏他们最希望被铭记的瞬间。

这位慈祥的、有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就是可以被堪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最完美代言人”,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堪称独步。

这幅自画像创作于 1513 年左右,此时的达芬奇已经将近 60 岁了。达芬奇在绘画中素来以拥有超高的素描技术著称,在这幅自画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线条丰富多变且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每一笔都让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

号称“北方文艺复兴第一人”的丢勒,也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他在 13 岁时就画下了第一幅对镜自画像,形象生动、造型逼真,比上面达芬奇的那幅自画像还早问世二十多年,可以说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早以写实方法记录自己容貌的画家。

丢勒在当时妥妥的大帅哥一枚,是真正的“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过他的容貌:

可能因为太满意自己的高颜值,所以丢勒一直乐此不疲的用他超凡绝顶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自己。

而且丢勒不仅热衷于画自己,他还常常喜欢在旁边叨逼叨的写上一句:这就是我的容颜~

操作手法跟现在我们发朋友圈自拍照,再配文“今天觉得自己有点帅”如出一辙。

在这幅《自画像》上(52×41厘米),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这幅装扮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中窗外连绵不绝的山峰也似乎暗示着他三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学习的特殊经历。

也难怪丢勒这么自恋,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28岁,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才华已经初显。

两年后,他又给自己画了一幅《皮装自画像》,这次彻底引起了画界轰动,因为 他第一次抛弃了人像侧面面对“镜头”的传统,完完全全让自己正面面对观众。

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理解这有什么了不起,但 在当时,只有神才能以正面构图形象出现 ,凡是艺术家画人,都得转点角度。

因此当时有人以为他画的是耶稣,但丢勒说了:大爷画的就是自己!~

而且丢勒把自己翻山越岭到意大利学习的当时最先进的绘画理论,比如透视法、解剖学等都精妙的融入到了这幅画中。

在这幅画里,丢勒不仅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立体感、光影效果,而且连他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的每一簇绒毛都被细致的描画出来,让人完全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

在余生中,丢勒以北方画派严谨的科学精神,去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唯美崇高的古典美学,以一己之力使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画派融合,是第一位兼具南北画派长处的大师。

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伦勃朗一生创作了近百张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中对自己最严格的的画像解剖。

他从 23 岁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经由冷静而客观的方法,仿佛在镜子里凝视另一个自我,看自己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衰年,从年轻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苍老颓败。

1606 年,伦勃朗出生在荷兰一个富有的磨坊主的家庭,家境殷实,自身才华横溢。25 岁独自跑到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闯荡,不仅迅速的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个订单不断的肖像画家,还在 30 岁之前就实现了在市中心最贵的地方买大 House,迎娶白富美的一系列操作,真人生赢家。

1642 年,36 岁的伦勃朗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他完成了载进史册的大作《夜巡》。

可命运总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击重挫。

在同一年,他最爱的妻子逝世,他们的四个孩子也相继夭折。这对画家的个人情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当命运想要捉弄你的时候,它从不缺少花样。

为伦勃朗奠定历史地位的《夜巡》也转瞬让这位成功的职业画家一夜间变的无人问津。他的作品超越了自己的时代,那些打破常规的创作方法无法被当时的人们和主流画坛所接受。

他的艺术变的越发深刻和执着,可他的境遇却越发急转直下,曾经拥簇赞美他的人群纷纷背离他而去,伦勃朗破产了。

步入老年的伦勃朗只能靠不断变卖家产和举债过日子,但他在用自画像记录自己时,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落魄和丑陋。他绝对忠实的在镜子里观察自己,那些晚年画下的自画像,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的看着人间,仿佛无限感伤,又仿佛无限悲悯,使绘画不再只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更是对深刻人性的揭发。

