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船
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
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高跷
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达1丈2尺。
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
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
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
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抬阁
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
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
龙灯
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竹圈制成若干节龙身,用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米以上的龙身、龙尾,上画龙麟、龙爪图案。
表演时一人用木杆举龙头,十数人用木杆分节举龙身、龙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戏龙引路。
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身随龙头走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
表演形式有《二龙戏珠》、《调四角》、《八调调》、《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
龙首龙身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
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火通明,气势颇为壮观。
竹马
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而成。
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十二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
身系若干小铜铃。
竹马队一般由14名儿童扮演,12匹马表现十二生肖,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
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
夜间,竹马身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
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双八调》《单八调》、《剪子股》、《八调调》、《对竹马》、《没头头》、《三环套耳》等。
节节高
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大。
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双肩上面,无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人后脑部,用劲站立,类似杂技表演。
成年人随着音乐节奏,在行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
扮演的剧目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
地秧歌
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鼓两面,钹、钗各一付,锣两面,口刮四面,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
一位手摇拨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遥方言即兴演唱吉祥而风趣的“四六句子”。
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鼓的间奏,铿锵悦耳。
腰鼓手是乐队的核心,拉开演奏架势,手舞足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十分活跃。
其他乐手既敲击,又表演,形态自如。
地秧歌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有《观五京》、《十盏灯》、《王祥孝母》等。
明镜高悬
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认得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
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
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
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
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
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
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
宋忠原向毋连迟要伞。
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
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
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
两人各抒己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
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
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
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
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城隍爷
在平遥城隍庙寝宫楼东梢间里坐一尊年轻漂亮之妇,据说,她就是城隍爷的小妾,对于这位小妾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平遥城隍神年轻气盛,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次,平遥城隍神与介休城隍神在一块相聚弈棋,平遥城隍神戏言说,我若赢你,您那位贤惠夫人就得归我所有,介休城隍神从心不服,一口答应下来,最后,平遥城隍神胜,这样,平遥城隍神便带回介休城隍神的夫人,为她营造一诗情画意的小环境,让她居住。
火烧城隍庙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庙庙会期,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庙会期间,在集市上出现了一位卖饼子的老翁,这位老翁在集市一直叫喊着:“卖火烧,卖火烧。”(平遥人称饼子为火烧),可是由于他的饼子太小了,叫了一天居然没人去买。
一位年轻人看了看,诚心地告诉老翁说:“大爷,你的火烧太小了,人们都爱吃大的。”老翁对他说:“今天小火烧,明天大火烧。”当天夜里,果然庙内失火,除了后院寝宫窑之外的殿堂全部被烧为灰烬。
后来,经过这位年轻人细心地回忆,才想起肯定是火神显灵了,从此,这段小故事便流传开来。
睡姑姑和药婆婆
双林寺东北隅有一座小祠堂“贞义祠”,祠中有两塑像,一尊是躺在床上双目紧闭的少女,人称“睡姑姑”;一尊是旁边坐着骨瘦如柴的老妇叫“药婆婆”。
她们是世间的凡人,却会进入寺庙祠堂享受人间的侍奉,相传很久以前,桥头村有一户人家家境很好,万贯家产供老夫妻和膝下小女享用,一家人过着和睦安康的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女十六岁那年,父母得重病相继去世。
这对于一个在父母怀抱里生活了十六年小女孩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她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天天到父母坟前看看,希望还能见到自己的爹娘,向她们哭诉自己的衷肠,但人死不能复生,女孩终究不能如愿以偿。
话说,从她们家到坟地刚好路过村里的大庙。
她父母在时,常常带她去寺院烧香上供,祈求菩萨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如今二老虽已过世,小女却不忘常进寺院供奉菩萨。
第二年,寺院主持派僧侣四处化缘,准备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殿宇。
