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约会,本身是件两情相悦的美丽事情。在古代,由于男女大防等礼教的束缚,使得约会少了些坦然,多了些偷情的味道,这和现在的男女约会爱往僻静处钻,在性质上是两码事。但是,从两性关系的“化学反应”来看,古代男女约会和今天的男女约会,其过程和细节却大同小异,如同模拟实验一般,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许多文艺作品都是这样记录过程的:先是某才子在某次游玩时邂逅了某佳人,一见钟情,然后男方写诗传情,或用藏头诗暗示约会时间和地点,再然后就是某佳人在深明大义的丫鬟的帮助下,成功地赴约,于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俗套故事就此演绎开来。别看故事是俗了点,其中的约会方式却被后来人不断地重复使用,演变出了情书、短信、QQ等不同的预约形式,承载着几多血泪悲欢,记录了几多恩怨情仇。
古代男女约会,对于女人来说,多出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追求,如果存在“偷”的成分的话,那么,她们“偷”的是情,是爱。而对于男人而言,却与性有着莫大的关联,“明眸善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若飞若扬”,与如今的男人一样,他们总要思虑着在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进展到接吻、拥抱、直至发生性关系这一阶段。也就是说,约会的具体细节,是由男人设计计划并掌控安排的,他们所受的欲望纠葛和精神压力的折磨,要远远大于女人。
第一是选择约会场所。今天的男人一旦希望与某个特定的女性约会,采取的方式通常是邀请她吃饭、喝茶或看**以促成约会的实现。达到这一步骤并不难,只要不是畏首畏尾或者自尊心过于清高的男性,都能在比较轻松的心境中达到目的。古代男人则不行,他们不敢将女人约到大庭广众的地方,更无**可看,他们只能寻找一个人迹罕至的所在偷偷摸摸进行约会。
第二是约会中的性心理。今天的男人在女性应邀赴约两三次共同进餐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抚摸、接触女性身体的欲望,这叫谈恋爱,先谈而后爱。古代男人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会直截了当提出性要求,包括海誓山盟、私定婚嫁等,都预示着性的结合,因为他们之间的爱,不需要再谈了,女人愿意赴约,已经表明了一切。比如书生张拱与崔莺莺的约会,崔莺莺以身相许,白素贞与许仙的约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约会等等,均属于此类故事。
第三是拥抱和接吻。实际上,拥抱热吻并不是西方情人的发明,至少在秦汉时期,古代男女在社交场合中就使用了吻礼。这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四川、山东等多个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中,都发现了古人拥抱、接吻的壁画。
在约会的时候,古代男人始终都在考虑如何才能与女人接吻,他们对女人的嘴唇表示出极大的关注。比如,焦仲卿初见妻子的时候,目光便停留在“口如含朱丹”上;宋玉与女子约会,也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精彩叙述,女子“嫣然一笑”,宋玉即神魂颠倒;贾宝玉初见警幻仙子,也是只看其“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一般来讲,古代男人在怀有这种欲望和意图时,会尽力争取把他本人的好感传达给对方。而女性中似乎存在这样的担心:男人在接吻时是否会产生性冲动自己该怎么办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女人在约会时喜欢自带枕头的缘故之一吧。
有趣的是,现在的男人可以通过轻轻触摸对方的手,或者用膝盖靠近对方的膝盖等轻微的身体接触来确认对方的反应,这也是常见的演技。比如在酒吧,面对吧台并排而坐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肩与肩的相互接触,试探对方的反应。如果女方反射般地将手或膝盖抽回的话,那么按理可以判断该女子没有诚意。而古代男人没有这么啰嗦,根本不需要试探什么,只需要主动拥抱对方,在对方半推半就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亲吻或者开始下一步行动。
第四是直接的性行为。今天的男女约会,如果要发生性关系,一般会发生在男人送女人回家的过程中,特别是独身女人,男人期待着女人能邀请他“进来喝点什么”。如果女方不予邀请时,男人会主动说“能让我进去喝杯水吗”,或者说“我很想欣赏一下你的房间”。与之相反,女人被邀请到男人的房间是常有的事情。这时,男人常用的手段是用“我有东西要交给你”,“我想让你看一样东西”等等做借口。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只要进入对方的房间,以后的故事就简单了。
古代男女约会时,如果发生性行为,一般是在约会的场所当时完成的,他们没有条件互相送别并在送别过程中完成性行为。比如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偷情,要么在皇宫里约会偷欢,要么去和尚庙里约会苟合,硬是在礼教和禁规之间寻找缝隙,整整交往了八年,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许久不见,要说:久违
客人来到,要说:光临
等待客人,要说:恭候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
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请人帮助,要说:劳驾
还有
初次见面,要说:久仰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
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指教
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托人办事,要说:拜托
麻烦别人,要说:打扰
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与人相见说“您好” 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
仰慕已久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 求人帮忙说“劳驾”
向人询问说“请问” 请人协助说“费心” 请人解答说“请教”
求人办事说“拜托”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人方便说“借光”
请改文章说“斧正” 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
得人帮助说“谢谢” 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
老人年龄说“高寿” 身体不适说“欠安” 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接受说“笑纳” 送人照片说“惠存” 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 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
请人赴约说“赏光” 对方来信说“惠书” 自己住家说“寒舍”
需要考虑说“斟酌” 无法满足说“抱歉” 请人谅解说“包涵”
言行不妥“对不起” 慰问他人说“辛苦” 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 没能迎接说“失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 陪伴朋友说“奉陪” 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 请人勿送说“留步” 送人远行说“平安