伦勃朗后期的油画,肌理堆叠很厚,近看时像是抽象的色块与笔触,却都能准确传达出内在的精神特质。

处在浮华巴洛克时期的伦勃朗摆脱了宗教与宫廷的虚华,却以最厚实的方法刻画人生的现象,在凝练的冷静中内蕴着饱满的热情。

从绝对准确的写实技巧发展到丰富的酣畅淋漓,他使绘画被革新,被颠覆,也使绘画变成他悲剧生命最后的救赎。

除了达芬奇,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梵高一样家喻户晓,他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

和伦勃朗一样,梵高在艺术史上也以自画像著称。

但伦勃朗的自画像贯穿一生,而梵高的绝大多数自画像都创作于 1885 到 1889 四年之间,多达四十多幅。他像是以自画像的方式“写日记”,并坦荡无疑的将自己暴露在观众面前,那些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快乐。

梵高自己曾说:

梵高在他的自画像中经常表现得很拘谨和严肃,脸上带着专注的表情。

尽管如此,在每一幅自画像中都能找到梵高不同的个性。他形容他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 :

这就是他当时的感觉:身心俱疲。

1888 年 12 月 23 日,梵高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这将是他一系列精神崩溃的第一次。他不愿意在信中讨论这件事,但他确实在两幅自画像中 "报告 "了这件事。

梵高并没有为了效果或引起人们的同情而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生病的、崩溃的人。他坚信绘画能帮助他痊愈。他给提奥写道:

1890 年 7 月,梵高开枪自杀,年仅 37 岁。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送给母亲的礼物。

来自挪威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常被艺术史学家称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他被称为“绘画界的尼采”。

这个悲苦的男人,5 岁丧母,14 岁姐姐去世,26 岁患精神疾病的父亲去世,唯一还在世的妹妹也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一直住在精神病院里,蒙克自己也从小罹患肺结核,倍受病痛折磨。

所以,死亡和疾病一直是他作品里恒久的主题。

蒙克在创作这幅《骷髅手臂自画像》时只有 31 岁,但他把自己描画成一个幽灵般的人物,漂浮的头颅是二十世纪初艺术表达中以个熟悉的手法和主题,意味着肉体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裂,画面底部的骨头是对死亡的一种纪念,或提醒。画面上方有艺术家的名字和日期,这些细节都让它成为一种墓碑一样的存在。

他曾说:

毕加索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最好榜样!

13 岁就出道,顺便把传统学院派能得的最高奖项和荣誉都尽收囊中。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终极探索者,拒绝停歇的在挑战自我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且长寿又精力旺盛的他效率高的不可思议,人生似乎从不摸鱼,一共创作了将近 37000 件作品!

从严谨写实的学院派为起点,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忧郁暗淡的“蓝色时期”,浪漫美好的“粉红时期”,盛年的“非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等等,要论对自己作品风格和画法的转变甚至颠覆,恐怕没有艺术家能赢过毕加索。

多变的风格在贯穿他一生的自画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这幅毕加索15岁的自画像已经能清晰的看出他非凡的传统写实技术。

毕竟,他的名言是:

1900到1903年,是毕加索人生的低潮。在这段阴郁、沉闷的时期,蓝色主宰了他一切的作品,因此也被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蓝色时期”。

但很快,爱情来临了,毕加索也定居在了巴黎。与人生中第一段爱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的邂逅让毕加索一扫往日作品中忧郁阴沉的蓝色调,而180度的转向了柔和温暖的粉红色调,毕加索正式告别了“蓝色时期”,大踏步的迈入了幸福的粉红时期。

1907年的这幅自画像最经典,因为他标志着毕加索逐渐开始转向他人生最重要的是一个时期——立体主义。从这时开始,毕加索的画风就开始“放飞”,一层一层的解构着对自我的剖析。

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卡罗是 20 世纪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拥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入驻卢浮宫的墨西哥艺术家。