女孩知道后,把家中所有的财产变卖了,一分不留地捐给了寺院。
后来在她得病卧床之际,对佛的虔诚感动了神灵。
有一不曾相识的老妇,来到身边,每天给她做饭、煎药,不辞劳苦地侍奉她,病好后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到小女孩去世,这一老妇也陪她坐化了。
人们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少女和不知来历的老妇,在寺院的东北隅修了一座单间小祠堂,里面塑了她们的塑像,民间称“睡姑姑”、“药婆婆”。
一、平遥古城的历史文化
旱船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高者达1丈2尺。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
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
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抬阁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物和神话故事的男女小孩固定在铁杆上,由成年男子抬着,在行进中表演。内容有50余种,其中包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贵图》、《火焰驹》、《断桥》、《虹霓关》、《起解》、《百花亭》、《盗灵芝》、《下河东》《拣柴》、《苏护送女》、《双吊孝》、《黄河阵》、《祥麟镜》、《反棠邑》、《狐狸缘》、《凤仪亭》、《血手印》等。
龙灯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竹圈制成若干节龙身,用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米以上的龙身、龙尾,上画龙麟、龙爪图案。表演时一人用木杆举龙头,十数人用木杆分节举龙身、龙尾,前面有一人持彩珠火球戏龙引路。
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身随龙头走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表演形式有《二龙戏珠》、《调四角》、《八调调》、《蛇退皮》、《套明珠》等造型。
龙首龙身内置有蜡烛,昼夜兼可表演。夜间表演时,龙体内灯火通明,气势颇为壮观。
竹马用竹皮或竹篾扎成,外面以绫纱裱糊,再经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截,固定在十二三岁男童的前胸、后腰。
身系若干小铜铃。竹马队一般由14名儿童扮演,12匹马表现十二生肖,前面一个引导的叫马头,用戏剧表演中的佛尘指挥,后面一个是马尾。
其余表演者手持马鞭,象骑着马奔跑一般,伴之连连作响的铃当声声,犹如万马奔腾。夜间,竹马身上置放灯烛,表演起来尤为好看。
表演的形式有《蛇退皮》、《翻身身》、《双八调》《单八调》、《剪子股》、《八调调》、《对竹马》、《没头头》、《三环套耳》等。节节高其表面看和背棍相似,实际表演难度更大。
表演者多为7岁左右的男女孩童,化妆打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站立在成人表演者的双肩上面,无须任何绑系,全凭孩童双腿膝部靠在成人后脑部,用劲站立,类似杂技表演。成年人随着音乐节奏,在行进中表演,肩上的孩童在上面相应舞出各种动作,煞是好看。
扮演的剧目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居多,深受群众喜爱。地秧歌地秧歌有舞有唱,乐器有腰鼓两面,钹、钗各一付,锣两面,口刮四面,有条件时乐器可增多,表演者也相应增多。
一位手摇拨楞鼓的表演者,思路敏捷,口才伶俐,借景抒情,以平遥方言即兴演唱吉祥而风趣的“四六句子”。句段间,各种乐器骤然齐击,紧锣密鼓的间奏,铿锵悦耳。
腰鼓手是乐队的核心,拉开演奏架势,手舞足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十分活跃。其他乐手既敲击,又表演,形态自如。
地秧歌流传较广的传统曲目有《观五京》、《十盏灯》、《王祥孝母》等。 明镜高悬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认得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
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
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
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
宋忠原向毋连迟要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
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己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
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
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
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城隍爷在平遥城隍庙寝宫楼东梢间里坐一尊年轻漂亮之妇,据说,她就是城隍爷的小妾,对于这位小妾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平遥城隍神年轻气盛,可以说是。
二、山西平遥古城历史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势必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是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
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实在是平遥人的聪明所在。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会上一致通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便是对平遥古城的最佳褒奖。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赞同1|评论。
三、平遥古城的历史背景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遥古城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四、山西平遥古城历史说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势必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是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遥是辉煌的,今天的平遥依然充满了魅力。在时下许多文化古城为兴商业而被肢解破坏时候,平遥却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实在是平遥人的聪明所在。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会上一致通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便是对平遥古城的最佳褒奖。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在数量和品位上均属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赞同1|评论
五、平遥古城文化内涵文化价值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平遥古城自有筑城活动以来,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留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时间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的山西省范围内的一个“文物大县”。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海纳百川[16]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献及实物可以查证。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发达的金融城市: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历史地位: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 平遥古城(4张) 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
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六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