原文地址:古时社交用语作者:黄信阳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1、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
2、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3、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
4、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的朋友。
5、刎刭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6、贫贱交——贫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7、至交——友谊最深,不猜不疑的朋友。
8、世交——亦称世谊、世好。指两家世代交情。
9、故交——历称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交情的老朋友。
10、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11、市道交——古代以做买卖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12、布农之交——按习俗,普通百姓交的朋友。
13、车笠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结交的朋友。
14、患难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
15、酒酒之交——吃喝而结交的朋友。
16、竹马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也称总角之交。
17、肺腑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
18、胶漆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
19、生死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
20、邂逅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交的朋友。
21、点头之交——交往中仅点点头打个招呼,感情不深厚的朋友。
22、泛泛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
23、半面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
24、八拜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的交情。
25、杵臼之交——交友不嫌贫贱。
26、金玉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交友的礼仪有着不同的和称谓。常见的交友称谓,这里收集了20例,即布衣之交、杵臼交、肺腑之交、故交、金兰之交、金石之交、君子之交、款交、莫逆之交、贫贱之交、神交、石交、世交、硕交、忘年之交、忘形之交、刎颈之交、再世之交、至交、竹马之交等。
布衣之交——指平等相处的普通老百姓的交际。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杵臼交——指不嫌贫贱的朋友。语出《东观汉记吴佑传》:“遂订交于杵臼之间。”
肺腑之交——指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语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之交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故交——指旧友。语出唐代杜荀鹤的《山中作与故交宿话》诗云:“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
金兰之交——指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金石之交——指友谊学厚如金石般坚固的朋友。语出《汉书韩信传》:“今足下虽自以为汉王为金石之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君子之交——指重在道义而不在平淡的表面上的朋友。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款交——指友谊深厚的朋友。语出《杜京产传》:“会稽孔巅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语出《北周史黎景传》:“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交。”
贫贱之交——指贫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神交——指心意相投的朋友。语出《江表传》:“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闻也。”
石交——指友谊坚如磐石般的朋友。语出《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世交——指世代有交谊的朋友。语出《晋书何劭传》:“太保与毅有累世之交。”
硕交——指友谊非常坚固的朋友。语出《文选阮瑀〈为曹公与孙权书〉》:“而忍绝王命,明弃硕交。”
忘年之交——指不以年龄和辈份而以才能品德为主结交的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终忘年之交。”
忘形之交——指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小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之交。”
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再世之交——指与父子两代都结为朋友。语出《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了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至交——指交情最深厚的朋友。语出孟郊《劝学》诗:“至涅不缁,至交不疑。”
竹马之交——指幼年时的朋友。语出《世说新语方正》:“帝曰:‘聊故复忆竹马之交好不?’”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学校称:寒窗。
同学称:同窗。
古人交友称谓集萃
自古以来,人们队交友有着诸多别致的称谓,现举数例,供读者备忘。
故交:老朋友。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山中喜与故交宿话》:“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唐代诗人卢熙邻《鸡卧山中》:“红颜意气尽,白壁故交轻。”
素交:情谊春节的朋友。唐代诗人杜甫《过故斛斯校书庄》:“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兰交:《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后以“兰交”比喻意气相投的人。
财交:用钱财来交往的朋友。《战国策楚策一》:”以财交者,财衰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心交:知心的朋友。唐代鲍溶《送萧世秀才》:心交别我西京去,愁满春魂不易醒。从此无人访穷病,马蹄车辙草青青。”
世交:指上代就有交情的人或人家。宋朝胡寅《和苑元作》:“世交论契厚,岁晚莫情疏。”
至交:深厚的友谊,亦指情谊最深的朋友。《南史孔狄传》:“好典故学,与王俭之交。”唐代诗人孟郊《劝友》:“直白涅不缁,至交淡不疑。人生静躁殊,莫厌相箴规。”