6 岁小儿麻痹;18 岁遭车祸,全身粉碎性骨折;32 次手术、3 次流产;22 岁成婚,互相出轨背叛;32 岁离婚,33 岁复婚,47 岁去世。

这个女人的一生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她把她人生中所遭到的所有痛苦:病痛、残疾、由于车祸无法生育、流产、离婚、被背叛……都用自画像的形式记录在了画布中。

她一生的 143 幅作品中有 55 幅是自画像,并且独特的让人过目难忘。那道标志性的一字眉和唇边薄薄的髭让这张雌雄同体的脸再难从脑海中抹去。

1939 年,弗里达和丈夫迭戈·里维拉离婚,分离后的她常常沉浸在绝望、孤独的情绪中。

这张著名的《两个弗里达》即是创作于此时。在这幅画里,这个哀伤的女人描绘了自己的两面,右边穿着墨西哥原住民服装的传统弗里达,象征着里维拉曾经爱过的女人,她心脏的大动脉绕过右臂,连接到手中拿着的里维拉的画像,那是她生命的源头和养分。

而左边穿着欧洲洋装的弗里达是里维拉不再爱的女人,她的面色苍白,心脏已经被撕裂,血管被剪断,即使手持手术钳也无法阻止血液的留出,鲜红的血液一滴滴的滴在白色裙子上,仿佛很快就要失血而亡。

1940 年,里维拉向弗里达又提出复婚,弗里达最珍贵的画作之一——《带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应运而生,它里面充满了象征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表达了弗里达锥心的痛楚和倔强。

在这幅画中,弗里达坐在正中央,无畏的凝视着看向她的观众。颈部带刺的荆棘项链刺入她的身体,鲜血流淌。一只蜘蛛猴坐在她的右肩,把玩着自己手中带刺的项链,但毫不关心的玩耍却会使卡罗脖子上的刺插的更深,一只死去的蜂鸟吊在项链的挂坠上,左侧的黑豹在虎视眈眈的靠近。

在墨西哥民间传说中,蜂鸟代表着坠入爱河的好运气,而黑豹则象征着坏运气和死亡。

弗里达用死去的蜂鸟表达自己对这段婚姻的绝望,而那只牵动着荆棘项链的蜘蛛猴则是里维拉曾经送给弗里达的礼物,而现在,它的每一次牵动都会使弗里达伤痕累累,血流满地。

关注“ArtFocus焦点艺术”! 来看更多「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艺术故事和行业深度报道,还有更多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分享!有酒有故事,就等你来!