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文化遗存:文化遗存独特而丰富。 文化特色:具有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晋商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
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 —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它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由于县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遥古城内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的创立,在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机体中生成。
日升昌 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 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 票号汇兑 便应运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遥西大街 ,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汇兑兼营存放银业务的 “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在山东、河南、辽宁、江苏等省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 。当时,在“ 日升昌 ”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可见,在中国近代金融史上,平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间社火 旱船 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
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上,假脚盘坐"船"中 ,似乘船状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桨在前划引 。
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有《打渔杀家》《许仙游湖》、《秋江》等。 1高跷用两根木棍制成跷腿,一般在6尺上下 ,高者达1丈2尺。
木棍上端处横装踏板,表演时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端,脚踏踩板,按各种舞步走动表演。技艺高超者,可跳跃板凳、桌子等障碍物或跌八叉、"金鸡独立"、下软腰。
传统内容有《白蛇传》、《庆顶珠》、《狐狸冤》、《唐僧取经》。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送子参军》、《计划生育》、《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
本县北城村、干坑村高跷表演出名 2抬阁将铁杆固定在抬杆上端,抬杆周围用莲花、彩云等各种道具装饰起来,再将三四个扮演各种戏剧人。
平遥既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又为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平遥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其文化内涵之源广、涉及渗透在各个方面。民间风俗作为平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形成而变为约定俗成之规,到代代传承至今日,年代久远。
平遥的民间风俗很多,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做一介绍:
一、婚嫁礼仪
平遥婚礼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
平遥婚礼,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俗称提亲。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如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则以礼物相赠。古代以活雁为纳采物,雄雌雁永随相伴,择一而终,故取其象征忠贞不二,白头偕老之意。后来则以鸡鹅等代替,再后来演变为钱财物品。女家如接受,则可进行第二步“问名”。
问名:男家请媒人询问女方性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命相八字取庚贴,再请星相士占卜双方生辰八字,如得吉兆,则可定婚。如双方生辰八字相克,则将女方庚退还。
纳吉:俗称订婚、定聘。问名后男方托媒人到女家通知定婚并赠送定婚物品,如戒指、玉镯、衣料等,一般以四件为宜,俗称“四色礼”,取意“四喜”。男方长辈女亲还可随媒人到女家相亲。现媒人只起牵线搭桥和往来传话及协商办事作用,男女一同至政府履行法律手续,是日男方设席祝贺成婚。
纳征:也称纳币,俗称彩礼。即根据女方家提出的条件、要求,媒人从中通说撮合,男方送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币或各种礼物。之后,双方家长就可以亲家关系往来了。
请期:俗称送日子。纳征后男方家人选吉日,由媒人携往女家征求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后即娶嫁之日确定。将择好的“完婚”日期“婚帖”送上女方。
亲迎或迎娶:俗称娶媳妇,即择良辰吉时,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前日女方要派人送嫁妆,以奁具布置婚室,以示女方的排场。正日,上媒人陪新郎前往“娶亲”。过去多用花轿、马匹,现在多用汽车。旧时,亲迎的形式和程度较为繁琐。迎亲之日,新郎以羊羔美酒为礼,乘坐花轿,轿前有绫旗、红纱灯笼、吹鼓手,最前面有鸣放鞭炮等人,红旗挑大铜锣,鸣之以开通,后又加“状元及第”出巡仪伏,即华盖伞一,回避惮二,金瓜、铖斧、朝天蹬各一对,龙凤扇一双分列两旁,以示“排场”。路遇婚嫁者遮之以避。新郎穿状元及第之帽服,还有盛妆打扮的男女各二人相随“叫娶客”,气派万千。明洪武皇帝曾传谕朝野:“文武百官路遇民间还亲之伍,应避于侧”。亲迎之日,女家奉待迎娶一行,以“茶食”、“宴席”不定。女家要宴请亲友,至黄昏时,给新婚胸佩红花,肩披红绸。新娘着凤冠霞帔之诰命夫人服,同样盛妆打扮男女各二人,叫做“送客”。并带赠送婆婆的礼物,其中手绢必须有,意在堵住婆婆的嘴,少讲闲话。新娘的父亲或哥哥抱新娘上轿,有“哥哥抱妹妹好活一辈子”之说。新娘上轿后向外抛撒嵌有硬币的馒头(下轿时亦然)。轿至新郎家门时,燃鞭放炮,两女人头顶红绸迎媳妇,礼房人员一边向轿上方抛撒五谷,一边口中的吉庆语言念念有词,如“头撒天门开、二撒地门开、三撒新人下轿来,五子登科新郎官,苗条淑女是新娘……”。大门旁放置两把谷草,上面包上红绸,点燃草束以消除不祥之气。新娘背挂小镜,踏着口袋往回走,意为代代相传。新郎手执木制弓箭至院中央。新郎的父母跪拜先祖牌位,新郎新娘站定不拜。先拜天地,继入洞房。第二日认亲族,后渐改为一日完成。晚上备“合婚席”一桌,有新人、介绍人、亲族若干共食,之后“闹洞房”至深夜。洞房门槛上平放马鞍,以祈求平安。床头预先放一柳条斗,新郎新娘进洞房后,把手抓之物都放进去。新郎新娘入睡前要喝拌汤,整夜不熄灯。三日内忌打扫。次日早晨新娘要拜见全家及村堂邻居。婚后第二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婚式才算结束。
平遥婚礼规矩颇多,烦不胜烦,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些吉庆良好的祝愿活动。
平遥婚礼注重婚礼食品:媒人馒头俗称媒人馍子,也称合婚馍子:迎亲前一日下午,女方送嫁妆到男方家。同时,要带上一个媒人馒头交付男方家,礼房人员将男方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媒人馒头与女方带来的用红绳捆在一起,用红布包好,赠送予媒人带回家食用。意在感恩媒人撮合配对。媒人馒头个大,一般0、7公斤白面粉一个,中间放入一小块石头,即有心有意,实心实意。顶上模压一个红双喜字。
二、过满月
平遥地区居民称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祝满月以示庆贺。满月日期,男孩为29天,女孩为30天。
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至亲厚友都要亲往祝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过满月,是在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孩子满月之日,做姥姥的要送银首饰及衣物、被褥,其他亲戚多送布。去“做满月”,实则并不在正日,而于半月时则举办,取之偕音“伴”,意在长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