刎颈交:指同生共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馀年少,交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忘年交:指不拘年岁辈分,由于志同道合而结成的好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何逊)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结忘年交。”
布衣交:贫贱之交。亦指不以势位骄人,平等相处如贫贱之交。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淡交:不因势力而结交的朋友。唐代诗人骆宾王《咏水》:“终当挹上善,属意淡交人。”
有至交,世交,故交,知交,忘年交,生死之交,莫逆之交。
1,至交:指友谊最深、不猜不疑的朋友。
2,世交:亦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3,故交:亦称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4,知交:指相知笃深的朋友。
5,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朋友。
6,生死之交:可以一起出生入死的朋友
7,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扩展资料: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古代兄弟称呼: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朋友
—称呼
问题一:爷爷在古代尊称是什么? 祖父、王父、大父、祖君、公、太公、翁。
问题二:古代是怎样称呼自己的 你是指“自称”?
古代的自称有很多,有以代词称的,如余、予、吾、愚、某、我等等。还有以代词“之”、“其”来反称自己的,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君将哀而生之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有时自称还用不定代词,如“某”,例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有时在自己的姓后加“子”或直道自己的姓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有“欧阳子方夜读书”。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谦称实是一种卑称,所以往往用一些贬义词语,表现自己在对方面前的低下鄙劣。有些字眼甚至很不好听。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 ( 号板桥 ) 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现代名画家齐白石也愿做“走狗”,其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诗中的“雪个”指清初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老缶”指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号缶庐)。
编辑本段典故
古人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采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来自称。这种自称即第一人称,但不采用“吾”“余”“予”等人称代词,而是有一些习惯的说法。现例举如下:
下愚 《红楼梦》第 120 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绝”。
牛马走 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走”意为仆人,“牛马走”意为如牛马般被驱使的仆人。李善注:“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已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庶斯达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称走使之人。如今言仆矣”。
敝人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成人之美'”。
仆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并非只有君臣关系的人才能自称“臣”,如《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请也”。
愚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妾 《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妾”限于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但不仅仅限于具有夫妻关系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称。
小人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
下官 官员自称“下官”。《孔雀东南飞》:“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
小的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的在暗中调停”。
小子 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学生 孔尚任《桃花扇》:“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仅读书人可谦称学生,官场中人也可谦称学生。《金瓶梅词话》第 74 回:“西门庆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又谦称为“学儿”。明无名氏《东篱赏菊》:“学儿是这彭泽县一个县丞”。
小可 《水浒传》第>>
问题三: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
问题四:“我”在古时有哪些叫法 我,wǒ,二戈相背。本义是武器,长柄和三齿的锋刀相背。
手持大戌,呐喊 。 我,古杀字。--《说文》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们。我见(我自己的看法)。我辈。我侪(我们)。自我。我盈彼竭。
(1) 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 自称;自己。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我字的古老正统读音是从喉部发出的,在华夏族融合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这个音很多人学不会,故简化为wo,但绝大多数地方包括关中(长安一带)等地还是保留了正音。