  亲人

  毕加索是个始终引起争议的人,除了他那让人倾倒与折服的过人才华。他为自己的几任妻子、情人和孩子们画过许多画,他的亲人们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毕加索于1973年以92岁的高龄去世。他在世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同他结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世人仍在为他的故事和名声争执不休。 毕加索绘画上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但他的家庭私事却弄得一塌糊涂。他的悲惨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遗孀杰奎琳罗克是自杀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玛丽埃德莱塞亦是,她为他生下了女儿玛雅;他的孙子巴勃里多在杰奎琳将他赶出爷爷葬礼之后也自杀而死;巴勃里多的姐姐马里娜两年前写了一些回忆录披露自己悲惨的少年时代,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毕加索。 弗朗西丝吉洛特是毕加索一生中惟一将他抛弃的女人。她生过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玛,1953年她带着一双子女离开了毕加索。后来她同一位艺术评论家合作写了《我与毕加索的生活》。这本书既大胆又详细,几乎无所不写,甚至连同画家的性历险。此书于1964年出版,当时这种书还属罕见,因此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报复,毕加索从此拒绝再见她生的一对子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230幅毕加索的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为亲人所作的画。大师的妻子和情人中惟弗朗西丝仍然健在,她生的克洛德和帕洛玛及玛丽埃生的玛雅为毕加索硕果仅存的三个儿女。 弗朗西丝已有76岁。细细的脖子,鹰钩鼻子上有一对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毕加索当年为她作画时的模样。他们相识于1943年,当时弗朗西丝是个21岁的画家,年轻而颇有抱负,而毕加索已经62岁,且同南斯拉夫女画家、摄影师多拉·莫尔相好。弗朗西丝是个感情炽烈却外表平静的女子,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名望与赞赏。对此,帕洛玛这样说:“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她没有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冠为艺术家。”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 弗朗西丝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毕加索的艺术。当她出版《我与毕加索的生活》时,大师的崇拜者们称此书充满私利与报复性。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弗朗西丝的批评者们在论及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毕加索时也以它为基础了。确实,这本书里充满了令人不屑的东西,但三十多年之后,仍不失为一个性格复杂的天才艺术家的严肃传记。 现住纽约的弗朗西丝认为大师当年为她所作的画上用一种柔和的线条和抽象的晕影表现两人的亲密关系。有一幅画上,看起来象是毕加索用对称的轮廓线把肖像的各点连结起来了,这种画法当时刚开始尝试。她说:“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于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长着一双深色的眼睛,身体十分结实。他同父亲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受毕加索遗产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毕加索管理委员会,以控制其作品的复制权和使用权。他本人可说是毕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画作、雕刻、草图、版画的活目录。他在巴黎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父亲的画。毕加索曾为他和妹妹帕洛玛画过一幅双人画,幼年的他坐在一个玩具汽车上,双眼放着光,妹妹则在玩一列小火车。还有一幅画上有他的母亲和他兄妹二人。画面上的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对他来说,这幅画代表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未来,代表了后来写在这张纸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别在16岁和14岁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本书出版后,他们的生活里从此失去了父亲。两兄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亲,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电话也不接。即使见不到面,他们仍每年一起或分别几次去父亲的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克洛德是父亲的遗产和名誉的保护人。他自己的愿望是成为**工作者、作家和摄影家。他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大艺术家的儿子我是幸运的,毕加索本人就变成了我们家族的事业。”父亲没能得到看着他成长的快乐,但他对此已没有愤怒。 帕洛玛有一张为人熟知的脸,这要归功于她做的香水广告。广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鲜艳的红唇、源于其父的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已有49岁,亲见其人会觉得她谦和亲切得多。她说父亲给他们作画时从未让他们摆姿势,他是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毕加索是个对孩子着迷的人,他画过很多儿童画。但很显然,他从未画过少年时代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于他,孩子长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洛玛认为父亲后来不见她是受了别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觉得他们对自己是个威胁。她清楚地记得1976年在街上巧遇父亲的经过,那是她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他。 帕洛玛同剧作家拉法埃尔·罗伯斯在结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为此同她展开了一场争夺财产的大战。帕洛玛的财富约有17亿美元,她的经济王国里有化妆品、香水和珠宝生意,当然还有其父留给她的价值6亿多美元的画。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这些财富的一半,此外每月还要给他一笔高额的生活费,理由是他抛开了剧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经营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在他们妇唱夫随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玛也以类似的话夸奖过自己的丈夫。伦敦法庭受理的这场分割财产大战最近愈演愈烈,但其终结仍遥遥无期。据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离婚。帕洛玛为忘记烦恼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时也投入新欢的怀抱,那是个法国大夫,名叫埃里克·德温奈特。 与克洛德、帕洛玛同为非婚生的大姐玛雅和丈夫住在巴黎,他是个退休的海军军官。年过60的她看上去精神很好。1956年以后玛雅就没怎么再见到父亲,这意味着刚满20岁她便被逐出父亲的生活。事实上她从未同父亲共同生活过,她出世后不久,毕加索便同多拉同居了,后来又换成弗朗西丝,而当时他合法的妻子是奥尔加·柯克洛娃。她的母亲十分迷信,被毕加索抛弃后仍保存着他剪下的指甲和头发。当母亲1977年自杀后,这些东西便归玛雅所有。“令人吃惊的是,有这样疯疯癫癫的父母,我竟然还很正常。”这是她常挂在嘴上的玩笑话。 不过,玛雅真正让毕加索专家们吃惊的是,她现在从事辨别父亲作品真伪的工作,尽管不是非常专业,却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爱情

  吉纳维夫与毕加索初次相遇是在1944年,当时她还只有17岁,作为一名学校杂志的记者前去采访当时已是著名画家的毕加索。 年少的吉纳维夫大胆地向毕加索提问:“毕加索先生,年轻人不太理解您的绘画。”此言一出毕加索立刻勃然大怒,他严厉地反驳道:“那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理解绘画的语言?难道你们就理解薯片的语言吗?” 毕加索很想“引诱”不更事的少女 尽管初次相遇非常尴尬,当时63岁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还是和17岁的吉纳维夫成了忘年交,他们经常一边品着热巧克力一边谈论艺术和文学。 毕加索也曾承认,他很想引诱这个女孩,但是当时没敢这么做。 电闪雷鸣促成了老少恋 7年后,毕加索从美国返回西班牙。不久,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最终使他们变成为了情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吉纳维夫还记忆犹新,“我对毕加索说我该回家了,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敢发誓那简直就像一场童话故事。房间里的光线暗了下来,通过天窗我看到太空乌云滚滚,似乎只有在刚果的热带风暴中会出现这种景象。 毕加索当时对我说:‘等一会,一场风暴就要来了。’接下来就是电闪雷鸣,冰雹也接踵而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就记不清楚了。” 当两年“地下情人”后曲终人散 当时,毕加索已经和女画家弗朗索瓦兹-吉洛生活在一起了,吉纳维夫就做了毕加索的地下情人,他们的地下恋情共持续了两年。 1953年,毕加索要求吉纳维夫同他一起移居到法国南部生活,但被吉纳维夫拒绝了,从而结束了他们这段浪漫的爱情。最终,吉纳维夫成为一名诗人和纪录片制片人,并获过了大奖。 为给我画像,毕加索耐心地等我睡醒 毕加索一生有过无数情人,在人们的脑海中,他是一个被女人宠坏的暴君,但是在吉纳维夫记忆中,毕加索却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人,温柔、聪明,偶尔还会很羞怯” 。吉纳维夫说:“他并不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样,是个让人厌恶的冷酷的人。” 为了证明毕加索的体贴和温柔,吉纳维夫提到了一幅裸体素描画的来历,这幅素描名叫“8月80日肖像画”,。吉纳维夫说:“毕加索想要画一幅我躺在床上的裸体画。但是在绘画过程中我变得昏昏欲睡,后来下意识地扯了一条被单盖在身上睡着了。毕加索失去了他的模特,但是却不敢把我叫醒,他就那么耐心地等待着,等我睁开眼睛,然后才完成了那副作品。” 鲜为人知的情人是毕加索的生命最爱 尽管毕加索的一些传记作家并不怎么关注吉纳维夫了,在毕加索一生众多情人当中吉纳维夫也不怎么出众,但是毕加索却亲口对他的朋友提起过吉纳维夫在他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毕加索说:“她拯救了我的生命,她让我尽展笑颜。” 而吉纳维夫自己也认为是毕加索最后一个情人,她在数年前曾经写道:“我认为我是他唯一深爱的人,也是最后一个。 毕加索的情人画册 据毕加索的遗孀雅克琳娜回忆,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玫瑰红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他们在一起纵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成为主要的颜色。 古典主义婚姻 欧嘉-科克洛瓦,毕加索第一任妻子。毕加索为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爱上了这位俄罗斯芭蕾舞女演员。1918年他们正式结婚。那时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天伦之乐对毕加索很重要。他影响了一个世纪的所有现代派艺术,在那时期却避开了达达主义的纠缠,独立发展他的新古典主义。1923年的《裸女》是毕加索最美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邂逅 艾娃于1911年和毕加索相爱,当时艾娃已是有夫之妇。《坐在扶手椅里的女人》作于1913年,深受超现实主义者的喜爱。画中艾娃的脸变成了一条垂直的裂缝,人物形象充满淡褐、粉红、胭脂红等色彩,引人暇想。 玛丽-德雷莎-华特与毕加索1927年初在火车站相遇。包括《梦》大部分对德雷莎的肖像画和线描都充满性感。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学说是这些作品的轴心。 立体主义接触 1943年,年已62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1岁的年轻女画家方斯华姿·吉洛。1946年毕加索为她画了油画《女人——花》。据方斯华姿回忆,“他根据他对我脑袋的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这些椭圆在画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看看是不是合意。” 抽象主义迷情 年轻迷人的多拉-玛尔多才多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1936年与他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后来两人关系紧张。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多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 最后的现实主义 雅克琳娜·洛克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两人1961年结婚。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她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毕加索去世13年后,雅克琳娜自杀身亡。 毕加索爱情年表: 1881年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904年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11年30岁 邂逅艾娃-谷维。 1912年31岁 与费尔南德分手。 1915年34岁 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年36岁 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瓦。 1918年37岁 与欧嘉结婚。 1925年44岁 创作“舞”,首次影射与欧嘉的紧张关系。 1927年46岁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年48岁 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 1935年54岁 与欧嘉分居。 1936年55岁 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43年62岁 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 1946年65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 1954年73岁 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 1961年80岁 与35岁的雅克琳娜-洛克结婚。 1964年83岁 方斯华姿出版回忆录,造成两人决裂。 1973年92岁 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