问题五:古代的各个年龄阶段称呼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问题六:古代对“信”有哪些称呼 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泛称书札为书信是后来的事。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代通称为“书”。《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著名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现代汉语中“书”仍保留了“书信”的意思,如“家书”等。现将古代书信的别称介绍如下: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3尺,一般书信宽不过1尺,故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贴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据《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七”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书信的上述别称都和我国古代写信用的材料有关。除了上述别称外,古代书信还有一些别称。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也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一种称为“双鱼”,如宋人《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另一种称为“双鲤”,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韩愈《寄卢仝》诗中也有“更遣长须致双鲤”的诗句。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有“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有的直接说成“鱼书”,唐代诗人韦杲《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如秦。”因为常用鲤鱼代替书信,所以古人往往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汉乐府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幔中书。”
书简也代指书信。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李白诗中便有“桃竹书筒绮秀文”之句。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如宋赵蕃诗中有这样一句:“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八行书也是信札的代称。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后汉书・窦章传》李贤注引马融《与窦章书》:“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温庭筠词曰:“八行书,千里梦,雁南飞。”
书: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礼札即送礼的信。《古诗十九首》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简:书简即书信,小简即便信,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笺:便笺即便信,锦笺、华笺即书信的美称。
尺牍:即书简,因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尺素: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来,鸿雁就成了信的代称。>>
问题七:古代对朋友的称呼有好多种有哪几种 1朋友或同志间友谊深厚,情投意合,叫(莫逆)之交
2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3同志或朋友间感情十分真诚,肝胆相照,叫(肺腑)之交
4一般老百姓间结成的友谊,叫(布衣)之交
5过去贫困时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叫(贫贱)之交朋友或同志间感情难分难舍,叫做膝漆之交。
6忘记了年纪的差距而结成的朋友,叫(忘年)之交
7旧时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成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8朋友或同志之间平淡的、浮泛的交往,叫(泛泛)之交
6朋友之间的一般交往叫做(一面)之交。
7童年时代所结成的好朋友,叫做(竹马)之交。
8依靠吃吃喝喝结成的朋友,叫做(酒肉)之交。
9贫富之间差距很大的朋友,叫(车笠)之交。
10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叫做(邂逅)之交。
11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叫做(金玉)之交。
12幼年就相识的朋友,叫做(总角)之交。
问题八: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什么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海。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问题九:古代文件怎么称呼 公文,奏折。
于这茫茫人海中,邂逅是一个多么动人的词。古代有哪些描写邂逅的经典诗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邂逅的古代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邂逅的古诗句
1、一时邂逅犹快意,十载清闲我谢天。
2、争得花阴重邂逅,才不思量。
3、招呼方瞳翁,邂逅鸟爪仙。
4、邂逅不可见,早夜何能觅。
5、一番幽会,只觉添愁绪。邂逅却相逢。
6、邂逅故人同一笑,迟留。聚散人生宜自谋。去路指南州。
7、邂逅一樽聊酩酊,声名身後岂须闻。
8、邂逅心生敬,殷懃手自培。
9、万事纷纭都入幻,一杯邂逅且忘怀。
10、邂逅两仙翁,笙鹤游青冥。
11、邂逅高人来说法,支离枯木旋开花。
12、邂逅故人唯有醉,醉中衣帻任欹斜。
13、邂逅忽相遇,有客在尘埃。
14、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15、功名邂逅轩天地,万事当观失意时。
描写邂逅的经典诗句1、一榻清风,故山邂逅欣相遇。
2、邂逅初心得计处,伊水鸥闲波碧。
3、路傍邂逅卖柴人,为说高沙可问津。
4、侥幸擢儒科,邂逅至郡守。
5、邂逅君子堂,一杯相与持。
6、苔上印钩弯,邂逅难忘此。
7、邂逅一尊文字饮,春风为洗愁颜。
8、邂逅开怀,等闲分手,满斟绿醑。
9、邂逅佳辰,铺排雅席,金炉香袅欲何言。
10、回头不觉双山堠。渔父樵翁常邂逅。
11、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12、胜日探梅去,邂逅得奇观。
13、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14、邂逅得诗人,呼斗酒,发清吟,豪气凌霄汉。
15、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古代描写邂逅的诗句1、邂逅逢可人,奋身为谋谟。
2、邂逅山翁行乐处,何似乌衣旧里。
3、邂逅淮阴市,共饮官道傍。
4、匆匆笑语,时时邂逅,草草杯盘。
5、复恐灞亭归,邂逅逢醉尉。
6、游山不必众,邂逅三五人。
7、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8、邂逅故人相见,俯仰浮生今古,蝼蚁共王侯。
9、邂逅苦匆匆。还疑是梦中。
10、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
11、兔丝茯苓会当有,邂逅食之能寿考。
12、邂逅卑飞,几时高举,不露真消息。
13、邂逅得知心,一见叹犹龙。
14、邂逅一欢须共惜,年年长记今秋。
15、邂逅风雷终有用,低回囊槛要深蹲。
16、邂逅今朝,暂得论心曲。
17、淘沙邂逅得黄金,莫便沙中著意寻。
18、尊酒殷勤,邂逅相从只有君。
19、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20、燕才邂逅莺相款,花自将迎蝶见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