  如何评价,因人而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毕加索的作品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熨烫衣服的人》、《两姐妹》、《马上的姑娘》、《亚威农的少女》、《读书》、《穿衬衣的女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

1、《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2、《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3、《读书》(La 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4、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扩展资料:

毕加索作品风格:

1、空间色彩。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2、立体主义。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二十世纪已经通过它荒唐了一次,不过,很快就缓过气来了而这位画家一旦清醒过来,就开始认真的思索他关在自己的画室里,注视着周围的物品:桌子、长颈瓶、玻璃杯、香烟盒、报纸他以那样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好象从未见过它们一样他进到了它们之中,就象小说家进入了他书中的角色借助于一种既非爱情,也非狂热,而是完全赞同和尊重的感应,他待在对象之中它们向他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而当他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毕加索是祖传的原则上和趣味上的巴洛克,既然人们已习惯于一切,习惯于例外,怪诞,奇异,甚至可憎,那末就必然会对他的狂暴哄抬高价,他的放任,莽撞,每幅作品的爆炸性力量,那发狂的素描,挑衅的形状,压抑紧张的构图都是出自于此在这方面,他绝无对手正是通过它,他放出了光彩,使人震惊,陶醉和信服他的线条象带电一般,物体的凹处则埋藏着炸药

不管他有多么非凡的生命力,他都不表现幸福、希望和生活的欢乐,而往往描绘一种不可医治的焦虑,写出与自然搏斗,反抗自己命运者的悲惨以及他自己的悲剧当他显得淘气或戏谑时,不管是想悦人还是迷人,假面都很少能作到完全遮住死神的苍白面容他的笑毋宁说是强作欢颜,狂喜乃是渎神之音响,戏言则在刻薄伤人,明智、克己、宁静、自然,在他身上丝毫没有

他要用自己的源泉,个人的世界来替代永恒的世界他起步了,当然是脆弱的,受到不断的威胁,这是一个努力使自己支配的领域退一步进两步的人他想要吞噬一切,无疑这是因为他需要自己也被吞噬在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这个怪人的艺术所含有的反常现象

那末,今天,他是不是一位更深入地进行革新,更坚决地抛弃一切过去的虚构和形式的画家呢有谁能比他更勇敢地抨击传统的奉承者,那些靠方法、秘诀、公式苦苦支撑的人

他所挥舞的武器正是他的敌人锻造出来的:用以进行破坏的已经失效的人道主义,这一在毕加索的顽念和疯狂中得到极端形式的人道主义毕加索实际上是希腊-拉丁传统最后一位最狂热,最可怕的代表他是戈雅,、委拉斯凯兹、米开朗基罗、乌切罗之后的浪子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反常现象在一件作品中响起的痛苦回声乃是任何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艺术又是浩瀚的,它应以其本来面目,把欠缺和光辉,不完善和伟大放在一起,让人接受人们可以从中列举出许多粗坯,没有结论的经验,但也有热情的坦白,不可辩驳的成就难道我们会因为毕加索从未想要创作出永恒的杰作,便不再使用杰作一词了吗

他对使用的工具确实毫不在乎,在随便什么东西上,在手头所有的一切东西上画着涂着:纸布、包装盒、白木头或胶合板、石棉水泥他不介意画布的准备,颜色的质量,工具的锐利与否作为雕塑家,他使用泥土、木头、丝布织品,家用金属制品的废物,经常用大笔把它们刷上颜色在他数量极多的作品中,有些是废品,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他已经能够创作出《我的美人》、《弹曼陀林的姑娘》、《绿衣妇女》这些立体主义的精品,并以《格尔尼卡》、《战争与和平》、使表现主义达到不可思议的完美在现代艺术馆所藏的《带有古代人头象的静物》和《有搪瓷锅的静物》以及昂蒂布博物馆所藏的伟大作品中,毕加索不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例外地表现出辛勤、耐心和思考技术对于他来说,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尽管他能够将其运用自如

他从未用技术的高超取代对研究的热爱,以致于他的大胆从未向精湛的技术作出过让步他并不蔑视效果,但是,为了得到它,他投入了自己的一切:真诚和诡计、决心和怀疑、供认不讳和狡猾老练,他的发现和伪造这样,到头来,他还是他,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给他的艺术投下了一个有毒的阴影

既然他的发现被新的一代应用得如此频繁,那他们会去否定它吗尽管使那么多的年轻画家着迷,它都并没有真正地影响他们在现代绘画上,肯定很容易在这里那里,找到带有他的印记的特征、形状、方法不过,这都是些表面的借鉴和片断的,未能融会贯通的摹仿

因为艺术,就象毕加索的个性,是独立的,不能传统、移交的,是一个关闭的世界"我并不在找,但我在找到",他有一天这样咕道,他这个人不能被当作楷模,因为其生活不能作为榜样,作品不能作为教导毕加索并不是每个世纪都能出一个的,但又有谁能不感到,我们的世纪如果没有他,将会更加平板,暗淡,缺点生活意义呢

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城堡,从那时起,这座濒临地中海、终年气候温和的城市便以其优美的风景而著称。公元711年以前,罗马人和西哥特人曾相继攻占了它。711年后,被摩尔人占领,并成为摩尔人科尔多瓦哈里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11世纪时,这里又叫马拉加王国,被称为“地上天堂”。1487年西班牙人终于将它收复。瓜达尔梅迪纳河穿城而过,流入地中海,城内新旧建筑相映成趣,疏密有致,终年绿色的树林、草坪和花园点缀着它。海滩边有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区“太阳海岸”,有名的马尔贝利亚浴场和富恩希罗拉浴场就在那里。

自画像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就出生在西班牙南部这座美丽的港口城市——马拉加,其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14岁时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了全国美展,已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一生结婚两次,另外(至少)有五位情人。而这七位女性之中,有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于自杀。而他的传奇要从他出生讲起。

1881年10月25日夜里,被人们称之为“20世纪最杰出、最令人信服、最具有独创性、最变幻无常、最富有诱惑力和最神圣的艺术家”的毕加索诞生在马拉加。许多年以后,众多的毕加索研究家们惊异地发现,这位伟大的天才降生前,马拉加曾有过许多奇异的景象出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49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